赏识教育不能抛弃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识教育与批评同呼吸

上官菲菲

【摘要】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赏识”和“批评”是教育的两翼,我们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偏重哪一方面,或是摒弃哪一方面。一味的批评纵然不可取,一味的赏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成为滋生“问题学生”的温床,这类孩子往往听不得批评。长幼、师生人格平等的初衷却导致师长应当受到的尊敬贬值,导致学生的不规行为缺少了约束,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关键词】小学德育赏识教育批评

“赏识教育”的兴起,确实代表了我国教育理念的进步与开放。“赏识教育”成为中国众多为人父为人母们的教子宝典,成为颠覆“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声“革命”,这似乎就发生在一夜之间。于是,不知何时起,“无批评教育”成了大家共同膜拜的教育方式。老师被要求尊重学生,不准批评或变相地批评孩子;家长更是将这一理论发挥到极致,孩子稍有成就便大加赞扬,甚至有了错误也不敢批评,唯恐打消掉孩子的自信心,因为“树大自然直”吗,小时有点错误算不得什么。

一、在赏识教育下的孩子变得“批评不得了”。

与我同在一个办公室的老班主任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能批评了。”她告诉我们,有位学生他经常迟到,有一天,老教师把他拦在门口,批评了他几句,没想到他倒在地上大哭。

一位家长也向我诉苦,她的孩子越来越不能批评了,孩子向她要钱,她批评他几句,没想到孩子发脾气去阿姨家住了好几天。家长准备了几套衣服打算送过去,没想到他回来了。家长生气地责备了他几句,孩子却提起衣服转身又走了。后来家长得知,孩子在半路上就把衣服扔掉了。

最近发生在我们校园里的一件事,一个学生拿了家长两百元,一天时间就花光了。家长说了他几句,他就两天不回家,也没上学,害得家长和老师找了好几天,一直替他担心。爷爷奶奶见孙子不见了,一直责骂儿子、儿媳不该批评孩子,后来在学校仓库找到了他。

经不起挫折,这是现在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而且年龄越小这个问题越

突出,“缺少批评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当前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个性强、任性、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但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喜欢包办代替,孩子如果想要什么,家长必须立刻做到,这种缺少批评的教育方式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许多学生经不起挫折和失败。

一味表扬,忘了批评,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的学者提出了以鼓励为主,这无疑是正确的。尊重学生的个性,赞扬、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是新课改后发生的明显变化。然而许多课堂上是“好”声一片。有时明明是学生答错了,教师也不否定,以致不该夸的也变着法子夸,不奖的也照顾情绪奖。像这样滥用鼓励和夸奖,极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概念模糊,客观上造成知识误区和科学缺陷,最终削弱教学效果。有时,学生在课堂上违纪,老师也不制止,听之任之。长此以往,、导致是非不明,不良行为习惯得不到及时、有效矫正,不利于学生成长。如果对学生一味宠爱赞赏,对缺点轻描淡写甚至只字不提。长此以往,孩子们智力和心理的发展都会受到不良影响,未来健全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就难以形成,将来就会“软化”,无法面对挫折和失败。

二、批评不等于体罚,也是一种教育。

我认为当今教育界之所以对批评说“不”,在于不少人将对学生的批评与体罚混为一谈了。体罚是必须禁止的;批评却必不可少。批评并不等于体罚、棍棒教育,更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孩子学得难堪,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古人尚曰“闻过则喜”,今天的孩子完全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批评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明白事理,并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时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才能取得心理的平衡。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作为学校或是教师,负有社会给予的管理学生的职能,我们要有对学生适时的引导和适度的惩戒。教育的惩戒首先是教育,其次是处罚,是以“不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当学生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时,教师采取合适的冷处理是完全可以的。教师惩处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学生是实施他们的教育惩戒权力,针对的是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我们要把惩戒看作是一种教育手段,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并没有受到损害,而是在接受另外方式的教育。

萧伯纳说:“一个人感到自己可耻的地方越多,受尊敬的程度就越高。”如果

我们把表扬、鼓励、赏识看作给树施肥浇水,那么,批评乃至惩罚就是剪枝、除虫。学生总是不免要犯错的,这时再一味“赏识”就不行了,必须让他们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毁坏公私财物必须赔偿,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就不能跟别人一样参加课外活动,值日不认真就该再来一次,做了有损集体利益的事就应该及时做一件好事来补偿,无故逃学、旷课、迟到必须反省改正,逞强霸道、欺负同学甚至造成人身伤害当然要承担后果,等等。只有让学生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尽可能把“坏事”变成“好事”,才能让他们明辨是非。而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予以改正,有利于责任感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把握孩子前进的方向。否则,只会扭曲学生的认识,那是对学生未来的不负责。

三、批评要注意时机与方法。

比如“忘带作业”是中小学生最常发生、也最让教师头疼的现象:如果罚学生重写会被视为变相体罚;而如果一味迁就,就可能使学生忘带作业的事情越来越多地发生。哈市35中学校长丁勇慧校长对此提出这样的对策:在通知家长、保证路上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回家取回作业,或者采取“将功补过”的方式,让其为集体、为同学进行服务等。

这样一个小事例,反映的其实是“赏识教育下该不该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惩戒”的新课题。很多教师自嘲“已沦为学生的高级保姆”了,对于学生的任何行为,只能激励甚至哄求,甚至说话声音大一点儿都担心会“打击学生的自信”,使其承受不了出现心理问题。可是,在将来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承受多大的压力?能否承担起社会责任?

丁校长说,新时代教育提倡“生态教育”,力求维持学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融入“绿色批评”、“心灵环保”的教育新理念。教师只有真正付出爱心,才能收获“欣赏”———你对孩子的欣赏,以及孩子和家长对你的欣赏。

学生需要赏识教育,也需要挫折教育,激励的同时也要有适度的批评和惩戒。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必须承担后果。

一般来说,孩子获得了成功或犯错误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这是需要大智慧的,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专家认为,孩子易于接受的批评方式应当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要充满爱心。

孩子犯了错误,特别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后,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作为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