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
——“六环节导学交互响应”教学法
第一环节:教师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应是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将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直接拿来研究,肯定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一个能够让学生接受的引子、楔子。乌申期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感觉来思维的。”要使所研究的问题有如汤中的盐,让学生好之乐之,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因此,政治课堂不能像领导作报告,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要采取曲径通幽的办法,即创设情境。教师课堂教学从创设情境入手,符合从特殊到普遍,从个别到一般,从现实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创设情境的核心任务是教师按照课标要求,搜集、归纳、整理包涵教学内容所涉及问题的情境材料,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就展现给学生。情境材料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浅显、易懂、具体、直观的现象材料,小点切入。直观性是创设情境主要特征和根本要求。就政治课堂教学实际而言,情境可分为视觉情境、听觉情境、活动情境。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所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于视觉,故首先必须想办法让学生“看得见”,即创设视觉情境,具体形式包括图片、照片、动画、影像、实物、模型等。其次要让学生“听得到”,即创设听觉情境,具体形式包括音乐、广播、朗诵、寓言、故事、俗语及名言、警句、成语等;再次是“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摸得着”,包括实验,游戏、模拟表演、角色扮演等。好课就像好戏,开演几分钟就要牢牢抓住你的观众。需要说明的是,直观易感的情境必须紧紧围绕课标来创设,否则会起相反作用。例如上课一开始就随便给学生讲一个笑话,但与教学内容无关紧要,结果课堂进行了二十分钟,还有学生在回忆讨论笑话的内容,则整个课堂结构就被这个笑话完全破坏掉了。学习本是充满思想的劳动,“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学生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才是需要的”,老师抛砖的目的只为向学生引玉。创设情境不只是为了使课堂热闹、有趣、好看,而是要引出本节课所要讨论研究的问题。
第二环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点拔指导
教师需注意做好以下点拨指导工作:
一是目标要明,方法要正。首先要帮助学生确定自学目标。自学究竟学什么,哪些是可供学生自学完成的任务,要给学生要求明确。学生自学总的目标可归纳为“标、记、理、找”四字诀。“标”即做标记,要能在课文上标出概念、原理、观点;“记”即识记,记标题、记原理、记结论;“理”即整理,理层次、理思路、理问题;“找”即质疑,找重点、找难点、找关联点。通过任务分解,学习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能完成全部四字要求,水平差的学生也能完成前两字要求,从而为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学生自学期间,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课堂中间,观察了解学生自学进程,有效控制课堂秩序,对自学困难、思
想跑毛学生要单独指导和纠正。
二是激励要够,压力要足。学生自学开始就将自学过程中需完成的任务和解答的问题明确告诉学生并可板书在黑板上,并强调下一个环节将进行当堂检测和单独提问,否则学生会有“假学习”情况出现。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学生自学进程,也使自己进一步明确下一环节教学重点难点所在,并根据学生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突破。
第三环节:教师精讲纠误,学生归纳提炼
本环节是中心任务是通过当堂提问检测学生自学过程中记忆缺失和理解偏差所在,指正易错点、易混点,同时突出重点难点问题,抓住时机,促成基本教学任务目标完成。教师在提问检测的自主学习效果时,切记不可陷入以下误区:一是空洞浮泛,大而不当,学生不知问题中心意义所在,只好信口开河,乱说一气。克服的办法是将问题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二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问题缺乏思想深度,学生不待教师问完就异口同声说出答案,没有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学生只是落个顺口溜而已。三是单调直露,思维僵化,翻来覆去只是问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行不行?激发不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不恰当、不正确、不完善的答案,教师不要急着自己补充纠正,要让其他同学来替他补偏纠错,逐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把学生的错误答案当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而不是简单地说一声错了了事。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表现欲,善于把得出正确结论的功劳让给学生,自己只扮演苏格拉底所谓助产婆的角色。对学生确实难以把握和解决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依然要进行必要的讲授,但不宜像过去一样长篇大论,一讲起来就没完没了。本环节任务完成后,传统意义上一节课就上完了。按照现行考试评价的制度,学生只需要再进行一些习题作业训练就已能够应对课标和教材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考试。然而按照新课标标准,好戏还在后头。
第四环节:教师展现案例,启发学生质疑
案例是包含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特殊事实材料。教学案例的建立和运用应遵遁下列原则:一是“精”,即所选案例材料必须是有典型代表意义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符合课堂教学目标并与教学内容密切关联的现象材料。二是“深”,既案例材料要包含深刻的认知矛盾,有质疑探究的价值。与情境材料相比,它不再强调直观性。展现的方式以抽象文字图表数据为主,信息量大,涉及问题更加全面和复杂,能够引发学生做深入分析和深刻思考。三是“真”即案例材料应该是直接取自社会生活实践,是现实中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最忌讳为迎合某种理论观点而生编硬造或对客观事实预先进行某种修正。四是“新”,既案例材料要选取最新发生的现象材料。特别是以统计数据形式出现的材料,更要强调时效性,否则思想政治课就会异化为历史课。材料陈旧,不仅本身缺乏研究价值,而且会影响结论的正确性。同时,问题设计要“新”,要能引发学生质疑探究的兴趣,不能老是重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五是“近”,即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案例材料如果过分晦涩冷僻,学生就会将很大部分精力花在理解材料本身而不是去探讨研究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哲学问题,使课堂教学过程偏离正常的教学目标并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好教师最善于从学生的衣食住行中发现课程资源。本环节的课程价值在于让学生用刚刚学习过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基本概念原理记忆理解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