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绘本为载体-提升幼儿的共情能力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绘本为载体-提升幼儿的共情能力

以绘本为载体,提升幼儿的共情能力

作者:梁菁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7年第10期

摘要:绘本是一种新兴的儿童文学形式,它恰到好处地结合了图画与文字,是反映和贴近儿童心理的绝佳素材。对于幼儿来讲,绘本将晦涩难懂的人生哲学变成了直观的画面,让幼儿能够更好地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兴趣,提升幼儿的共情能力。通过论述共情的定义引出绘本教学对于提高幼儿共情能力的重要性,并采用绘本作为主要媒介,结合角色扮演游戏,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幼儿的共情能力。

关键词:绘本教学;共情能力;幼儿教育

一、共情作用概述

共情(empathy),是指个体由于理解了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绪体验。简单地说共情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这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即个体能够以他人为中心,识别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并能够亲身体验他人情绪的一种心理过程。研究显示:它和社交能力呈正相关。

二、“共情”对于幼儿成长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M.L.Hoftmen,1975)的研究推论:人类同理心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六个月大的婴幼儿,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环境及家庭教养的影响,开始有意识地感受他人的行为与情绪。共情能力可以让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帮助他们顺利地融入群体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学会共情,就等于手中有了开启人际交往大门的钥匙,学会体会身边朋友的心思意念,彼此能产生亲和感。

三、绘本对于提升幼儿共情能力的积极作用

绘本选题包罗万象:情绪、人际关系、生命教育、性别平等教育等,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创意性以及美感,更重要的是,它契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不管插图色彩丰富还是单调、故事情节曲折还是简单,都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心理辅导媒介。在绘本教育中,借助对书中角色与情节的认同,与自己的经验相比较,了解书中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而领悟出新的概念、方法,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于生活经验比较欠缺的幼儿来说,使用绘本提高共情能力是一项可行度较高的工作。

四、以绘本为手段,提高幼儿的共情能力

(一)绘本选取原则

因为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经验相对缺乏,对于晦涩的道理处于懵懂阶段,并且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要从绘本教育中提高幼儿的共情能力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内容主题与幼儿共情能力相关,较能突出地体现尊重、接纳、关怀、服务他人等培养目标;第二,具有良好的故事性、文学艺术性,图画富有吸引力;第三,适合幼儿的阅读能力与成熟程度,包含绘本的背

景、年龄、经验范围、注意力、阅读兴趣等因素;第四,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对其有启发,容易产生共鸣。

(二)以《妈妈生病后》作课堂实录

1.背景导入

在绘本中,当妈妈生病后,鸡宝宝们发现很多家务都没有干,于是它们就替妈妈去干那些家务活,但是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小鸡宝宝们才明白妈妈日常的辛苦。

2.课堂再现

幼儿的同理心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要设身处地,以换位思考的模式去理解他人的情绪并非易事,为了增强幼儿的情绪体验能力,提高其同理心,我采取绘本阅读、角色游戏以及课堂交流的方式。

在带领幼儿阅读了绘本《妈妈生病后》后,挑选四位幼儿分别扮演鸡宝宝和鸡妈妈,角色游戏的引入主要是为了让幼儿更快地进入绘本角色,让幼儿的同理心得到激发。

在课堂交流环节,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为什么宝宝看见妈妈生病了会想到帮忙做家务呢?”

“宝宝们在做家务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

幼儿的回答也五花八门:

“因为宝宝每天都看见妈妈做家务……”

“宝宝看见家里有没干完的家务……”

“鸡妈妈平常是很辛苦的!”

……

从幼儿的课堂互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是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的,他们很好地站在了“鸡宝宝”的位置上思考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将幼儿从绘本故事中带到现实世界,切实提升幼儿共情能力。

“那么,我们也是妈妈的宝宝,妈妈平时也要做很多家务,你觉得妈妈辛苦吗?”“你们平时会帮妈妈做家务吗?为什么呢?”

幼儿又一次开始讨论,答案依然是多元的。

“我不会做家务,但是我想帮妈妈。”

“我觉得妈妈很辛苦,所以我想帮助她。”

“我会告诉爸爸,然后我和爸爸一起帮助妈妈……”

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已经不是站在“鸡宝宝”的位置上思考问题了,他们开始推己及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鸡宝宝”—“妈妈的宝宝”—“自己”以及“鸡妈妈”—“妈妈”的角色转换过程,这也说明:幼儿的共情能力在逐渐提升。

(三)课后分享

在课后,我向家长们进行了孩子在家表现的回访,从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幼儿在绘本的熏陶下,想法与行为均发生改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能体谅父母的付出和辛劳,这表明绘本阅读课程对促进儿童同理心发展有显著效果,具体表现在认知与行为两个方面。

从认知上,绘本活动对提升儿童认知性、同理心有一定的作用,儿童能站在对方的处境为对方着想,了解对方的感觉、想法和理解对方行为的原因。例如幼儿B分享到:我妈妈每天也要做很多事情,比鸡妈妈做的事情还要多,妈妈很辛苦。

另外,从行为上,很多幼儿都表示,通过本次活动更能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尊重与接纳他人,关怀他人,乐意帮助他人。例如:妈妈太辛苦了,我要学会自己做家务,让妈妈能够少操一点心。

五、结果分析

通过幼儿的分享,绘本教育对促进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有显著的辅导效果。现将绘本阅读活动提升儿童共情能力的表现的可能原因进行说明。

第一,选择的绘本皆隐含了同理心的概念且跟幼儿的生活有一定关联。当“鸡妈妈”生病的时候,“鸡宝宝”设身处地地站在“妈妈”这一位置,才理解“妈妈”的辛苦,根据这一体验,幼儿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妈妈,同样需要做很多家务,也很辛苦,因为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幼儿理解起来毫不费力,也能更加深入理解绘本的引申含义,从而产生共情作用。

第二,绘本教学活动轻松有趣。本次活动一改以前纯阅读绘本的模式,在导入方式上进行创新,幼儿阅读绘本后参与到角色游戏中,幼儿亲自扮演角色,可以更迅速进入角色,处于“鸡宝宝”“鸡妈妈”的角色中去揣摩角色的心理和情绪,这正是培养共情能力的目的。此外,游戏扮演将绘本故事直接搬到生活中,这种沉浸在故事情节氛围中的方式也更利于共情能力的培养。

第三,班级团体的催化作用。本次绘本教学活动在班级中进行,经过绘本阅读与角色扮演,幼儿积极参与讨论,不少幼儿都表示:自己的妈妈很辛苦,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懂事,分担妈妈的辛苦。一些理解能力较差或者情绪内向的幼儿也破冰似地开放起来,尝试加入到讨论中去,在课堂氛围的催化下,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幼儿在课堂上交流、学习、体验,交换情绪体验,逐渐学会换位思考模式,共情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