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

王泽彦

(文法院公管0902班,学号:200972037)

摘要:1978年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在这个改革中,我国财政政策的改革是总体改革的重要一部分。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财政政策大体上经历了“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到积极财政政策,再到稳健财政政策变迁的过程。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是作用,它以财税为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30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财政体制的重大改革给我国国民经济注入生机和活力,成为推动改革开放、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强大支柱。虽然在近三十年来我国的财政政策的变迁已逐步走向成熟,但深化财税改革及其配套的改革任务仍然很艰巨,其中由于制度变迁路径存在依赖关系,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并不规范,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缺陷,需要进一步将强和完善。

关键词:财政政策;改革;经济发展

一、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历了不同的财政政策体制的改革,这些政策大都与当时的计划经济相匹配,但是其中有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

1、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制度

我国在建国初之所以形成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是当初一系列的历史原因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为了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相配套,所实行的管理也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通过行政命令、计划指标配置社会资源的,而财政作为国家筹集运用资金,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工具,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自然要服从、服务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注:贾康.中国财税改革30年:简要回顾与评述[J].财政研究,2008.10)这就表明当时选择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是存在一定的必然性的。

2、以非税收入为主的财政收入制度

非税收入为主要的财政收入制度是我国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收入制度。这种财政收入制度的主要内容是:(1)以低价统购农副产品和低工资制为条件,为国家财政集中超常水平的财政收入提供了可能。(2)国营企业利润几乎全额上缴。(3)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上缴制度。(4))国有、集体经济税收收入居次要地位。非税收入为主要的财政政策不仅为国家财政集中超长水平的财政收入提供了可能,而且通过限制企业自我支配财力的能力来增大了国家财政的收入。

3、大包大揽的财政支出体制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宽大的财政支出体制。首先,投资的主体为财政,财政将大部分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上去。于此同时,财政还包揽了社会中的各项事务,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传统的财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在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财政政策不能很好的促进经济的继续发展,于是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后又制定了相关的政策。

1、以“分灶吃饭”方式开启财政分配关系改革,并最终推进到“分税制”。

以“分灶吃饭”的分权方式扩大地方政府的经济资源支配能力。“1985 年在两步利改税完成后,‘分灶吃饭’体制在表述上调整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

体制。1988 年,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多种形式的地方财政包干办法,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和‘定额补助’等。1994年,为了进一步规范政府与企业及政府间的收入分配制度,打破对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控制体系,促进公平竞争和解决中央政府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过低等问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相配套,实行了‘经济性分权’的分税制财政改革并延续到今。”(注:贾康.中国财税改革30年:简要回顾与评述[J].财政研究,2008.10)虽然从“分灶吃饭”到“分税制”还有待继续完善,但是这样的财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以后财政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2、逐步以“利润留成”、“利改税”、“税利分流”和企业“产权明晰”、股份制改造方式,确立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微观市场主体地位。

1997 年9 月,党的十五大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出部署,主要目标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20 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对国有小型企业采取了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破产等形式的改革,加快了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这些企业制度变迁,都与财税体制的变革密切相联,前期较关键的,是通过两步“利改税”的实施,完成了从国营企业利润上缴到依法交纳所得税的转变。

3、积极的财政政策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中国经济出现外贸负增长、通货紧缩的现象。基于这样的境况,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主要的内容有:(1)增发1000 亿元国债用于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同时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增发2700国债,这样就从资金上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抗风险的能力。(2)调整税收政策,即对涉及房地产业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减免;就增值税、营业税、进出口税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及科研机构转制政策等做新规定;对涉外税收政策适当调整,鼓励外商投资;恢复征收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拉动居民即期消费需求。(3)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健全对中低收入水平者的保障机制。(4)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其主要内容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王俊娟教授在金融报告上层说:“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有: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和通货紧缩;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失业率上升趋势变缓;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均衡;总体上实现了经济增长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注:王俊娟.浅谈我国近十年的财政政策[J].财政金融,2009.03)总体来说,积极的政策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是符合时代潮流下制定的。

4、由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

2003年,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中国加入WTO等原因,中国的经济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长。根据当时经济发展和其发展的环境,我国制定了适合其发张的财政政策:即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像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内容有:(1)控制赤字。(2)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的创新。(3)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4)增收节支。

这期间我国将财政政策调整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变表明中央的选择是客观的、必然的和符合现实的。

5、重回积极的财政政策

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经济,国内的出口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投资萎缩,企业盈利的能力下降。这时候,中央积极的调整财政政策,重回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是:(1)扩大财政公共支出:用于“三农”支出、民生支出、保障性住房和灾后重建支出、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等,带动地方投资和消费。(2)税收和减费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