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络总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阳经四肢外侧 头面躯干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 躯干 少阴经在后
躯干部:前面4条经脉,7条线;后面2条经脉,5条线
胃经 任脉 3寸 1.5寸 督脉
第5肋间 脐上6寸 脐上3寸
脾经 肾经
膀胱经
四肢部:
外侧 阳明(前缘) ---- 少阳(中线) ---- 太阳(后缘) ---- 内侧 太阴(前缘) 厥阴(中线) 少阴(后缘)
肾足少阴之脉:起 于小趾之下,斜 趋足心,出于然 谷之下,循内踝 后别入跟中,以 上 内,出 内廉, 上股内后廉,贯 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 上贯肝、膈,入 肺中,循喉咙,挟 舌本。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 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 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 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 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 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 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 次指出其端。
注:下肢在内踝上8寸以下,足厥阴在足太阴之前,在内踝 上8寸以上,遵循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通过经别、 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 合”关系。其分别络属于互为表里 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 相合的关系。
十二经脉名称、循行分布规律 及表里络属关系
阴经(里) 阳经(表) 属脏络腑 属腑络脏 太阴肺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太阴脾经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马王堆《脉书》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 》和《阳明十一脉灸经》两部经脉学专 著,是现存最古老的经脉学专著 一、经络与手足阴阳 根据阴阳的盛衰,一阴一阳又可以衍化 为三阴三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阳明 太阳 少阳
经脉分布 上肢内侧、掌心侧分布手三阴经 上肢外侧、掌背Leabharlann Baidu分布手三阳经 下肢内侧分布足三阴经 下肢外侧分布足三阳经
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经脉
意义 经络中的地 位 分布 深度 数量 功能上 路径 主干部分 纵行的(直大深长) 深 少,有一定数目
络脉
网络 分支 主要是横行(横小浅 短) 浅 除十五络脉外多无具 体数目 补充作用、纽带作用 起渗濡灌注气血的作 用
主导作用,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 理论,是针灸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基 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部位 前面 面、额部 侧面 耳颞部 后面 头顶及枕项(面颊)部 巅顶部 经脉分布 阳明经 少阳经 太阳经 厥阴经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2、躯干部:
部位 前 胸腹部 面 第一侧线0.5\2 足少阴肾经 第一侧线1.5 足太阳膀胱经 经脉分布 第二侧线2\4 足阳明胃经 第二侧线3 足太阳膀胱经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第三侧线4\6 足太阴脾经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图
食指端 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鼻旁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 中
小指端
小趾下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目内眦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胸 中
无名指端 大趾背 目外眦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肺 内
十二经脉的主要特点
1、有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共6组。 2、经脉与脏腑直接联系。 3、有比较完整的病候记载。 4、有五行属性。 5、均有本经自己的腧穴。
二、经络与脏腑 《灵枢 经脉》对十二经脉的命名增加 了脏腑的要素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经脉的命名
以 手足、脏腑、阴阳 三部分组成。 A脏腑 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用 “属”、“络”来概括。 B手足 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下肢, 分为“手……经”“足……经”。 C阴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第三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分布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 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两大部分组 成,概括为“四十二,一十五,奇经八 脉浮孙数”。 “四十二”指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 二经筋、十二皮部;“一十五”指十五 络脉。
第一章
经络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 .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 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 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 作用及意义。 5.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 在临床上的应用。 6.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 义。 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产生极其对气 血运行的认识
经络理论是古人对人体和自然现象长期 观察、体验和认识的结果。 一、血、气、脉、经络等名词的出现 二、对气血运行的认识 (一)针灸、按摩的感应 (二)气功的行气
(三)疾病的证候 临床上,一些病症表现为沿着一定的路 径分布。 (四)穴位的主治作用 针灸治疗,从局部的“以痛为腧”发展 到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来选穴 (五)解剖知识
循行部位 阴经行内侧 阳经行外侧 前线 上 中线 肢 后线 前线 下 中线 肢 后线
手
足
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
走向规律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同名阳经与阳经在
头
手三阳
足三阳
头面部交接
2、相互衔接阴经与阴
三 、经络与自然界 “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主导思想:人是天 地之气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体是一个小 宇宙,与自然界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对应 的有机整体,并且受相同规律的支配, 即同构、同律 《黄帝内经》 “人与天地相参” “与日 月相应”
经络与河流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是 显而易见的。 河水灌溉土地,滋养万物;经络中的气 血上下内外循环流动,濡养五脏六腑、 五官九窍、四肢百骸。 人体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流淌的河水受 同样的自然规律支配。阴阳是宇宙变化 的总规律,四时寒暑更替是阴阳相互消 长转化的具体体现。天气寒冷则水凝为 冰,天热则冰释水流,人体气血运行也 是如此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 心中,出属心系下 膈,络小肠。其支 者:从心系,上挟 咽,系目系。其直 者:复从心系,却 上肺,下出腋下, 下循臑内后廉,行 太阴、心主之后, 下肘内,循臂内后 廉,抵掌后锐骨之 端,入掌内后廉, 循小指之内,出其 端。
小肠手太阳之脉, 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 侧上腕,出踝中,直上 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 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 廉。出肩解,绕肩胛, 交肩上,入缺盆,络心, 循咽,下膈,抵胃,属 小肠;其支者,以缺盆 循颈上颊,至目脱眦, 却入耳中;其支者,别 颊,上(出页),抵鼻, 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教学内容】
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
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5.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 疗疾病方面论述。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运行气 血、联络脏腑和体表及沟通全身各部的 通道,是人体功能功能的调控系统。经 络是“经”和“络”的统称。 经脉 —— 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有路 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 —— 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网络 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 身。
三焦手少阳之脉,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上出两指之间,循 手表腕,出臂外两 骨之间,上贯肘, 循臑外上肩,而交 出足少阳之后,入 缺盆,布膻中,散 络心包,下膈,遍 属三焦。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 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 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 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 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 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 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 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 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 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 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 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 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 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 出三毛。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 (1) 旁约太 阳之脉 (2),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 口,环唇,下交承浆(3),却循颐 (4) 后 下廉,出大迎 (5) ,循颊车 (6) ,上耳前, 过客主人(7) ,循发际,至额颅 (8) 。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 (9) ,循喉 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10) 。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 街 (11) 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 (12) ,下循腹里, 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 (13) ,抵 伏兔(14),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 (15) ,入中指内间 (16) 。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起于大指之端,循指 内侧白肉际,过核骨 后,上内踝前廉,上 踹内,循胫骨后,交 出厥阴之前,上膝股 内前廉,入腹,属脾, 络胃,上膈,挟咽, 连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 别上膈,注心中(脾 之大络,名曰大包, 出渊腋下三寸,布胸 胁)。
手少阴心经穴位图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
手三阴
胸 腹
足
经在胸中交接的规律。
足三阴
3、相表里的阴经与阳 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流注------人体气血流动不息,向各 处灌注。 十二经脉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人体气血在其中流动不息,循环灌 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 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 二经脉气血循行系统。 (按照肺大 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循)
一、十二经脉
十二脏腑所属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是 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为“正经”。 作用: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阴阳”再分为“三阴”、“三阳”, 即“太阴”、“少阴”、“厥阴”与 “阳明”、“少阳”、“太阳”。“三 阴”“三阳”之间有对应关系,即太阴 与阳明、少阴与太阳、厥阴与少阳。
后 面
背腰
肩胛
腋下 侧 面 胁侧腹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四肢部: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上肢内侧者为手三 阴,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手足三阴经为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 后。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外侧者为手三 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 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 “太阳”在后。
手 太 陰 肺 經 手 厥 陰 心 包 絡 經
手 少 陰 心 經
手 太 陰 肺 經 手 厥 陰 心 包 絡 經
手 少 陰 心 經
手 少 陽 三 焦 經
手 陽 明 大 腸 經
手 太 陽 小 腸 經
足 厥 陰 肝 經
足 少 陰 腎 經 足 太 陰 脾 經
足 太 陽 膀 胱 經
足 陽 明 胃 經
足 少 陽 膽 經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上膈,属肺,从肺系横 出腋下,下循臑内,行 少阴、心主之前,下循 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 上鱼,循鱼际,出大指 之端。其支者,从腕后 直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 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 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 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 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 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 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 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 中——左之右、右之左,上 挟鼻孔。 联系脏腑:大肠、 肺、口、面颊、下齿、鼻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及其主要内容
经络学说的形成
1.对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感觉传导现象 的观察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经络系统和经气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相互联系、彼 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将人体的组织器 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并通过经气的活动,调节全身各部的机 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从而使整个 机体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包括经络 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 内眦,上额,交巅。 其 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 夹脊抵腰中,入循膂, 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 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 右别下贯胛,夹脊内, 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 合腘中——以下贯踹内 ,出外踝之后,循京骨 至小指外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