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的含义。在我国,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通常我们所讲的“课程”是广义上的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3)课程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2.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1)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介(主要是指课程)。没有课程作为教学的媒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就难以发生教与学的活动.
(2)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蓝图。
(3)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功能的保证。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是社会发展水平,二是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三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就是说,社会、学科及学生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发展的状况及其对教育的需要,是制约特定时代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既是人类已有社会实践的结晶,也是人类继续从事社会实践的起点,特定时代的教学内容如何,总是与这一时代的人类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的。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生对课程的制约反映在对课程内容的制约上,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对课程的制约关系主要是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建立在不同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也对课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课程的基本类型l-学科课程(1)“学科课程”的含义。学科课程是分别是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间及期限。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等,可看作是最早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夸美纽斯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理念出发,提出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赫尔巴特从发展人的··多方面兴趣”的课程目标出发,提倡学校中应设置有关自然的和社会的课程;斯宾塞从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和知识价值论出发,提倡要学习实用科学知识。
(2)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①分科设置。②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探究方法选择和安排。③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3)学科课程的优点:①将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逻辑系列,利于完成人类文化传递的任务;
②所授知识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存在局限性:①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②易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学生全面民展的价值。③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活动课程(1)“活动课程”的含义。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的活动组成的课程。活动课程始于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杜威的课程观为: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主张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从“做中学”。其课程理论建立在“经验来自行动”和“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过程”两个基本原则上。(2)活动课程的基
本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3)活动课程的局限性:课程内容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性,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4)我国课改提出的“活动课程”。我国的“活动课程”并不反对学科课程,是对学科课程不足的弥补。作为学校课程的一种类型,“活动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以学生活动为主。
(5)与课外活动的区别:从课程上看,使课外活动正规化,列入教学计划;从内容上看,注意活动系列化;从参加者看,由部分学生扩展到全体学生;从要求上看,由自由参加到必须参加但可选择内容。
3.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1)综合课程。综合课程也被称作“广域课程”或“大范围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课程。其特点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相邻领域的学科构成一门学科。综合课程的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相近学科在基础范围中的综合,也可以是拓展边缘学科的新课程领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施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的优点:①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的知识被人为地割裂;②有利于学生综合地、整体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③符合学生认识世界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客观世界。
(2)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既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也不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而是主张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学习的中心课程。核心课程力图兼顾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力图把增强学科间的联系与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认识特点结合起来。但是如何保障学生获得深入、系统的知识,还有待研究。
4.关于“潜在课程”(1)“潜在课程”的含义。“潜在课程”又称“隐性课程”,其“课程”并非实指,而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而存在,其本质在于不可控制性。
“潜在课程”的萌芽。潜在课程源于杜威的“附带学习”、克伯屈的“附学习”和“副学习”。指学习过程中自发的或自然而然产生的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此外,课程类型划分还可以从管理角度来分析。如从学生修习的角度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课程管理角度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二节课程计划
一、课程计划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1-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对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2-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
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