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导游基础知识第十章知识点:词格律及楹联常识

2019年导游基础知识第十章知识点:词格律及楹联常识
2019年导游基础知识第十章知识点:词格律及楹联常识

2019年导游基础知识第十章知识点:词格律

及楹联常识

一、诗体流变

诗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而注重形式美是诗歌的特点,也是最富有民族性的。

关于诗体的流变,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曾经说过:“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这句话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诗歌形式的流变轨迹。

诗歌起源于劳动,如《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从内容上看,它表现了发明弹弓,用以狩猎的情景。从形式上看,它两字一顿,有了简单的节奏,而且“竹”与“夫”押韵,因此具有诗歌最基本的特点。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305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国风”,为地方民歌,“雅”“颂”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风》,价值。

《诗经》中的诗,大多数篇章都是四言句型,两字一顿,偶数句末押韵,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节奏。如《诗经-关雎》:“关关/雌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歌形式发生第二次大的改变是楚辞,楚辞是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楚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的。楚辞与《诗经》不同,一般为七言,在句中第四字用“兮”字,如《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楚辞对于后世诗体发展的历史贡献是确立了三字尾的节奏。楚辞五言句在中间加上“兮”字,还是两顿,而七言句则不同,出现了三字节奏,为七言诗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此外,楚辞与汉赋也有关系,《离骚》也被称为骚体赋。

汉赋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骈偶化,即上下两句对仗。如班固的《西都赋》中一段:“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茂树荫蔚,芳草被堤。兰茝发色,晔晔猗猗。若摛锦布绣,烛耀乎其陂。鸟则玄鹤白鹭,黄鹄?鹳,鸽鸹鸨鶂,凫鹭鸿雁。朝发河海,夕宿江汉。沉浮往来,云集雾散。”汉赋“铺采摘文”,只能诵而不能唱,远离了民歌的传统,因而失去了广泛流传的生命力,但其讲求对仗的形式却被后世的格律诗所继承并发展。

五言诗成于汉代,东汉班固的《咏史》诗可以看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汉代五言诗大部分保留在宋代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乐府诗是汉代诗歌的代表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制定乐谱和采集民歌,并训练乐工演奏,这种歌辞统称为“乐府诗”,又简称为“乐府”。后来的文人拟作或改作的乐府诗,不一定能唱,也称为“乐府”。乐府诗多来自民间歌谣,乐府歌以杂言为主,但也有一部分五言诗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

七言诗的起源可能早于五言诗,但七言诗的成熟却晚于五言诗。后汉张衡的《四愁诗》以及三国魏曹丕的《燕歌行》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作品,是早期七言诗的代表。南朝宋时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运用了大量的七言句,又夹杂一些五言句,彻底打破了句句押韵而又严格齐言的柏梁体格局,创造了一种新的七言歌行体,成为唐代以后七言的基本模式。五言句,以上二下三型为主,七言则以上四下三为主,上二与上四仍然继承了上古的两字一顿的模式,下三字则可以按意义节奏分为二、一或一、二型。如《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种节奏的灵活变化,使三字尾在整齐的五、七言句中可以调节变化。因此,五七言体成为诗人们在创作实践中逐步选择的奇数字句式。五七言诗的成熟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

二、诗词格律常识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它成熟于唐代,所以唐人称为今体。唐以前的诗以及后人模仿古诗而不按近体诗的格律所写的诗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也就是唐代的格律诗,它们是五七言的律诗与绝句,在唐代成熟并繁荣,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杜甫就是写格律诗的圣手。律诗的基本特点有以下

四点:①每首限定八句四联,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②押平声韵;③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④每篇的对仗都有规定。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句就入韵,句末字押韵,四联全部对仗到底(律诗要求中间两联须对仗),且首联还句中自对。如此高要求的格律大概也只有杜甫能写得出。

绝句也叫截句,就是在格律上截取律诗的一半,或截取上片,或截取下片,或截取中间两联,或截取首尾两联。明白了律诗的格律也就明白了绝句的格律。

格律诗要讲究押韵、平仄、对仗。

押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从民歌到文人诗,从古代的《诗经》到现代新诗,都是要押韵的,只是宽严不同而已。那么什么是韵?诗词中的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在诗歌中,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用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guang)、霜(shuang)、乡(xiang),韵尾都是ong,所以它们都押韵。偶数句末押韵,奇数可押可不押,如绝句二、四句最后一字要押韵,律诗二、四、六、八句最后一字要押韵。再如王维的《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流、舟、留”,韵母都是iu所以它们押韵。古代诗歌押韵是根据韵书,因此有些在古代同韵的字,现在读起来已经不押韵了,这是因为语音变化的结果。如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翟塘贾,朝朝误妾期(qi)。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er)。

这里的“期”与“儿”,用普通话来读就不押韵,而用江浙一带的方言来读则押韵,儿读音为(耐),因为方言里保存着大量的古音。近体诗用韵所依照的都是韵书,即《切韵》或《唐韵》,共206韵,但规定相邻的韵可以同用。这些作诗所依据的韵书,是由朝廷颁布的,所以称为官韵。到了宋元之际,人们把这些规定可以同用的韵合并成106韵,这就是平水韵:,此后,诗人写作格律诗,依据的都是平水韵,也称为诗韵。如果写诗时,没有遵照诗韵来写,就叫出韵,这是写近体诗的大忌。

平仄与汉语四声有密切的关系。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人”,现代汉语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它们并不一一对应。古汉语四声演变为现代汉语四声,基本上是:其一,古平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与阳平。因此普通话中的阴平与阳平大多属于古平声字。但有部分A声字也演变为阴平或阳平,如“伯、叔、督、哭、锡、逼、织、黑、剥、桌、漆、湿、吸、帖、接、眨、搭”等在古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其二,古上声字中,

有一部分演变为去声,其余仍为上声,普通话上声中,也有部分来自古人声的字,如“甲、法、葛、乙、窄、百、卜、谷、辱”等。其三,古去声字在普通话中全部演变为去声。此外,一部分古上声字和人声字在普通话中也演变为去声。

自齐梁永明年间沈约等发现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后,又进一步把四声二元化,即分为平仄两类,古平声为平,古上去人声为仄,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字没有升降,读起来语调舒缓,上去入声或升或降,读起来较为短促。在一首诗词中,如果单纯用平声字、或单纯用仄声字,读起来会比较单调。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应避免,如果让平仄两类字在诗词中交错出现,就会使声调多样化,读起来声调铿锵。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而在对句中是相反的。再如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诗的平仄还有“粘对”的规则。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相反的。其实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起式: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弄明白了五律的“对”也就清楚了七律的“对”,只要在五律的“平起式”前加仄仄,仄起式前加平平,也就形成了七律的两联:

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五律的首联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来说,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再简单地讲就是五言的律诗,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前两字平仄一样,后三字由后往前“翻跟斗”。如上联对句是:平平仄仄平,则下联出句为:平平平仄仄;或者上联对句是:仄仄平平仄,则下联出句为:仄仄仄平平。

关于平仄,还有一些讲究。总之,明白了粘对的道理,我们只要知道第一句的平仄,那么全篇的平仄就都能轻松地写(说)出来。

诗词中的对仗就是对偶,即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如“山重水复”。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如“柳暗花明”,也可以两句相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而律诗中

的对偶则更为严格,它把词类又细分为九类:名词、形容词、数词(数目字)、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之”“其”归入虚词)。连绵词只能与连绵词相对,并且不同词性的连绵词一般还是不能相对的。专有名词只能与专有名词相对,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名词还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

对仗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及流水对等几种基本类型。

所谓工对,就是同类的词相对。如同小类的名词相对,更是工对。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台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对仗很工整,数量词对数量词,颜色词对颜色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邻对就是邻近的事类相对,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词等。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宽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更宽一点就是半对半不对。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借对就是一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有时借其音,以与另一词相对,常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

为“黄”,借“珠”为“朱”,借“清”为“青”。如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一般的对仗,上句和下句是平行的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但也有一种对仗的上句和下句之间往往一气呵成,分开来读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种对仗被称为流水对。如王维的《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对仗还要忌合掌与雷同。所谓合掌,是指出句与对句意义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这是诗家之大忌,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雄罴”,对仗很工整但意思都是说“英雄气概”,因此犯了“合掌”之忌。此外,对仗方式雷同也是诗人所应当极力避免的。如“心胸如宇宙,怀抱似苍穹”,意思一样。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但律诗中的对仗比较严格,要求出句与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其中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中间两联对仗,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

三、楹联常识

楹联俗称对联或对子,是从律诗的对偶句中演化出来的,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可以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在我国为数众多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景区,对联是最常见也是极富导游意味的点景艺术。

1.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1000多年,直到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人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2.楹联的分类

楹联的分类标准有很多,标准不同类别也就不同。这里按用途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门联:也叫门帖、门对。门联与春联不同,不是节日临时性的,丽是长久刊缀在门旁,主要反映门第特征、行业特征,如山东曲阜孔府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3)堂联:是一种装饰联,用于美化厅堂、居室的。内容较广,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情怀、志趣和抱负。如林则徐自撰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喜联:“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寿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5)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间。”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8)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贴于书店的:“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贴于理发店的:“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贴于旅店的:“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

(9)言志联:道出志向,励志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

邦臣。”

(10)名胜古迹联:是悬挂、雕刻在风景优美的名胜地或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如杭州岳坟前铁槛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3.楹联的特点

因为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所以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来说较诗更为精练,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通常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匕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也有一字联、二字联、三字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语言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情文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享受。

楹联形式上成双成对,语意上要做到既对又联。对,是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联,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统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对联上下联内容不宜重复雷同,来回纠缠,应各有所侧重,分工合作上下联分工,根据所写列象不同而有下面几种情况:

(l)写景状物。景物有空间状态、时间状态。空间有远近、上下、前后、大小等,时间有朝暮、昼夜、冬春、今昔等。另有动

静、声色、常变等不同状况。就具体对象来说,有天地、陆海、山水、云林、泉石、自然物与建筑物等。建筑物中有楼亭、房寺,植物中有桃杏、松杉等。如此推演,关于景物对立的两面无穷无尽。

上下联可以这样分工,如一写空间状态,一写时间状态;一写远,一写近;一写声,一写色;一写泉,一写石;一写楼,一写亭;一写眼前实景,一写想象或从前的虚景,共同表现景物的特征。例如,九龙青山禅院联:

十里松杉围古寺,

百重云水绕青山。

上联写近景、静景,将自然景观与千年禅寺结合起来,显得宁静肃穆。下联写远景、动景,四面云雾缭绕,无限空阔,水环波涌,使青山很有气势。七下联就这样相互配合,相互映衬,使云水松杉环绕的青山禅院超凡脱俗,气象万于。

(2)记人叙事。上下联有分工,各自有侧重点,可以一说别人,一说自己;一写事,一抒怀;一实,一虚。同是说别人,上下联可以分别写品德与事功,或品德与才学,事功与生活,公与私,言与行,文与武,喜与恶,有与无,得与失,今与昔,生前与死后,现在与未来等。同是写入叙事,上下联可以分别写诗与文,经与史,词与赋,书与画,诗文与书画,琴与棋,师授与友评等。

例如,唐景崧(一说丘逢甲)撰台湾郑成功祠联:

由秀才封王,撑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全联皆赞颂民族英雄郝成功的事功,但上下联仍有分工。上

联写他前一段抗清,下联写他后一段驱夷,即驱逐荷兰殖民者出台湾。一是“撑持旧山河”,一是“开辟新世界”;一重在展现过去,一重在影响未来;上联赞扬他的功绩,下联提出对后辈的希望:对郑成功作了全面的肯定和颂扬。

对联的主题是上下联连接的纽带、交会点。一副对联,如能把握主题,切合题意,上下联各有侧重,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意思,也就做到了既对又联。对联表达的意思还要讲究起与结,上联必须起好,下联必须结好。那种中长联,还须讲究起、承、转、结,如朱元璋赠徐达联:

破虏平蛮,(起)功贯古今名第一;(承)

出将入相,(转)才兼文武世无双。(结)

有些中长联,特别是那种超长联,半联也具备起、承、转、结。

如果是悬挂张贴的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在右边,_F联在左边,中间还有横批,横批是对联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因文害意,故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沿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断定对联的上下联,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

落。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对联作者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也是对联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如: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

总之,概括起来对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其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其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其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其五,张挂的对联,传统做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其六,对联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诗词楹联常识

第二节诗词楹联常识 一、近体格律诗 近体诗,就是唐朝的诗。唐朝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全部称为“古体诗”。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诗规矩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一)近体诗固定的格式和规律 1.字数 句子格式有两种:每句五字称“五言”,每句七字称“七言。 2.句数 诗的句数有四句和八句两种。四句一首的叫“绝句”,八句一首的叫“律诗”。五言四句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四句的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言八句的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八句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3.平仄 近体格律诗中四个字的词组,一般都是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方式组合。这样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有韵律之美。 4.押韵 绝句、律诗一律押平声韵,不换韵。“押韵”也叫“叶韵”。 平起的诗首句起韵,仄起的诗第二句起韵,其下都是隔句押韵。 5.对句 对句又称“对偶”或“对仗”,就是上下两句配成对,字句平仄要相对,而且字义也要相对。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各自对仗。绝句只要求平仄相对,而不要求字义上相对。所谓对仗,具体说就是:平仄要相反;语法结构,甚至修辞方式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二)怎样分平仄 平仄是格律诗中的重要因素。作格律诗必须学会调平仄,然后按规定的平仄格式去创作。平声字读音较为舒和、悠扬,上、去、入三个调类的字则比较曲折、急促。作诗的人,为了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使音节显得有起伏,能生动,就把平声字与上、去、入三声字交错在诗句中使用。因为上、去、入三声字读起来险仄、急促,所以就以“仄”字来代替,这就是平仄音律的得名由来。 从六朝以来,即以平、上(shǎng)、去、入四个字来作四种声调的代名词。“平声”就是调值与“平”字相当的声调,上、去、入可依此类推。 明朝真空和尚曾在《玉钥匙歌诀》中提出四句口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 【篇一: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 > > > > 端午节古诗词大全端午节古诗词大全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而阳历则每年都不同。例如2010年端午节是阳历6月16号。 查看更多>> 【篇二: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北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感兴 宋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同州端午 唐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感兴 宋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有关于端午节的古诗★五月五日 北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 宋文天祥

第十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第十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一、判断题(对的请标注“A”,错的请标注B”) 1.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的最原始的记事( ) 2.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是在约公元前12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的一种初步的定( ) 3.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用来记事() 4.甲骨文全部是象形字() 5.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 6.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越来越简化,越来越符号化,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 )7.《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300首诗歌,分为( ) 8.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它成熟于唐代,所以唐人称为今体。( ) 9.楹联俗称对联或对子,是从律诗的对偶句中演化出来的,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 ) 10.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平声,下联尾字仄声。( ) 11.对联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 1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句子。 ( )

13.“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 )14.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中,“浪淘沙”是词题,“北戴河”是词牌。( )15.“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 ( )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白居易《春题湖上》中的诗句。( )17.《望海潮·东南形胜》是柳永盛赞苏州的一首词。( ) 1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 )19.“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是王十朋给温州江心屿江心() 20.“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是描写嘉峪关的对联。(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l个最符合题意) 1.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必须依靠( )作为载体才能传承下来,发展下去。 A.文字B.思想c.工具D.行为 2.汉字是记录( )的书写符号,是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载体。 A.语言B.汉语C.思想D.感情 3.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使得文字从( )中分离出来,于是原始的文字就出现了。 A.结绳B.刻痕C.图画D.筑器 4.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 A.金文B.小篆c.大篆D.甲骨文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兴邦杯诗词楹联旅游攻略获奖作品Word版

兴邦杯诗词楹联旅游攻略获奖作品 诗词类获奖作品 一等奖(1名) 陈丽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临江仙?三国古战场东关 望去烟波犹浩渺,东关镇上听涛。楚吴对峙已遥遥,粼光浮夕照,耀眼火云烧。点将台前思往事,名传千古雄豪。而今后俊胜孙曹。中兴圆好梦,龙榜看天骄。 二等奖(2名) 吴进文(马鞍山市) 七绝游太湖山 谁人不道太湖美,山号太湖自不群。 景秉天然臻造化,一山独占五湖春。 许心潮(含山县) 龙亢四游(四首) 游昭关 形胜昭关四海闻,一楼跨立两峰青。 新祠今日诗联颂,古隘当年剑戟鸣。 吴楚风云彪史册,子胥豪气励苍生。 两千年事随流水,我辈登临咏古情。 游褒禅山 驱车寻迹到褒山,驻步华阳愐古贤。 一记雄文铭阁壁,千秋哲理灿云天。 探奇总有艰辛路,改革岂无深险滩。 山海已酬拗公志,春风岁岁绿江南。 凌家滩怀古 华夏之根何处寻,太湖山麓有真痕。 恢宏遗址八方仰,神采玉龙举世钦。 瑰物改书史前史,红陶推演六千轮。 风流龙亢凌家渡,远古涛声依旧闻。 太湖山远眺 春日登高尽兴攀,太湖绝顶眺晴岚。 风吹林海松涛涌,日照普禅紫气斑。 万里长江连宇际,无垠绿野润桑田。 人生烟雨且忘却,饱览春光带醉还。 三等奖(3名) 肖东宝(含山县) 咏大渔滩荷花 田田万亩大渔滩,隐隐花开秀可餐。 不染纤尘香益远,忘归鸥鹭日西残。 咏昭关伍相祠 吴风楚雨隔昭关,国罪家仇进退艰。 白发已然关外去,英灵犹自伴青山。 雨中游褒禅 无端雾雨入山林,锁洞封门费客寻。 一片空濛迷所向,几声暮鼓醒归心。 陈淑艳(黑龙江宾县) 太湖山鹿苑 芳草曳风迎,呦呦听鹿鸣。 梅花从吉利,茸角送温情。 入药灵丹制,加餐美味呈。 林深山野阔,前望更欣荣。 沁园春?大渔滩湿地 生态之源,地球之肺,远古留存。育痴情鸳侣,清姿白鹤;抟风鸥阵,美味鲜鳞。野鹭梳翎,鹧鸪鸣柳,百样精灵皆可亲。幽深处、更妖娆菡萏,勾引游人。蒹葭望去无垠。欲寻访渔耕试问津。以泽乡草茂,腰包满满;莲乡藕贵,日子欣欣。苇荡船歌,和弦蛙鼓,虹正当空曳锦云。谁不赞、这自然环保,旧貌全新。 沁园春·秋日晨登太湖山 弯月还悬,晓雾才开,曙色已临。踏些微

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8 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拟练习 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一、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文字产生之前采用的最原始的记事方法为图画记事和契刻记事。() 2、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 3、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用来占卜和记事。() 4、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5、汉字表现在笔画的线条化、字形的符号化、结构的规范化、字集的标准化。() 6、诗歌起源于劳动,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形式美。() 7、东汉班固的《西都赋》诗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8、《诗经》分为“风、雅、颂”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9、格律诗要讲究押韵、平仄、对仗。() 1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登高》。() 11、格律诗偶数句末押韵,奇数可押可不押,中间两联须对仗。() 12、古汉语为“平、上、去、入”,现代汉语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3、七律的仄起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4、对仗的基本类型包括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 15、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的对仗为宽对。() 16、王维《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ft川”的对仗为邻对。() 17、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对仗为工对。() 18、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的对仗为借对。()

19、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对仗为流水对。() 20、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21、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称春联为“桃符”。() 22、“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属于春联。() 23、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 24、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平声,下联尾字仄声。() 25、对联的主题是上下联连接的纽带、交会点,中长联须讲究起、承、转、结。() 26、“汉时关塞重卢龙,立马长城第一峰”的“第一峰”指的是八达岭。() 27、文殊菩萨道场的五台ft居中国佛教四大名ft之首。() 28、悬挂张贴的对联必须直写竖帖,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中间有横批。() 29、长白ft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是中朝两国的界ft。() 30、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颈联是“三ft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31、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玉人是指韩绰。() 32、白居易《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这两句是写景。() 33、对联沿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称为“仄起平落”。() 34、“小李白”陆游存诗9300 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35、陆游《游ft西村》的颔联是“ft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6、诗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中的“江”指的是长江。() 37、《滕王阁诗》的作者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38、庐ft、莫干ft、鸡公ft、北戴河并称四大避暑胜地。() 39、“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的“三吴”指苏州、常州、湖州。()

端午节的古诗大全四句

端午节的古诗大全四句 【篇一: 端午节的古诗大全四句】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1、端午感兴宋文天祥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xx人犹自贪儿戏,xx上年年夺锦标。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2、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宋黄庭坚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xx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3、同州端午唐殷尧藩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4、: 端午感兴宋文天祥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山如此故都何。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5、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xx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6、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xx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7、和端午北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8、已酉端午明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节相关古诗句: 1. 2. 3. 4. 5. 【篇二: 端午节的古诗大全四句】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七律.端午 老舍

第十章 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第十章诗词、楹联、游记选读练习题 1. 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必须依靠()作为载体才能传承下来,发展下去。A.文字 B.思想 C.工具 D.行为 2. 汉字是记录()的书写符号,是传播中华民族 5000 年文化的载体。 A.语言 B.汉语 C.思想 D感情 3.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使得文字从()中分离出来,于是原始的文字就出现。A.结绳 B.刻痕 C.图画 D.筑器 4.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金文 B.小篆 C.大篆 D.甲骨文 5.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到了()代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后世称为宋体,即现在我们的电子文档所广泛使用的字体。 A.汉 B.魏晋 C.唐 D.宋 6.中国旅游景观中的摩崖石刻、碑林、匾额、楹联等,皆是汉字作为载体在承载这些文化。A.语言 B.汉字 C.雕刻 D.书法 7. 唐以前的诗以及后人模仿古诗而不按近体诗的格律所写的诗统称为。 A.今体诗 B.近体诗 C.古体诗 D.歌行体诗 8. 五言诗成于()代,东汉班固的《咏史》诗可以看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A.秦 B.汉 C.魏晋 D.唐 9. 汉赋的主要特点是()。 A.铺陈 B.排比 C.比喻 D.骈偶化 10.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 A.韵尾 B.韵头 C.韵脚 D.韵腹 11. 楹联俗称对联或对子,是从()的对偶句中演化出来的,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A.诗经 B.乐府诗 C.汉赋 D.律诗 12. 对联的横批是对联()的高度概括。 A.主题思想 B.表现手法 C.意境 D.艺术特色 13.《登万里长城·汉时关塞重卢龙》一诗的作者是()。 A.梁启超 B.康有为 C.谭嗣同 D.康广仁 14.康有为的《登万里长城·汉时关塞重卢龙》一诗中“立马长城第一峰”,“第一峰”指的是()。A.嘉峪关 B.居庸关 C.八达岭 D.山海关 15. 毛泽东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一词“魏武挥鞭”,“魏武”指的是()。A.曹冲 B.曹植 C.曹丕 D.曹操 16.毛泽东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东临碣石有遗篇”,“遗篇”指的是曹操的() A.《观沧海》 B.《短歌行》 C.《蒿里行》 D.《陌上桑》 17.《台山杂咏》的作者是()。 A.文天祥 B.元好问 C.李冶 D.张可久 18.元好问《台山杂咏》中首句“西北天低五顶高”,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五台山的高峻。 A.比喻 B.拟人 C.衬托 D.夸张 19.《长白山》一诗的作者吴兆骞,字汉槎,苏州松陵人,是()代诗人。A.宋 B.元 C.明 D.清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诗词对联

诗词对联——名胜古迹 四川绵阳西山蒋琬墓 小心自可襄诸葛,大度犹能恕二杨。 成都杜甫草堂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腾虎跃几诗容;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江西滕王阁 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湖南岳阳楼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我从千里而来,看江上梅花,已开到红羊劫后;谁云一去不返,听楼中玉笛,又吹起黄鹤高飞。我去太匆匆,骑鹤仙人还送客;兹游良眷眷,落梅时节且登楼。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恨;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黄鹤飞去且飞去;白云可留不可留。

长沙岳麓三闾大夫祠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浙江杭州岳飞墓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王墓前秦桧跪像 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墓前愧姓秦。 西湖赵孟俯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鹫峰云敛,千年桂月映湖光。 千古奇冤,热血挥洒遍寰宇;百世流芳,精忠彪炳启后贤。 青松蟠户外,白鹤舞庭前 赫濯震天山通万里车书何处是张营岳垒;阴灵森秘殿饱千秋冰雪此中有汉石唐碑 尘土己残香粉艳云雨难忘日月新 地出灵泉润海表净地何须扫;天生石鼓镇闽中空门不用关 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 四面青山朝佛座,一湾绿水空弹心。

端午节古诗端午节古诗词大全

端午节古诗-端午节古诗词大全 端午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竞渡歌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七律端午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五丝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端午节古诗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诗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张耒

诗词格律知识

目录 (一)概述 ………………………………… (二)平仄 …………………………………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 (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01)关于近体待 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对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述。 上面说的这种基本格式,其实是五言绝句的一种。试举两例。 例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诗中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却用了“天”字,是平声字,但在此处是允许的。原因,后面会讲到。) 例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旅游诗词楹联处理

趣味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国的山水文化丰富,历史文化厚重,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真可谓“风景这边独好!”旅游景点有很多喜闻乐见的诗词、楹联,而遗憾的是,太多的趣味—山水之趣、人文之趣、乡音之趣—丢失在翻译之中(lost in translation)The pleasure of taking pains—Robert Frost如何将岳飞的《满江红》译得朗朗上口,又保持气势?如何让欧美游客更多欣赏到西湖天下景的“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如何翻译小吃“西施舌”中的西施?如何译出佛教中雅俗共赏的对子“大肚能容容世上之难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旅游对翻译的“辐射” 翻译永远是跨文化的,永远是讲求效果的。旅游翻译不仅要讲究文字本身漂亮,如果同时注重营销组合(market mix—product, price, place, promotion),则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七彩云南——Colorful Yunnan /7-ColoredYunnan/Multi-colored Yunnan 诗画江南,山水浙江——Poetic Jiangnan, Picturesque Zhejiang 福天福地福建游——A Happy Tour to a Happy City 旅游翻译的原则 以译出语或译出语文化为取向(source language orientation/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ation) 这种标准在旅游翻译中很常见,目的是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原汁原味”和鲜明特色。如:Niagara Falls, Yellow Stone Park, Merlion Park; Great Barrier Reef, Minzu Hotel, Lingyin Temple; Jiuzhaigou Valley。 以译入语或译入语文化为取向(target language orientation/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ation)目的是让旅游者一看就懂,产生原文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如:望湖饭店(lakeview hotel),颐和园(Summer Palace) 以作者为取向(author orientation) 主要用于翻译名人名家的诗歌、楹联、散文、游记等,目的是“保存原作的风姿”和作者的“权威性”。E.g.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The green hill is fortunate to be the burial ground of a loyal general The white iron was innocent to be cast into the statues of traitors 以美学为取向(esthetic orientation)

唐代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欣赏

唐代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欣赏 2010-06-10 19:30 [查查吧]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e68524382.html, 点击: 次 五丝(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过秦楼客中端午 年代:【元】作者:【朱唏颜】 水碧纱厨,月圆纨扇,悄悄午窗曾共。祛愁楚艾,照眼安榴,节物把人传送。无奈长昼如年,莺趁吟情,蝶迷乡梦。怅归期多误,暮云凝望,乱愁如葑。谁念我、闷对骚经,慵寻遗谱,冷落赴湘琴弄。醒魂正渴,筒碧初乾,买健听人呼*。不似归来故园, 同宴清都端午 年代:【元】作者:【梁寅】 带恨湘江水。无柰远、楚云天际千里。灵均一去,芳荪翠减,香篱青死。龙舟鼍鼓声沸。叹旧俗、空夸水戏。乐少年、越女吴姬,□□王孙公子。曾记南浦芙蓉,东湖杨柳,斜日歌吹。彩舟载酒,纶巾挥扇,胜友同醉。而今白头蓬卷。但谙惯、独醒滋味。 好只把、兰佩荷衣,从今料理。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旅游诗词楹联的处理

Poems and Couplets 趣味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国的山水文化丰富,历史文化厚重,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真可谓“风景这边独好!”旅游景点有很多喜闻乐见的诗词、楹联,而遗憾的是,太多的趣味—山水之趣、人文之趣、乡音之趣—丢失在翻译之中(lost in translation) The pleasure of taking pains—Robert Frost 如何将岳飞的《满江红》译得朗朗上口,又保持气势? 如何让欧美游客更多欣赏到西湖天下景的“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如何翻译小吃“西施舌”中的西施? 如何译出佛教中雅俗共赏的对子“大肚能容容世上之难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旅游对翻译的“辐射” 翻译永远是跨文化的,永远是讲求效果的。旅游翻译不仅要讲究文字本身漂亮,如果同时注重营销组合(market mix—product, price, place, promotion),则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七彩云南——Colorful Yunnan /7-ColoredYunnan/Multi-colored Yunnan 诗画江南,山水浙江——Poetic Jiangnan, Picturesque Zhejiang 福天福地福建游——A Happy Tour to a Happy City 旅游翻译的原则 以译出语或译出语文化为取向(source language orientation/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ation) 这种标准在旅游翻译中很常见,目的是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原汁原味”和鲜明特色。如:Niagara Falls, Yellow Stone Park, Merlion Park; Great Barrier Reef, Minzu Hotel, Lingyin Temple; Jiuzhaigou Valley。 以译入语或译入语文化为取向(target language orientation/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ation)目的是让旅游者一看就懂,产生原文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如:望湖饭店(lakeview hotel),颐和园(Summer Palace) 以作者为取向(author orientation) 主要用于翻译名人名家的诗歌、楹联、散文、游记等,目的是“保存原作的风姿”和作者的“权威性”。 E.g.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The green hill is fortunate to be the burial ground of a loyal general The white iron was innocent to be cast into the statues of traitors 以旅游者为取向(tourist orientation) 这种标准在旅游翻译诸标准中应成为首选或主要标准,即既可以“归化”,也可“异化”。E.g.这种冬青树,你们称为“圣诞树”,我们俗称“鸟不宿”。 This holly is what you call a “Christmas tree”, and it is what locally known as “unperchable”. 以美学为取向(esthetic orientation) 这种标准主要是在观光、访问、考察时或在宣传、推广中国的山水文化时用来翻译诗词、楹联、碑文、名胜古迹、风味小吃等,使用一切翻译策略,目的是尽可能实现原文的美学价值。 E.g. 仿膳—Imperial Food 杭州煨鸡--Beggar’s Chicken 狗不理--Dogs Don’t Leave 西施舌—The Beauty’s Tongue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