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预算管理在上市公司实施的现状及对策【开题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全面预算管理在上市公司实施的现状及对策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开发和竞争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态势,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新经济、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着瞬息万变、危机四伏的外部环境,企业间的竞争在日趋白热化,这不仅表现在企业现有的经营状况和经营规模上,也表现在对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能力的规划上,因此,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产生了企业战略管理。预算管理就是适应这种对变化进行预测的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有效手段。同时作为企业健全内部约束机制、规范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预算管理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实施预算管理,很多跨国公司都以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的工具和业绩评价的依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预算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将西方的预算管理理论兼收并蓄并为我国企业所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管理特色的预算理论和模式,以此提高我国预算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使之能适应现代大竞争的环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我国,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全面预算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一些上市公司已尝试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并初见成效。但就整体应用情况看,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整合作用不明显、重编制轻执行、机制约束差、准确度低、反馈质量差、没有成为一项全程性和全员性的管理活动、预算管理的应变能力差、重财务目标轻非财务目标等。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现代化管理机制之一,具有战略性、先进性、主动性、综合性等一系列其他管理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征。建立与完善现代化上市公司制度就必须建立科学化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研究全面预算管理在上市公司的应用有如下意义:①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②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规划;③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本论文的研究旨在指出:对于上市公司不仅要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在集团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为全面预算管理在上市公司的具体应用搭建好制度体系并做好实施保证,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管理理论和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使预算管理成为实现公司目的与提高经营绩效的工具,从而保证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上市公司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降低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提高上市公司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实现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

国外的预算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1年,美国国会颁布了《预算与会计法案》,此法对当时企业推行预算控制产生了极大影响。1922年麦金西出版了美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预算控制的著作《预算控制》,从控制的角度全面介绍了预算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预算的职能是调节企业各部门活动,使它们全部纳入一个正常的程序。《预算控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企业预算管理理论的形成。20世纪初,费雷德里克·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他意图在于将生产作业标准化,从而提高生产作业的效率。泰勒的这一思想为以后的许多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企业预算管理的内容也得到了扩展和完善,预算管理的对象从以实物和资金为主扩大到整个企业的资源;功能从单纯的计划和控制发展到兼具计划、控制、协调、激励、评价等多功能的一种经营机制。随之产生了除了长期采用增量预算法、固定预算法等传统的预算编制的方法外,更具战略性的编制方法,主要有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这些创新方法能够增强预算与战略的联系、提高预算与环境的适应性、促进组织业绩的持续改进。

Weitzman(1976)提出了一种在不确定条件下基于预算的报酬计算模型。他从理论上证明这种报酬计算方法能减少下级隐瞒或低报业绩能力的动机,有助于促进私人信息的披露,从而引导下级选择对未来真实预期的业绩标准作为预算。80年代以后,Weitzman的模型融入了代理理论框架,西方学者把这种模型称为真实导向型(truth inducing)激励计划,而传统的仅考虑预算完成情况的固定工资加奖金的模型,被称为松弛导向型(slack inducing)激励计划。西方学者试图在代理理论的框架下,寻求降低在预算管理方面的代理成本、促进私人信息披露和优化组织目标的途径。Abernethy和Brownell(1999)运用澳大利亚63家公立医院CEO的调查资料来检验战略变化、预算使用模式和业绩之间的关系,观察会计师如何在构建和实施战略变化过程中作为学习机制发挥作用。结果表明,交互式预算模式可能减轻战略变化对业绩的影响。Rasmussen(2000)运用调查153个经营单位主要管理者的问卷资料,来检验它们所采用的预算控制类型以及所鼓励的行为可能受到的环境变量影响,如竞争性(进取者)战略和经营单位过去的业绩。据作者预测,竞争性战略可能与较为宽松的预算控制风格相联系。每个组织应根据自己的特定发展阶段和战略地位,采用适合自己的预算模式和方法。因为不确定的环境要求预算控制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便对环境变化作出有效的反应。允许松弛存在,这是使组织免受不确定性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预算松弛能提供一个缓冲余地,释放一定的资源,可以用它们来利用市场机会和开发新产品。

国内:

王斌(1999)最早提出了预算管理模式并进行讨论。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将预算管理分为四大模式:企业初创期的预算管理模式——以资本预算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企业增长期的预算管理模式——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市场成熟期的预算管理模式——以成本控制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衰退期的预算管理模式——以现金流量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但这种按生命周期建立的预算模式,比较适合品种单一的企业,对多品种的集团公司则不太适用。王斌、李苹莉(2001)认为预算目标是企业目标或战略意图的体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任何预算目标的确定,都是公司股东、董事会、经营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协调的过程。它符合财务分层管理思想,同时体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决策、执行与监督三分立的原则。预算目标的确定,事实上是一个各个不同利益集团间讨价还价的过程。冯雪莲(2002)提出以作业为基础编制预算的方法,即作业预算法(ABB)。作业预算是以ABC为基础的,是将平衡记分卡和企业内部价值链优化及成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必要纽带。它通过预测计划期生产、销售产品或劳务的需求量,从而预测相应的作业需求量,在此基础上预测资源的需求量,并与企业目前的资源供应量进行比较,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高效。文涛(2002)就认为决定预算编制起点的是企业所有制形式及产品或服务的供求关系,而不是产品的生命周期。他们提出在以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为特征的现代公司,应以每股收益或利润作为预算编制起点。汤谷良、杜菲、王月欣(2004)等认为单一预算编制起点的模式,不能很好的体现企业战略。此外,于增彪、袁光华(2004)提出了中国式预算管理的思想,他们指出中国式预算管理系统框架需要将预算与财务会计、战略、平衡记分卡、非财务指标、奖惩制度等因素集成为一个整体,吸收Kaplan预算模式的思想,结合中国的实际予以改进和拓展。中国式预算管理系统框架的提出,为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参照系。于文丽(2006)归纳了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动因,她指出:在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质下,公司以安全生产为关注焦点,于是形成了传统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产品、设备、材料和人力的价格和供求数量都是国家计划既定的,只要财务人员做简单的计算,就可得出成本和利润。造成公司各级人员的成本效益观念淡薄,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从而导致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经验效率低下。在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弊端就逐渐显现出来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预算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认识和预算模式的选择等方面已基本取得共识性的观点。但是研究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有些观点仍尚未达成共识,这需要进一步努力。

3.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