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质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质疑
——新蔡镇宁山小学宋书云
一、营造民主氛围
民主氛围是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的土壤;没有这块土壤,学生质疑能力的形成只能是一句空话。民主氛围应该包括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学生可以向老师质疑问难等。营造这种氛围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做学生的朋友。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总是与情感密切相联系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会在学生身上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学生的心里有了安全感,他们的聪明才智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角色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在乎时的教学中,要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著名诗文教师于永正的课堂上,学生们为什么个个敢想、敢问、敢动?听过他的课的教师们一定都知道,他很注重细节,设法让同学们感受到他很喜欢他们、很尊重他们,说错了没事。比如,于老师总喜欢微笑着、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学生,拍拍学生的肩膀,摸摸学生的后脑勺,与学生握握手,跟学生说悄悄话……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师生的关系拉近了,彼此之间没有了戒备和隔膜,心相通、情相融了,还有什么话儿不可以说呢?
(二)允许学生出错。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程度不同、性格各异,不可能像机器零件一样整齐划一。我们要尊重这一事实。学生出错了,我们要安慰他、引导他,保护他的自尊;不能无情地去指责、嘲笑。因为此时老师的态度影响的往往不只他一个人,甚至全班,特别是那些“学困生”。其实有些学生只是因为一时的
理解不同而出错,根本不必大惊小怪。大发明家爱迪生曾问他的老师1+1为什么不等于1他的理由是两根蜡烛可以熔化成一根蜡烛,结果被老师轰出了教室。现实教学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陶行知反复强调过:“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使儿童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小孩子的嘴,使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出现一点幼稚、荒谬的问题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善待他们,淡化书本及自己的权威,把学生作为一个学习者的权利还给他们,让他们能安全思考,自主发现;鼓励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允许多元思维并存,提倡“标新立异、敢为人先”。
(三)正面激励。大家都知道,激励是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内驱力的最有效手段。心理学实验表明,在人的行为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意向而是需要。需要越强烈,行·为就越积极,成功的机会就越大。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当然是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肯定和赞美。所以老师在找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后,可用激励的办法来诱发学生主动质疑的信心和勇气。学生一有成功即给予及时的赏识。比如,“好!你这就叫会读书、会质疑!能在别人发现不了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真让人佩服!”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往往就能在受赏个体及群体的心目中掀起波澜——他们会真切地感到成功离自己不远,便会自觉主动地进入阅读、思考、生疑、质疑的良好状态。
二、点拨、引导
学生在进行质疑训练伊始,往往由于缺乏思维的探索性而提不出来问题;或由于缺乏思维的广阔性,提出的问题比较单一:或由于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训练原则,给学生以具体的点拨和引导,显得尤为必要。
(一)点拨范围。为学生有梯度、有层次地提示质疑范围,会使他们的思维有
目标,而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具体为:
1.低年级以字、词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可以在运用拼音识字中质疑;在识字学词中,对字的音、形、义质疑,对简单句子的意思质疑。
2.中年级以段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可以对段中的句子质疑,对自然段中句子间的关系质疑,对逻辑段中的几个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质疑,对词、句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质疑。
3.高年级以篇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可以对课题质疑,对篇中段落之间的关系质疑,对文中的关键词、句、段的表达作用质疑;在理解全文主要内容和选材上质疑;在写作方法上质疑。,
当然,以上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隔,可灵活处理。在具体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的深浅度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灵活处
理。
(二)指导批注。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与“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批注习惯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阅读监控能力的初期,更有必要指导学生将阅读中的心智活动的轨迹记录下来,成为可操作的显性行为。具体做法为:
1、低年级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求他们发现有疑难问题,在文中做出标记,用铅笔划线,打上小问号,等到需要时再提出来。
2、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在有疑难的词、句、段旁边,用铅笔注上自己想要提的问题。
3、中、高年级的学生,可结合预习,在预习本上提问题。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逻辑分类,将问题归纳整理后写在预习本上。或按自然段为序质疑;或按字、词、句、段、篇的顺序质疑;或按从内容到表达形式的顺序质疑。开始进行这项训练时,要利用课堂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预习,
并不断评估问题的质量,给学生以指点和帮助,采用授之以渔的教学手段。
(三)引导思路。选准突破口,创设情境,妙语点击,是打刊:学生质疑思路的钥匙。下面列举几个教学实例来具体谈谈。
1、抓课题质疑。课题是一篇课文的灵魂和统帅。抓课题质疑往往能取得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快速生疑,有疑可质,导入很重要,如果设计巧妙,可使学生立即进入状态。如,在教《草船借箭》时,我在板书了文题之后,对学生说:“同学们,以前都是老师考你们,你们想考老师吗?(异口同声:‘想!’)好!现在就给你们机会。请你们结合课文认真思考这个课题,然后就这四个字,可以向我提出任何问题。机会难得,不可错过哟.”“一石击起千层浪”,同学们一下子全部进入“愤悱”状态:有的眉头紧锁,有的在讨论,有的在翻书……大约一分钟之后,小手纷纷举起,有的问:“什么叫草船?为什么要借箭?向谁借?”有的问:“用草船怎么能借到箭呢?”……最后有个同学慢吞吞地站起来说:“我看诸葛亮是骗(箭),而不是借(箭),题目用词不当厂同学们的问题连珠炮似的发过来,令我应接不暇。
2、抓标点符号质疑。课文中的一些引导、感叹号、省略号等,可不能小看它们。它们往往对内容和中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探究这些标点符号的用法,实际上就是指导学生读书思考方法。比如,在学到《鸟的天堂》一文的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时,我停了下来,把这句话很郑重地写到黑板上,找学生有感情地读了两遍,然后我说:“这句话除了要会读之外,有没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了?”话音未落,好多同学因为受到这么一点启示而茅塞顿开,争相发问:“既然都是‘鸟的天堂’为什么第一处加引号,而第二处不加呢?”“它俩表示的意思肯定不一样,但怎么理解呢?”“末尾用上了感叹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等等,等等,我们的学生是聪明的,只要在关节处稍作点拨,他们即能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