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赏析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的灯, 相同的光
第二章 佛教的发展与佛 教艺术的兴起
第 一 节

佛 教 的 发 展 与 佛 教 艺 术 的 兴 起



一佛教发展简述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北天竺 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 太子悉达多· 乔达摩创立了佛教。原 始佛教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 二因缘。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 正精进、正念、正定,按此修行即可 由凡入圣,从迷界的此岸达到悟界的 彼岸。 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人的一切行为 都有因果关系,不会无缘而起,因果 报应。 戒、定、慧三学

公元7世纪,大乘佛教吸收了印度教 和民间信仰的一些神咒和方术发展 起密教,亦即密宗、金刚乘。密教 分金刚界和胎藏界。金刚界以《金 刚顶经》为经典,胎藏界以《大日 经》为经典,两界都以大日如来 (毗卢舍那佛)为部主,都强调众 生“自性清净”与毗卢舍那“佛心” 契合。其特征就是主张身、口、意 三密相应行,仪式非常复杂,对设 坛、供养、诵咒、灌顶、皆有严格 的规定,必须经上师秘密传授,以 最快捷的方法即身成佛。金刚乘, 它给大乘增添了许多沉思道路和秘 传技艺。
自 救 之 道
人人要平心静虑,快乐不在外界,幸福 在自我心中。不向外求,但求内证,直 指人心,认明自己的心境的本来面目, 清净本心——本地风光。先要风平浪静, 则水波不起,就能明澄如镜,能够映照 山光树影,看清自己的本真心性。所谓 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绿水原无忧, 因风皱面。“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 封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只有透过人类理性的觉醒,才能重整道 德,重建秩序,人类的未来才有幸福的 曙光,也才有和谐快乐可言。因此,佛 教可以作为现代人正视苦难的愉悦之学。
探讨佛教是哲学还是宗教都没有什 么用,它是一条路,一条得救的路, 引向觉醒的路,;它是一种方法, 是一种通过紧张的心理和精神的劳 动而达到解放的手段;是达到完善, 经过多次的开悟,最终的觉醒,认 识,进入佛陀的境界。 印度教徒希望在轮回的假象中获得 解脱,进入梵的无限的“真· 乐” 知· 之中;而佛教徒则盼望获得觉悟并 因此进入涅槃。
大乘佛教主张“我法二空”,既否认 有一个实存的自我,也否认客观物质 世界的真实存在。在就是佛教的色空 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不执着于相。因缘而聚, 缘尽而散。 大乘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 佛,把佛教的精神普及化,同时,把 佛性实体化成“人格神”,使之成为 引导人们走向佛的境界的一种向上力 量,成为推动众生信仰佛法的动力。 佛有法身、报身、应身,有百亿种化 现,遍满十方世界,所以信奉多佛多 菩萨,甚至罗汉和高僧大德。经典用 梵文写成,主要有《般若经》、《法 华经》、《华严经》、《维摩诘所说 经》、《解深密经》等。

佛 教 的 承 诺
对永生的承诺则是宗教存在的中心任务。各种 宗教所承诺的永生皆是充满了真、善、美、圣 的理想世界,在那里既没有狂风暴雨、山呼海 啸的自然灾害,也没有剥削压迫、黑暗腐败的 社会淫威,更没有生老病死、孤独绝望的人生 烦恼。从一定意义上讲,各种宗教从思想、感 情到行为、制度皆是为实现这一中心任务而努 力——承诺永生、指明来世。 佛教承诺的永生世界就是佛国净土,即西方极 乐世界,这个世界美妙无比,黄金铺地,黄金 为渠,有种种宝树、宝柱、宝池,有万千珍宝, 莲花飘香,鸟鸣音雅,乐伎歌舞,锦衣美食, 宫殿楼阁,美且极乐,随意而欲,应念而至。 人 人健康,男子英俊,女子美丽,举止端庄、 优雅,人人幸福快乐。《观无量寿经》和《妙 法莲花经》如是说。
佛 教 是 教 育
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整个宇宙各 种生命至善圆满的教育。*佛教的一切 经典,其内容都是说明宇宙和人生真 相的。宇宙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人 生就是我们自己。 * 觉悟了就是佛, 就是菩萨;迷惑了就是凡夫俗子。*修 行就是将我们对宇宙和人生错误的看 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 *生活在世上就是一种训导灵魂、使其 完善的教育。就此而论,生活就是一种 赐福,而不是一种灾祸.
1、外财和内财兼有——我们有心外的财 富,也要有心内的财富。“一箪食,一 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知识与信仰同重——知识是对现象、 常理的了知识别。信仰是我们内心财富 之源。所以应该知识与信仰同重,以开 发我们自心本性的般若智慧。 3、接受与施舍并行——真正富有的人应 该是当接受的时候接受,当施舍的时候 施舍。
佛 教 的 传 播
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佛教 开始向外传播,大致有北传和南传两条路线。 向北,佛教先传播到中亚,经过中亚传入中 国西北地区,又经西域传入内地。佛教在中 国经过流传、演变,到隋唐时形成了八大宗 派,都属于大乘佛教,即三论宗、天台宗、 华严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 密宗,使中国佛教获得空前的发展。公元7 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与当地本教相结合,形成 了藏传佛教。由中国继续向东传播到韩国/ 朝鲜和日本。 向南,佛教首先传播到斯里兰卡, 之后传入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大约5世纪 佛教分别传入缅甸、泰国、占婆等东南亚国 家和地区。传入的是上座部佛教。向西传播 到阿富汗。
何 为 佛 性
佛教是实践的佛教,不靠思想,而是靠 行动即修行来实现其理想。宗教实践意 在令个体的人亲证(practical realization)这一最高价值,这种价 值将带来一种自在和解脱智,并将人转 化为无我和仁爱的存在。通过落实为具 体的慈悲行为和社会行动主义的菩萨行 来开示人的佛性是修行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行禅师说:“觉醒、理解和爱的能力 就叫做佛性……你理解,你就会爱。你 爱,你自然就会用能够消除人们痛苦的 方式行动。”

பைடு நூலகம்
佛 教 美 学
美学思想如;涅槃、净土、圆融、妙悟、 色、空、庄严、妙、胜、圆、禅、调和、 和合、意、境、慈、悲、苦、乐、真如、 清净、污秽、金刚、性空、动、静等等。
八正道、三学等行为规定也构成 了佛教徒行为方式的整体美学特征, 这种特征可以用神定气朗、坚忍不 拔、踏实精进、戒恶行善来概括。 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忍耐 力克除邪恶积习、进取无上佛道、 谱写超俗人生,这就是佛教徒追求 的审美为人生,这不正体现出悲壮 与崇高之美吗?
佛 教 的 宗 旨
佛陀不是作为一位上帝,或者一位圣徒那样 被尊敬,而是作为最终的哲人,作为觉醒的 人格化身被尊敬。佛陀就是觉醒了的人,掌 握了真理的人之意。 就本质而言,佛教是一种形而上学传统,从 中散发出一种对于生存的一切时刻、在一切 环境中都适用的智慧。无论大小显密各宗各 派,最后的目的都是要引导人进入涅槃的境 界,都是为了使人解脱。金刚经就说“所有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 槃而灭度之,”正是此意。但是同时,它又 要求在形而下的现实行为中来实现其理想的。 小乘是断欲、净化,大乘是空、升华,密宗 (金刚乘)是空空、圆融。
何 为 佛 教
佛的大慈悲心,是要一切众生都同佛一样 的得到安乐,故把他所觉悟的境界,及达 到觉悟的方法指示他人,这就是先觉后觉 的意思。所以佛法是科学而不只是科学, 是哲学而不只是哲学,佛法是科学哲学的 宗教。佛是最彻底的觉悟者,所觉悟的因 果法,不是另外有一个神,他是把觉悟的 都指示出来,使大家都能觉悟而同到达完 美微妙的境界,这就是佛教,亦可名为佛 学,佛法。
人 伦 日 用
佛教是针对生存的那些最基本的问题,它就 不会“衰老”,佛教深见推动整个世界文明、 主宰全体人类的是人心,它能够引起一种真 正的内心改造,它是极有生命力的。 一种学术或思想如果越来越脱离“人伦日 用”,不再对实际的社会-文化进程发挥效应, 那么,实际的社会-文化进程也将丢弃这种话 语;思想与知识不再有效地在形而下的层面 对发挥效应,它的存在也就岌岌可危了。仅 仅成为知识人的一种论说,它就已经成为一 个无枝可依的游魂。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文 化结构中,它越来越“形而上” 了,而与 “形而下”的生活本身严重脱节。这与佛教 的根本传统相违背。
大 乘 佛 教
大乘佛教则宣扬普渡一切众生,认为慈 悲精神才是美德,悲天悯人,爱己及物, 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行菩萨道,不仅 自己要苦修,从苦海中摆脱出来,从无 知中解放出来,而且,还要帮助他人也 从自己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最终达到涅 槃的境界,具有崇高的胸怀。怎样才能 达到涅槃的境界呢? 通过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耐、精进、 戒定、智慧 涅槃是一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 不减,不老不死,以“寂灭”为特点的 圆融至乐心理境界,其间,“贪欲永尽, 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毕竟清净,究竟清凉”。这是一种超 越了世俗美的大美,摆脱了世俗乐的至 乐,是“无美之美”,“无乐之乐”。
公元1-2世纪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 法的不同,遂分裂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象小筏一样,载不多的人到彼岸 (解脱),而大乘佛教象大筏,其理想的 目标是解救众生(共同解脱)。小乘佛教 只能将佛陀的原意说出,而大乘佛教更将 佛教的教义加以发挥,使其精神达到极致。
上 座 部 佛 教
小乘佛教,即上座部佛教,或南传 佛教,注重严格遵守戒律,实行苦 修,自我训练、自我解脱,最终达 到阿罗汉为目的。认为解脱是个人 的事,只求自觉、自度、独善其身, 强调智慧是美德,只信奉释迦牟尼 佛,在理论上主张“我空、法有”, 即否认有实存的自我,但不否认客 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在态度上要求 自利。经典以巴利文写成,主要有 《阿含经》等。现在主要流行于东 南亚、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
因为,佛教的理想和价值必求在“人伦 日用”中实现,而不能止于仅成为一套 学院式的道德学术或宗教哲学。强调 “人伦日用”就是说学术与知识(人生 的意义)必须是要经过真实地生活、体 证才能感悟到,知识不是目的,知识只 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帮助人们走向终极 精神境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实 践 的 佛 教
佛教从来都是采取移风易俗的下行路线,从民间 开辟新天地,肯定日常人生。每一个佛徒都直接 面对佛陀,并执行佛祖交给的人间使命。对佛教 的信仰与其说是人的自觉选择,不如更准确地说, 是人的思想和生活的困境使然。法国思想家帕斯 卡尔说::“人环视宇宙,宇宙默然,仰望苍天, 苍天不语,在这无边的恐惧与痛苦之中(接着是 绝望),人这个有死之身除了想象有一个上帝, 还能有什么能达于无限永恒的道路呢?”只有设 定上帝的存在,只有用神性来度量自身,才能向 人提供实现至善的范例和榜样。佛陀为我们开启 智慧树立了榜样,按照佛陀的教导,在一番自我
调整之后,仍能脱出困境,恢复活力,塑 造完美人格。
处 世 之 道
降伏其心,一切惟心造,人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 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对家人的笑容,对旁 人的感谢,对生活的感恩,是明彻,是慈悲,是 祥和,是无怨。发菩提心,“无缘大慈,同体大 悲”。 以“空观”观照一切。如《金刚经》所说“一切 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 。 观。”不要执着于相。老子的“不争”、“处 下”。不争不是无为,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 能与之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善为 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不 争实是全力以赴的为。庄子的“嗜欲深者天机 浅”,欲望太多就缺少智慧和灵性。超然于金钱 诱惑之外,才有埋首耕耘的自由。
我 们 该 信 仰 什 么
1、信仰实在实有—我们信仰的对象和理论, 一定要在历史上有根有据。 2、信仰智慧圆满的—我们所信仰的对象所具 有的智慧德能,能够救苦救难。 3、信仰坚实永恒的—我们信仰的理论,必须 是坚实永恒的真理,且必须经过无数圣贤的亲 身验证和历史的严格检验。 4、信仰道德高尚的—我们信仰的对象是道德 圆满、人格高尚、目的纯正、为大众谋利。 5、信仰清净解脱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其本 身必须是清净、自在、解脱的,才能把我们从 烦恼、污染、困苦和生死中彻底解脱出来。 所以,信仰是非常严肃的。随随便便是盲 从,不明事理是迷信。上述五条,值得我们反 复咀嚼。只有五条具备,才可以作为我们的信 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