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之哲学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实 2008.2

哲学当代视野

科学发展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之哲学分析

宋德孝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主要解决“为何发展”与“如何发展”两大问题。对第一个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发展观是否具有认识上的科学性,反映了主体活动的合规律性诉求;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反映出发展观特定的价值取向和底蕴,体现了主体活动的合目的性诉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就是在坚持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合规律性;合目的性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8)02-0029-03

[收稿日期]2007-12-05

[作者简介]宋德孝(1981-),男,河南安阳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

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指现实的人认识到了自然规律或社会历史规律,使自己的行动自觉遵循和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自觉按照规律办事,它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自觉能动性;合目的性是指人由于认识和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在实践中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把理想客体变成现实。所谓发展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理性认识,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作为新时期指导我国社会建设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贯彻了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从哲学、现实等各个角度和层面对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做出了正确的回答,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表现出极强的科学性,体现了主体活动的合规律性的诉求方向;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站在社会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立场上,对于“为何发展”这一价值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具有深厚的价值底蕴,体现了主体活动的合目的性的诉求方向。

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观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两个方面入手,分别分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与价值性,进而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辩证统一的角度,分析科学性与价值性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辩证统一。

一、科学发展观的合规律性分析

发展观的合规律性,是指这一发展观运用正确的方法对社会发展现象和规律做出了客观的描述,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为社会发展指明了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道路和方向,这是发展观要解决的首要和基本问题。这一特性体现了发展观的科学性特征,是要回答“如何发展”这一问题。

11科学发展观运用唯物辩证法思考社会发展的问

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中,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其中一个核心部分,它的基本原理为我们观察分析发展问题提供了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地坚持辩证思维方式才能得出对发展的科学认识。

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主张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重点论,认为全面发展是相对性的,并不排斥有重点的发展,始终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根本任务。与此同时,科学发展观坚持两点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各项工作的重心,但不是我们工作的全部,发展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综合、整体性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主张社会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承认社会各部分的相对独立性,更注重各部分的相关性、协调性。它提出了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主张两者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从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既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积极能动的主体,是自然界中的主要一员,具有改造自然、维护生存的能力,同时还认为自然制约着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依赖自然、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应该做到和谐、协调发展。

21科学发展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探索社会发展的问

9

2

题。

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其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一些重要理论,结合时代与现实对社会发展进行了深远的理性思考,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成果。

第一,科学发展观继承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结构和发展形态做了宏观描述,得出“经济社会形态”这一范畴。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可以把人类社会结构分为三大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这三部分有着不同的表述。从人类社会生活角度,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从社会文明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从社会架构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将整体性原则作为观察处理社会问题的根本性原则,强调社会发展各要素间的平衡关系,主张各要素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社会有机体的健康运行。

第二,科学发展观继承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生产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生产理论。在马克思那里,生产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理论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是包括人类全部生产和生活乃至人类的繁衍和社会延续的理论;狭义的生产理论是单指关于物质生活生产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全面生产理论应该有全面的理解,不能对广义层面上的理解有所偏废。根据马克思主义全面生产理论,社会发展是由一切社会因素相互起作用的结果,忽视人、精神、意识等因素的唯经济决定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实践中,科学发展观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另一方面反对社会发展中任何“单打一”的情况,强调要实现社会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继承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根据,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恩格斯就曾经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和目的,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观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认识到,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劳动的历史,社会发展规律就是人的活动规律。通过总结我国多年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把人的需要放在首位,以人为重,以民为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弘扬人的主体地位。

二、科学发展观的合目的性分析

发展观的合目的性,是指这一发展观认识到主体的活动应当从主体尺度出发,根据人自身的目的和需要进行生产,主体是为着实现一定目的而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这是发展观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所在。这一特性体现了发展观的价值性特征,是要回答“为何发展”这一问题。

11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人在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实现了发展观在价值层面的转换。

就发展主体的实践行为的目标和指向来看,发展观的基本问题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和处理发展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的首要基本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物为中心和价值取向的发展观;另一类是以人为价值取向的发展观。

第一,传统发展观是以物为价值取向的发展观,它主张“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认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是国民生活幸福的象征,主张高速行驶的经济列车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民主化,贫困国家通过增长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消灭贫困现象等等。

不可否认,这种发展观认识到经济增长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具有思维方式上的绝对性和排他性,以偏概全,将增长代替发展,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迷失了对人的关怀,以至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物”的发展上,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见物不见人,或者只见人的物质追求不见人的其他追求,把人变成实现经济增长的工具和手段。这种发展观将人与物的关系进行本末倒置的理解,拒斥价值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漠视了人的利益和需求,最终人不但没有成为发展的目的,反而沦为发展的工具和手段。

第二,科学发展观对上述情况进行反思,提出以人为本,实现了价值观上的重大调整。以人为本要求在终极价值尺度方面以人为中心和目的,通过“物”的发展来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彰显了人的主体性,确立了人在价值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使发展观在价值层面上发生重大转换。

首先,确认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及其在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人们在任何情况下谈到价值,或谈论任何价值的时候,实际上都是以自己的尺度去评价世界。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追求、价值创造和积累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人的发展及其程度就理应成为衡量社会是否发展及发展程度的最高尺度。

其次,人不仅仅是工具和手段,更重要的是目的。人是历史的价值主体,社会发展离开人的价值追求,离开满足人类的需要都是毫无意义的。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意义,就决定了人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目标。人类在终极价值尺度方面具有中心性,人类的利益是人类实践选择的唯一的、终极的价值尺度,这一点是无法超越也是不能超越的。

最后,科学发展观将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科学发展观主张人的价值但并不因此否认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很显然,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社会发展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基于物质财富增长基础上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然而,归根到底人的发展始终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21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是

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