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关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本思想为儒家学说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光辉的组成部分。
生活于王道既衰的晚周末世的孟子,面对时代提出的课题,以悲天悯人、淑身淑世的救世情怀和博大精深、睿智圆通的理性之思,上承上古社会的重民爱民思想及孔子的仁爱学说,下启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开创了道德人本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学说体系,从而将儒家民本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师,在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心理、美学、民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尊老慈幼、安定家庭、协调社会、治国安邦、顺应自然、天人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现代生活中,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的实际治理中,百姓是尤为重要的力量。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恒久稳固,长治久安,首先要“得民心”,“合民意”,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对于人民的需要要满足他们,给予他们充分的生产资料,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可见孟子“民贵君轻”
的含义是,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万万不可动摇。
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那么统治者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从而得到民众的支持呢?具体来说。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经济上要富民、惠民
在孟子以前,孔子就主张在经济上惠民。
他说:“养民也惠。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孔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首先应该富民、惠民给人民好处,就着人民能得利益之处而使他们得利。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富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民、惠民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民之产”。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也轻。
就是说,英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
然后再去引导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老百姓就会很容易听从乐。
“制民之产”是使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即“恒产”。
有了“恒产”百姓就不会颠沛流离,犯上作乱了。
所以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
若民,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
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加以处罚,这就等于陷害。
所以说,英明仁德的君主应该首先使人们有固定的产业收入,这样百姓就会有“恒心”.就可以安居乐业,发展生产了。
二、政治上要宽民、爱民
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政”是指法制、禁令。
“刑”是指刑罚。
政和刑都是强制性的规范,
只能制约民众的外在行为,不能养成内在的羞耻心、价值观。
人们虽然不违背规范,但那只是为了规避惩罚,他们并不认为违背规范是可耻的。
“道之以德”是通过为政者道德人格的魅力与其德行的感召.兴起民众为仁向善的心志.在内在心志的驱动下,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效法为政者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
在这里,孔子将道德和刑罚、政令作了对比,他发现道德的社会效果更好。
很显然,他反对统治者对百姓实行严刑峻法,认为统治者应该选择道德.对百姓进行“内心统治”。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上述主张,同样反对虐政。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
不甚,则身危国削。
”(《孟子·离娄上》)他劝说统治者不要残害百姓,如果暴虐百姓太厉害,就会身死国亡,不太厉害,也会身危国削。
孟子反对连株,提出“罪人不孥”。
他说:“昔者文王之治歧也.耕者儿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孟子·梁惠王下》)这是说,从前周文王在治理歧周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做官的人给以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不加禁止。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对于犯罪的人,刑罚只及于他本人,不牵连到他的妻室儿女。
在孟子看来,英明的君主应该对百姓施行“仁政”.应该宽民、爱民,应该“与民同乐”。
《孟子》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段经典对话: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簧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日:“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箭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在这里举了欣赏音乐和打猎两个例子,试图告诫梁惠王不要将自己的快乐强加在人民的痛苦之上。
作为统治者,应尽力去关心人民的疾苦.努力施行“仁政”,使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要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与民同乐”。
三、思想上要教民、化民
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他认为好的政治措施不如好的教育更能得到人民的理解。
善政只能使人民敬畏,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
为了得到民心,必须实行好的教育。
因此,孟子主张要在“富民”的基础上,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也。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日校,段日序,周日庠;学则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滕文公上》)
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
学,国学也。
孟子认为教育民众不仅要有国学,更重要的是应该大力兴办“庠”、“校”、“序”等乡学。
兴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对百姓施以人伦教育.让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道德关系,以及相关的各种礼仪和行为准则。
同时,这也是孟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他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统治者教民、化民的目的就是要教导人民如何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了解这五种关系中内含的各种礼仪规范。
“明人伦”的具体要求是让百姓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认为,人们在劳动之余,“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就能够“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孟子·梁惠王上》)在家做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子弟,出门则是忠于君主的臣民。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的社会动乱,而且百姓也愿意忠心耿耿地为君主效力。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在孟子看来,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圣贤施教,当各因其材。
教育百姓的方法归纳为五种:“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教也。
”(《孟子·尽心上》)就是说道德教育中,有像及时的雨水一样滋润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惑的,还有以自己的善行来正己正人的,这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
通过道德教育.孟子试图将道德规范根治于人民的内心之中。
这样,民心就会归服,人民就会认同并且自觉服从统治者的统治。
\孟子的民本思想,从人类的终极关怀出发,在急功近利的封建时代固然是一种“理想主义”,而这也正体现了人类价值理性的优先性和崇高性。
孟子不是立足于如何发展经济而不顾人民死活,也不是某人或其集团的利益,而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人民的幸福与安乐。
这对于我们认真反省自己的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李亚彬.道德哲学之维:孟子荀子人性论比较研究[I].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