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转换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

别名:癔症,歇斯底里症

英文名称

Dissociative disorder

就诊科室

临床心理科

常见病因

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性

格,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多因素遗传

常见症状

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

应,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等

病因

1.心理因素

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

2.社会文化因素

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生物学因素

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临床表现

1.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

(1)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这种发作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不动,对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应,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的运动。但患者的肌张力、呼吸运动均存在,有时可有睁眼及眼球的协调运动。

(4)出神与附体障碍本症表现为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患者的意识范围明显缩小,注意和意识仅局限于或集中在密切接触的环境的一二个方面,只对环境中的个别刺激有反应。常有局限且重复的一系列运动、姿势、发音。如果患者的身份被鬼、神、或死亡之人所代替,则被称为分离性附体障碍。发作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

(5)分离性运动障碍表现为一个或几个肢体的全部或部分运动能力丧失。常见的形式有肢体瘫痪、肢体震颤抽动或肌阵挛、起立或行走不能、失音症等。瘫痪可为部分性的,即运动减弱或运动缓慢;也可为完全性的。共济失调可为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尤以双腿多见,引起离奇的姿势或不借扶助站立不能。也可有一个或多个肢端或全身的夸张震颤。

(6)分离性抽搐分离性抽搐(假性癫痫发作)是一种类似于癫痫发作的状态,但没有癫痫的临床特征和脑电生理改变,咬舌、严重摔伤、小便失禁等表现在分离性抽搐中很罕见,也不存在意识丧失,而代之以木僵或出神状态。

(7)分离性感觉障碍可表现为躯体感觉麻木、丧失、过敏或异常,或其他特殊的感觉障碍。皮肤麻木区域的边界表明,它更接近病人关于躯体功能的概念,而与神经解剖不符。感觉丧失可伴感觉异常的主诉。

视觉障碍多表现为丧失视觉敏锐性、整个视野模糊,或“管状视野”。常突然发生,也可经治疗突然恢复正常。病人虽有视觉丧失的主诉,却惊人地保留着整个活动能力与运动表现的完好。听觉障碍多表现为突然听力丧失,相关的听觉功能检查多示正常。

“癔症球”是主观上有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或团块,在咽底部环状软骨水平处,引起胀满、受压或阻塞等不适感,中医称为"梅核气"。相关医学检查不能发现与症状相匹配的器质性异常。

(8)其他分离转换障碍①Ganser综合征为分离转换障碍的特殊类型,多见于被拘禁的囚犯。其特征是对提问能理解,但经常给予“近似回答”,常伴有其他几种分离性症状,其发生背景提示有心理原因存在。②多重人格障碍又称分离性身份障碍,表现为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相对常见的形式是双重人格,通常其中一种占优势,但两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

存在。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

(9)混合型分离转换障碍指上述各种形式的分离转换障碍的混合形式。

2.特殊的表现形式

(1)集体性分离障碍即分离性障碍的集体发作,多发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封建迷信活动较多的地区。开始是一人发病,周围的人受到感应后通过自我暗示与相互暗示在短期内爆发出与首发患者相似的症状。这些患者往往具有共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观念,以女性居多。

(2)赔偿性神经症指在工伤、交通事故、医疗纠纷等存在赔偿的事件中,受害者往往显示、夸大或保留症状。症状可持续很久。但这种症状的迁延不愈可能是患者潜意识的机制在其作用,而非患者故意为之。

(3)职业性神经症指患者的症状与其职业活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运动协调障碍,如书写工作者的书写痉挛、舞蹈演员演出前下肢运动不能、教师上讲台前失声等。

(4)分离性障碍性精神病在应激事件后突然起病,表现为意识蒙胧、漫游、行为紊乱、反复出现的幻想性生活情节,可由片段的幻觉妄想。患者通常对自己的疾病漠不关心或不

认为自己患病。病程通常持续数周,常突发突止,易反复发作。

诊断

确诊必须存在以下各点:

1.存在任何一种分离性障碍的临床特征;

2.不存在可以解释症状的躯体障碍的证据;

3.有心理致病的证据,表现在时间上与应激性事件、问题或紊乱的关系有明确的联系(即使患者否认这一点)。

鉴别诊断

1.急性应激障碍

本病的发生发展和精神刺激因素密切相关,在强烈应激事件后立即发病,症状内容与应激事件相关,无反复发作病史,故可鉴别。

2.精神分裂症

分离性障碍的情感爆发和行为紊乱与急性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易混淆,但精神分裂症常表现为不协调性情感障碍、感知觉障碍和思维障碍,因此可以鉴别。

3.癫痫发作

分离性抽搐与癫痫发作临床表现有近似的方面,但癫痫发作有意识丧失,常有跌倒受伤、咬伤舌头、大小便失禁、脑电图异常等。

4.器质性疾病

器质性疾病如失明、失聪、感觉障碍等可依据相关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发现其症状符合躯体解剖学特征并加

以解释。

5.诈病

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主观故意“没病装病”或“夸大原有的病情”,常突然产生,由主观愿望决定症状的消失与否。分离性障碍的症状一旦发生,是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的。

治疗

对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应尽快完善相关必要检查以确定其无器质性损害,在治疗中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1.心理治疗

(1)个别心理治疗几乎适用于所有分离性障碍患者。在建立良好医患联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共情患者的情绪,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探索其患病的原因与过程。切忌一味挖掘患者的童年创伤而不予以相应的共情和支持,以至于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暗示治疗可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高的患者。在治疗开始时向患者简单解释其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

障碍,通过即将实施的治疗即可逐渐恢复甚至痊愈。针对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配

合言语暗示进行治疗。也可以运用催眠治疗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结合语言暗示以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3)系统脱敏治疗先让患者倾诉与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然后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逐步让患者暴露于诱发症状的精神因素中,患者渐渐体验到能够承受这些精神因素带来的紧张不安情绪而不发病,之后逐步增加暴露剂量。

2.药物治疗

临床中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常有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症状。药物治疗可针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的躯体不适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用于改善情绪,苯二氮卓类药物可减轻焦虑及改善睡眠。

预防

分离性障碍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疾病,因此给予患者疾病的心理学教育、及时消除病因、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及改变某些不利的人格特点,可有助于预防疾病复发

分离性障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分离性障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对于疾病有很多,是非常可怕的,疾病的发生人们都是不知道的,所以有时候都是马马虎虎的,比如分理性障碍变现这个问题就引起了一部分人们的注意,当人们出现这些疾病的时候,还不知道它的具体情况,那么接下来就给大家讲一下分理性障碍的具体变现有哪些? (1)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这种发作

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不动,对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应,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的运动。但患者的肌张力、呼吸运动均存在,有时可有睁眼及眼球的协调运动。 (4)出神与附体障碍本症表现为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患者的意识范围明显缩小,注意和意识仅局限于或集中在密切接触的环境的一二个方面,只对环境中的个别刺激有反应。常有局限且重复的一系列运动、姿势、发音。如果患者的身份被鬼、神、或死亡之人所代替,则被称为分离性附体障碍。发作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 (5)分离性运动障碍表现为一个或几个肢体的全部或部分运动能力丧失。常见的形式有肢体瘫痪、肢体震颤抽动或肌阵挛、起立或行走不能、失音症等。瘫痪可为部分性的,即运动减弱或运动缓慢;也可为完全性的。共济失调可为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尤以双腿多见,引起离奇的姿势或不借扶助站立不能。也可有一个或多个肢端或全身的夸张震颤。

什么是分离性精神障碍

什么是分离性精神障碍 分离性精神障碍,也叫做转换障碍,也被称为歇斯底里症,这是一种因为精神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个体的一种精神的障碍,患者经常会表现为分离性的症状表现,也就说会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躯体的一些症状,而这些症状和特征是不符合神经系统生理解剖特点的,引起这种病症的因素比较多,比如说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等。 ★分离性精神障碍病因★1.心理因素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 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2.社会文化因素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3.生物学因素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

★分离性精神障碍治疗对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应尽快完善相 关必要检查以确定其无器质性损害,在治疗中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1.心理治疗(1)个别心理治疗几乎适用于所有分离性障碍患者。在建立良好医患联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共情患者的情绪,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探索其患病的原因与过程。切忌一味挖掘患者的童年创伤而不予以相应的共情和支持,以至于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2)暗示治疗可用于急性发作而暗 示性又高的患者。在治疗开始时向患者简单解释其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即将实施的治疗即可逐渐恢复甚至痊愈。针对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配合言语暗示进行治疗。也可以运用催眠治疗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结合语言暗示以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3)系统脱敏治疗先让 患者倾诉与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然后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逐步让患者暴露于诱发症状的精神因素中,患者渐渐体验到能够承受这些精神因素带来的紧张不安情绪而不发病,之后逐步增加暴露剂量。 ★2.药物治疗临床中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常有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症状。药物治疗可针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的躯体不适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

第六章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Dissociative Disorders 一、概述 历史 ?癔症(hysteria) hyster- 子宫 子宫在体内移动阻塞了呼吸通道 ?巫术和癔症 集体癔症(mass hysteria) ?S. Freud (1895) Anna O 历史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二版(DSM-II)(1952) 放弃使用“癔症” 特点 ?分离[转换]障碍的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完全丧失了对过去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 ?假定它在起源上是心因性的,与创伤性事件、不可解决和难以忍受的问题及紊乱的关系在时间上有密切联系。因而,一般有可能对个体应付难以忍受的问题的方式作出解释与假设。 ?分离性障碍患者常对旁人看来十分明显的问题或困难表现出惊人的否认,他们将所能承认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于分离性症状。 案例 警察发现一位穿着体面的妇女,大约三十出头,当时正漫无目的地走在州际高速公路上,于是警察便把她带到了医院。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她讲话有条不紊,但是语速比较慢,显然受过创伤,不过还不算是精神病患者。她呆在病房里,很少说话,只是在他人哄骗下才吃点东西。当问及他是谁时,她会注视着天空,或者耸耸肩,一副绝望的样子。于是大家给了她一个临时的名字——珍妮·迪。四个月以后,医生们仍然没有能够让她记起自己是谁,于是她被转移到了慢性病患者的病房。 案例 珍妮每天都会被带到心理医生的办公室,但她很少对医生的询问

做出回应。而且心理医生也无法对她进行催眠,因为她不愿意闭上眼睛,也不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催眠过程上。最后心理医生尝试了进行性放松。珍妮对这种方式反映很好。在每次放松之后,心理学家都会拿起办公室的电话机假装给朋友或亲戚打电话。然后他会把电话机给珍妮,建议她打个电话,但她总是说自己不记得任何人的电话号码。 案例 最后有一天,在珍妮做完深度放松后,心理学家又一次把电话机给她,让她随便拨一个号码。她这样做了,而且过了一会,她不断地拨同一个区号和号码,只是她不等电话铃响就挂了。但是心理学家把它记下了下来,他从珍妮手中拿过电话,自己拨了这个号码并且把电话交还给珍妮。电话那头竟然是她母亲,远在400英里以外的底特律,珍妮和母亲交谈了起来。 案例 事实上,珍妮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工程师。她原来住在波士顿,不过正打算要搬家,就在搬家工人来帮助她把家里的东西搬到新的住处那天,她就漫无目的地出走了。第二天珍妮的家人过来把她接了回去。(改变自Lyon,1985) 二、各类型的症状表现 一、分离性遗忘 Dissociative Amnesia 主要特点是记忆丧失,通常为重要的近期事件; ?分离性遗忘几乎总是顺行的; ?遗忘通常为部分性和选择性(围绕创伤性事件); ?遗忘并为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分离性遗忘 ?时间感、方向感以及学习新的信息的能力完好; ?遗忘的程度和完全性每天有所不同,但总有一个固定的核心内容在觉醒状态下始终不能忆及; ?遗忘的事件只是被隔离在意识之外; ?可能是分离性漫游的一部分。 分离性遗忘 分离性遗忘的模式: ?部分性遗忘 ?选择性遗忘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主讲人:耿昆 地点:放松治疗室 时间:2012-5-24 18:00 一、概述 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症/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情感爆发、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精神症状,其自我意识障碍非常突出,具有发作性,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躯体症状(包括分离性运动障碍和分离性觉障碍),同时缺乏相应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二、流行病学 分离性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55%(中国12个地区,1982年)。首次发病年龄在20岁以前者占14%,20~30岁者占49%,30~40岁者占37%,40岁以上者初发者少见。男性女性之比约为8:1(长沙,1989年)。我国部分地区有儿童、青少年集体发作的情况。 三、发病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一)发病危险因素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分离性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不一致。 (2)素质和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易患分离性障碍。所谓表演型人格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分离性障碍的倾向,脑干上段特别是间脑器质性损害与分离性障碍有某种因果关系。 2、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与分离性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其中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的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分离性障碍。 (二)发病机制 分离性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归纳为两种。 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包括(1)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等运动性兴奋状态(2)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3)退行性反应,如行为幼稚等 另外一种是有目的的反应分离性障碍常首发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际,而且病情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这种义务。

DSM-5 分离障碍_诊断标准

DSM-5分离障碍 分离性身体障碍 A.存在2个或更多的以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为特征的身份瓦解,这可能在某些文化中被描 述为一种被(超自然力量)占有的经验。身份的瓦解涉及明显的自我感知和自我控制感的中断,伴随与情感、行为、意识、记忆、感知、认知和/或感觉运动功能相关的改变。这些体征和症状可以被他人观察到或由个体报告。 B.回忆日常事件,重要的个人信息和/或创伤事件时,存在反复的空隙,它们与普通的健 忘不一致。 C.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该障碍并非一个广义的可接受的文化或宗教实践的一部分。 注:对于儿童,这些症状不能用假想玩伴或其他幻想的游戏来更好地解释。 E.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例如,在酒精中毒过程中的黑晕或混乱行为) 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复杂部分性癫痫)。 分离性遗忘症 A.不能回忆起重要的个人信息,通常具有创伤或应激性质,且与普通的健忘不一致。 注:分离性遗忘症通常具有对待特定事件的局部的或选择性以往;或对身体和生活史的普遍性遗忘。 B.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C.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酒精或其他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神 经病性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复杂部分性癫痫、短暂性全面遗忘症、闭合性脑损伤/创伤性脑损伤后遗症、其他神经疾病)。 D.该障碍不能用分离性身份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躯体症状障碍,或重 度的,轻度的神经认知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编码备注:无分离性漫游的分离性遗忘症的编码是300.1(F44.0)。分离性遗忘症伴分离性漫游的编码是300.13(F44.1)。 标注如果是: 300.13(F44.1)伴分离性漫游:似乎有目的地旅行或与遗忘身份或其他重要个人信息有关的困惑的流浪。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 别名:癔症,歇斯底里症 英文名称 Dissociative disorder 就诊科室 临床心理科 常见病因 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性 格,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多因素遗传 常见症状 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 应,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等 病因 1.心理因素 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 2.社会文化因素

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生物学因素 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临床表现 1.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 (1)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这种发作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

哪些是分离性障碍症临床表现

哪些是分离性障碍症临床表现 导读:分离(转换)性障碍,也翻译成癔病,又称歇斯底里,是指以意识、身份或行为的突发暂时性变化为特征的精神障碍。此病多在精神刺激下忽然发病,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的精神障碍及躯体功能障碍。分离性障碍在学术界上争议很多,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把它归为神经症。有些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 发病机理上,社会文化因素起很大的作用。悔恨内疚,悲伤性一般事件可诱发此病发作。与遗传也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一般来说,这些患者在发病前的性格特征为:对事物感情反应强烈,肤浅且不稳。对事物的受暗示性很高。 临床表现: ①一般特征,多见于青年女性,起病较急,多数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患者暗示性极强,常有“继发受益”。患者的功能障碍往往不符合解剖学特点,发作时无危险性; ②分离症状,分离性遗忘常为部分的和选择性的,且一般围绕着创伤性事件;分离性漫游具有分离性遗忘的特征,同时有离家或离开工作岗位的游历;分离性身分障碍表现为突然的身份改变,两种或多种身分可以相互交替; (1)情感爆发:很多见。表现为情感的发泄,时哭时笑,吵闹,对自己的情况以夸张性来表现。发作时意识范围可狭窄。冲动毁物,伤人,自伤和自杀行为。有些患者表现为痉挛发作。 (2)分离性遗忘:主要表现为对创伤性事件的遗忘。 (3)分离性漫游:老百姓所说的“梦游”于此很相似。 (4)假性痴呆:给人傻呆幼稚的感觉。 (5)双重和多重人格:表现为忽然间身份的改变。患者忽然变成另一个人,语调和态度完全变成二个人。比较典型的就是民间上的“鬼怪披身”。 (6)分离性木僵; (7)精神病状态:这一点的鉴别诊断很重要。发病时可表现为重型精神病状态,如错觉、幻觉及妄想。与分裂症的区别主要在于幻觉和妄想的内容不太固定,多变化,并且很易受暗示。 ③转换症状,转换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为其常见形式,主要表现为各种运动功能受妨碍和运动功能或感觉功能丧失。诊断主要据临床表现,排除相关的精神科疾病。本障碍可分为分离性遗忘症、分离性漫游症、分离性身份障碍、转换性运动和感觉障碍、混和性分离(转换)障碍和其他分离(转换)性障碍六个亚型。本病以心理治疗为主,如暗示治疗、系统聪敏疗法等,辅以药物对症治疗。

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

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 相信很多朋友对分离性感觉障碍这种疾病不怎么了解,那么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分离性感觉障碍的相关知识,仅供大家参考。想要了解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的朋友不妨接着往下看哦!下面请大家看详细的介绍。 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分离性感觉障碍是指在意识清晰 的情况下,患者对刺激不能感知。感觉缺失区可受到严重损伤(如烫伤)而没有任何的知觉。同一部位的痛觉、温觉、粗略触觉或深感觉、精细触觉部分丧失。深、浅感觉传导通路的不同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的解剖学基础。当深、浅感觉传导通路上一部分受损而另一部分相对保留时即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后角型脊髓损害,多见于一侧后角病变如脊髓空洞症。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前连合型脊髓损害,见于脊髓中央部病变如髓内肿瘤早期、脊髓空洞症、脊髓中央管积水或出血等疾病。

分离性感觉障碍治疗方法如下: 对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应尽快完善相关必要检查以确定其无 器质性损害,在治疗中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一、心理治疗 1、个别心理治疗:几乎适用于所有分离性障碍患者。在建 立良好医患联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共情患者的情绪,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探索其患病的原因与过程。切忌一味挖掘患者的童年创伤而不予以相应的共情和支持,以至于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暗示治疗:可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高的患者。在治 疗开始时向患者简单解释其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即将实施的治疗即可逐渐恢复甚至痊愈。针对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配合言语暗示进行治疗。

脏躁(解体转换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脏躁(解体转换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1]和《中医神志病学》[2]。 (1)患者精神抑郁,烦躁不宁,悲伤欲哭,喜怒无常,欠伸频作。 (2)少数患者或伴有手舞足蹈,素无心肺疾患而突然喘促阵作,或突然失音,不能说话等症状。 (3)患者每次发病多为同样表现的重复。 (4)多有反复发作史或家族史,发病前常有明显的情志刺激因素。 (5)其症状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消失。 (6)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但男性亦有。 (7)应用西医神经系统检查方法及躯体检查,多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3]和《精神病学》[4]。 (1)具有解体(转换)障碍中各种障碍临床特征,如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木僵、出神与附体、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多重人格障碍、Ganser 综合征、情感爆发等。 (2)不存在可以解释症状的躯体障碍的证据。 (3)有心理致病的证据,表现在时间上与应激事件、问题或紊乱的关系有明确的联系(即使患者否认这一点)。 (二)证候诊断 1.心脾两虚,神失所养证:情感淡漠,神思恍惚,目光呆滞,游走不定,胆怯善疑,失眠易惊,记忆减退或遗忘,思维贫乏,意志减退,自我认知缺失,而不能自主;或运动能力丧失,或皮肤感觉异常;或妄见妄闻妄想;神疲乏力,食少倦怠,大便不调,舌淡,苔白,脉细弱。 2.肝气郁结,神志不畅证:情绪不稳,多疑善虑,烦躁易怒,语无伦次,行为紊乱,盲目游走,木僵,自我认知缺失,而不能自主;或肢体震颤抽动,或妄见妄闻妄想;胸胁胀满,时欲太息,舌质淡,苔薄腻,脉弦缓。 3.心肝血虚,神魂不安证:神思不宁,目光呆滞,彻夜不寐,或多梦善惊,哭笑无常,记忆减退或遗忘,思维贫乏,意志减退,木僵,肢体麻木或瘫痪,或肢体震颤,筋惕肉瞤,自我认知缺失,而不能自主;心悸失眠,眩晕耳鸣,视物昏花,胸胁胀痛,舌质淡红,苔少或无苔,脉弦细。

第七章 转换和分离障碍

变态心理学讲义 河北大学杨志刚 SynRhine@https://www.360docs.net/doc/e73818544.html,

变态心理学讲义 第七章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障碍 (Somatoform and Dissociative Disorders)

躯体形式及分离障碍 一、概述 二、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 y疑病症(hypochondriasis) y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 y转换性障碍(conversion disorder) y疼痛障碍(pain disorder) y身体畸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三、分离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 y人格解体障碍(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y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 y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 y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

Breuer’s case of Anna O. and disorder Abnormal psychology 头痛,脖子和肢体麻痹,严重的咳 嗽,吞咽和说话困难。但没有可查 的物理原因。 4

概述 癔症的历史 y癔症(Hysteria),亦译作歇斯底里 y中世纪认为癔症是由于妖魔作怪、精灵附体. y18世纪认为癔症起源于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异常 y19世纪末,夏柯()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障 碍造成的,而弗洛伊德则认为癔症是无意识的动 机冲突所致 y自1980年,DSM-III取消了神经症(neurosis)这 个疾病名称。同时取消了“癔症”这个疾病单元, 改为转换和分离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单选题{{/B}}(总题数:20,分数:40.00) 1.有关癔症性痉挛发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 A.意识丧失 ? B.有大小便失禁、唇舌咬伤 ? C.暗示治疗有效 ? D.常无诱因发作 ? E.脑电图有特征性改变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2.对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患病率无明显影响的是______ ? A.性别 ? B.年龄 ? C.精神刺激因素的强弱 ? D.经济发展水平及受教育程度 ? E.社会文化因素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3.下列哪项不属于分离性障碍______ ? A.癔症性漫游症 ? B.界限性遗忘 ? C.情绪爆发 ? D.癔症性痉挛发作 ? E.双重人格 (分数:2.00) A.

C. D. √ E. 解析: 4.下列哪项不属于转换性障碍______ ? A.癔症性木僵 ? B.癔症性偏瘫 ? C.癔症性失明 ? D.癔症性痉挛发作 ? E.癔症性失音 (分数:2.00) A. √ B. C. D. E. 解析: 5.分离(转换)性障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______ ? A.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 B.镇静催眠药物治疗 ? C.暗示治疗 ? D.物理治疗 ? E.行为治疗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6.界限性遗忘常见于______ ? A.脑外伤 ? B.痴呆患者 ? C.精神分裂症 ? D.癔症 ? E.情感性精神障碍 (分数:2.00) A.

偏瘫的病理变化及障碍学过程

二、偏瘫的病理变化本质及障碍学过程 通过上一个问题的介绍,使我们认识到人体的正常神经反射发育规律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低一级的原始反射逐步被高一级的神经反应所整合,不再独立存在。而较高级的神经反应则参与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且终身保持。 随着皮质中枢的神经发育的完成,一个人就具备了基本运动功能。那么接下来就是运动的控制问题了。 (一)运动控制的基本知识 1、Horak的运动控制理论:正常运动控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利用现有及以往的信息,将神经能转换为动能,并使之完成有效的功能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随意的、协调的、精确适度的动力。 这一理论说明,运动不仅需要骨骼、关节、肌肉的参与,更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有效协调和控制。如果说骨骼、关节、肌肉是运动的外部条件的话,那么中枢神经控制就是运动的内在因素。 2、运动控制的方式: (1)、反射性运动:运动形式固定,反应迅速,不受意识控制。 (2)、模式化运动:运动有固定的形式,有节奏和连续性,受意识控制。 (3)、意向性运动:整个运动过程均受意识控制,通过运动学习使运动趋于灵活,并获得运动技巧。 3、低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来之四肢躯干的各种感觉冲动经脊髓的上行纤维束传达到高位中枢,进行高级综合分析。同时,高位中枢的活动经脊髓下行纤维束,支配脊髓神经元的活动。这种活动是通过各种反射完成的。 (1)、脊髓姿势反射,如: a.牵张反射: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产生反射效应,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这主要是因为牵拉使肌张力增高的原因。其类型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其生理功能在于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是一切身体运动的基础。 b.屈肌反射与对侧伸反射:屈肌反射的特征是屈肌收缩,伸肌弛缓。其意义使肢体离开伤害性刺激的保护性反射;对侧伸反射的特征是受到刺激侧的肢体屈曲同时,对侧肢体伸展。其意义是维持肢体平衡,防止歪倒。 c.节间反射:其特征为上、下节段神经元的协同活动。其表现如脊椎动物的骚爬反射。也是引起联带运动的重要原因。 d.脊休克:其特征为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

分离转换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 别名:癔症,歇斯底里症 英文名称 Dissociative disorder 就诊科室 临床心理科 常见病因 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性 格,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多因素遗传 常见症状 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 应,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等 病因 1.心理因素 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 2.社会文化因素

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生物学因素 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临床表现 1.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 (1)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这种发作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

分离转换障碍病人的护理【精神科护理学18章四节】

分离转换障碍病人的护理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完全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对于选择什么记忆和感觉加以即刻注意在相当程度上是有意识的控制的,对于将要进行的运动也能控制。而在分离性障碍中,这种实施有意识的和选择和控制的能力被认为受了损害,受损的程度每天甚至每个小时都可以不同。 分离性障碍病人常对旁人看来十分明显的问题或困难表现出惊人的否认,他们将所能承认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于分离性症状。 【临床表现】 症状具有发作性,发作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获益。但本人否认。 1、分离性遗忘:主要特点是记忆丧失,通常为重要的近期事件。 2、分离性漫游:具有分离性遗忘的所有特征,同时还有离家或离开工作单位表面上有目的的游历,游历期间保留自我照顾能力。 3、分离性木僵:病人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但检查和询问找不到躯体原因的证据。 4、出神与附体障碍: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 5、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存在着运动丧失或运动功能受妨碍,或感觉丧失(常为皮肤感觉)。 6.分离性运动障碍:常见形式为一个或几个肢体的全部或部分丧失运动能力。 7.分离性抽搐 8.分离性感觉麻木或感觉丧失 【主要护理问题】 1.记忆力丧失由于分离性遗忘引起,表现为近期事件遗忘,通常为部分性或选择性, 一般都围绕创伤事件。 2.焦虑由于情感障碍引起,表现为困惑,痛苦,以及不同程度的寻求注意。 3.漫游由于分离性障碍引起,表现为离家或离开单位的表面上有目的的游历,游历期 间保留自我照顾能力,但有明显的遗忘。

4.木僵由于分离性障碍引起,表现为自发运动及对声,光,触及外界刺激的反应消失 或极度减少。 5.定向障碍由于出神与附体障碍引起。 【护理措施】 1.精神护理。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使其了解本病是完全能够治愈而不致留下任何残 疾。了解发作与病人情感体验的关系,自身性格缺陷的关系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 2.因病人富有暗示性,在安排病房时应注意与精神症状丰富的病人分开管理,以免受到 不良影响,增加症状的丰富性和顽固性。 3.配合医生完成治疗措施。由于病人具有高度的暗示性,鼓在施用任何具体治疗和护理 措施时,均应把暗示这一因素充分利用。护士必须掌握接触病人的语言技巧,动作,姿势来影响支配病人的意志,造成病人迫切期待治愈的心情。 4.发现病人发作前某些症状,如闷闷不乐,强烈情感反应,这时要设法转移病人的注意 力,或暂时离开当时的环境以改变心境,防止发作。 5.保持治疗环境安静。一切无关人员均勿在场,避免由于家属或周围人的紧张态度及过 分关照使其症状加重,造成治疗困难。 6.当病人处于瘫痪,木僵和嗜睡状态时,要注意皮肤护理和肢体按摩,谨防发生褥疮, 必要时加强饮食护理和个人卫生。 7.预防意外事件,常以自杀博得别人同情,或要挟威胁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结果弄 假成真,护理管理上不可忽视。 8.观察病情变化,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为临床提供 有力证据,以防误诊。 9.教育病人正确对待治病精神因素,注意锻炼和克服自己某些性格改变弱点,以正确态 度对待现实工作,改善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正确处理各种不愉快的问题,平时注意合理安排生活,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10.做好周围人如家属,同事,邻居等人的宣教工作,解除对病人的顾虑,改变不正确的 态度,正确认识本病,发作时避免围观,造成紧张或过分关系不良气氛引起暗示影响,同时要求关系人解决一些与疾病有关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