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及发展新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以及发展新方向
摘要:如今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更是在事业单位各项工作与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阐述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单位的绩效最大化。同时,本文也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出发论述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制度
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一般接受国家机关的领导,绝大部分由国家出资建立,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尽管如此,事业单位的资金投入以及合理分配使用,即财务管理依然是有其目标的,简而言之,就是获得绩效的最大化。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它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其上级部门多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政府职能部门,其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所做出的决定多具有强制力,其人员工资来源多为财政拔款。
所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非运营性正是来源于此。由于其宗旨在于社会服务,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而且事业单位拥有政府批准的众多社会资源,在履行其职能的时候就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去更好地实现职能,而非更加有效地履行职能。
但是,这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观念与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并不是存在必然的联系。从我国事业单位锁涉及的范围来看,有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纯粹公共产品,如基础义务教育、基础科研、计划生育、公共卫生防疫等;而有的事业单位提供的却是混合产品,即提供具有一定外部效益的公共产品,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广播电视、医疗保健等。但第二类事业单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已表现出它的双重性。它们向社会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产品或服务,对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类产品既具有公共效益的属性,同时由于这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体消费的部分需要,因此也具备了某种的私有产品的属性[1]。
所以,事业单位的目标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更要注重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履行职能时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提供更加优质
的服务与产品。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目标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控制,如:成本最小化,净收入最大化等;而是更应该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资金获得最大化效益,使之尽量避免财务危机,这样更加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绩效是指在任何特定活动下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十分切合。因此,在这种设想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义为追求绩效最大化更为合适。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建立起以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财经法规为依据、以理财为重点、以有利于自身发展为目的的财务管理新机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目前财务管理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预算编制规则不明晰
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中经常因预算编制规则不明晰而出现预算编制不规范,以及预算执行不严格的问题,这也是需要引起事业单位重视的情况,这类问题会直接影响事业单位职能履行的效果。
而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预算资金的编制过程中的财务工作人员对单位财务预算编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习惯性地进行的简单预算,没有真正的深入实际地有针对性地对每项经济活动进行考虑,本本主义或者经验主义盛行,经常是按照往年同类经济活动的既往经验来进行预算,甚至有时计算方法用最简单的算术化,结果致使预算编制不够精准。同时,由于对现实绩效问题的忽视,在预算过程中首先就导致了资源的先期浪费。
其次是因为忽视预算编制,因而形成了财务决策的随意性,致使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大打折扣。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支出审批制度不严格,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补贴标准,随意改变资金的用途,导致“专款不专用”的现象经常发生。最后是部分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但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不进行跟踪审计,即使跟踪调查,也是分析肤浅、总结简单,效益考核基本是走过场,成本考核几乎是空白,从而使很多项目难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2]。
2、有效资源浪费严重
有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及其他资源的存量及流量管理不严,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报废等方面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造成数量不准,账实不符,责任不清,直接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是严重的资源浪费,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事业单位的绩效提高。同时,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通常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流于形式,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很难保持公正的审计态度,从而影响到事业单位绩效的有效提高。
另外,有些单位内部管理监督制度也不够完善,致使事业单位的资金资产安全存在着隐患。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事业单位的会计、出纳等不相容职位没有严格分离,有的岗位互串,单位对出纳工作监督不到位,很少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大额开支使用现金支付、白条抵库、公款私存现象在部分单位仍然存在,甚至出现私设小金库的情况[2]。部分单位内部未设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内部审核监督仅由领导一人或多人专职或兼职代理,单位内部未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业务交叉过杂,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有时甚至会导致领导与会计人员同流合污,危害国有资产的安全。
3、对工作人员的质疑引发信任危机
在很多事业单位中,有些工作人员沾亲带故,很难保持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仅不能形成应有的威信,更有可能因为其人员的冗杂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于专业水平,造成事业单位的预算、审计的一定缺陷,给事业单位的绩效提高带来很大的困扰。
由于有些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法律法规意识不强,以为进入了事业单位就可以高枕无忧,从未深入思考过如何使单位绩效提高、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产品给社会大众,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职业道德问题,使民众对事业单位的质疑与不满情绪不断膨胀。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建立的账目不建,造成账实不符、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造成偷漏税金、隐瞒资产、虚假业绩的情况发生,窃取国有资产,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以及审计应有的严肃性,更是会引发事业单位的信任危机,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百害而无一利。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新方向
1、为工作人员“充电”
提高事业单位领导者和财务管理工作者对财务管理的高度重视,应更新理财观念,借鉴企业财务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和机制,同时也应充分的认识到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和办法也都将发生改变,并重视事业单位绩效的提高,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要加强财会人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定期培养财务管理人员深入学习会计法、经济法、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管理规定和相关准则、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