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苏州的民间信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苏州的民间信仰
江南民俗“信鬼神,好淫祀”,在苏州地区,以神灵崇拜为主的民间信仰同样十分兴盛。

在人们信仰的民间诸神中,典型的有:为人民大众驱蝗消灾保丰收的猛将神;有治理太湖水患,恩泽万代的治水英雄大禹神;有教民育蚕、冶丝的“蚕神”嫘祖;有远古时代恩泽天下的先祖“药皇”以及掌管漕运的金总管等等。

以下将叙述我所知道的明清时期苏州对于“总管”神和以孝闻名的“周神”(周孝子)的信仰。

在江南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土神中,有一位是“总管”神。

如果我们检索一下苏州府的民间信仰,或者是苏州的地方方志,就会发现会有许多有着“总管”名号的神,而且在这些神中大多数都姓“金”,被当地人称为“金总管”。

当然也存在了其他姓的“总管”,如十分有名的“陈总管”。

在现存的方志史料中,最早记载总管神(金总管)的是正德《姑苏志》卷二七“坛庙上·总管庙”。

“在苏台乡真丰里。

神汴人,姓金。

初有二十相公,名和,随驾南渡,侨于吴,殁而为神。

其子曰细,第八,为太尉者,理宗朝尝显灵异,遂封灵祐侯。

灵祐之子名昌,第十四,初封总管,再进封,昌为洪济侯,元七为利济侯。

(一在阊门外白莲桥西。

一在祠祀元王积翁,亦名总管庙。

一在盘门外仙塘桥下。

一在常熟县致道观。

一在嘉定县安亭镇。

)”上述叙述中的苏台乡真丰里是位于昆山和吴江县境的周庄镇,同时从和(二十相公)→细(第八,太尉者,灵祐侯)→昌(第十四,总管,洪济侯)→元七(总管,利济侯)可以看出金总管家系、事迹传说的基本形态,任何一位都是由人变成神,是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人,死后在冥界为现世百姓显现出“灵异”,对漕运有所助益,因此成神获得封号。

而在方志以外的史料中,关于金总管最早的记载则是叶盛(昆山县人,1420—1474)《水东日记》卷一八“各姓宗图”的“毛澳邵氏”。

“七官【金氏】、仲达【顾氏】、德名【余氏、宋氏】、显。

邵氏盛荡之族,七官人娶金元七总管第六年。

按:公所生五男一女,岂官人所娶乃男以下之长女耶。

盖乡俗行第不分男女云。


从昆山县现存最早的明代方志——嘉靖《昆山县志》卷三“坛庙”中,可以确实找到总管以及金氏的相关记载。

“在景德寺东。

谨按:总管金姓名昌,其子名员七,殁皆为神。

元至正间阴翊海运,俱封总管。

今子孙尚在,自当祀之,非小民所宜滥祭也。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确认,明代后期,在昆山当地仍然有金总管的子孙存在,而且金总管深受昆山民众的信仰,经常祭祀。

由于当时正处于批判淫祠的高潮时期,受儒教正统的教化理念影响,因此才会提出要金氏的男性子孙来祭祀,如果是与之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姓人来祭祀,于情于理都是讲不通的。

除了有记载“金总管”身世的各种资料,对于人民十分信仰的“金总管”,关于他显灵的记载也不少。

万历《常熟私志》卷一〇“叙族·晏林朱氏”记载了一则有关金总管显灵的传说。

“朱骥,字汉房。

!……周文襄公忱以见奇之。

正统戊午(1436)领乡荐,垂髫耳。

……壬戌(1440)成进士,尚弱冠也。

……行人……广西布政使参议……岛夷飘风触广,巡者指为盗,欲兵之。

骥验无一矢寸铁,悉活之。

尝海浮,遇一舰。

投刺者曰:‘金爷过访。

’及晤语,见其红衣抹额,心异之。

且嘱曰:‘我船可行,先生之船须缓行。

’遂别去,骥欲报访,而舰已经=飏去,第见标识为金七总管。

顷之,风怒浪号,他舟多败,而骥独全。

……还朝闻于上,赐员帽红抹。

金绘像世奉云。

”在明代之前,虽在《昆山郡志》中曾提到过金氏,但当时仅是作为拥有杰出灵异的能力而被提及,与漕运并没有关系。

因此可以说,金总管与漕运形成联系,成为传说和人民信仰是在明代以后才发生的。

明朝初,定都南京,依靠漕运向北方输运粮食的必要性大量减低,因此在当时保佑漕运的信仰有衰退的迹象。

永乐迁都后,向北方的漕运扩大,推测保佑漕运的传说也因此再度复活,金总管也正是抓住了这个一个时期显灵,成为保佑漕运的传说,成为最受信仰和祭祀的对象。

永乐、宣德以后,除昆山金氏以外,苏州其他地方的金氏也产生了把自己的神和总管称号结合起来的趋势。

他们把自己的家系和昆山县联系在一起的同时,还把与漕运相关的传说引入到自己的家系传说中去。

常熟县东北部的金村,有着明初由昆山移居而来的开辟传说。

现代青浦县章练塘镇(曾为吴江和青浦两线交界处)的金氏,也分布有祭祀金总管的庙宇,虽然没有直接明示和昆山金氏或者金总管的关系,但是从没有逃避役务,而是担当起漕运,最后以身殉职的情节来看,与以漕运传说为核心的金总管传说信仰是有关联的。

到清朝时,周庄镇方志、嘉庆《贞丰拟乘》卷“人物·金二十相公”中存在着对金总管后裔情况的描述。

“里民奉为家堂神,今子孙尚在,俱为乡农矣。

”到19世纪以后,在苏州地区仍然存在着对金总管的信仰。

在昆山县周庄镇西北的“金家荡”(也被称为“金家堂”)村,当地的居民中仍存在许多金姓人,原来的金家祠堂早已被毁,遗址成为了林地,但在它的近旁,当地的老人把原来是生产队养猪饲料库的两件草房改造成了祭祀“金家太太”的小庙,把红布挂在墙上当作神像并献上香烛和供品。

根据采集残存于苏州的民间传说,证实在招请的神中,“金总管”列在“高筵”(三世如来、三天上帝、玉皇大帝)之下“正筵”第四位,可见他在江南土神中的地位。

周神(周孝子),正如其名,是周姓神,在常熟县城及乡村中分布最为普遍,其信仰区基本限于常熟一县,其他地区仅有零星分布。

由于是常熟本地土生土长的神,因而也经常被称作“常熟土神”。

最早记录周孝子神的碑记是明朝正统七年(1442),明朝记录周孝子神的
文献资料有明初洪武《苏州府志》卷一五“祠祀、庙貌—·灵惠庙”。

“宋周孝子之神也。

在常熟县治东南百步,本县土神。

神姓周名容,生而事母至孝,平时急义,凡乡闾有患难,极意拯之。

殁而告其母朱氏曰:‘儿已为神。

当输忠朝廷,尽力乡闾。

’宋淳初,邑人乡贡进士陈榷簿建祠祀之。

后增置寝室,奉神父母像于庙。

淳祐十二年(1252)壬子,金氏赵必鉘等,奏神灵迹非一端,敕赐庙额。

牒文尚存。

旧传,淮南大疫,神往施紫苏汤,全活甚众,有渡江相酬者,寻见庙貌,始知为神。

至今邑民有疾,亦求紫苏煮饮之,即愈其疾云。

本朝载在祀典,每岁一祀,用九月二十一日,常熟县官致祭。

”洪武三年(1370)年,周孝子神以“周孝子之神”的名义被正式认定为神(列入祀典),并由官府祭祀(钱通碑云:“庙旁紫苏山积,盖神以此愈疾,缘神母当饵之自愈其疾也。

”)。

明朝时期出现的与周神有关的资料和前代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在洪武之前的史料中完全没有关于周孝子神墓的记载,而到了弘治年间,常熟县城西北部虞山的宣化门外则出现了周容之墓,并首次出现了父母的名字,即父为伯乙(或伯十),母为朱氏,居住在宣化门外。

(弘治《常熟县志》卷一,“陵墓·周孝子墓”。

“在宣化门外四里,本县土神周容之墓,相传父伯十,母朱氏在焉。

”)
在朝廷官方记载的文件中,周孝子在水旱、疠疫以及“军事往来”(指定时间前完成军队调动)等方面有灵异,具体有五项,分别是灭蝗、除虎、退敌、及时停雨以及保佑运送军粮的船只。

光绪《常昭合志稿》卷一五“坛庙志·周孝子庙”中有记载。

在民间,关于周孝子神的传说非常多。

正如“周孝子”称号所示,大多是以孝养为主要内容的孝养传说。

根据弘治《常熟县志》所载的灵异有以下的内容:1、用紫苏治疗母亲的病。

因此,庙中仍然会有大量紫苏堆积。

2、年少时父亲去世,自己一边在县衙当胥吏,一边尽力供养母亲。

3、到顶山办差时,得到了一些栗子,挑选其中又大又好的给母亲,其余小的、极普通的给妻子,妻子却把又大又好的栗子藏匿起来。

回家时,母亲在吃剩下的栗子,周容看见与自己给她的不一样,于是知道妻子不孝,就以此为由,休了妻子。

到了清代,又追加了更多的孝养传说。

光绪《常昭合志稿》卷二十九,“人物志八·交友、宋、周容”。

“父病,奎股肉作羹以进,不愈,号泣于天,天降秋雪,父吃之而缪。

”可能是由于常熟周孝子神太出名了,旁边的县多有附会倾向,如昆山县有周孝子津(嘉靖《昆山县志》卷三“冢墓·周孝子津墓”)苏州有周孝子泰(顾云涛《吴门表隐》卷五“周孝子庙”)。

对于总管神、周神等民间诸神,苏州人民总是怀着崇德感恩的情感,不仅会在每年特定的节日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有的甚至达到了官祭的程度,还会在自己家中摆上供奉的“家堂”,表示敬重。

这些民间信仰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世代传承,不但对过去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更是后人不可多得的精神财产。

参考资料:
《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日】滨岛敦俊著,朱海滨译,厦门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