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说明: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GDP能耗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②因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数据还没有对外公开使用,可暂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暂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代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一、人均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对于地区,GDP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 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GDP。计算公式为:

人均GDP=GDP÷年平均常住人口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经费支出占同期GDP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当年GDP×100%

研究与试验发展( R& D) 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科技统计资料。

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计算公式为: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100%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四、城镇人口比重

指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体人口数量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人口总数×100%

城镇人口有几种口径的统计数据,本指标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数。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资料。 五、失业率(城镇)

失业率是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与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之比。失业率(城镇)是通过调查城镇失业人数计算出来的。

计算公式为:

失业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100% 这里,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这是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定义。也是国家统计局与原劳动部于1995年联合确定的统计定义。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均可计算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但由于失业现象的变化在短期内是渐变的,因此两类指标差别不大。目前国际上和我国一般使用的是时点指标。公式中的失业人口数是指调查失业人数,而不是登记失业人数。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资料。 六、基尼系数

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因此,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人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每个人的收入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基尼系数处于0和1之间。

基尼系数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法,另一种是几何法。 (ⅰ)直接法计算公式:

11

2(1)n n

j

i

j i x

x G n n u ==-=

-∑∑

其中,G 为基尼系数,n 为被调查人数,i x 为第i 个被调查者的收入,u 为

所有被调查者的平均收入。

(ⅱ)几何法计算公式:

2A

A

A B

S G S S +=

=

其中,G 为基尼系数,A

S 表示洛伦兹曲线L 和直线OC 围成的面积(如图1),A B

S +表示△ODC 的面积。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乡住户调查资料。 七、城乡居民收入比

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以农村为1)。计算公式为:

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乡住户调查资料。 八、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是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V σ=

其中n 为辖区内地区个数,

i

PCY 为地区i 的人均GDP ,PCY 为n 个地区的

平均人均GDP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V σ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V σ值越大,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九、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人口占政策规定应参加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50%50%

?+

?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

应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

基本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项,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为重要,所以在计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时只计算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

资料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资料或统计部门劳动保障统计资料。 十、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与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之比。计算公式为:

100%

?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

说明:① 高中阶段包括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而高中又包括普通高中和成人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又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由于技工学校统计资料中不分性别,所以高中阶段分性别统计暂不包括技工学校。

②目前高中阶段毕业生年龄约18岁左右。在计算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时用17、18、19岁三个年龄段的性别比代替。

资料来源:教育部门统计资料或统计部门教育统计资料。 十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乡常住人口比重加权平均计算。

城镇住户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帐补贴后的收入。计算公式:

城镇住户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帐补贴

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是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可用于住户的最终消费、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计算公式:

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 -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调查补贴

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比重+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城镇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十二、恩格尔系数

指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占消费性支出(城镇)或生活消费支出(农村)的比重。食品支出是指居民用于主食、副食、其他食品以及在外饮食的支出总和。计算公式为:

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消费性支出×100%)×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食品支出÷生活消费支出×100%)×(1-城镇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十三、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指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的加权平均。计算公式为: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城镇人均使用面积×城镇人口比重+ 农村钢筋砖木结构人均住房面积×(1-城镇人口比重)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指城镇居民按人平均的现有住房的建筑面积。现住房计算总建筑面积时以房屋产权证或租赁证为准。建筑面积可按使用面积乘以1.33计算得出。

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指农村居民按人平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住房的室内面积。房屋面积从内墙线算起,不包括房屋结构(如墙、柱)占用的面积,多层建筑按各层面积总和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房屋的梁、柱、承重墙等主要部分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砖木结构是指梁、柱、承重墙等主要部分是用砖、石和木料建造的。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十四、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指每千名活产婴儿从出生到满5岁时的死亡概率。

资料来源:卫生部门统计资料。

十五、平均预期寿命

指一个人口群体从出生起平均能存活的年龄(岁)。平均预期寿命是根据分年龄死亡率,通过编制生命表得到的。由于需要分年龄死亡数据,为了保证分年

龄死亡数据的代表性,必须从规模较大的调查中获得死亡数据。我们可以利用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和5年一次的1%人口抽样调查获得的死亡数据计算平均预期寿命。其余年份的数据采取根据联合国推荐的平均预期寿命在各阶段提高幅度,参考年度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推算,以此对指标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统计资料。 十六、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指公民对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满意程度。 十七、社会安全指数

是一个合成指数,表示社会安全的状态。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安全的几个主要方面(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等)的总体变化情况。其中,社会治安采用万人刑事犯罪率指标;交通安全采用万人交通事故(含道路交通、水上交通、铁路、民航等)死亡率指标;生活安全采用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指标;生产安全采用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指标。计算公式为:

1

23

40w w w =

?+

?+

?+

?2000年全国万人刑事犯罪率2000年全国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社会安全指数当年本地万人刑事犯罪率

当年本地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

2000年全国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2000年全国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当年本地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

当年本地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

其中:160

w =

?当年本地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当年本地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

260

w =

?当年本地火灾事故死亡人数当年本地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

360

w =

?当年本地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死亡人数当年本地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

资料来源:法院、公安、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统计资料。 十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 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文化产业”被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

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根据各类文化活动的特征和同质性,将全部文化产业活动划分为9大类别:①新闻服务;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③广播、电视、电影服务;④文化艺术服务;⑤网络文化服务;⑥文化休闲娱乐服务;⑦其他文化服务;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⑨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计算公式为: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 =文化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100%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

十九、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指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服务性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 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是指居民用于教育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包括商品和非商品支出的总和。家庭消费支出:指居民用于家庭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八大类。计算公式为:

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1-城镇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 二十、平均受教育年限

指一定时期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人均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数。计算公式为:

i

i

P E P

=

∑平均受教育年限

式中P 为本地区15岁及以上人口,Pi 为具有i 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数,Ei 为具有i 种文化程度的人口受教育年数系数,i 则根据我国的学制确定。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教育统计资料。 二十一、单位GDP 能耗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每生产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 )所消耗

多少吨标准煤的能源。计算公式为:

()()GDP GDP =

能源消耗总量吨标准煤单位能耗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注:GDP 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能源统计资料。 二十二、耕地面积指数

指报告期耕地面积与基期耕地面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

耕地面积指数=报告期耕地面积÷基期耕地面积×100%

当耕地面积增加时,比率大于100%;当耕地面积减少时,比率小于100%。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门。 二十三、环境质量指数

环境质量是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噪声等环境要素优劣的一个综合概念。由于环境统计数据的限制,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目前暂由水环境、大气环境、绿化等环境要素构成,待条件成熟时,再加其他。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包括: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地表水达标率和国土绿化达标率。计算公式为:

40%

40%20%?+?+?环境质量指数=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 地表水达标率国土绿化达标率

其中:

1.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指辖区内城市全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即空气污染指数API 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数)占总天数比例的平均值。

2.地表水达标率:指辖区内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断面全年监测结果均值按相应水域功能目标评价达标的断面数占总断面数的比例。计算公式:

100%

?辖区内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断面中全年水质达标的断面数

地表水达标率=

辖区内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断面总数

3.国土绿化达标率:指辖区内森林覆盖率与目标值23%的比率。计算公式:

统计指标与标志的区别

统计指标与标志的区别、联系指标和标志的区别表现为: 首先,指标和标志的概念明显不同,标志是说明单位属性的,一般不具有综合的特征。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具有综合的性质。 其次,统计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它们都是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标志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它们不是都可以用数量来表示,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表示。 统计指标和标志的联系表现为: 统计指标数值是由各单位的标志值汇总或计算得来的。数量标志可以综合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品质标志只有对它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加以总计才能形成统计指标。总体单位的某一标志往往是总体某一统计指标的名称; 随研究目的不同,指标与标志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二者体现这样的关系:指标在标志的基础上形成,指标又是确定标志的依据。 统计指标分类与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按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分为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数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方面的数量。质量指标是反映现象发展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方面的数量。二者的关系表现在:数量指标是计算质量指标的基础。质量指标往往是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的结果。 统计指标体系是各种相互联系的指标群所构成的整体,用以说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各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统计指标体系可分为国民经济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调查的一般概念及基本要求 统计调查与一般的社会调查一样,同属于调查研究活动,但它以搜集数字信息为主要特征。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是,按照所确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具体的调查,取得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全部或部分单位以数字资料为主体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总体各单位有关标志的标志表现。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和及时性。这是衡量统计调查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同属非全面调查,三种非全面调查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点: (1)选取调查单位的方式不同。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的选取是根据重点单位的标志总量是否占全部单位标志总量的绝大比重这一标准来确定的,这一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易于确定。抽样调查中的调查单位是按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抽选出来的,不授人的主观因素所影响。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在对总体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抽选出来的。 (2)调查目的不同。重点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重点单位的调查,掌握总体的基本情况;抽样调查的目的则是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算总体的数量特征;作为统计意义上的典型调查,其目的类似于抽样调查。 (3)推断总体指标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不同。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都要以部分单位调查的结果推算总体指标,由于二者调查单位选择的方法不同,其推算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也不同。抽样调查按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因而在给定

能源统计 指标体系讲解 (张凡讲稿 )

能源统计指标解读 能源统计是认识能源经济现象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国情国力的现实与未来看,对能源问题的认识,已由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物资,提升到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历史高度。但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各个时期“节能”工作的开展,能源统计由来已久。 一、首先,我谈谈能源统计的沿革 能源统计是运用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指标体系和特有的计量形式,采用科学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能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输送、储存、流转、使用等各个环节运动过程、内部规律性和能源系统流程的平衡状况等数量关系的一项专门统计。早在1982年3月,为了解重点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促进和加强“节能”工作,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重点工交企业建立能源季报的通知”,建立起了改革开放后最早的《能源进、消、存季报》统计制度。在随后的两年中,能源统计的范围和指标不断扩大,1984年,又增加了《重点工业企业能源消耗表》。1985年10月,国家统计局正式建立了《地区综合能源平衡统计报表制度》;同年12月,为适应能源供求平衡和节能的要求,又建立了能源加工转换统计制度。到1990年,国家统计局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包括工业企业能源进消存统计、重点工业企业能耗统计、工交及邮电业分行业能源消费统计、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统计、地区工业部门节能量统计和地区能源平衡统计在内的,较为完善的能源统计制度。

“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十一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客观、真实地做好节能降耗统计工作,加强对节能降耗工作进程和数据质量的监测,是各级政府及其统计部门的神圣职责,是扎实推进节能降耗的重要基础,是科学评价节能降耗工作的基本依据。 根据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的要求,国家统计局今年以来会同有关部门深入研究,提出了《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为了满足各级政府指导、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需要和考核工作对能耗数据质量的要求,国家统计局提出了《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 《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的实施对象是全国统计系统和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等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全国和区域性大型能源生产经营公司;统计对象涵盖全部能源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用能单位。方案内容包括:一是建立健全能源统计指标体系。重点是建立健全从供应角度核算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所需要的地区间能 源流入与流出统计指标,流通企业能源商品的批发、零售、库存统计指标,同时健全能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统计指标。二是健全能源统计调查体系。重点是健全规模以下工业能源产品生产调查,流通企业

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

《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 一、指标体系编制的基本原则 指标体系的编制以《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确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活动范围为依据,并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指标体系立足于客观描述文化产业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服务的提供的全过程,反映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水平、结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二)为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针对文化产业涉及的部门多,统计内容繁杂,现行统计制度中实物量指标较多,价值量指标偏少,难以完整地反映文化产业发展全貌的不足,指标体系为界定部门统计范围、完善部门统计制度、建立文化产业综合统计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三)利于文化产业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开发 指标体系立足于各部门现行的统计制度,同时考虑多角度研究文化产业的需要,为全面收集开发文化产业信息提供基本框架,为其他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如对在现行统计制度中尚未包括的文化个体经营户的调查)的设计提供参考。 (四)反映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过程 指标体系反映的是当前对文化产业范围和各类文化活动的认识。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指标体系将逐步得到补充、修改和完善,以反映对文化产业认识的深入。二、指标体系编制说明 为全面反映文化产业的情况,指标体系从财务状况、业务活动、就业人员和补充指标等四个方面对文化产业进行描述。其中财务

状况指标和业务活动指标是指标体系的主体,用于反映文化产业的基本活动特点;就业人员指标用于反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补充指标用于反映政府和居民对文化的投入和需求等外部影响状况。设置就业人员指标和补充指标主要是出于统计分析的目的。 I. 财务状况指标 旨在反映文化产业的资产、收支和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指标包括四个部分:1.文化产品生产企业指标;2.文化产品流通企业指标; 3.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文化服务企业指标; 4.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文化单位指标。财务状况指标按文化产业企业和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及其财务状况指标内容设计,以系统反映文化产业经营和收支状况,同时满足增加值核算的需要。 II. 业务活动指标 旨在反映文化产业主要业务活动的状况和规模。业务活动指标按《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规定的行业顺序排列,以部门的职责范围和现行统计制度为基础,力求全面反映文化产业活动的全貌,并尽量贴近部门管理工作实际。 III. 就业人员指标 旨在反映文化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素质和结构情况。除就业人员总数外,还反映就业人员的性别、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人员状况等。 IV. 补充指标 反映政府文化事业支出、文化产业投资和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三、文化产业主要统计指标目录

江西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和改进全省环境统计工作的意见

江西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和改进全省环境统计工作的意见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赣环财字[2006]8号 【发布部门】江西省环境保护局 【发布日期】2006.03.20 【实施日期】2006.03.2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江西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和改进全省环境统计工作的意见 (赣环财字[2006]8号) 各设区市环保局: 自开展环境统计工作以来,环境统计在综合反映我省环境状况、服务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环境统计数据需求越来越多,对环境统计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综合分析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加强和改进环境统计工作的意见》(环发[2005]100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对加强和改进全省环境统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环境统计工作的主要问题

环境统计工作以环境统计报表制度为基础,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由《环境统计报表制度》和《环境统计专业报表制度》两部分组成,环境统计报表由企业和县(市、区)、设区市及省环保局环境统计主管部门逐级审核、汇总,形成全省环境统计报表。 (一)主要问题 1、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不能全面系统反映环境状况 环境统计综合年报的调查范围不全面,目前的统计指标体系只对工业企业污染源和城镇生活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缺少生态、面源污染、环境经济和环保产业及气候变化等重大环境问题和关注度较高的相关指标。 环境统计专业报表指标体系过于庞大,指标复杂、重点不突出,有的统计范围界定不清、解释不准确,有的专业指标设置与综合指标重复。 统计指标体系经过多次修改和增删后,统计口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缺乏定期修正,造成数据连续性不强,给环境统计分析和数据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2、统计数据时效性较差,不能及时为环境管理提供服务 现行环境统计报表制度只设置年报、半年报制度,采用逐级审核、汇总方式,影响了统计数据的上报速度。全省当年的数据要到第二年3月底才能初步完成汇审,6月初才能向社会公布,数据严重滞后,不能及时为环境管理和经济运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3、质量保障体系缺乏,不能有效地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环境统计报表基本上靠企业自报,错报、漏报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现行环境统计报表制度只能对统计数据进行逻辑校验,对企业报送的报表数据准确性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审核方法,统计数据质量不高。 4、数据综合分析和利用薄弱,不能在环境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于环境统计数据存在时效性差和统计频次低等问题,所以环境统计数据难以参与国民经济宏观经济分析,难以及时为环境管理提供服务,无法在环境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

3能耗指标体系的分类计算

能耗指标体系的分类 钢铁企业能耗指标主要有吨钢综合能耗、吨钢可比能耗、主要产品的工序能耗、主要产品的实物单耗(如炼铁焦比、炼焦煤耗等)以及产值能耗、增加值能耗等等。能源分析评价指标中,包括企业内部能源加工转换指标和企业损失指标。 按钢铁企业能耗经济技术指标体系可分为: (1)企业级能源技术经济指标:如吨钢综合能耗、万元产值能耗、吨钢耗新水、吨钢电耗、损失率等。 (2)工序级能源技术经济指标:如炼钢工序能耗、炼铁工序能耗等。 (3)耗能设备级能源技术经济指标:加热炉燃耗、高炉焦比、制氧机电耗等。 按钢铁企业能效对标指南中能耗指标体系可分为: (1)综合性指标:如企业级能源消耗总量、工序级能源消耗总量、各类能源介质消耗总量、企业能源亏损量等指标。 (2)单耗性指标:如吨钢综合能耗、企业吨钢可比能耗、工序单位产品能耗。 (3)经济性指标:万元产值能耗、万元增加值能耗等。 2.能耗指标的范围及计算 钢铁制造流程是由多个不同的生产工序组成的,前一道工序的产品为下一道工序的原料,这是钢铁工业的特点,由于其复杂性,因此,统计范围和指标定义必须规范,以便于对标,找出节能潜力,提升企业效益。 (1)吨钢综合能耗范围及计算 综合能耗是规定的耗能体系在一段时间内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实物量按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分别折算为标准煤后的总和。 吨钢综合能耗(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吨钢综合能耗是企业生产每吨粗钢所综合消耗的各种能源自耗总量;也就是每生产一吨钢,企业消耗的净能源量。其计算公式为: 吨钢综合能耗=企业钢产量 企业自耗能源量(吨标准煤/吨钢,千克标准煤/吨;tce/t ,kgce/t ) 式中,企业自耗能源量即报告期内企业自耗的全部能源量。统计上报按企业全部耗能量。 企业自耗能源量= 企业购入能源量 ± 库存能源增减量 - 外销能源量 = 企业各部位耗能量之和 + 企业能源亏损量 作为行业对标,吨钢综合能耗的统计范围可按照企业生产流程的主体生产工序(包括原料储存、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连铸、轧钢、自备电厂、制氧等动力厂)、厂内运输、燃料加工及输送、企业亏损等消耗能源总量,不包括矿石的采、选工序,也不包含炭素、耐火材料、机修、石灰、精制及铁合金等非钢生产工序的能源消耗量。 吨钢综合能耗指标一般不宜于企业之间直接对比,它主要用来考核和分析本企业历年能耗水平的变化,也可作为钢铁联合企业之间对比参考用。

统计指标体系举例

统计指标体系举例 例1 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 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设计。宏观层面主要是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循环发展的综合评价。微观则是侧重对企业循环生产经营状况的描述。(一)宏观层面的设计要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入手 一级指标:具体指标名称 经济发展:经济净福利指标,社会生产物耗率 社会人口发展: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农业劳动力 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城镇化率、失业率、居住质量指数、养老保 险覆盖率、贫困人口比重、人均耕地面积、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等指标构成。 资源环境情况:环境投资占GDP的比重、环境治理指数、空 气质量指数、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臭氧层 耗竭物质消费量、温室气体排放量、木材采 伐量、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受荒漠化影 响的土地面积、原料使用密度、年人均能源 消耗量、能源使用强度、农药使用量、化肥

使用量、能源使用密度、工业固体废弃物排 放、有害废弃物排放、放射性废物排放、废 物循环和再利用、废水处理率、广播电视覆 盖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资金利润率、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等指标 1.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应设置以经济净福利指标为中心指标,以反映优质生产、提高效益、节约能源、防止污染等内容的资源指标共同组成的指标体系。经济净福利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中加上环境改变人们所获得的福利,减去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失,减去自然资源超过正常耗减而造成的损失,再加上自我服务的价值。这个指标能综合反映经济发展与资源,自然环境及生活环境间的协调关系。另外,社会生产的物耗率应该是该体系的重点指标。因为这一指标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中物质消耗所占的比重。社会生产物耗率和净产值率是互相消长的,社会生产物耗率下降,净产值比重上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社会生产物耗率上升,则净产值比重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因此,节约物质消耗,降低社会生产物耗率,可以增加更多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从另一个角度能反映循环经济的内在本质。

二、(二)统计指标、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二)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必须以与现象有关的各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数学的理论阐述为依据,使指标的涵义、计算单位、计算方法的确定符合科学的要求。 2、目的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是为了满足统计工作和统计研究的需要。不同的统计工作工作要求和研究目的的决定着统计对象的不同,这就必然要求设计不同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用不同的尺度来进行不同的测度。例如,为了反映企业利用工作劳动时间状况生产效率时,应设计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标进行度量,为了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生产效率,应设计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进行度量。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即便是性质相同的现象,当目的不同时,尚且需要设计不同的统计指标。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就更需要设计各种不同的统计指标了。 3、联系性或适应性原则 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适应现象所处的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因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现象的性质往往可以由不

同的测度特征来体现,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计量标准和不同的计算方法。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某些原有的统计指标也将因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而需要增删修订,重新设计。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还必须考虑与党的政策、国家的体制相适应,与当前企业的管理水平相适应,与计划指标、会计指标以及各种业务指标相一致,使统计指标对现象总体数量的测度切实可行。 4、统一性或全局性原则 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还必须从定量分析的全局出发,根据现象在特定活动中的作用来进行设计,使所设计的各种统计指标在定量分析时能够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形成有机的体系。 首先,应考虑怎样从各个不同侧面来设计统计指标,配合统计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来全面地测度活动的成果。例如,仅仅依赖对利润总量的测度,而不能全面的认识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还必须设计产量、质量、品种等各种统计指标,从不同侧面来度量企业的生产成果,才能满足对这一活动的定量分析的需要。 其次,应考虑在对某一活动进行分析时,一个统计指标与其它统计指标在测定上的相互联系。例如,产量指标是测度企业生产成果的尺度,又是测度企业生产经济效益的依据。因而,当设计产量指标时,除了应从产量本身的涵义考虑外,还应考虑产量指标与劳动消耗量、生产费用、资金占用等指标在分析经济效益时的联系。 最后,应从各种指标的纵向、横向、上层、下层等交织的关系中对于统计指标相互衔接的要求来进行设计。例如,产品价值量指标,

关于能耗统计的几点思考

关于能耗统计的几点思考 牛红兵 一、能源统计现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能源统计,成立了专门的能源统计机构,设置了能源的基本统计指标并开始编制我国的能源平衡表。到20世纪90年代初,从国家到地方,建立了适应当时需要的相对完善的统计机构和统计指标体系。随着我国能源供应形势的逐步好转和几次大的统计改革与调整,能源统计工作有所削弱,但能源消耗统计制度及网络还是基本建立,重点工业能源消耗单位己被纳入重点监测范围,能源统计数据也能较准确地反映重点耗能单位的能耗水平、结构及趋势,为科学制定节能降耗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1能源消耗统计逐步受到重视。随着能源问题被社会各界关注程度的提高。能源消耗统计也正逐步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提出建立“单位GDP综合能耗公告制度”、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家发改委制定《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国家经贸委出台《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l各省、市、地区也试图在节能降耗上做出大文章。各种“节约能源办法”、“节能降耗目标”、“加强能耗监测”等文件规定层出不穷。就专业层面讲。能源统计已经不再是一个附属于大工业统计下的“小专业”了。而是被高度重视的相对独立的重点“专业”,各地也相继成立“能源处”、“能源办”等专门从事能源宏观监测管理工作的机构。

2能源消耗统计制度及网络已基本建立。企业是能源消耗的最基层单位。工业企业又是能源消耗的重要产业。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做好能源消耗统计是工业企业了解生产状况、进行技术改造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对全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能源消耗统计要从企业基础工作抓起。现有的能源消耗统计制度己对能耗主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基层报表制度,统计网络基本建立,为及时、准确地采集能源消耗数据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3重点工业能源消耗单位已被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在能源消耗主体行业中,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村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占整个工业终端消费的70%以上,因此,中国高耗能行业消耗了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0%左右。科学地反映高耗能行业的综合能耗,促进节能降耗,对提高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耗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能源消耗统计制度除了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纳入到统计范围之外,对于高能耗行业年能耗在5000吨标准煤的单位)又进行了重点2B踪监测,用统计数据有力地反映出重点耗能单位的能耗水平、结构及趋势,为科学制定节能降耗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能源统计存在的问题 1统计范围不全。仅统计工业能耗,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非工业企业、政府及住户能耗无法反映,就工业行业而言,仅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只反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情况,规模以下能耗无法反映。全社会综合能耗统计目前尚

指标体系及其指标解释说明

表1 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标准体系及权重 一级指标二级指 标 三级指标单位 实际值 /目标 值 权 重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开发强 度 1、人口密度 万人/平 方公里 2、单位工业用地产值 亿元/ 平方公 里 3、人均GDP 元/人 4、第三产业占比% 5、城镇人口比重% 6、建设用地面积比重% 7、产业结构相似度% …… 土地集 约利用 度 8、人均道路面积m2/人 9、人均建设用地m2/人 10、建筑密度% 11、土地闲置率% 12、地均基础设施投入 万元/ 平方公 里 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 14、地均环保投入 万元/平 方公里 …… 生态开 发格局 15、林草覆盖率% 16、生态用地比例% 17、受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 …… 农业开 发格局 18、人均耕地面积m2/人 19、地均农业产值 万元/平 方公里 …… 开发潜 力 20、公路网密度 千米/万 人 21、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 22、污染企业入园率、淘汰率% …… 资源节约资源消 耗 23、单位GDP能耗 吨/万 元 24、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m3/万元

…… 资源节约利用2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 的比例 % 26、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2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8、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29、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 % 30、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食 品种植面积的比重 % …… 环境保护环境保 护能力 31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吨/平 方公里 32、、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3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环境保 护水平 34、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35、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36、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人 37、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 38、清洁能源占总能源的比重% 39、污染土壤的修复率% …… 环境保 护潜力 40、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率% 41、生态环保投资占财政收入比 例 % …… “两型”制度建设政府执 政水平 42、基尼系数- 43、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 比重 % 44、公众对政府满意度% 45、生态环保工作占党政实绩考 核比例 % 46、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的贯彻落实程度 % …… 制度制 定 47、地方政府出台政策的完备度% 48、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率% 49、城乡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均等 度 % ……

能源统计工作现状及建议

能源统计工作现状及建议 能源问题近年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能源问题的关注是空前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作为政府统计部门,切实的做好能源统计监测工作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如何运用准确、客观、真实的能耗数据,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是做好当前能源统计工作的关键和重点。目前国家和**省统计局已经制订了一系列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各级统计部门在坚决落实国家能源统计制度的同时,也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市当前的能源统计现状以及日常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分析和研究。 一、**市能源统计发展状况 **市能源统计的发展情况 80年代初期,在国家统计指标体系中设置了能源统计指标,当时能源统计隶属于物资统计;到90年代中期,能源统计作为工业统计的一部分,归属于工业统计管理;XX年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统计逐步进行了恢复性的调整、完善和加强。特别是XX年以来,能源统计调查工作由规模以上向全社会扩展,调查范围的扩大和指标的不断增多,与能源统计力量的相对薄弱形成明显的对照。在这种形势下,各省辖市以上统计部门相继建立了专门的能源统计机

构。XX年以来,各省、市两级统计局也设立了专门的能源统计机构,目前我省11个地市基本上都成立了能源科,**市也于XX年下半年经编办批文正式成立能源科,专门负责全市的能源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制度和数据调查情况 近几年的能源报表范围 近几年根据国家和省里的能源报表制度规定,**市统计范围包括:⒈辖区内一、二、三产业及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活动。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⒊有能源加工转换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⒋规模以上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⒌铁路、公路、运输企业。⒍主要能源生产和销售企业等。 近年**市能源消费现状 近几年来,**市在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始终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重要抓手,使能源消费增长明显慢于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水平呈现稳定下降态势,节能降耗取得初步成果。 一是总体能耗水平逐年下降。近两年,**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增速减缓、能源消费结构继续改善的态势,XX 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686.75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9.60%,低于GDP的增长速度2.2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为3.67吨标准煤,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78吨标准煤。XX年全年能

一关于“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的说明

一关于“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的说明 依照“十二五”环境爱护规划和污染物总量减排及各项环境治理工作深化进展的需要,“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在“十一五”报表制度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调查方法及相关技术规定等进行了完善和修订,具体如下: 一、“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1、“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框架构成 按照环境统计调查频次将环境统计指标归结为环境统计年报指标和定期报表指标。环境统计年报指标包括工业源、农业源、城镇生活源、机动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环境治理6个部分;环境统计定期报表指标包括国家重点监控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两部分。 按照统计指标内容将环境统计年报指标归集成工业源、农业源、城镇生活源、含机动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环境治理六大类。其中工业源的范畴是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8)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39个行业的企业;农业源的范畴包括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城镇生活源的范畴是指城镇范畴内的生活污染源;机动车污染源调查范畴为辖区内的载客汽车、载货汽车、低速载货汽车、摩托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范畴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危险废物处置厂和医疗废物处置厂;环境治理的范畴是指环保系统内相关业务部门治理工作和环保系统自身建设等方面情形。 按照统计指标特性将各类污染源指标分为四部分,分不是差不多信息指标、台帐指标、治理设施及运行情形指标和污染物产排情形指标。其中,污染物产排情形指标和治理设施及运行情形指标是核心指标,是环境爱护部门参与宏观决策、反映环境规划和治理成效的指标;差不多信息指标和台帐指标是为了支撑及核实核心指标准确性的辅助指标。

能源统计

煤炭企业能源统计报表填报讲解 1.能源统计 能源统计是运用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指标体系和特有的计量形式,采用科学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能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输送、流转、使用等各个环节运动过程、内部规律性和能源系统流程的平衡状况等数量关系的专业统计。其研究对象是由能源统计实践所决定的。可概括以下几方面: ①、研究经济系统运行的全过程以及相互联系的数量表现及其关系,揭示能源内部运行规律; ②、研究能源利用情况,挖掘节能潜力,促使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 ③、研究能源综合平衡状况及规律,反映能源资源的形成及能源使用方向,揭示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 ④、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能源系统数量关系的方法论。 能源统计的任务是: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整个能源系统流程的统计资料,如实反映能源经济的发展水平、能源经济效益、能源综合平衡状况等发展变化情况,为宏观决策和管理,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和依据。 1.1 能源统计特点 能源统计是范围极广的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分支,其对象是能源系统。能源系统相当复杂,包括能源资源、能源生产、能源加工转换到最终用能等环节,并通过这些环节与所有的社会活动联系起来。能源系统的特殊性决定了能源统计工作的一系列特点,使它和其他国民经济统计分支有很大的不同。 1.1.1 能源工业要把自己的产品分配给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包括能源工业自身在内),同时又要把产品分配给每一个社会消费成员,其联系面之广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工业部门可以与其相比。

1.1.2 能源生产形态多样化:除了化工产品,没有一个工业的产品同时具有固、液、气三态,另外还有载能体。这些产品在生产、储存、运输、控制和使用的难易程度均有很大差别,但同时又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能发热,而且某些产品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互相转换或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1.1.3 能源统计对象——能源统计边界复杂;其中包括能源产品与非能源产品的边界,也包括能源工业与非能源工业的边界问题。能源统计对象不是一个相互孤立的燃料或动力系统,而是一个种类多、涉及面广、相互制约的错综复杂系统。 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国际上非常重视能源问题,有关能源的系统分析、能源模型、能源的生产需求预测、代用能源战略的研究等迅速展开。这些研究需要多方面的数据资料。数据的完备程度与质量好坏,是进行能源管理和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能源管理和研究工作对能源统计工作的要求,也推动了能源统计分为三级,第一级为从一次能源生产到加工转换,第二级为从加工转换到交付最终用户使用,第三次为能源在最终使用部门的使用情况,用什么设施使用的?用什么工艺流程?“有效能”是多少?经济效益如何?第三级能源统计工作最为复杂,目前也是整个工作的薄弱环节。 当前能源统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从一种能源的分别统计,向多种能源的综合统计的方向发展;从只注重生产量的统计,转向对节能潜力,确定节能投资方向,提高需求预测的精确性等方面的研究。 企业能源统计体系是属于第三级能源统计范围内,我们将对它进 行更加系统、更加详尽的讨论。 1.2使用单位 1.2.1原始单位

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3.3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3.4.1 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环境现象的数量特征是多方面的,各类环境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方面的。此外,一个地区的环境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整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城市建设、卫生等各方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一整体中,这一现象往往是另一现象的结果,而另一现象往往又是这一现象的原因。例如,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是工业发展的结果,而工业发展则是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原因。一个环境统计指标只能从某一方面反映环境现象的某个特征,要全面反映环境现象的整体特征,就必须把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境统计指标结合使用。这一系列的统计指标就构成统计指标体系。因此,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就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境统计指标所构成的整体。 前面所述各项环境统计指标,除单项指标外,都是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起作用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实际上是环境统计指标之间存在的一种联系,它的形成和具体内容是由客观环境现象所决定的。环境统计正是运用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来研究和反映环境现象的整体特征,从而揭示环境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发挥它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统计工作涉及面广,不仅涉及到各行各业,而且涉及到许多科学,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国现行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和各项指标,是根据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从相关注、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出发,经过多次的调整和修改而确定的。随着环境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环境统计的范围和内容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需要对环境统计指标体系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3.4.2中国现行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中国现行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包括工业污染与防治、生活及其它污染与防治、农业污染与防治、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及环保系统自身建设等七个方面。 3.4.2.1工业污染与防治指标体系 (1)工业污染企业基本情况指标 企业基本属性:名称、登记注册类型、行业类别、隶属关系、规模、开业

环境统计复习提纲

《环境统计》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 何谓环境统计?我国环境统计工作是从哪年开始的? 用数字反映并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1980 1.2 一个国家的环境统计应包括哪几方面内容? 土地、自然资源、能源、人类居住区和污染 1.3 环境统计的任务和特点是什么?由哪些机构负责监督和实施? 任务:1:要有及时、正确、全面、系统地反映有关环境情况的数字资料。 2:对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情况进行监督。 3:反映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及其与各部门的相互比例关系。 宣传教育群众,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并为群众参加环境管理,开展创造“清洁工厂”,“清洁城市”等活动提供资料。 环境统计的方位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环境统计的研究对象界于社会和自然之间,技术性强。 各省、自治区环保局(司);各地市环保局(处);各县乡环保局 国家环境保护部 各部委、环保司;各企业环保科 1.4 何谓环境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环境统计指标分哪几类? 环境统计指标:反映实际存在的某一环境总体现象的数量概念和具体数值。 指标=标志+数值+单位eg.某电厂全年度废水总排量560万吨 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把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境统计指标结合起来形成的体系。 环境统计指标分类: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实物指标;价值指标 第二章环境统计方法 2.1 环境统计工作分哪几个阶段? 环境统计调查,环境统计资料的整理,环境统计分析 2.2 我国现行的环境统计报表分哪几类?基本环境统计报表共有多少种表? 基本统计报表和专业统计报表 1.环境统计基层报表(共7表) 2.环境统计综合报表(共10表) 3.环境统计专业报表(共25表)

网站数据分析指标体系

网站数据分析指标体系 转《商业数据分析》郑来轶 【编者注】网站流量统计,是指对网站访问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本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一份Word文档,主要介绍了网站分析的KPI指标、数据分析方法、网站分析工具介绍和对比等。 一、总论 1. 概念 网站流量统计,是指对网站访问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网站访问分析(有时也使用“网站流量分析”、“网站流量统计分析”、“网站访问统计分析”等相近的概念),是指在获得网站流量统计基本数据的前提下,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用户访问网站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网络营销策略等相结合,从而发现目前网络营销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修正或重新制定网络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2. 意义 ? 了解网站的目标人群特征,为产品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 了解网站关注行业用户量的潜在规模 ? 对比行业平均指标,作为评估自身网站发展的指标 ? 分析网站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用户重合度 ? 分析自身网站内部各栏目间的用户重合度 3. 分析报告 网站统计分析通常按日、周、月、季度、年或围绕营销活动的周期为采集数据的周期。当然单纯的网站访问统计分析是不够的,我们在分析报告中需根据网站流量的基本统计和可采集的第三方数据的基础上,对网站运营状况、网络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及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有效可行的改善建议才是网站访问统计分析报告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网站访问量信息统计的基本分析?网站访问量趋势分析

? 在可以获得数据的情况下,与竞争者进行对比分析 ? 用户访问行为分析 ? 网站流量与网络营销策略关联分析 ? 网站访问信息反映出的网站和网站营销策略的问题诊断 ? 对网络营销策略的相关建议 二、关键绩效指标(KPI) 1.常用指标 红色标记的指标是最为必要的KPI,对网站的统计分析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 1.1. 网站流量KPI 网站流量统计KPI常用来对网站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的统计指标包括: 访问量(Page View):即页面浏览量或者点击量,用户每次对网站的访问均被记录1次。用 户对同一页面的多次访问,访问量值累计。 衍生出的指标: 日均访问量:指对应时间范围内,网站每日的平均访问量。 最高日访问量:指对应时间范围内,网站在某天获得最高访问量。 PV%:指选择时间范围内,某个类别的PV占总PV的比例。 独立IP:指在一天之内(00:00-24:00),访问网站的独立IP数。相同IP地址只被计算1次。 独立访客(Unique Visitor):将每台独立上网电脑(以cookie为依据)视为一位访客,指一 天之内(00:00-24:00)访问您网站的访客数量。一天之内相同cookie的访问只被计算1次。 衍生出的指标: UV%:指选择时间范围内,某个类别的UV占总UV的比例。 重复访客(Repeat Visitor):某个cookie的再次访问计为一个重复访客,它的数目即为重复 访客数量。 衍生出的指标:

能源消耗统计指标

能源消耗统计指标 各种运输工具在完成客货运输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节约能源不仅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而且具有重大的国民经济意义。运输业能源消耗统计要及时反映各种运输方式的煤、油、电力、油脂等的消耗情况,并与各类消耗定额进行比较,为制订能源供需计划及采取节能措施提供依据。(一)煤炭消耗统计1.天然煤消耗量是指机车、船舶实际消耗的各种天然煤的数量,要按不同矿区、煤种分别统计。它是考核煤炭燃料消耗的基础资料,也是计算标准煤消耗量的主要依据。2.标准煤消耗量由于煤的产地、品种、质量不同,各种煤的发热量也不同。为了计算能源消耗,需要将天然煤按发热量大小换算为标准煤。计算公式为:标准煤消耗量=天然煤消耗量×换算率换算率(换算系数)=每公斤天然煤发热量/每公斤标准煤发热量3.换算煤消耗量各型蒸汽机车的锅炉热效率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按标准煤的发热量和锅炉热效率将天然煤折算成换算煤以便相互比较,折算公式为:换算煤消耗量=天然煤消耗量×换算率×锅炉热效率=天然煤消耗量×技术当量式中:技术当量=标准煤换算率×锅炉热效率(二)燃料油(气)消耗统计燃料油(气)是内燃机车、燃油船舶、汽车、飞机和管道输送油品所消耗的燃料,但由于它们所使用的燃料油品不同,各种燃料油的热值也不一样。为了正确地反映燃油(气)消耗水平,也应按不同油品的热值换算为标准燃料,以便加总和比较。(二)电力消耗统计电气化铁路、管道等运输方式在运输生产过程中要消耗电力,而运输生产的实际用电量不应包括非生产用电量,其计算单位为度(千瓦小时)。能源消耗量只是反映运输业能源消耗的总量。为了说明能源的消耗水平,还需要计算单位产品或工作量的能源消耗指标。各种运输方式结合其自身特点制订了反映单位能耗量的指标,分述如下:1.铁路机车每万总重吨公里燃料(电力)消耗量是指机车完成每万总重(包括货物、旅客重量和车辆自重)吨公里平均消耗的燃料(电力)数量。它按机车类型、运输种别(客运、货运、路用运输)分别进行统计。计算公式为:蒸汽机车每万总重吨公里换算煤消耗量=换算煤消耗量(公斤)/蒸汽机车总重吨公里(万)内燃机车每万总重吨公里耗油量=燃料油消耗量(公斤)/内燃机车总重吨公里(万)电力机车每万总重吨公里耗电量=电力消耗量(度)/电力机车总重吨公里(万)机车每万总重吨公里燃料(电力)消耗量指标是反映机车燃料(电力)消耗的综合性指标,可用来考核机车燃料(电力)消耗定额的完成情况。2.每千机车公里油脂消耗量是指机车完成每千机车公里平均消耗的润滑油等各种油脂数量。计算公式为:每千机车公里油脂消耗量=各种油脂的实际消耗量(公斤)/机车走行公里(千)该指标应按机车类型、油种分别进行统计,它是考核机车消耗油脂情况的指标,可用来制定和检查油脂消耗定额。3.汽车燃料实际消耗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营运汽车进行运输生产实际消耗的燃料数量。它应按不同的燃料种类、按载客和载货汽车以及不同的车辆型号分别进行统计。4.汽车燃料平均实际消耗量是指营运汽车行驶每百车公里或完成每百换算吨公里平均实际消耗的燃料数量。根据不同的考核需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平均每百车公里燃料消耗量(升/百车公里)=燃料实际消耗量(升)/汽车行驶总里程(百车公里)平均每百吨(人)公里燃料消耗量[升/百吨(人)公里]=燃料实际消耗量(升)/主、挂车换算周转量[百吨(人)公里]汽车燃料平均实际消耗量指标既按不同燃料种类,也按客、货汽车分别进行统计,以便反映客、货汽车的燃料实际消耗水平。平均每百车公里燃料消耗量取决于车辆和道路的技术状况以及司机的操作水平,适合于对营运客车进行考核,是制定和检查客车燃料消耗定额的依据;平均每百吨(人)公里燃料消耗量是反映营运货车及汽车运输业消耗燃料的平均水平。5.轮船燃料实际消耗量是指运输机动船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消耗的燃料数量。燃煤船消耗的煤以吨为计算单位,燃油船则以公斤为计算单位。在计算煤的实际消耗量时,由于煤的品种不一,所以,也应将各种天然煤的消耗量换算为标准煤的数量。把实际燃料消耗量与按消耗定额计算的应消耗燃料数量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燃料节约或超耗数量。6.船舶平均燃料消耗量是指

从政府统计的角度探析资源与环境的量化问题

■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11期 一、政府统计之资源环境统计 中国政府统计机构自1952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60年。在此期间,政府统计机构的重要产品也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从1953年第一份《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的统计公报》的问世,到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发布,政府统计以数字化的方式,记录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政府统计的转型和功能扩展。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如同中国政府统计一样,量化资源环境问题的资源环境统计在不断前行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寡单薄到厚重丰腴、从夜郎封闭到与国际接轨的一次次跨越。 虽然一直以来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功不可没,但仅仅是从表层去把握一国经济的脉搏而忽视了资源环境对经济的作用,极易让大众片面地认为经济产出仅仅是经济投入的结果而不包括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这种认识扭曲了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由此统计出来的经济数据存在偏高估计。随着国民经济核算向环境经济核算的延伸,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资源环境统计由此产生。 伴随政府统计30年的变化,资源环境统计时至今日可谓判如云泥,非同日而语。从其内容的不断扩充和丰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尺璧寸阴的30年间,“资源环境”问题受重视程度的点滴变化。由最早被认为是杞人忧天的笑谈,到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自然资源的过度垦殖、过度开采、过度消耗;废物垃圾、放射性物质的四处扩散等问题的频频发生,自然在以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资源环境问题已迫在眉睫。统计是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镜子,资源环境统计几乎可以触摸到资源环境的每一根神经,它的重要性非同寻常。 “资源和环境”名称本身是否存在重复?我们知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它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从此意义出发,环境应包含空间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维度。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资源。因此,资源是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一切资源无不存在于环境之中。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可以认为环境是一个主概念,资源是一个属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从属关系。如果把环境与资源并列起来,也就等于把二者割裂开来,割裂了一个事物的整体,改变了一个事物的完整性,这似乎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出现了同义反复。在这里我们把“资源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自然资源理解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可以供人类利用并且表现为各种相互独立的物质和能量。由此出发来探讨其统计范围,看看资源环境统计应该包括什么(需要强调的是,资源照此字面理解应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技术资源三大类,但我们这里所指的仅指自然资源)。 二、资源环境统计的覆盖范围 准确地说一个完整的“资源环境统计”体系应该覆盖自然资源、人类住区资产的现状、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现象、活动/现象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环境影响的反应活动等。可将其大体分为三大方面,以我国为例: 1.自然状况。其统计范围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范围内的国土、山脉、河流、海洋、气候等。数据资料由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根据相关部门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编辑而成。 2.自然资源。统计范围覆盖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湿地资源。数据资料由国家林业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气象局等相关部门提供。 3.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统计范围涉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及治理情况;城市空气质量,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处理及利用情况、城市生活垃圾清运及处理情况;城市道路交通和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情况;造林及自然保护基本情况;地质、地震、海洋、森林灾害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情况;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等情况。相关资料由环境保护部、林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从政府统计的角度探析资源 与环境的量化问题 ●穆旖旎 摘要: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资源短缺问题愈演愈烈且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有关资源与环境的问题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理论上,国民经济核算逐步向环境经济核算延伸,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认识不断深化,资源环境统计由此产生,且在政府统计中占据一席之地,其重要性不可小觑。 关键词:政府(官方)统计;资源环境统计;资源;环境污染 ■博士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