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巧摘要:教育工作者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课堂导入技巧,这样才能在带给学生新颖别致感的同时使他们快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巧

良好的课堂导入并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课堂导入技巧,这样才能在带给学生新颖别致感的同时使他们快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语文新课

古语有云“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以往学过的旧知识达到导入新课、新内容的目的是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方式之一。此种课堂导入方法最突出的优势在于既能帮助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学科知识点,还能通过复习过程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大致的初步认知与了解,并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轻松过渡到新知识、新内容的学习活动之中。

如,在教学《田园诗情》这篇课文时,笔者并没有一上来就向学生讲解这篇课文的具体知识点,而是率先引导学生回忆了之前所学的描写田园风情的古诗文。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参与的兴趣热烈而高涨。这个背诵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那个背诵到:“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趁势,笔者讲到:“同学们刚才背诵的都是我国古代诗人描写田园风情的古诗文,那大家知道荷兰国家的魅力田园风情是什么样的吗?其实,纵然国界不同,荷兰国家的田园风情也同我国古代诗人笔下描写的那样:有着宁静悠闲、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风光,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田园诗情》这篇文章,体会一下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浓浓诗情画意……”如此,就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构建起连接新知识、新内容的有效桥梁,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投入到《田园诗情》这篇课文的学习之中,很好地起到了复习新知识、顺利导入新课的目的。

二、设置疑难问题导入语文新课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他们对外界事物有丝毫不亚于成年人的强烈探究兴趣及了解欲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开展语文新课的教学时,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向其设置一些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疑难问题,以此达到诱发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探究的热情与积极性。

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课文时,笔者在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将一个1kg重的铁球同一个10kg重的铁球同时从某一高度抛下,究竟谁先落

地呢?”这一有趣的问题使学生不自觉地就同他人投入到课堂讨论活动之中,这个说“1kg重的铁球先着地”,那个说“10kg重的铁球先着地”,还有的学生说“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可能会同时着地呢”……大家众说纷纭,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毫无疑问,此时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积极性最强烈,迫切需要找到最终的正确答案。在此基础上,笔者仅仅说了一句“《两个地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描述了一个实验,相信该实验会解答你们心头的疑惑”,学生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之中。这表明,创设疑难问题有利于充分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有利于他们自觉且主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之中,实属为语文课堂导入的一种良好方式方法。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导入语文新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及。教育实践表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开展课堂导入,能在带给学生直观、形象感受的同时,发挥出良好课堂导入的积极效果。

对此,笔者感受颇深。例如,在教学《孙悟空大闹蟠桃会》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影视视频,学生观看得津津有味。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孙悟空用计骗到赤脚大仙之后的得意神态、醉酒之后的酩酊状态、偷吃仙丹、发现自己闯

出大祸之后的心虚状态都形成了最直观、最深刻的认知。而这很显然为他们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发挥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巧妙导入语文新课的良好作用。

当然,打造良好课堂导入的方式并不仅仅局限于笔者上述提到的三种,尚存在其他积极、有效的方法。只要教师能从所教学生的主观实际情况出发,从所教语文内容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就一定能做好良好的课堂导入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淑芝.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巧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1).

[2]孙琳.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艺术探析[J].亚太教育,2015(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