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和金堤等效翻译理论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和金隄等效翻译理论的思考本文通过分析奈达的代表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金隄的《等效翻译探
索》,系统地探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和金隄的等效翻译理论。
比较奈达和金隄的翻译理论是为了揭示其异同:金隄和奈达两人的翻译理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试图运用一些现代语言学翻译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翻译问题。
不同之处,金隄的翻译理论侧重于原文,而奈达在翻译过程中则是更多地考虑目的语读者;金隄更加关注于文学翻译中等效原则的体现。
标签:动态对等;等效;奈达;金隄;效果
一、绪论
金隄和奈达都是有成就的翻译学者,他们对翻译都有独到的见解,是等效翻译理论的代表,为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动态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奈达提出的,他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翻译研究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从那时起,中国的翻译学者们便开始将他们的注意力从传统的中国翻译理论转向了研究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和读者反应理论。
奈达试图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如语言学和交际理论,来科学地分析翻译过程,并解读翻译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反观中国翻译学者,金隄在《等效翻译探索》一书中提出了他自己的等效翻译论,这是对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下文将简要叙述下两人各自对翻译的见解。
二、金隄与奈达的翻译理论研究
1、金隄的翻译理论简介
金隄,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学者,他的理论是对奈达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并将其理论命名为等效翻译理论。
他把自己的理论成功应用到文学实践中去,这一点在他的翻译作品《尤利西斯》中可以体现。
此外,金隄还对奈达理论的准确理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等效翻译论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金隄认为,一个好的翻译应该确保准确和流利。
译者不应该只关注于某一个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更重要的是对全局翻译的整体把握。
在他看来,准确性是指译文文本的内容应符合原文的内容,而流畅性指的是译文应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以达到流畅自然的翻译,两者兼顾才能翻译出好的译作。
2、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以他对翻译的科学研究而著名。
他对翻译理论最显著的贡献是动态对等,也称之为“功能对等”,它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
奈达认为,翻译中没有相同的等价物,所以译者应该做的是找到最贴切自然
的对等。
他提出了对等的两种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他将形式对等定义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要关注信息本身”(Nida,1964:159)。
另一方面,动态对等的目的是实现完整自然的表达,并侧重于读者的反应。
目的语读者只有获得与原作读者相同的读者反应,才是动态对等的翻译。
在奈达的理论中,“等效”是指译文无限地接近原文。
为了达到理想的翻译,奈达认为有必要追求最接近而自然的对等,这才能更贴切地展现原文希望对读者表达的中心思想。
三、金隄与奈达翻译理论评析
1、两理论的相似点
金隄和奈达两人的翻译理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试图运用一些现代语言学翻译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翻译问题。
金隄借鉴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在其《等效翻译探索》一书中,金隄发展了奈达的主要观点,提出了三个重要概念“接受者”、“效果”和“对等”,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始终考虑到目标读者,尽量减少误读和理解困难,从而达到动态对等。
等效翻译是中外翻译家都追求的一种翻译境界,这样的译文不仅达意,而且传神,因此更能打动读者,触动他们的内心。
综上所述,金隄的等效翻译论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接近,他们对翻译方法的看法和对等效翻译的理解基本一致,对翻译研究的贡献巨大。
2、两种理论的不同点
金隄的等效翻译论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虽然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但是这两种理论在客观上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翻译实践者与翻译理论家。
金隄是一个实干型的翻译家。
他翻译了一整本书《尤利西斯》,这是他在翻译实践中对等效翻译的追求与探索。
金隄认为,奈达的翻译理论侧重于宗教翻译,因而某些观点对于指导一般性的翻译实践有着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将翻译理论应用于一般性翻译实践活动,增强翻译理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金隄把他的理论引入文学实践,他的《尤利西斯》英译本是一个成功的翻译,是对奈达翻译理论的扩展与创新。
然而,奈达是一个理论家,他仅注重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从来没有翻译过一篇文章。
(2)以文本为导向或读者为导向。
金隄的等效翻译论更重视原文,而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更注重目的语读者。
奈达认为,要衡量译文是否与原文动态对等,只需要比较目的语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是否达到了对等。
然而,金隄的等效翻译论更忠实于原文本,而不是目的語读者。
金隄认为,目的语读者若能通过阅读译文摄取到和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大致相同的信息,涵盖主要精神、具体事实和意境气氛,即为译文基本实现了等效翻译。
等效翻译的译文可简单概括为“精”,“气”和“神”,即译文能够很好地传达出原作的主旨精华,
风格气氛以及神韵风貌。
译文需要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接受,翻译任务才算圆满完成。
要让读者接受译文,就要精准地抓住原文要传达的内涵,从原语文化语境中汲取精华,充分理解原文的內容,细节与内涵。
接下来在产出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则必须以译语语感创造出与原文同样效果的译文。
从中可以看出原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尽管等效翻译很难完全实现,然而译者在翻译中可以以此为标准去追求理想的译文效果,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3)金隄的“效果”与奈达的“反应”。
由于金隄的翻译理论侧重于原文,而奈达在翻译过程中则是更多地考虑目的语读者,因此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金隄的等效翻译论更加灵活。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类似于意译,而金隄的等效翻译论倾向于直译。
奈达的理论有其特定的读者群和目的,即引导《圣经》的翻译实践活动,同时让普通民众接受该《圣经》译本。
奈达翻译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众了解并能欣赏《圣经》。
因此,奈达认为,在《圣经》翻译中最重要的不是原文内容,而是“受众的反应”。
他所试图想要达到的译文效果是,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译本时,能得到相似的读者反应,即目的语读者能够得到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文本时的同样的感受,受到感染从而去信仰宗教,接受洗礼。
这样的话,就可以说是等效的读者反应。
而金隄不认同奈达力求“反应”的观点,金隄更关注的是译文的效果而非“受众”的实际行动。
他认为,一本译作问世之后,读者对其的感受如何因人而异,译者应力求译作在目的语文化和读者中引起的效果与原文在原语文化受众中产生的效果基本等同。
而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保持并尽量传递原作的韵味与情感,是对读者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
(4)各自理论的适用性。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与《圣经》翻译有关。
他说过,《圣经》翻译不仅要提供给大众容易理解的信息,而且还要让人们在行动中做出反应。
在金隄看来,这样的观点并不适合指导一般性翻译实践活动。
此外,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在指导文学翻译上有其局限性。
他对文学作品风格或精神的探索是不充分的,而且他没有将原文的审美因素再现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所以金隄转向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来对其等效翻译理论寻求理论支持,更加关注于文学翻译中等效原则的体现,并且着重强调了准确与通顺的关系,认为二者可以兼而有之,译文既要准确传达原文主旨,又要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使读者读起来感到通顺自然。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做到灵活用词,准确达意。
金隄吸收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并注重艺术风格的传达来试图发展他的等效翻译理论,因此他对文体和美学效果的探讨还是全面的。
相比于金隄,奈达的理论显然未能充分阐述文学翻译中的审美价值。
四、结论
金隄和奈达的理论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均对等效翻译理論有较深刻的研究和见解,并对该理论的理解上有很多的共同点。
但两位译者的观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有其不足之处。
金隄深受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缺乏对
翻译分析的科学基础。
而奈达的理论没有提到审美因素,在指导文学翻译上有其局限性。
因此,奈达的理论不适用于指导一般性翻译,只适用于《圣经》翻译或其他具有信息功能或是呼唤性功能的文本翻译。
两种理论如何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是今后翻译研究者需要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