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摘要: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十分重要。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入手,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

中国在其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也十分令人担忧。要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a)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b) 表演艺术;

(c)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 实际上是指那些具有不能用典籍记载、又

不能外化的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种。这些品种不是没有物质载体, 但是,用外化物质再现出来的不是它们的最核心的内涵, 它们的核心内涵是“非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是一个民族的真正身份符号, 是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遗传基因。主要具有无形性、文化性、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和多样性等特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分析在中国知网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为篇名进行搜索,共3277篇文章。整理后发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坚持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保障等五个方面。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虽争论颇多,但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合理而有效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是能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成为实践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徐文燕指出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旅游利用在这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张瑛指出发展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保护与开发可以结合。为取得“ 双赢” , 则一定要采取以文化资源保护为前提, 合理利用, 科学规划为关键。还要通过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和努力。如此, 一定能实现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双赢” 。肖曾艳、孙国学、王荣敏等学者认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以为其寻求更多的保护资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又能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开展,提升旅游开发层次,从而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科学的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实现旅游与文化、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提升,旅游经济从传统观光旅游转变为体验旅游和休闲旅游表明文化旅游需求已经成为旅游需求的核心,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恰好满足了文化旅游的需求, 此外, 由于开发因素的介入, 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没有上升到法律保护、缺乏科学的保护方法和管理机制、没有系统的保护体系、全民的保护意识低等诸多问题。刘亚兰指出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本土性、整体性、避免商业化上。在现代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强烈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逐渐面临着本地传统文化逐渐被外来文化同化或异化、旅游产业过于商业化、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与此类似的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护同样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我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不容乐观,现代化进程加快和环境日益恶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诸多障碍。直至最近几十年,我国才逐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获新生带来了新契机。杨东娜指出仍存在三大因素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一是重视程度受历史原因影响,仍然不高;二是生态环境受经济发展影响,持续下降;三是资金筹集渠道短缺,保护经费落实不到位。罗茜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里,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客观审视旅游活动与遗产保护的关系,研究旅游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就更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感。

为进一步保护和继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积极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两结合的原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业发展增长极,并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坚持的原则

怎样科学有效地保护好我国种类繁多又传统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吴文科认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科学解决继续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切实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的矛盾状况入手, 正确处理好各种短期效应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摆正靠使命驱动而不仅仅是利益驱动的工作心态, 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思路。在分析了四川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及其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发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以乡土化、因时因地制宜、体验性为原则,保护为先, 注重开发、分类保护开发、创新发展、建立并完善保障机制。龙先琼在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完整把握其历史环境遗存、传承载体和精神内质三个内涵层次;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性、民族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区域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性、保真性和系统性三个重要原则。具体来说,是要突出特色、关注游客体验要求,遵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