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
世界遗产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世界遗产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5b1b3df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0f.png)
世界遗产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一、引言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世界遗产不仅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
而世界遗产旅游,作为一项融合文化、生态和商业的综合性产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快增长且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该产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过度开发、文化失真、生态破坏、游客管理等等。
本文将探讨世界遗产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二、世界遗产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1. 过度开发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也相应地呈爆发式增长,导致了严重的过度开发。
一些地区甚至因旅游过度开发而失去其本质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特色,进而影响旅游的品质和良性的发展。
2. 文化失真问题为了适应游客需求,一些旅游从业者会对文化进行刻意改造,甚至迎合了游客口味,将旅游分配主张变成赚钱工具,使得市场导向凌驾过了本身的文化振兴或是保护。
3. 生态破坏问题旅游对文化、自然、社会等资源的利用过度,也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交通的过度、景点建设和运营、游客舆服等方面的问题等,这些不当的旅游管理活动将缺点和恶果转移到自然环境中。
4. 游客管理问题随着跨境旅游、主题旅游、自由行等新的旅游模式的涌现,游客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然而,游客管理却成为了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游客数量增多,可如果管理不好,将极有可能因为游客过多、质量不高可能导致文化脆弱处境,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文化自信。
三、世界遗产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1.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应该考虑制定严格的旅游规划和管理制度,确保旅游的发展与遗产保护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由专业的管理团队负责运作,从而使世界遗产旅游产业保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2. 加强宣传和教育应该加强对游客和旅游从业者的宣传和教育,让游客了解世界遗产的文化和自然背景,并认识到保护遗产的重要性和责任,意识到自己不应该留下垃圾、破坏环境等不文明行为。
3. 投资合理开发世界遗产地应该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和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促进对世界遗产地的投资,创造有益于环境、社会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发展途径。
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策划研究——以九寨沟为例
![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策划研究——以九寨沟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85c8dabb0717fd5360cdca8.png)
20 08年 的“ .2 大地 震 和 2 0 20 5 1” 0 8— 0 9年 全 球 金融 危机 , 致 四川 省 的游客 锐减 , 导 九寨 沟 的旅 游 业也 遭受 了史 无 前例 地 重创 。为 帮助九 寨 沟尽 快 走 出阴霾 , 研 究 运 用 微 观 经 济学 分 析 方 法 和 本 旅 游开 发理 论 , 出创 新 型的旅 游开发 策 划 。 提
寨沟” 综合绩效进行 了定量计算分析 , 构建 了综 合绩效评价体系 J 。
2 开 发方 面 。刘 婕运 用 GS和 S S 件 , . I P S软 在 旅 游开发 对景 观生 态体 系和 民族文 化多样 性 的影
响方 面进 行 了定 量 和 定 性 分 析 。蒋 淑娟 结 合 资源 类型 和分 布 特征 , 九寨 沟 旅游 文 化 的开发 对 进行 了现 状 分 析 和 问 题 诊 断 J 。于 立 新 和孙 根
旅游商品 的深度 开发等进行 了探讨 , 出了相应 的对策建议 , 提 旨在为 九寨 沟及沿线 区域做优做强进言献计 。
关 键 词: 世界遗产 ; 九寨沟 ; 旅游开发 ; 策划 中国分类 号 :17 8 F 2 .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0 44 2 { 00 0 -0 30 10 -9 2 2 1 )305 -5
一
工具定 量 探 讨 九 寨 沟 旅 游 流 的 时 间 特 性 J 。陈 菲指 出 , 九寨沟 开创 并 实 践 了居 民参 与 景 区保 护 的新模 式 , 实现 了环境保 护 主体 的多元 化 , 调实 强 施“ 六精 五 细 ” 管理 举 措 , 可实 现 景 区生 态 旅游 管 理 的精 细化 _ 。冯 刚 等用 管 理熵 函数 对 “ 5 J 数字 九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1d55405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2e.png)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们的保护和传承不仅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也对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
一、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是国家认同感和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文化遗产能够提高人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并有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社会稳定。
此外,文化遗产还是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桥梁,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1. 过度商业化旅游开发中过度商业化是对文化遗产保护最大的挑战之一。
一些旅游景区将文化遗产作为商品来销售,忽视了对其深度挖掘和保护的重要性。
过度商业化的结果会导致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失去原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严重损害其保护与传承的目标。
2. 游客行为的影响大量的游客对文化遗产的参观、拍照和触摸等行为也对其保护带来了潜在威胁。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乱涂乱刻、攀爬和乱丢垃圾等,不仅破坏文化遗产的原貌,也会增加遗产保护所需的成本和劳力。
三、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策略1. 制定合理规划为了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首先应制定合理的规划策略。
这包括建立合理的管理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保护标准和规范,同时要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保护需求,确定合理的旅游开发范围和游客数量限制。
2.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实现平衡的关键。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举办讲座和展览、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识,引导游客文明参观,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
3. 发展可持续的旅游模式发展可持续的旅游模式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平衡的有效途径。
这包括推动生态旅游、农村旅游和社区旅游等多元化发展,减少对单一文化遗产景点的过度开发和游客压力。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51d042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b.png)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必须与保护相结合,以保证其长期可持续发展并为公众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
本文将以中国的平遥古城为例,探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相关问题。
首先,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平遥古城建于2500多年前,是中国古代商业升级及城市规划的典范。
古城内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如城墙、街道、庙宇等,是研究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艺的重要遗址。
同时,平遥古城还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代表,其发展模式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平遥古城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一方面,大量的游客涌入古城,给古建筑物、文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磨损。
古城内的商业活动也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现象,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逐渐被低质量的仿制品所替代,破坏了古城特有的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保护观念和手段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古城内部的设施和服务相对滞后,未能提供良好的游客体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平遥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古城的保护力度。
通过增加巡逻和安保力量,减少游客对古建筑的触碰和破坏,修复和维护古城的建筑和文物。
其次,规范了古城内的商业活动。
严格控制商户数量,并对商户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产品质量。
同时,增加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扶持,鼓励传承人继续发扬传统技艺。
此外,平遥古城还加大了对游客的管理力度,限制游客的数量,并规范游客行为,保证他们的游览质量。
在平遥古城的探索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启示。
首先,开发和保护必须相互促进,不能偏废一方。
旅游开发可以为古城带来经济效益,但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其次,由于每个古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开发和保护策略。
文化遗产景区的开发与管理模式
![文化遗产景区的开发与管理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38dd9d38f111f18583d05a76.png)
自然文化遗产类景区的开发与管理模式—以安徽黄山为例摘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不论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在世界上都是独树一帜的。
文化积淀之深厚,民族生命之诡秘,不得不称之为天下之一绝。
近年来,中国陆续申办成功了许多文化景观与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应该引以为豪的,可是我国在管理开发文化遗产的时候,同时也忽略了遗产本身的不可复制性。
所以在开发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以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安徽黄山为例,探讨黄山发展模式现状,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在文化遗产管理方面的不足,并且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如何在满足当代人对黄山美景审美的同时,维护子孙后代继续拥有这份历史文化遗产的权利,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管理模式不足建议一、自然文化遗产类景区管理概述文化遗产的发现过程是艰难的,因为是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积累起来的。
所以文化遗产的管理模式更是社会所关注的。
文化遗产管理的使命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开始发生变化。
传统上,文化遗产管理使命在于保护,主要包括收藏、保管、保存、养护、修复、恢复等。
另外,还为研究者提供资料服务,让众多遗产爱好者去深究遗产的奥秘。
然而,随着文化成为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人们的文化与精神消费已上升为普遍性的社会需求。
所以文化遗产景区成为人类学习的基础。
这样,具有综合性人文、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被赋予满足这一消费需求的新的使命,遗产管理单位当然也要在不违背合理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1]管理模式是针对具体的遗产单位而言的。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遗产单位并非采取单一模式,总是根据遗产景区的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对管理模式做出恰当选择。
例如美国的“国家公园”模式、韩国的“自然公园”模式、挪威的“生态博物馆”模式、法国的“地区自然公园”模式。
目前,我国对于具有文化和自然双重价值的遗产,例如黄山风景区,一般采用“风景名胜区”模式。
可是这种模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并不适合我国当今的文化遗产景区,而是需要更加规范化的管理。
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
![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f806fe16294dd88d0d26b5b.png)
[ 键词] 关 世界 遗 产 ; 产 旅 游 ; 游价 值 ; 遗 旅 开发 模 式 [ 图 分 类 号 ] 5 中 F9 [ 献标识码] 文 A [ 文章 编 号 ]02 0 620 )6— 0 6 7 10 —50 (06 0 0 1 —0
与技 术等 。就单 个 遗 产 而 言 , 们 所 具有 的价 值 类 它
型彼此 并 不 完 全 一致 。谢 凝 高 (0 2 曾 提 出 : 世 20 ) 对 界遗 产 的开 发包 括硬 开 发 ( 形 开 发 ) 软 开 发 ( 有 和 无 形 开发 ) 两个 方 面 。而 目前 , 国多数遗 产 地对 遗产 我
种 领 域 , 括 美 学 、 想 史 、 教 、 会 学 、 史 、 学 包 思 宗 社 历 科
目前 , 界 上 多数 国家 或 地 区 主要 是 通 过 遗 产 世 旅游 的方 式来 实 现 遗 产 资 源 向公 众 的展 出功 能 , 遗 产旅 游 已成 为这些 国家 或地 区旅 游产 业 发展 中的 名 牌产 品或 “ 字招 牌 ” 且 具有 不可 替代 的重要作 用 。 金 , 徐嵩 龄 (02 曾 指 出 : 产 以旅 游 方 式 向社 会 公 众 20 ) 遗 开放 , 是 一 种 趋 势 , 是 一 种 社 会 责 任 。郭 旃 既 也
值 评价 取代 遗 产价 值 评 价 的后 果 , 至 可 能 引 起 遗 甚
一
、
引 言
产 资 源 的核 心 价 值 —— 真 实 性 (uhni t) 完 整 atet i 和 cy 性 (n gi ) i ery 的丧 失 , 而破 坏 人 们 对 世 界 遗 产 的 传 t t 进 承 和持 续享 用 , 也违 背 了《 护世 界文 化 和 自然遗 产 保 公 约》 以下 简 称《 约》 中对 遗 产保 护 、 存 和遗 传 ( 公 ) 保 后 代 的责任 要求 。 因而 , 对世 界遗 产 的旅游 价值 开发 , 须 充分 发 必 挥公 共政 策 的潜 在 作 用 , 遗 产 资 源 要 进 行 多方 面 对 的价 值挖 掘 , 嵩龄 (0 3 指 出 : 产 的价 值 涉 及 多 徐 20 ) 遗
大遗址旅游规划开发及模式探讨.doc
![大遗址旅游规划开发及模式探讨.doc](https://img.taocdn.com/s3/m/f98780c2bb4cf7ec4afed0bf.png)
大遗址旅游规划开发及模式探讨摘要: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基于旅游规划角度探讨了大遗址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提出大遗址旅游规划应处理好的“六大关系”和应坚持的“六大原则”;构建大遗址旅游开发的“六大途径”和旅游开发的“八大模式”;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实证案例,审视和讨论了其作为中国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典型代表,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市场、产品、营销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遗址;旅游规划;唐大明宫;遗址公园1 引言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分为文物、建筑群、遗址三类。
其中遗址就是指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类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1]。
Peter Howard认为遗址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筑等物质形体几乎破坏殆尽,且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遗迹[2]。
我国对大遗址的定义是指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3]。
大遗址的概念特征在“大”字上,其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概念内涵具有的规模性、人类文明或地区文化现象的代表性以及重要历史时期或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性;二是其概念的外延部分,在许多大型遗产地中不同类型的遗存常以相互依存形式出现。
大遗址往往承载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人类文明史的主体和典型代表,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而且具有特色显明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
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有很多国际经验值得借鉴。
如德国大遗址公园和博物馆模式;法国的遗址环境改善与遗址再利用模式;意大利的考古遗迹维护和文化、生态景观建设与保护一体化模式;美国的遗址区与绿色廊道结合,遗产廊道保护模式;日本的环境风貌协调、各具特色的史迹公园模式;韩国的文化遗址原貌保存、周围环境严格保护模式等[4]。
中国世界遗产的开发模式
![中国世界遗产的开发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00615b07dd36a32d72758100.png)
中国世界遗产的开发模式丽江发展模式――丽江模式“丽江模式”,即政府投入巨资实施,通过建章立制,使积极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
其行动计划的实施包括建立机构、制定遗产保护资金管理机制和在核心区鼓励传统文化的开展。
主要包括:1、文化经营:从战略高度经营民族文化产业。
比如:打造的“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太阳火”等文化产业品牌。
长期举办国际性学术交流论坛。
为避免本土文化消亡,建立了东巴文化原始生态保护区,颁布管理条例,并建立东巴文化传习院,传授象形文字和东巴文化。
2、古城风貌打造:投资实施古城的排水和污水管网工程;出资支付古城房租,请纳西族知名文人、学者、手工业者在古城开馆授艺,形成26户纳西文化传播点,将带有现代商业气息的商家迁出古城,挽留古城土著居民。
恢复古城的文化风貌。
3、发展模式:创造了“民族文化和经济的成功对接”的“丽江现象”和“世界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外国一些遗产地的成功经验已被付诸实施。
4、开发保护: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业之间的协调关系5、可持续发展:着眼未来,不追求黄金周的短期效应,而志在可持续发展。
平遥发展模式――政府主导一是组建成立全省旅游行业首家股份制企业平遥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二是门票管理体制的改革,实施古城景区门票一票制,大大加快了平遥古城由社区向景区的转变过程;三是组建成立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和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形成了旅游业政府主导,民营、股份齐头并进的局面。
四是通过打包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业向农村的延伸与辐射。
全县14个乡镇中,将有11个乡镇的3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
五是为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遵循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发展要素,不断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六是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对外营销平遥古城。
如平遥国际摄影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
峨眉山发展模式――“景乡一体化”管理概念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保护地,峨眉山仅2007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257万人次,承担较大的旅游压力。
世界遗产旅游地利益共享型保护开发研究--以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
![世界遗产旅游地利益共享型保护开发研究--以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fc962db0508763231121296.png)
可 以 决 定 旅 游 发 展 目标 、对 旅 游 发 展 的方 向 和 目标 提 l { J 建 议 、参 与 选 择
位 于成都平原 两北都江堰 市的 “ 青 城山 一都 江堰 ”旅 游景 区,于 2 0 0 0年被列入 《 世 界文化遗产名录》 。它拥 有丰富的 自然资源 和厚露 的 历 史 文 化 内涵 。青 城 山是 我 国 道 教 发 源地 之 一 , 山上 的 道 教 官 观 建 筑 及 建筑装饰对 研究中国古 代的道教 哲学思 想 ,有着 重要 的历 史和艺术 价 值 。都江堰是世界上 唯一 的一项古代无坝引水 程 ,它 以独特的水利建 筑艺术创造了与 自然 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 ,是人 改造 自然的典范 ,被称 作是 “ 活的水利博物馆” 。 2 .1旅 游资源的保护现状 。政府 现在对 青城 山 一都 江堰景 区的保 护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 是雨规划 ,编制 了景 区总体 规划和控 制性 详规 等 ;二是加强领导 ,实行统一管理 ;三是严格保 护景区植被和地形 、地 貌 ,维护 自然生态 ;四是积极稳妥地做好景区的开发建设 作 ;五是有 预算维修经费和专业人员 ,井建立 了覆盖全景区的视频监视系统 ;六是 坚持做好景 区资源的调查 、评价 和鉴定_ T作。 2 .2 社 区参 与度 现 状 。青 城 山 一都 江 堰 风 景 区 社 区 居 民参 与 旅 游 的方式 主要有 :受雇 于旅游 企业 、参 与景 区基层 管理 T作 、导 游 讲解 员、经 营旅游纪念品商店 、开办 家庭旅店或餐馆 、租赁相机服饰 、抬 滑 竿、开展 民俗表演活动等。但是在旅游规划以及决策方面 ,社 区居 民的 参与度 明显不足 ,旅游开发的决策 ,一般是根据省市政府国 民经济要 求 和社会发展 汁划 ,以及上级旅游 部门的规划 ,再结合都江堰水利T程 以 及青城 山的道教文化等旅游资源特 色来决定的 。 3 . 遗 产 旅 游 开 发 中 各 利 益相 关 者 的冲 突 3 .1遗 产地和 当地 社 区。许多世 界遗产 地 的旅 游开 发过程 中,都 要求 当地居 民迁移 ,并 且将社 区居 民排 除在 景区规 划开 发相关 l T 作 之 外 ,这使得 謇 十 区居 民对遗产地怀有敌意,不愿意开展旅游活 动 , 甚 至出 现破坏遗产地环境 的行为。 3 .2旅 游企 业和 当地社 区。旅 游企业 要获得 利益 ,而社 区! l { I l 要 求 改善经济 ,维持生态 和谐 。社区提供了生态 自 然、 社会 文化 ,却只能经 营家庭旅店餐馆 ,制作销售手1 二 艺纪念品 ,生产 销售果 蔬 、 腊 肉等农产 品 ,提供餐饮 、 休 闲娱乐服务等方式获得少量 利益,使得礼 区居 民心理 不平衡 ,引发社区安全问题 。 3 .3 旅游者和 当地社 区。遗产地 优美 的 自然风景 、良好 的生态 环 境 、独具特色的传 统文化 , 是 吸引旅游者的原因。旅 游者的旅游活 动带 入 的不 同文化信息 ,会影响当地居 民的社会标准 、价值观和态度。 4 . 社 区 参 与 世 界 遗 产地 保 护性 开 发 的 途 径 作者简介 :叶岚心 ,- k - ,成都 ,硕 士研 究生, 自然地理。 阿留林 正,男,成都 ,硕士研 究生, 自然地理。 黄晓诗 ,- k ,成都 ,硕士研 究生, 自然地理 。 -
国内外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进展评述
![国内外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进展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27bb051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6.png)
2015年10月下半月刊旅游管理研究国内外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进展评述于海燕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是近年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重要的两个概念,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也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
本文对国内外线性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述:旅游价值评估,旅游发展合作,旅游开发模式,旅游影响等。
同时在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线性文化遗产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往往出于人类的特定目的而形成一条重要的纽带,将一些原本不关联的城镇、村庄等串联起来,构成链状的文化遗存状态,真实再现了历史上人类活动的移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互动,并赋予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载体的人文意义和人文内涵。
”在欧洲,1993年,圣地亚哥·得·卡姆波斯特拉朝圣之路(西班牙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随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出“文化线路”概念,并在1998年成立了文化线路国际科技委员会(CIIC),召开一系列会议对文化线路进行系统研究。
在美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遗产廊道”是美国对于本土大尺度线性遗产区域提出的保护理念,1984年美国设立了第一个国家遗产廊道——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Illinois and Michigan Canal National Heritage Corridor),丰富的遗产保护和开发实践,使之形成了一些基于廊道管理实践的研究。
21世纪初,我国学者把“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两种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引入国内,利用线性文化遗产开展旅游活动,是实现遗产“保护、保存和展示”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其经济这一功能属性的主要方式。
很多学者针对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基于这两种理念,通过对外文数据库所发表的关于“Heritage Corridor tourism”“Cultural Route tourism”的文献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表的“线性文化遗产旅游”“文化线路旅游”“遗产廊道旅游”的文献进行检索和梳理,以期对现有研究做一阶段性的总结和归纳。
《江苏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分析—以南京明孝陵为例2800字》
![《江苏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分析—以南京明孝陵为例2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4e6e88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8.png)
江苏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南京明孝陵为例目录一、基本概况 (1)二、赏析评价 (2)1.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2)2.基础服务设施较为完善 (2)3.交通较为便利 (2)三、开发与保护现状 (3)1.没有很好的突出文化内涵 (3)2.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单一且缺乏特色 (3)3.难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的需求 (3)四、开发保护优化建议 (4)1.保护为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4)2.加强管理,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 (5)3.加快发展,促进旅游景区的转型 (5)随着世界遗产的旅游开发渐趋深入,江苏世界遗产的旅游开发也渐趋成熟,在为江苏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开发过度,保护不足等诸多挑战,如何解开这一症结,不仅有助于更好的调整发展战略,更能实现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概况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墓。
2006年12月,明孝陵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孝陵毗邻中山陵,与中山陵一样同属南京中山风景区。
明孝陵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明代历史遗存,更是研究明史的重要遗产地,同时也是明清皇家陵墓建造的典范。
而近年来对明孝陵的旅游开发不断趋于成熟,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社会效益。
二、赏析评价1.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众所周知,明孝陵有及其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因此南京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为了深入挖掘这座中国明清皇家陵寝的丰富价值,对其进行了深入科学研究,这对于保护工作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南京明孝陵自“申遗”成功以来,相关管理部门就采用多种先进的高科技系统,建立起了准确、科学、动态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
同时也为景区文物建筑的保护开启了新的模式。
南京市政府保护明孝陵陵区,实施拆建还绿、退耕还林,使景区新增绿地大大增加,森林覆盖率更是达到了80%,这极大改善了明孝陵及其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丰厚的社会效益。
2.基础服务设施较为完善明孝陵景区的水电覆盖范围做到了基本全覆盖,可以充分的保证景区的水电供应。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da79ba2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7.png)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旅游业成为了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而文化遗产也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保护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究竟如何?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一、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保护文物、保护文化景观及其周边环境、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内部设施等等。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合作,保护者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敬畏历史的态度,同时应该有强大的技术和财政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一味地将其封存,而是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促进文化遗产的多维发展,让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旅游开发旅游开发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但是,旅游开发的同时也会对文化遗产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何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旅游开发中,应该尊重文化遗产,保留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在各种开发活动中保持谨慎。
控制游客量、加强管理,合理开发旅游产品,既可以保护文化遗产,又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文化、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保护与开发之间要达到平衡点,既可以保护文化遗产,又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
这需要在保护与利用中找到平衡点。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必须以尊重和保护为前提。
在旅游业的开发活动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是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这种平衡的发展模式可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其中政府的支持起到关键的作用。
政府要加强对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规划和管理,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同时,也需要社会组织的支持,进行合理的宣传推广。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世界遗产地的开发保护研究
![世界遗产地的开发保护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65c760576c66137ee0619bc.png)
家 遗 产 局 ,总 管 各 种 世 界 遗 产 ;魏 小 安 等 在 以 往 学 者 研 究 的 基 策 也 都 以联 邦 法 律 为依 据 。 ③ 建 立 了 如 用地 管理 分 区制 度 、公 众 参 与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 小 的 一 种 现 实 选 择 ,认 为 管 理 体 制 应 以 地 方 政 府 为 主 ,这 种 模 总体 管理 规划 一实施计划 一年 度报 告三级规划决策体 系等 一系 式 有助 于协 调 地 方 与 政 府 之 间 的 利 益 , 更 符 合 中 国 的 国 情 ;王 列 科 学 的规 划 决 策 系统 。
世界遗产地 的开发保护研 究
马 妖 季 毫
( 北京财 贸职业 学院 ,北京 1 10 ) 1 01
摘要 :本文在总结 了现有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的基础上 ,分析了 目前 国内遗产地开发普遍存在的问题 ,并从 中 国国情出发提 出了适合我 国遗产开发 的措 施与方法。 关键词 :世界遗产 ; 旅游开发 ; 保护
一
()日本 2
日本 的 公 园 系统 有 国 立 公 园 、 国定 公 园 和 都 道 府 县 立 自然 府 以 及 国 家 公 园 内 各 类 土 地 所 有 者 密 切 合 作 进 行 。在 国家 公 园 的保 护 方 面 主 要 采 取 了 以下 措 施 : ①保 护 公 园 内 环 境 。为 了 保 持 国 家 公 园 著 名 的 生 态 系统 和
兴斌指 出:遗 产地 的经营 只能 冈地因时制宜 ,可以探 索实行 “ 一
区 两 制 ” 。朱 建 安 从 经 济 学 理 论 角 度 指 出 我 国 的 遗 产 旅 游 管 理 供 的 竞 争 机 制 选 择 合 适 的 竞 争 者 ,政 府 重 点 执 行 其 规 制 职 能 。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64fe3a53ec3a87c24128c4cf.png)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旅游开发领域的困境和发展策略摘要: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是作为唯一将数千年的文明保留并传承至今的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凝结了大量的文化资源,是一种具有高品位的旅游吸引物。
因此,在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遗产旅游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
然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对文化遗产过度开发和掠夺等问题,使得我国的文化遗产正处在一个高损期,文化遗产旅游也步入了一个困境。
进而使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关系成为了一个亟待我们解决和研究的领域。
本文通过分析两者的辩证关系,从而探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旅游开发领域的困境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困境和策略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由于其内涵丰富、种类多样、特色颇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其赋予国际法的意义。
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具有不同方面的“突出而普遍的价值”的文物、建筑群、遗址等一切文化遗留,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审批程序,由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可以称为文化遗产。
1由于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及最主要的旅游价值,文化遗产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关系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矛盾的解决是实现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辩证关系。
以“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把握好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一个“度”,实现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1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关系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旅游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
从可持续发展观出发,进行有力的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旅游开发,既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能使后代继续享用这笔文化遗产。
基于生态自然观的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
![基于生态自然观的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af78fc04de80d4d8d15a4f2b.png)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07 23(3) ·旅游资源··263·基于生态自然观的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杨效忠1,2,张 捷1(1.南京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2.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摘要: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剖析了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辩证关系,提出世界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两种模式:人工自然化模式和生态自然化模式。
分析认为,人工自然化仍是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和保护的主导模式,而以生态自然观为指导,采取生态自然化开发模式才是实现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的最佳途径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开发中图分类号:F590.7;K92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7)03-0263-03Model of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orld Heritage Based on Ecological ViewYANG Xiao-zhong 1,2,ZHANG Jie 1(1.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2.College of National Territorial Resource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view,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orld heritage was analyzed.At present,there were two models of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orld heritage: development model of man-mad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ecological nature, however, development model of man-made nature was leading.This paper also pointed out that development model of ecological nature was one best way and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orld heritage on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view.Key words:ecological view; chinese world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1 引言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
国内外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进展评述
![国内外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进展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659a335d0740be1e650e9aff.png)
国内外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进展评述-旅游管理国内外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进展评述于海燕作者简介:于海燕(1981-),女,河南开封人,扬州市职业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性项目“古运河扬州段文化廊道旅游空间组织与开发”阶段性成果(编号2013SJD790054);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苏教[2012]23号)。
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是近年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重要的两个概念,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也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
本文对国内外线性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述:旅游价值评估,旅游发展合作,旅游开发模式,旅游影响等。
同时在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线性文化遗产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往往出于人类的特定目的而形成一条重要的纽带,将一些原本不关联的城镇、村庄等串联起来,构成链状的文化遗存状态,真实再现了历史上人类活动的移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互动,并赋予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载体的人文意义和人文内涵。
”在欧洲,1993年,圣地亚哥·得·卡姆波斯特拉朝圣之路(西班牙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随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出“文化线路”概念,并在1998年成立了文化线路国际科技委员会(CIIC),召开一系列会议对文化线路进行系统研究。
在美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遗产廊道”是美国对于本土大尺度线性遗产区域提出的保护理念,1984年美国设立了第一个国家遗产廊道——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Illinois andMichigan Canal National Heritage Corridor),丰富的遗产保护和开发实践,使之形成了一些基于廊道管理实践的研究。
21世纪初,我国学者把“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两种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引入国内,利用线性文化遗产开展旅游活动,是实现遗产“保护、保存和展示”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其经济这一功能属性的主要方式。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国内外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e92a0dc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0.png)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国内外研究述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逐渐成为世界各地的研究热点。
国内外的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下将对其进行简要述评。
一、国内研究
国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经营策略等方面。
学者们普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为旅游业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承。
在研究非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产生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如《非遗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挖掘研究》等。
二、国外研究
国外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和深度。
其中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需求、满意度和体验方面。
文化遗产管理的研究主要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保护和管理问题。
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学者的关注。
总结来说,国内外研究都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的重要性。
此外,研究也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让当地社区参与其中,方能取得成功。
未来,需要更多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展开研究和实践,以持续推动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和开发
![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和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2e75df057cd184254b353568.png)
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和开发----世界遗产旅游的摘要: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推出遗产旅游,借此来实现世界遗产向社会公众的展示。
在或好或坏的遗产旅游实践中,人们也不断的吸取了教训,参考了经验,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和开发模式也越来越完善。
本文立足于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的目的和根本,探讨了遗产旅游利用与遗产保护的矛盾,遗产旅游经济效益的分配在政府和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以及游客对遗产旅游的不正确或不深刻的认识的顽疾。
关键字世界遗产旅游价值旅游开发序言-世界遗产价值及其旅游开发研究现状目前, 国内学者对遗产价值及其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 由于研究角度不同, 其内容各有侧重。
针对世界遗产的价值研究, 学者们更多地是对遗产价值进行多视角解释和说明。
如陶伟从世界遗产地/ 突出的普遍价值层面, 总结了我国世界遗产的总体特征, 在对我国遗产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技术、建筑、美学、景观、生态、哲学等多方面的价值。
徐嵩龄则从遗产价值涉及的各种领域进行分析, 认为遗产价值包括美学、思想史、宗教、社会学、历史、科学与技术等。
就单个价值而言, 它们所具有的价值类型彼此并不完全一致。
宋瑞把世界遗产的科研、生态、经济、审美等多重价值分为经济价值和非经济价值的存在价值, 认为不同价值现实中对应不同的实用功能和不同的利益主体。
梁学成结合我国世界遗产旅游价值开发的实际, 通过对世界遗产旅游价值的分析, 指出世界遗产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的依存关系。
针对世界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 学者们更侧重研究世界遗产旅游开发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世界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及其可持续发展。
如张建忠分析了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泰山的旅游风景资源结构、行为层次结构、市场结构的特征及匹配关系, 找出了21 世纪泰山旅游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提出了相关的发展策略。
王心源等对黄山花岗岩质旅游资源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保护对策, 并呼吁尽快开展我国的科学旅游工作。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和方法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和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826813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35.png)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和方法研究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我们文明历程中的宝贵瑰宝。
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不仅具有文化传承和历史意义,同时也有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将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和方法,旨在增强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关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一、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共存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目的在于保护人类创造的文化资源,维护文化多样性以及促进文化交流和互动。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充分认识其珍贵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保护过程中应尊重其原有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意义等方面的价值。
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建筑、艺术或古迹的保护,同时也包括语言、习俗、传统技艺、自然生态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要同时关注文化遗产本身和周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保护,也要合理利用。
二、传统模式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模式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是依靠政府或相关文化机构开展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这种模式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纯粹性。
政府或文化机构负责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政策,建立专门的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撑,在最高层面上领导和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传统模式下,政府和文化机构对文化遗产保护是集中式和单一的,难以满足大众需求。
同时,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过于注重纯粹性,忽略了文化遗产的功能性和利用价值。
三、社会参与式的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参与式的文化遗产保护是在传统模式下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这种模式下,不是仅靠政府或文化机构进行保护,而是通过社会组织、私人机构以及个人的力量共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来。
社会参与式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强调民间的创新和动力,更加注重文化遗产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同时,这种模式下的保护意识更加广泛和深入,加强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关注。
社会参与式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还可以激发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四、文化遗产利用模式文化遗产的利用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c5802e2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b.png)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旅游开发和保护对于其传承和利用具 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世界文化 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将更加紧密。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一领域的 问题,为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内容
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式旅游开发 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 遥古城为例
01 引言
目录
02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 发与保护的关系
03
平遥古城的历史与文 化遗产
04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 发与保护的研究方法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 究:以平遥古城为例
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 的。平遥古城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 化和科学价值。然而,在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平遥古城也面临着许多挑 战。本次演示旨在探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平遥古城为例 进行研究。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 了解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其次通过实地调查 了解平遥古城的旅游开发现状和保护措施;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平遥古城旅 游开发与保护的经验教训。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 结论与建议
3、加强旅游管理,控制游客流 量
平遥古城作为旅游热点,应合理控制游客流量,避免对古建筑和环境造成破坏。 规划中应制定合理的旅游线路和游客承载量,在保护古迹的前提下,实现旅游 业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监测机制,及时采取保 护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对世界遗产旅游及其价值的分析 根据《公约》中的描述 “: 世界遗产是属于罕见且 无法替代的财产 ,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坏变或丢 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 。”世界遗产作 为全人类科研 、教育 、游览和启智等精神文化的活动 场所 ,是人与大自然精神联系的理想胜地 (谢凝高 , 2002) 。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 ,它的价值原 生性是一种自然遗存 ,是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一种 重要力量 ,也是人类文明历史的写照 。“遗产价值的 核心是它的广义文化价值和知识价值 ,经济价值由 此而派生出来”,而作为旅游开发也只是一种附属价 值 。徐嵩龄 (2003) 认为 :遗产的共同价值特征是其 广义的文化价值 ,并对这种文化价值进行了 7 个方 面划分 ;这里从旅游资源复合系统的角度出发 ,将世 界遗产资源的价值划分为有形 (显性) 价值和无形 (隐性) 价值两大类 ,旅游价值 、科考价值 、文化价值 和环境价值 4 个亚类 ,具体可参见图 1 。 从世界遗产的价值构成图来看 :有形 (显性) 价 值主要包括旅游 (或展示) 价值和科考 (研究) 价值 。 它是一种可耗竭的开发价值 ,即这种价值将随着不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对遗产旅游及其价值 的开发进行过相关研究 ,但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而 有所差异 ,研究内容也各有所侧重 。针对遗产旅游 的概念解释性研究 ,国外学者更倾向于遗产的旅游 产品 属 性 及 旅 游 者 的 体 验 感 受 。如 理 查 德 兹 (Richards ,1996a ,b) 认为 :遗产旅游可以被定义为一 种过程 ,或者作为一种产品 。为了在旅游动机和遗 产旅游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人们必须了解动机的形 式 。莫西卡多 (Moscardo ,2001 :5) 则认为 : 遗产旅游 是由旅游者与资源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经 历 。米歇尔 (Micheal ,2002) 坚持认为 :遗产旅游不应 该被看作是一种任意性的行为 ,而应该把它看作是 一种社会心理的需要 。类似地 ,鲍瑞尔等人 ( Poria et al ,2001 :1048) 确定遗产旅游作为一种旅游者对特 殊地点的感觉而产生的现象 。而我国学者对于遗产 旅游的认识则更倾向于一种保护性开发 。如吴必虎 (2002) 通过对中国遗产地分布与需求的研究认为 : 将世界遗产地开发为当地主要的旅游产品是一种必 然的选择 ,是一种政策性博弈结果 。郭旃 (2002) 认 为 :遗产旅游中必须注重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 ,反 对将“把门权”“、保护权”与“管理权”分开 ,并提出创 新机制的思想 。李如生 (2002) 也提出 “: 建立一个以 法律体系为基础的保护机制 ,实现部门管理和社会 监督 ;建立世界遗产的有偿使用制度 ,并建议从企业 经营中收取一定的特许经营费用于保护”。郑孝燮 (2003) 提出 “: 加强遗产保护 ,防止‘濒危’问题”。 同样 ,针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研究 ,由于国外 遗产旅游的开发较早 ,对遗产的旅游价值研究也更 多是与旅游者的感受相联系 ,即从消费者的角度来 分析遗产旅游价值的开发 。如理查德兹 ( Richards , 1996b :262) 曾指出 :为了适应人类的偏好差异 ,注意 就要转向遗产的吸引力 。遗产资源的独特性和聚合 性意味着这种吸引力已经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内一种
17
第 21 卷 200刊 TOURISM TRIBUNE
世界遗产价值
有形 (显性) 价值 无形 (隐性) 价值
旅游 (展示) 价值 科考 (研究) 价值 文化 (传承) 价值 环境 (存在) 价值
图 1 世界遗产价值的构成图
断开发而逐渐衰减 ,通常认为是一种使用价值 ;文献 中的一种典型方法是将使用价值定义为与资源的实 际使用相联系的经济价值 ,如史密斯 ( Smith ,1987A) 提出的通过参观舒适性景点或观察原始的野生生物 群落一类的方法 ;而无形 (隐性) 价值主要包括文化 (传承) 价值和环境 (存在) 价值 。有些学者称之为非 使用价值 ,它们就是在总价值中依赖于“使用”的那 一 部 分 价 值 的 总 和 , 但 不 是 纯 存 在 价 值 ( pure existence value) 。它具有稳定和持久的生命力 ,并随 着无形价值的开发而具有明显的价值增值效力 。约 翰·V·克鲁蒂拉 (John V Krutilla) 指出 :人们之所以会 持有与他们当前的资源利用无关的价值 ,是与保留 选择以备将来使用以及将自然资源传递给自己的继 承人相联系的 。另外 ,总价值可视为个人对保护或 维护当前状态的资源支付额 。如果总价值大于使用 价值 ,其差额就是非使用价值 ,也有一些人将其称为 存在价值 、内在价值或保留价值 。
一 、引言 目前 ,世界上多数国家或地区主要是通过遗产
旅游的方式来实现遗产资源向公众的展出功能 ,遗 产旅游已成为这些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名 牌产品或“金字招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徐嵩龄 (2002) 曾指出 :遗产以旅游方式向社会公众 开放 , 既 是 一 种 趋 势 , 也 是 一 种 社 会 责 任 。郭 旃 (2002) 也提出 :世界遗产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 根本 。截至 2004 年 ,我国已拥有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的遗产资源共 30 处 ,其中对遗产资源进行中强 度旅 游 开 发 的 就 有 27 处 , 占 到 遗 产 资 源 总 数 的 90 %。从遗产旅游的实践来看 ,这种方式确实使遗 产资源的旅游价值得到了一定的实现与传播 ,但同 时也出现了对遗产旅游价值超常开发而忽视对遗产 资源的保护等问题 ,并且与旅游者的感知期望效用 也存在较大差距 。对于旅游者来说 ,实际上我国多
第 21 卷 2006 年第 6 期 月刊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 与开发模式研究
梁学成1 ,2
(11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 ;21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陕西 西安 710069)
[ 摘 要 ]本文结合我国世界遗产旅游价值的开发实际 ,通过 对世界遗产旅游及其价值的分析 ,指出世界遗产有形价值与 无形价值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的依存关系 ,并通过提出假设 及其理论论证与检验 ,指出开发世界遗产的无形价值将有助 于提高遗产的旅游价值和旅游者的满意度 。并在此基础上 , 根据世界遗产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对我国世界遗产的旅游价 值开发模式以及相应的实施对策进行了探讨 。 [ 关键词 ]世界遗产 ;遗产旅游 ;旅游价值 ;开发模式 [ 中图分类号 ]F5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 - 5006 (2006) 06 - 0016 - 07
[ 收稿日期 ]2005 - 10 - 27 ;[ 修订日期 ]2006 - 06 - 10 [ 作者简介 ]梁学成 (1969 - ) ,男 ,河北故城人 ,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主要从 事旅游管理教学与研究工作 。
数遗产旅游的发展还停留在“符号旅游”阶段 ,缺乏 对遗产旅游价值的深层次开发与研究 ,也很难让游 客充分领略遗产资源的自然与文化内涵 。这必然导 致人们对遗产旅游价值的理解和领悟缺乏深度 ,而 难以产生共鸣 ,也不利于遗产价值的有效传播 。同 时 ,由于遗产资源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等经济 特征 ,致使遗产旅游所提供的很多旅游产品并不能 受到市场的适当调节 ,即不能由市场产生最优的资 源配置 。因此 ,如果简单将世界遗产资源按照市场 化的方式向旅游产品方向转化 ,必然造成以旅游价 值评价取代遗产价值评价的后果 ,甚至可能引起遗 产资源的核心价值 ———真实性 (authenticity) 和完整 性 (integrity) 的丧失 ,进而破坏人们对世界遗产的传 承和持续享用 ,也违背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中对遗产保护 、保存和遗传 后代的责任要求 。
根据《公约》的规定 ,世界遗产被划分为 5 种基 本类型 ,每一种类型在价值表现方面各具特点 ;尤其 在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内在联系 和匹配关系 。根据本文研究的重点 ,笔者将主要针 对遗产有形价值中的旅游价值与无形价值中的文化 价值 、环境价值等不同匹配模式进行研究 ,并提出两 个基本假设前提 : H01 :自然遗产价值的实现和提升 需要无形环境价值的开发和转化 ; H02 : 文化遗产价 值的实现和提升需要无形文化价值的开发和转化 。 基于 H01 和 H02 的假设前提 , 本文进一步提出假设 H03 :若提高遗产资源无形价值的产品转化能力 ,将 有助于提高旅游者的个人福利水平 ,进而提高社会 的福利水平 。
因而 ,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 ,必须充分发 挥公共政策的潜在作用 ,对遗产资源要进行多方面 的价值挖掘 ,徐嵩龄 (2003) 指出 :遗产的价值涉及多 种领域 ,包括美学 、思想史 、宗教 、社会学 、历史 、科学 与技术等 。就单个遗产而言 ,它们所具有的价值类 型彼此并不完全一致 。谢凝高 (2002) 曾提出 :对世 界遗产的开发包括硬开发 (有形开发) 和软开发 (无 形开发) 两个方面 。而目前 ,我国多数遗产地对遗产 旅游价值采取的都是硬开发 ,即主要是针对遗产旅 游的各种服务设施和商业性工程项目的建设 ,如兴 建商店 、宾馆 、饭店 、索道 、娱乐城等服务设施 ,而忽 视或脱离了对遗产资源真实价值的软开发 ,即通过 考察研究 、审美实践而不断发掘遗产资源的科学 、美 学和历史文化价值 ,并不断提高和深化遗产旅游的 科教 、游览和山水文化创作体验水平 ,包括对遗产所 在地的文化 、民风 、习俗等资源价值的研究与开发 。
16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第 21 卷 2006 年第 6 期 月刊
实际上 ,遗产资源的软开发是硬开发的基础和本源 , 也是维持硬开发的生命线 ,而硬开发只是软开发派 生价值的一种实现形式 。可见 ,对世界遗产旅游价 值的开发 ,不能仅考虑简单实际的硬开发 ,更要加强 对遗产价值的软开发研究与探索 。为此 ,笔者针对 我国遗产旅游的发展现状 ,从两个方面对世界遗产 的旅游价值进行分析 :一是对遗产旅游价值的软开 发所带来的旅游者满意度和社会福利价值提高进行 理论剖析 ;二是结合世界遗产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对 目前我国遗产旅游价值的开发模式进行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