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建置沿革之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县建置沿革之我见

富县政协办李学仕

富县之建置沿革,由于史志记载缺漏、矛盾或语焉不详,加之修撰者望文生义,多有谬误,有必要详加考疑溯正。我对相关富县历史沿革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辩证。

一、富县今县境历史沿革应为下:

夏代,地处雍州之域,为荒服之地。

《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尔雅·释地》:“河西曰雍州。”《汉书·地理志》:“雍州,东距西河,即龙门之河”。西河,即今山西、陕西间的黄河。黑水,今甘肃张掖河、党河(一说青海大通河)。雍州包括今黄河以西甘、陕大部及青海一部分的广大地区。夏启征西河后,雍州才荒服于中央。(据《竹书纪年》),

商代,地处雍州之域,属西河国(亦称鬼方),狄戎等少数民族在此活动。

《路史》:“夏世侯伯,有西河国,后启征之。”《汉书·地理志》:“殷因于夏无所变改。”古称西部地区南北流向的一段黄河为西河,指今山陕之境自北而南的一段。西河国当在这一带,可能为鬼方、狁建立的小方国,在王化之外。《易卦·爻辞》上说:“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据近年来的考古调查,黄河西岸陕北一段,除沿河岸一些县发现少量商周器物外,在其它纵

深地区倒是发现不少鬼方文化青铜器,可资一证。

西周,属狁部落活动地区。

殷商之际,狁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内蒙西部,

为殷周劲敌,周宣王曾迭次出兵征伐。《诗经·小雅·六月》:“

狁子炽,我是用急。王子出征,以匡王国。”周原出土的虢季子白盘铭文说,虢季子白曾与狁北岸作战获胜,首次交锋,便斩敌五百。

东周,春秋时为义渠(白狄一支)地。战国时东北部属赵、魏,西、南属义渠,晚期全部属秦。

春秋时,晋国吕相封晋桓公说:“白狄与君同州。”可知白狄主要部分在雍州。《国语·齐语》载齐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至于西河。”郑樵《通志》:“今鄜、坊、绥、延皆古白狄地。”白狄的主要分布地在今陕北高原,少部分在山西西部。晋国启土拓疆,多次征伐白狄,白狄始附属于晋。

战国时初期,富县仍为义渠地。后来随着赵、魏、秦的扩土封疆,势力向西、北扩张,县东北部与宜川接境大片地区成为赵定阳地,县南部以洛河为界,河东为魏地,在县北部筑雕阴邑,河西为秦地。战国晚期,富县全境属秦,为雕阴县地,属秦上郡。

《竹书纪年》载:“周显王十年(前359年),魏惠王前元十一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有学者以为,龙贾既是作长城者,又是帅师驻守长城者,与蒙恬守上郡同例。《史记·秦本纪》载:

“秦惠文王七年(公元前331年),公子卯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此之后,秦在雕阴邑置雕阴县。

秦,沿先制,为雕阴县地,属上郡。

《陕西通志》载:秦代陕北地区5县均属于上郡,有肤施(今榆林东南)、高奴(今延安)、雕阴(今甘泉南)。阳周(今绥德西)和鄜(今洛川东南)。

秦末汉初,富县属翟国。

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咸阳,杀子婴,秦亡。之后项羽都彭城(今徐州),大封天下。封秦之降将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说:富县、安塞、延安)、辖陕北。《汉书·地理志》:“秦置上郡。高帝元年更为翟国(乃项羽所置),七月复故”。

西汉,分属雕阴县、襄洛县、直路县。

东汉,分属于雕阴县、漆垣县

三国魏与西晋时期,地陷羌胡之手,未置郡县。

东晋前、后秦时期,分属于长城县、洛川县。苻坚於长城原置长城县,属长城郡後秦姚苌於此置洛川县,以县界有洛川水为名。

北朝北魏时期,分属于长城县、洛川县地,属北华州中部郡。

西魏时期,分属于三川县、洛川县地,属敷州中部郡。

北周时期,分属于三川县、洛川县地,属敷州中部郡。

隋,先分属三川县、洛川县地,置洛交县后,分属于三川县、洛交县地,属上郡。

《元和郡县图志》载:洛交县,本汉雕阴地,属上郡。雕山在西南,故曰雕阴。魏省上郡,晋为戎狄所居。苻坚时为长城县,後魏及周为三川县。隋开皇十六年,分三川、洛川二县置洛交县(县治五交城,五交城即今富县县城所在地),属鄜州,洛水之交,故曰洛交。

唐分属于洛交县、三川县、直路县地,属鄜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鄜州。治洛交县(今陕西富县)。辖洛交、三川、伏陆(天宝中改甘泉)、洛川、中部、鄜城六县。

五代十国时期分属于洛交县、三川县、直路县地,属鄜州。

北宋分属于洛交县、直路县、三川县地,属鄜州。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三川县降为镇,并入洛交县。

金建制依旧,属鄜州。

元至元四年(1267年),洛交、直罗二县废止,并入鄜州,成为州直辖区,

明为鄜州直辖区,辖境不变。

清为鄜州直辖区,辖境不变。雍正三年,鄜州(1725年)升直隶州,直属陕西行省。

民国时期,1913年降本州为县,改称鄜县。同时鄜州废止,前所领洛川县、中部县与鄜县均隶属陕西省。1940年成为陕甘宁边区之一县,亦为边区南大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鄜县,县域不变。1964年避免生僻字,改称富县。

二、鄜畤的位置

关于鄜县得名之由,历代史家、注家和方志编撰者均因袭源于鄜畤说。《史记·封禅书》云:“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正于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宜祠之。于是作鄜畤,用三特牲郊祭白帝焉”。东晋徐广《史记音义》注鄜畤云:“鄜县属冯翊。”初唐人颜师古《汉书注》鄜衍条下云:“今之鄜州盖取名于此”。司马贞《史记索隐》注鄜畤云:“于鄜地作畤,故曰鄜畤:“鄜,地名,后为县,属冯翊。”富县县志也以此为据,因袭旧说。但我仔细研究《史记》和秦国当时的疆域形势,认为鄜畤建于富县的可能性不大,而当在雍(今凤翔陈仓区)附近。

原因是:

1、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因为“将兵救周”有功,才被周王室认可为诸侯,拥有了岐、丰以西的土地(只是周王室授权拥有,实际上当时岐、丰以西的土地仍被戎占据),秦的势力才从天水一带扩展到岐山以西。富县当时为白狄地,是义渠的势力范围。在十五年之后的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秦主要是“伐戎”,将戎赶出岐、丰以西的土地,势力连泾水流域也没有到达,对处于泾水之北、洛水流域的鄜(富)县鞭长莫及,不可能把祭祀先祖之神——白帝的鄜畤建于别人的疆土上。

白狄为狄的一支,春秋时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小部分在山西北部(详参马长寿《北狄与匈奴》)。秦汉时亦以陕北为白狄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