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突破。
平:填平。 数:规律,天数。
文言句式 1盘根错节之既经。(宾语前置) 译:已经经过了像盘根错节的繁难境况。
2故所就不彼若也。(宾语前置) 译:所以自己的成就不如别人。
本文中心论点: 有毅力者成,反地者败。
本文写作特点: 1文章从人生必遇之顺逆两境、顺逆两境可互相转化、贵在坚持 三方面进行论证,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 作者从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等多个方面比照阐发, 把毅力的重要性说得十分透彻。
4.孟子的“掘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及说明了什么? 答:比喻。比喻没有毅力,半途而废,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
5.指出文中运用层递手法的地方?
答:⑴第二段—“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 “更稍强者”。四次递进。 ⑵第三段—操舟作比喻。“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 日而返”、三次递进。
生动形象的比喻。 ⑴ 以“操舟”比喻“有毅力者”“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是者”,“故彼 岸终不可达也”。
⑵ 孔子“为山”之喻,无毅力者功亏一篑。
⑶ 以“平地”比喻有毅力者,“虽得一篑”,“吾往也”。
⑷ 孟子“掘井”之喻半途而废,事业无成。
层递句的运用。 ⑴ 面对逆境与阻力的五种人的不同态度和结果,“志力薄弱之士”,“次弱 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一层由一层,层层递进,将 “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说明周密。 ⑵操舟者,彼“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成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 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三个层次的层递,将“反是者败”的道理 说的明明白白。
重点语段品读: [原文]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①,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②。要其何 以成③,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译文] 天下古今成败的种种事情,是如此的情况繁多、道路不 一啊。概括地研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 ? 是有毅力 的人成功,与此相反的人失败。
【品味】①林:会聚,汇集。②若是:若此,像这样的经验。 莽然:广大众多的样子。不一途:不止一条路,不止一种,指 有各种不同的情况。③要:总结,推究。何以:以何,凭什么 。 【体会】文章开篇从“天下”、 “古今”起笔,从“成”、 “败”落笔,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一正一反, 正反对举的论证方法统领全文。
1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若是:如此. 其:代词,指“成败之林”。 莽然:广大众多的样子。 2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要:概括地推究。 何以:为什么。 3而逆顺两境又常以相间以迭乘。 而:并且。 相间:互相穿插。
4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要之:总之。 而:但,转折连词。
5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及:等到。 骤尝:很快的经历(尝试)。 焉:代词,代“天下事”。 猝:突然。 颓:倒塌,指精神崩溃。 丧:灰心丧气。 6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 艳羡:非常羡慕。 是:代词,这个人。 殆:大概是。
1.古今异义词
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 古:十分之六七 十分之三四 今:十六或十七 十三或十四
神人无功 古:道德修养极高的人。 今:神仙或仪表、才能不凡的人。
2.一词多义 乘一时之意气(《论毅力》) 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
趁着,利用 坐,骑
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涉江》) 登,升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shèng古代一车四马 为一乘 而逆境又常相间以迭乘(《论毅力》) 间隔 彼节者有间(《庖丁解牛》) 夹缝,间隙 谗人间之(《屈原列传》) 离间
6.文章的论述主要围绕什么?
答:人生处于顺逆两境,顺逆两境可以相互转化,贵在坚持,持之 以恒,三方面展开论述。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1.本文所阐述的办北京大学的理念是什么?
答: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2.如何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答: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 非为做官致富。文章从正反两方面 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 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大好光 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 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 来,则往往容易敷衍,误己误国。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是一篇新文体议论文 [背景] 本文写于 1902 年。 “百日新政”失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 听政”,囚禁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亡 日本,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 在菜市口刑场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其他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被陆续监禁、罢官和贬遣戍 边的达四十多人。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新政全部被废除。作者 流亡日本,反思维新变法失败的教训,勉励处于逆境的同仁,不要 因一时受挫而灰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夹杂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秘密地,悄悄地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间或,有时
• 一、语篇结构分析 • 第一层: 1、人生历程都有逆顺,论证阻力是无法回避的。 • 2、分析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力、逆境的不同态度和结 果,论证毅力的重要性。 • 第二层:从“逆”,“顺”的转化进一步论毅力的作用 • 从挫折而不退说起,辨证地阐明逆与顺的关系 • 从如何对待“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 功之关键。 • 以“操舟”喻对待逆境,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达到胜利 彼岸的。 • 第三层:以孔孟言论作结,归纳全文的结论,“成败之数, 视此而已“(与第一段呼应)
开头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有毅力与没毅力两种态度和成与败两种 结果,全文正是围绕着正反两种态度和两种结果展开的,从而形成了 统贯全文的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分析文章第二段 1列举了几种人的几种结果?——五种 2作者意在突出哪种人?由此可见,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怎样表 述才更确切? 意在突出“志力至强之人”。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为“只有 具备至强的毅力, 方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则更明确。 3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层递性比较法。 · 分析文章第三段“更譬诸操舟”到段尾。 文中的“我”的几种不同发问构成了什么关系?作者通过 这种关系说明什么? ——层递关系。说明凡毅力达不至至强者都不能取得事业的成 功,或者反过来说, 只有毅力至强的人,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 分析文章第四段。
Biblioteka Baidu
1 概括这段话的论点。 只有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者,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2 整体来说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比较法中的类比法,即比喻论证方法。 3 作者用孔子的两个比喻说明什么? 干什么事情,都要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4 作者用孟子的比喻来说明什么? 只有坚持到底,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2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说理的逻辑力量, 也使道理显得深入浅出。
3作者眼界宏阔,思路活跃,文章论证周密,结构严谨,很见功见。
1
为什么说文章一开头就体现出作者纵横捭阖、大开大合的视野和思 路?
纵横捭阖、大开大合:“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 也”是大开——“天下”是横观一切,“古今”是纵观一切,“成败 之林”是囊括一切成败现象,“莽然不一途”是包罗一切不同情况, 都是开到了极点;“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是用设问方式将人们刚张 开的广阔视野,又一下子凝聚到共有的成败原因上,于是顺势推出一 个普遍规律:“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就这完成了大开大合的任 务。从“一切”到“一”,即是大开大合。可以说纵横捭阖、大开大 合,是梁启超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 2 为什么说文章开头揭示了全文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大学语文
近现代议论文
论毅力
梁启超 (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 东新会人,光绪举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文学家, 学者,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最早用资历产阶级 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也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 小说创作的人。 自幼多学,据说六岁时读完四书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 举人,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两人号称“康梁”,早 年鼓吹变法维新,是维新的中心人物。变法失败后留亡日本,一 方面办报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方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 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研究,1912年9月回国,反对袁世凯称帝。 1918年底,赴欧洲各国游历,并写下《欧游心影录》。 辛亥革命后历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等职。 晚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王国维、陈寅恪、 赵元任 ),出版过多种学术专著。文学创作上以政治,传记,杂 文的成就最高,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
简述本文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本文写作于“百日维新”失败之后,作者勉励处于逆境之 中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要以坚忍不拔 的毅力战胜逆境,克服困难,继续从事改良运动。
1.本文是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 请作具体分析 答:⑴第一段—“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⑵第二段—顺境与逆境相对比 ⑶第三段—遇挫折不退却,与旁观者对比 ⑷第四段—堆山者(功亏一篑) 与填土者(持之以恒)对比 ⑸全文围绕成与败、顺与逆、 强与弱、彼与我——进行正反对比 2.更譬诸操舟· · · 故彼岸不可达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以及说明了什么? 答:⑴比喻 ⑵说明了有毅力可把逆境变顺境 3.孔子的“堆山”与“填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及说明了什么? 答:比喻。比喻有无毅力的两种结果。
7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以为:认为。 我:自己。 蹇:跛足,引申为艰难、困厄。 于:介词,在。 遭逢:遭遇。 不彼若:比不上它。 8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 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庸讵:怎么。 幸:幸运。 焉:在……方面。 判:区别。 9常相参伍。 参伍:交相错杂。 10冒其逆而突过之。 冒:顶着。 而:连词。 之:代词,指逆境,难关。 11譬如平地。 12成败之数。
• 1. 本文通篇采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 正反对举。 • 本文的论证始终采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具体而言,第一自然段论 点的提出即是将“有毅力”与“无毅力”、“成”与“败”并举。第二 自然段则将逆境和顺境,“至强之人”和其他四种人对举。第三自然段 又将成功者和旁观者、彼与我、蹇与幸等对举。第四自然段则引孔孟之 言,将“功亏一篑”和“虽复一篑”的对举。通过一系列正反对举,作 者将有毅力和无毅力两种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成和败两种结果,比照得 一清二楚,从而突出了主题。 • 从思路上看,活泼开阔,自由畅达。 文章开头从天下古今成败之林着 眼,总结了上下几千年的经验教训,字字千钧。接着又纵的从人生历程 来论,横的从各类人对困难阻力的变态来谈,或古或今,或远或近,围 绕论点,无拘无束。 • 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 如:第二段第一层先以人生历程有顺有逆一般规律入手,说明人要有毅 力,第二层在第一层基础上,以逆顺的转化,说明人必须要有毅力,第 三层对一、二层次论证总结,点明中心论点。 • 又如:第一层中,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力,逆境的不同态度和呈现 的不同结果,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5 写出这里所包孕的一个成语。 功亏一篑。
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答:“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即只有具备坚韧毅力去战胜 逆境,才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加点字解释以及句子翻译? ①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现 ②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 ③又以为我蹇于遭逢 ④常相参伍 ⑤成败之数
迭乘:交替呈 猝:突然 蹇:引申为艰难 参伍:交相错杂 数:规律
二、语篇脉络梳理
起:提出“成败之林”的话题。 ↓ 承:提出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 分论点一:人生历程都有逆顺,毅力至强,才能成功。 论据:十六七逆境,十三四顺境,总有阻力 志力薄弱者……次弱……稍强……更稍强……至强 分论点二:逆境可以转化成顺境,条件是要有毅力。 转:转入论证 论据:事情总是会变化的(逆境顺境会交替出现) 运气一视同仁(不必总羡慕他人) ↓ 半途而废永远到不了终点(譬如操舟) 分论点三:古代圣贤对此早有定论 论据:孔子说、孟子说 ↓ 合:呼应开头(成败之数,视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