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吴冠中绘画民族性的艺术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吴冠中绘画民族性的艺术精神
摘要:吴冠中他学贯中西,赤子怀抱,画笔常吟故园情;文心追慕民族魂。
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吴冠中、民族性、现代化、中西融合
吴冠中,一位出生在江苏宜兴的瘦骨嶙峋的老者,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他对中国油画和国画皆有筚路蓝缕之功,他自言崇拜骨头最硬的中国现代文化先驱、启蒙思想家鲁迅,而他本人一生的作为与言说亦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
一吴冠中的民族精神
吴冠中先生早年受教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受林风眠、潘天寿、常书鸿等美术大师的提携点化,后又留洋到法国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对于绘画艺术,吴冠中是一个倾心奉献的恋人;对于自己的祖国,吴冠中则是个肝胆相照的赤子。
先生说过“一个鲁迅抵二百个齐白石”。
他认为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抵得过二百、三百个齐白石。
齐白石画得很好,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鲁迅。
少一个鲁迅,中国的脊梁要软得多。
这就是先生的民族精神。
有人跟先生谈到回国从事艺术创作的抱负时,他曾经说过:“我不愿自己的工作与共同生活的人们漠不相关”。
所以先生总觉得人的一生总要用生命来铸造出一些什么!无论被驱在祖国的哪一个角落,他将爱惜那卑微的一份,步步真诚地做。
这就是先生对祖国的情、对祖国的义。
先生在艺术上怀着这种对祖国的执着、对故乡的热爱他创造了深邃、沉郁、隽永、孤寂的诗境,中国艺术自强于世的精神支柱之一。
油画是伴随着吴冠中艺途上全部苦难和欢乐的终身伴侣。
吴冠中觉得在西画系统中取得个人的成功是完全可能的,但这不关乎中国油画的整体出路,只有纳入中国绘画同代蜕
变的大航道,中国油画才有大的希望。
如果只在油画中融入民族的图式符号,表现民族的现实生活,而没有改变西画的观念和感觉方式,也就只能是初级意义的民族化。
当历史到了这样的关口:国画家研究中国传统、油画家研究西方传统的时代该结束了。
从"国粹"入手者深入"洋务",从"洋务"入手者深入"国粹",这是吴冠中的双向实验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如果中国会产生世界级大师,他必是融贯中西的。
关于这点幸存的两幅素描颇具象征性,一幅是1950年归国途中画的《修女》,一幅是1953年在祖国画的《树》,前者充满了灵动之气,后者无异于标本。
"文革"后期是先生的一次顿悟,他终于在夹缝中找到了一条出路,叫做"群众点头、专家鼓掌"(这是吴冠中又一个创作信条,又称"曲高和众")。
他如同豁然开朗,开始大胆地找回失去的逻辑起点,完成与留学时代的对接,同时机智地融入了明朗清新的时代画风。
响亮的色彩、奔放的用笔,画出了一批表现北方农村风物的新油画。
"文革"后,七八十年代之交,是他的第二次顿悟。
他开始深入中国的"意境"美学和恬淡境界,逐渐由写景向小写意转化,色调由浓烈转向淡雅,用笔由奔放转向随意洒脱,找到了自己融合中西的第一个契机。
经过一系列合逻辑的蜕变过程,80年代后期逐渐出现了一批大写意油画,这是他的第三次顿悟,以"写"和"虚"的观念的确立为标志,找到了自己融合中西的又一个契机,色调趋向简洁的黑白,用笔成竹在胸一挥而就,与西方绘画浓烈、厚重、反反复复地堆、压、改、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稀释、薄涂、自由洒脱,在西方现代绘画中亦不乏实例,吴冠中只是将这种画风转化成了艺术的整体态度,转化为中国的笔墨观和色彩观,其突出作品《印度妇女》、《新巴黎》、《楚国兄妹》、《旅程》等。
同时吴冠中也看穿了水墨从西画入手融合东方写意艺术有两大领域:"在油画中探索民族化,在水墨中寻求现代化"。
借此更新了的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写意文人画的某些观念和感觉方式,改造外来的油画;借此改造了的西方绘画特别是近现代绘画的某些观念和感觉方式。
他以西方近现代的光色观念为基点,开创性地完成了光色水墨化和水墨光色化,成功地解决了光、色、墨的冲突;创造性地移植并改造了中国壁画和青花瓷绘中湿润、迅疾、流畅的露锋线,而且畅而不浮,从而在反叛文人笔墨规范中发展了笔墨,在传统不能容忍
的地方丰富了传统;以中国艺术为文化底蕴,创造性地移植并改造了西方近现代绘画的造型观、体量观、构成观,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
二绘画中的多元融合
吴冠中先生深刻理解当代绘画的发展需要中、西多元融和,并善于综合取舍、拿来我用。
先生在这方面拥有博人胸怀,他时刻默念着自己的“中国心、民族情”,在他艺术创意的每一个阶段,总是念念不忘这乡土之情的一线牵。
吴先生的学生时代接受了中、外两方面的良好教育,因而他的油画在表现手法上汲取了中国画运笔的表现力,其笔力的强劲和气韵滋润的内涵,都有充分的显示。
他的用色,常常运用了用墨的技巧,不是涂和摆的铺陈,而是直接以笔力运转和渲绘,同时结合线的刻画,软硬兼施,有一种即兴情绪的表现力,并达到生动率真的韵味。
吴先生的中国画中,有一系列大胆的突破。
例如《小鸟天堂》、《双燕》、《长江山城》等,都是先生自身体会,面向生活的作品。
其中,油画《苦瓜》就是非常自然地体现了中西技法融合的实例。
他浓重的乡土感情亦深深融入画中,没有任何做作和描饰,而是以随意流露的方式潜入画面之中,令人亲切、平实和自然地感受了内含的美盛。
在这方面的多元画派探讨中,吴先生始终抱着“以我为主”,决不任意随从的态度。
他十分坚定地认为视野要宽,但是法度要严,既不盲从也不保守。
他觉得我们就应当大胆坚持“多元融和,拿来我用”的主张。
先生在油画、中国画的色彩修养和色彩表现方面有很高的创造性成就。
冠中先生到巴黎美术学院研究油画,让他在眼花缭乱的画家群中,找到了自己能予共鸣的许多色彩画家,其中吴先生最感兴趣的是郁特里罗的色彩。
在他的作品中的白粉墙,似乎一直影响着冠中先生很多年后画的江浙风景。
如《双燕》中就出现了甚赋伤愁思绪的白粉墙,明确地表达了东方情思。
画面中黑与白的对比美在《双燕》中取的了成功,便成为长留先生心头的艺术眼目。
先生强调以银灰色为主调,源于他细微地传达自己的情感。
所以人家称赞他是“高级银灰色的高手”作为一个热爱自己家乡的艺术家,吴冠中的色彩是复杂的。
吴冠中先生
总是在冷暖色中协调并高度重视色彩、色调微量概念中的协调变化和统一。
先生觉得色彩世界如果只有艳丽和辉煌,那肯定会变成缺乏深沉思考或失去历史追索的浅薄。
丰富的情感世界方能培养人们的想像力和视觉魅力,色彩是潜移默化的。
冠中先生的油画或中国画在色彩表现中,有着相同的愿望,这就是有感而发、真情作画。
这既是靠感觉,也是靠修养。
色彩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依靠相对的互补,才能生动! 吴先生热爱色彩,戏称自己为“好色之徒”,是因为他爱自然、爱生活。
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困境中,他总是以最大的乐观态度去面对现实。
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郑欣淼《吴冠中与鲁迅的世界》
[2]邵大箴融合中西,开拓新路——序《吴冠中画集》
[3]翟墨《吴冠中传》[选载之九] 美术观察 1996年09期 7
[4]吴冠中《中国油画(1700—1985)》中的《色彩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