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试论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国家的硬实力不断得到加强和提升,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以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为主,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另一方面,国民的素质,这一国家软实力相对薄弱,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这个过程中,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其实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本文通过对国民素质提升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反作用于国民素质两方面入手,讨论如何利用两者的辩证关系,实现二者的统一,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

关键词:国民素质;经济发展;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国民素质指的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国家群体德、智、体、美等素质的总称,主要反映一个国家国民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精神面貌、职业素质等。在经济社会中,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素质起决定性作用,生产方式决定了国民素质。另一方面,国民素质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所以国家应努力提高国民素质,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撑。

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国民素质水平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提高国民素质

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面向 全体.促全发展.促个发展.培创新实剑 素质教育途径 深化改革.改注重知识强调态度.改课程结构.改课程内容.改死记.改评价.改课程管理 建素质教师队伍.教育目的落实教学.教育内容与生活.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 人全面发展 人全面发展教育目的.劳动能力.人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相关联.旧式分工造成片面发展.大工业为人全基础.社会为人发展条件.教劳结合培养全发途径 以人为本 学生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不以老师意志.学生在教育活动处主体.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潜力.学生具有个性和差异的人具有独特性 教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学生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由课程忠实执行者转课程建设实践者.由学校教师转社区教师. 对待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对待教学强调帮助引导.对待自我强调反思.对待其他教育者强调合作. 职业道德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终生学习.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古代教育特征 古产生学校.统治阶级工具.与生产劳动脱节.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发展.初步形成未形成复杂结构 教育文化功能 筛选整理.传播交流.选择提升.更新创作. 教育科研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学科课程.经验课程.分科综合.学习要求.课程设计开发.呈现方式. 教学基本规律 直接间接经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教师主导.传授知识教学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运用 备考 教起始阶段.专研.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学期.课题.课时 上课.作业.辅导.成绩检查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实际.科学教育.量力 教学方法 暗示.讲授.演示.实习作业学习动机 诱因内部外部.社会意义高尚低级.时间长短近景远景.活动关系直接间接 马斯洛 生理需求.安全.归属爱.尊重.认知.审美.实现自我 层级发展由高到底 维纳 能力高低.努力.任务.运气.身心.外界.分为内因外因.稳定非稳定.可控不可控 学习动机培养 满足学习需求促使动机产生.重视立志教育对同学们成就动机训练.帮助同学们确立自我概念.培养努力导致成功归因 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控制动机水平.正确指导归因观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利用反馈信息进行奖罚. 行为主义 强化理论正负.学习过程是在条件下行程刺激反应结合形成新经验.惩罚 情绪调节 合理宣泄.转移注意力.意志调节.幽默.补偿 德育规律 知情意行.内部矛盾.活动交往.反复长期 说服教育.榜样.陶冶.指导实践.品德评价.品德修养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建国后曾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年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调查覆盖全国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本次调查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 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一)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年的人均每日消费克和克上升到克和克。与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增加到、脂肪供能比由增加到,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下降到。 (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克,低出生体重率为,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年平均增加厘米。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厘米,女性平均低厘米。 (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比年下降,其中城市下降,农村下降;儿童低体重率为,比年下降,其中城市下降,农村下降。 (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城市男性由年的下降到;城市女性由下降到;农村男性由下降至;农村女性由下降至。 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由年的克增加到克,脂肪供能比达到,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的上限。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明显低于的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和,贫困农村分别高达和。生长迟缓率以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

经济发展与国民素质

大家都喜欢说中国人素质低。这种素质可以解释为一个国家整体民族的人格素质,精神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反应人的质量要素的总和。人们喜欢拿中国人和欧美人比较,把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说中国人的素质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关于经济发展和公民素质之间的关系,虽然大家都不否认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国民素质水平。但是大家在现实中更多强调的是国民素质对一国经济甚至是对一国整体之发展的作用。大家甚至都把国民素质上升为一个决定性因素。最愿意拿出来说事的就是看见老太太摔倒了但不去扶。前一段时间又出了一个小悦悦事件。关于这种事件,我有一点自己的理解。我们不知道当时这18个路人心理是怎么想的。但是有一点应该是大部分人的理由,那就是,如果这是个骗局,我赔不起。而呼应这类事件的是网上流传广泛的北大校长撑腰体。我们想想,如果是北大校长遇到这件事,他上前帮忙的几率是不是应该大一些。首先是他社会地位在那,不可能袖手旁观。还有就是如果他被坑了,北大法律系会给他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也许北大还能替他赔偿。所以我得出个结论,见义勇为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国民素质水平。可以设想如果哪天大家都不差钱了,见到摔倒了的老人能上前扶一把的人应该会多起来吧。当然,那种理想状态下,也不会有为讹人而摔倒的老人了。 接下来就是关于国民素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多人说国民素质是国家经济腾飞的关键。总喜欢举二战后日本的例子。的确,我们不可否认,国民的高素质高凝聚力带动了日本战后的经济复苏。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国民的高素质是在国家经历了大的变故,大的灾难之后才发挥出来巨大的凝聚力的。其实,中国国民在国家遇到大的危难的时候,凝聚力也可以在一瞬间飙升。比如汶川地震之后。我认为国民素质在一国经济崛起和复苏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复苏,特别是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复苏,那是同一代人经历了国家经济,生活水平大起大落后,想要回到以前那种好生活甚至想过的比以前更好而做的努力。相比中国,汉唐盛世,八方来朝对于今人来说那只是久远的传说。是现代世界中无法企及的梦想。中国近代以来国力的衰退是温水煮青蛙的过程,说不出哪代人见证了这个过程。就是说日本是个特例。 总结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就是要想提高国民素质就要努力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好了,国民素质才能大幅度提升。现在我们欣赏的那些国民高素质的国家,背后是更早的经济发展。而想要靠国民素质的提高而发展经济,有些困难。因为想要兼济天下首先要修身齐家,毕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在还没来得及改变这个世界就饿死在首阳山了。更有在历史上留名得不是那位不食嗟来之食的那位仁兄,而是施粥的黔敖,所以在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这一个问题上,我想用管子的一句话作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高三作文写人: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高三作文写人: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在学校里,几乎每一天都可以听到老师提到关于素质这个词语,语文老师要培养我们的人文素质,数学老师要培养我们的科学素质,政治老师要培养我们的道德素质,音乐、美术老师培养我们的审美素质,体育老师要培养我们的身体素质。。。。我想这些素质综合起来,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国民素质吧。这样看来,我们的老师们可谓用心良苦,他们真正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关于国民素质的内涵和意义 说起;国民素质;,不禁想起那一群围观同胞被日军枪毙的鲁迅同龄人。当然,百年奋争之后,我们不再是任列强蹂躏的民族了。不过,山雨欲来的全球化竞争依然有一种你死我活的味道,谈国民素质总是免不了一种忧患意识。 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没有国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国己确立了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能否通过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民的现代化,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已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毋庸置疑,国民素质、国民教育、分数、能力这些基本范畴的确是有联系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涵盖了所有这些范畴。鲁迅这样描述日本同学歧视华人的心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引自《滕野先生》〉今天,我们已是有着辉煌成就的发展中国家。只是,分数和能力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在困绕着我们的教育界,也是我们作为学生终日追求的,它影响到我们的继续进步。 让我们先从素质说起。《管子·水地》里有:“。。。。。。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对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非得失之质素也。” 这里,作者以“准”、“素”、“淡”为例,论证水是万物不可或缺、无所不在的基本成份。那么,;素质;指的就是所有颜色的共同基本成份。稍加引申,; 素质教育;指的应当是通过教育提高或增进受教育者的某些;基本东西;。 到底什么是;基本东西;呢? 一方面,相对于无限丰富的实际生活,教育总是有限的,总是针对基本东西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教育莫不是关于素质的,因而;素质教育;有点同语反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最;基本;的“质”莫过于他们的先天天赋了,而后天教

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同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不是一个静止的总体,它永远处于错综复杂时空运动过程之中。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倍受学者的关注。人口以及在人口基础上形成的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的第一构成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演着双重角色。作为生产者,在人口基础上形成的人力资源是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作为消费者,人口处于消费主体地位,体现着经济社会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需要的承载者。经济社会的许多问题以人口和相应的人力资源为前提,一国人口状况和人力资源的特征构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由于中国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与经济问题是我国在新世纪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了解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问题,也是面对严峻现实的实践问题。可以说做好人口工作,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当前有必要对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出探讨。本文主要分析了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为的是合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规模的人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又是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表现,因为经济归根结底是靠人来推动的,同时人口规模的大小又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承载水平。 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既有正向促进作用、又有反向抑制作用。从世界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一方面,增长的人口规模带来了就业和生活需求压力,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产生明显的人口“推进力”和“发明拉力”,加速了工业化过程和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人口规模的大幅减小将引起有效需求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所以,适度的人口规模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而各地由于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模式、人文背景和人口素质状况等的不同,适度人口规模也将会不同。因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单纯的。 对于我国的情况而言,当经济发展还处于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阶段,科学技术不发达,科技因素在经济发展中作用较小,适度增加的人口规模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 然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是过多的人口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低,一些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不但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而且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至1/7不等。我国主要的工农业产品总产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也较低。同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低,住房医疗卫生和教育服务供应短缺,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迫于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军事建设还是挺高国民生活水平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经济。在二十一世纪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的崛起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所谓经济全球化,其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能够让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或地区范围内优化组合。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它既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化,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其一,生产全球化;其二,贸易全球化;其三,金融全球化;其四,投资全球化;其五,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这样一把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再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不可否认,经济的全球化可以给每个国家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但是一些大国所指定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也将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举步维艰。我们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将在这一阶段停留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面前,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又要融入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迎接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跃然而上居于人前。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外贸结构的优化,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外资的进入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建设和基础工业的建设,提高有关部门的效益,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作用,也让我们学习到国外优质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 第三,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市场规则接轨,将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引进、学习、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体制改革,走出更适合中国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然,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还为我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带来了去打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被削弱。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总体而言,这种让渡对于有关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得到期望的各种回报。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人感到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国民素质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国民素质的关系 本文着重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及其与国民素质提高的关系。来自网络。在原文(未注明作者)基础上略有修订。——柴歌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核心是什么?它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它和我们现代国民素质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研究这个主题,就是要着重探讨传统文化的形成、结构、内涵,从形成和内涵当中来探讨它的核心。我们认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系是当前研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任务。 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们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个观念,价值观是根本的,也就是说世界观、人生观最后都要体现在价值观上。价值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分析,从哲学层面来看价值,就是作为一个主体有什么优长,理想怎么实现?这是从哲学层面讲价值的含义。价值观当中最根本的是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智慧、理想、才能的体现,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做出的贡献,这是真正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观就是关于人生价值的一些观点、观念、学说。 国民素质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可以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国民素质这些都是相近的概念,我们大家都很清楚,这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一个根本性的、实质性的问题。英国有个经济学家哈比森,他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终极基础。资本、资源都是经济当中被动的因素。人力、人才是主动的因素。因此我

们也可以这么说,国民素质的高低标志着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弱,国民素质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当中可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国民素质包括哪些内容,传统文化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问题。 围绕着这个主题,我想分三个问题来讲。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核心 (一)自然、社会的环境和生产方式对文化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我们要探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形成,需要考虑它经历的自然环境、它的社会状况,以及它的生态情况。我们都知道,大概在公元前6、前5世纪的时候,在东亚,在我们这个土地上就形成了道家、儒家等学说,在南亚印度有佛教,在地中海一带有古希腊、罗马哲学,这就在世界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系统、哲学系统。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生长在这么一个环境,就是在东亚的大陆,在公元前6、前5世纪的时候,大体是在一个30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是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我们的祖先生活的地理环境,东边是海洋,西北、西南都是高山峻岭,它内部的幅员非常纵深、非常宽广。这一带地区气候比较温和,适合农业生产,一年四季比较分明,与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很不一样。另外,除了黄河流域以外,长江流域土地也是非常肥沃的,气候也很温和。应当说我们国家中原一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发源地,当然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也不只是一个,

国民素质演讲稿

也谈国民素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来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大众观念的解放,我国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日益多元化、个性多样化,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有所抬头,有些人盲目追求个人的利益,无视乃至损害集体、国家和他人的利益,造成了个人与社会、个性与社会公德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当前社会上的善恶美丑标准颠倒,社会公德知行背离,损人利己与损公肥私,违反公共法规事件的频发发生。例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公共汽车上占座、抢座、不让座,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这些都是国人饱受诟病的“恶习”, 据说在国际上影响都很是恶劣。比如说,一个很大的法式餐厅,非常安静,放着优美的音乐,很多人在进餐,都在轻声细语地交谈。但只要有中国游客一进去,立即就会产生爆炸性效果——肆意喧哗,吵声震天,很快成为众人怒目的焦点。他们每到一处不排队,乱拍照,对当地文化习俗的漠视,……让外国人满脸鄙夷。前段时间国家旅游局还专门为此颁布文件,意图减少和杜绝此类有辱人格国格的言行,重塑中国人泱泱大国文明公民的国际形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部分人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价值观上出了什么问题?也许他们从来就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吧? 至于“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诚实则意味着吃亏”,现成的例子太多了!考场作弊,花样翻新;商业欺诈,屡见不鲜;其根源不仍是人们内心深处错误甚至阴暗的观念么? 更有甚者。网络红人郭美美,“干爹”包养、网络炫富、问题慈善、豪赌、性交易,哪一个单拿出来都是尖锐的社会议题,而郭美美集这些尖锐议题于一体,

凭着她的“无知者无畏”,搞成了轰动全国的新闻大事件。郭美美是这个时代的怪胎,也是这个时代的异数。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心虚气短,反理直气壮;孽根何在?病源在哪?还不是郭美美等是非不明、妍媸不辨,价值观出了问题? 如今的年轻人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物质生活条件富足。一出生便有电视、手机、互联网,他们接触的信息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其中更多地受到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人们淡化了公德意识。解放后对儒释道思想的批判也是精神断层的另一个方面。 那么我们当前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国民素质呢?我认为当前主要是我们的信仰危机。在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之后,人们的精神领域,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再多的物质也满足不了空虚的心灵,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领域的建设是当前的很重要的任务。孔子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也说自净其意。都讲到了要端正内心,把握源头。 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真正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做到自尊自爱,生活中要尊敬父母、尊重他人,养成良好的公共生活习惯和做人的基本准则,树立科学的、道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努力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谢谢大家!

国民素质低下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高是其基本原因 经济上,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绝大多数人民的温饱已逐步解决。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各个方面的建设都需要经济支持,有限的国民收入在许多项支出中仍捉襟见肘。这在很多方面制约了我国国民素质的发展。 其一、它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保险事业发展缓慢。人民的生活水平状况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素质。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不足,使城乡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处于治病就医难,工作不保险的后顾之忧中。这势必限制了国民素质结构的优化。 其二、它使我国的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一直呈现出不发达状态。教育科学事业需要国家的大笔投资,它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直接受制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直接决定了我国的教育投资和科学投资的水平低,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速度慢。 在政治上,如今官员腐败成风,与中国的民主和法制与西方相比还很不完善有一定关系。另外民众的法律意识与监督意识不强,并没有充分行使法律所赋予的监督权以及政府内部监督体系不w完善;有的政府部门也没有正确对国民素质进行宣传、规范,没有正确引导文明,友爱的风气在全社会的形成,有的地方政府反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减少在教育文化上的投资,可谓得不偿失。 (二)社会文化心理的消极影响 当前的中国仍然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转型中最巨大的 阻碍是社会文化心理的定势已根深蒂固,难以迅速改变。社会文化心理作为人们思想、 行为背后的深层根源,是任何社会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建设,我国国民素质的重构和优化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文化心理氛围。然而,我国过 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一套心理己经定型,所以当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 候,许多人仍然停留在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之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的思维 方式和行为模式背后存在着传统心理阻抗力的障碍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社会文化心理的惯性和惰性;社会文化心态的失范。 (三)教育事业发展的滞后 从教育上看,中国的教育偏重文化知识,应试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即使少部分地区进行教改,也很难避免形式化,教育改革不彻底,不成功。所以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个人追求只会偏向庸俗,肤浅化。 1.形同虚设的素质教育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说,一个人不学“礼”,就没办法在社会中立身。而“学”的前提是教育,是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朝思想家韩愈把为人之道的培养,放在“师者”职责的首位。现实的情况是,中国从孩子的教育开始,就出现了严重问题。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应该说,中国人目前普遍存在的道德问题,和很多家庭忽视道德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大学浓厚的功利思想依然让素质教育无从谈起,没有把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意识放到一个应该放的位置。 2. 不重视公共意识培养 缺少公共意识,是目前国人素质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强调个人修养,但缺

2016年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省部级)

一、给定资料(部分) 资料1 一篇题为《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的文章在网上传播,其中下面两段文字尤其引起了网友的热评:“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范儿’,一个国家有自己的‘国家范儿’。我华夏泱泱大国,五千年的传承,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和为贵’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汉唐直至当代,彰显着大国气度,航海家达伽马,在到达非洲大陆时树起了旗帜,标示葡萄牙王室的主权。然而他不知道,比他早一百多年,一位叫郑和的中国人早已到达了非洲。郑和并没有树立标示大明主权的旗帜,而是树立了一座丰碑,一座友好而和平的丰碑。拒绝侵略,传递友好,这就是我中华气度,我们的‘中国范儿’。” 有网友点评说:这样的文章读得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意识”,看过之后不禁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资料2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诚信知理、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优良传统。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中高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物质财富的日渐丰富,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一定影响。为此,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指出,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资料3 “不学礼,无以立。”F说,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貌,不讲礼仪,就不懂怎样做人、处世。或者说,一个人不懂得基本的规矩,就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礼”与“立”做更宽泛的理解,那么是否“学礼”,是否懂得规矩,还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或许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提出要“严明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资料4

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在学校里,几乎每一天都可以听到老师提到关于素质这个词语,语文老师要培养我们的人文素质,数学老师要培养我们的科学素质,政治老师要培养我们的道德素质,音乐、美术老师培养我们的审美素质,体育老师要培养我们的身体素质....我想这些素质综合起来,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国民素质吧.这样看来,我们的老师们可谓用心良苦,他们真正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关于国民素质的内涵和意义 说起"国民素质",不禁想起那一群围观同胞被日军枪毙的鲁迅同龄人。当然,百年奋争之后,我们不再是任列强蹂躏的民族了。不过,山雨欲来的全球化竞争依然有一种你死我活的味道,谈国民素质总是免不了一种忧患意识。 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没有国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国己确立了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能否通过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民的现代化,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已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毋庸置疑,国民素质、国民教育、分数、能力这些基本范畴的确是有联系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涵盖了所有这些范

畴。鲁迅这样描述日本同学歧视华人的心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引自《滕野先生》〉今天,我们已是有着辉煌成就的发展中国家。只是,分数和能力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在困绕着我们的教育界,也是我们作为学生终日追求的,它影响到我们的继续进步。 让我们先从素质说起。《管子·水地》里有:“......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对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非得失之质素也。” 这里,作者以“准”、“素”、“淡”为例,论证水是万物不可或缺、无所不在的基本成份。那么,"素质"指的就是所有颜色的共同基本成份。稍加引申," 素质教育"指的应当是通过教育提高或增进受教育者的某些"基本东西"。 到底什么是"基本东西"呢? 一方面,相对于无限丰富的实际生活,教育总是有限的,总是针对基本东西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教育莫不是关于素质的,因而"素质教育"有点同语反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最"基本"的“质”莫过于他们的先天天赋了,而后天教育是无法提高先天天赋的,后天教育只是给天赋以发展的机会。所有好的教育又莫不如此。《自知录.教官》说“………师范如此,虽有英才美质,何由而成?”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一个人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但与我国国际地位和世界经济影响力不相称的是:一些国人文明素质亟待提高,少数游客不文明的行为,几乎使“中国人”成为“海外旅游不文明行为”的代名词,严重损害国家形象。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提高国民文明素质成为一项迫切而持久的课题。 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国民文明素质高低、公共行为规范与否,不再是国民个人的小事,而是折射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水准,关系到国家形象、民族声望的大事。纠正少数人不文明行为,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对于端正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维护国家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民文明素质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复杂原因,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社会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国人在国内外公共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陋习,仅仅依靠法律或制度的强制矫正,或是单纯采取正面的宣传教育都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纠治不文明行为,应内外兼修,坚持道德教育与依法管理双管齐下,在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同时强化外部约束。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在群众参与中养成。国民文明素质水平的高低不单纯是个人素质高低的问题,它取决于国民素质整体水平。因此,作为中国国民,应积极主动践行文明主导先行精神,争做“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的“五讲”公民。自觉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道德观念新发展新需求紧密融合,逐步改变自己与现代文明生活不适应的不良习惯,崇尚文明、道德、礼貌、卫生、秩序的生活理念与精神追求。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在宣传教育中促进。充分利用手机信息、网络、报纸、电视新闻等媒体强化国民文明素质宣传教育,通过集中座谈、培训讲座、主题活动开展、典型树立等方式深化国民文明素质培养理念。紧紧抓住影响

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作业 题目: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 姓名:郝飞飞 学号: 2014822012 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目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及涵义 (1)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 (1)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涵义 (1) 二、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1)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 (二)发展观念的模式的统一 (2) (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统一 (2) 三、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2) (一)有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 (二)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三)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 (四)有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 (3)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 (一)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 (3)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 (4) (三)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四)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5) 参考文献: (5)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伴随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当下我国正处于提速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遵照党的十八大指出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伟大部署,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文指出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关系,立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出发构思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与方法。即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公民公共素养 国家形象 时评作文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新华时评:莫忘小事小节中的文明恪守 知名景区前脱鞋泡脚,雕塑上攀爬拍照、游览时上演“全武行”、历史建筑上刻“到此一游”……近年来,旅游过程中频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引发各界关注。五一小长假是旅游出行高峰期,出游的人们应谨记:旅游中能否恪守文明底线,不仅关乎个人形象,也关乎国家形象。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国家统计局及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境内旅游人数达36.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7%;内地公民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旅游市场步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同时,人们也清醒地注意到旅游文明短板:旅游不文明行为易发频发,公众反响强烈;文明旅游工作逐步推进,但仍存不少薄弱环节。 “旅游大国”,尚待转向“旅游强国”;匡正风气,尤须从小事小节抓起。无论是不遵礼仪、不讲卫生,还是乱涂乱画、大声喧哗,无不影响并损害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形象。提升公民的文明旅游素养,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又是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以及塑造国家形象的必然要求。“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进步日益实现,“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当着力强化。 从中央文明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明旅游工作的意见》,到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文明旅游工作的指导意见》;从《旅行社行前说明服务规范》《导游领队引导文明旅游规范》两项旅游业行业标准的发布,到被称作“黑名单”制度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应该看到,相关规章制度正在完善。执行成效如何,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文明旅游禁令免于沦为“空文”,须以严格落实为基础。这离不开及时的教育、宣传、引导工作,离不开细致的执行、监督、管理,同样离不开有效的惩处、问责、整改。在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走出国门”之际,相关规范、约束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变化与新需求。 文明旅游无“小事”,旅游文明重“小节”。文明旅游,要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抓起,形成旅游者、旅行社、监管部门多方参与、主动参与的合力,方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塑造中国游客的新风貌,建构文明旅游大国的新形象。 出境旅游者要有维护国家形象意识《光明日报》中国已是全球出境旅游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13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达9818万人,2014年这一数字预计将破亿。国人走出国门,领略的是异域风光,展示的也是中国形象。然而近年来,中国旅游者的形象却不那么尽如人意。一则则报道国人不文明行为的新闻传回国内,勾勒出了一幅国人在境外失态的“浮世绘”:国内一演员在太平洋潜水捞出了“中华”烟盒、埃及的历史古迹上出现了汉字的“到此一游”、中国旅客在国际航班上斗殴导致飞机返航等等。这些行为,让每个看到报道的国人都感到尴尬汗颜。 一两个个体行为,聚合起来容易被人贴上群体的标签。因为个体的表现,让“中国游客”似乎成了一个特殊群体,需要“私人定制”的服务:有的地方竖起了中文的“请勿喧哗”标语,一些场所的工作人员用汉语喊出了“请排队”,某些酒店也划出了中国游客特定的用餐区域等。这些情形有些属于境外居民对中国游客进行类型化看待的误解,但国人更该反思的是,中国游客为何容易给人一种礼仪欠缺的直面观感?中国游客对异域风俗的漠视和对自身习惯的坚持,为何到哪都能“惊起一滩鸥鹭”? 不可否认,国人旅游文明素质的提升同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仍不相称,文明素质的提升需要的是内化于心的坚持和外化于行的践行。2013年付诸实施的旅游法,对文明旅游有了明确的规定,但如何制定更加严格、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来约束不文明行为,尚有许多工作要做。相比韩国等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出境旅游者进行礼仪培训,我国仍缺乏系统的出境游教育培训规划。 更关键的是,由于多数旅游行为并不触犯强制性规范,很大程度上只能靠自觉自律。因此,除了普遍提高公民素养,出境旅游者更应有作为“中国形象大使”的意识和担当,要意识到“小我”之外还有一个“大我”的存在,认识到自己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用礼貌的言行举止去收获真诚的欢迎,而不是靠一掷千金的阔气,来博取国外商家表面的喜爱。 每一个中国人在境外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国民在境外是否受人尊敬,决定着旅游商务等活动是否顺利,代表的是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事关国家软实力的强弱。每个出境旅游者都应该是中国形象大使,要用 “软实力”实质上是国家实力的博弈,这种博弈涵盖经济政治、社会 生活、价值文化等许多方面和领域,包罗万象,实现方式十分丰富,但主 要是通过某种思想碰撞、观念再造、价值互动、人文交流、文化消费和行 为塑造来实现,最终反映为一定的国民素养水平。作为国家“软实力”的 重要方面,国民素养是国家战略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 战略资源,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既是国家软实力的直接体现,也 是“软实力”的重要输出渠道。经由国民素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可望 形成广泛群体对国家软实力的文化感召和精神认同,从而完成对特定思想 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的传播与塑造,促成境外消费者对 该国产品产生广泛的兴趣和消费习惯。从历史上看,大国崛起进程中往往 伴随着一次深刻的文化启蒙,随着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进程的日益深入,通 过国民素养建设输出软实力,传播文化影响力,在未来全球格局中注入来 自中国的人文印记和文化元素,对于中国全面走向世界、提升中国的国际 影响力、实现和平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国民素养建设有利于增强国家、 民族、社会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形成明确的国家安全心理结构、稳健 的战略安全环境,从根本上抵消来自境外软实力的某种攻势,围绕国民素 养建设能够生成若干富有个性的、不可复制的、规模庞大且生生不息的“小 我”,由此交汇为一个民族的“大我”。有了强健的“大我”,才有百舸 争流千帆竞发的对外贸易输出。 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国民素养是民族传统、文明程度、文化资源交相作用的结果,是一个 国家、民族在漫长历史和急剧变化的现实之中长期确立的道德信誉、礼仪 质量和文明程度的总和,沧海桑田、大浪淘沙,来之不易。尤其是与国家 文化软实力、政治影响力关系密切的包涵道德、精神、礼仪为一体的国民 形象,已经成为大国崛起的新内涵。也正是从这个尺度上,北京奥运会、 上海世博会等向全世界展示了重诺守信、不懈追求光明的华人形象,从一 个侧面展现出当代中国人热情真诚的精神面貌。政治的目的、文化的目的 不是权力和财富,而是人与社会的至善至美。 近些年来,中国发展脚步之快固然令人欣喜,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 的发展中国家,其负重之难更值得深思。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更 加重视对人本身的价值塑造、人文洗礼和文化供给,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时 代创痛。一战、二战向世人表明,沧海桑田之后,大炮和大厦都不再那么 显要,拨去历史云烟,长久令人震撼的是永不熄灭的思想文化之火。文化 发展不争一时一事,而是着眼于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体系的探索与建设。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朴素地表达了历史运行和国家发展中的基本 准则和普遍经验,就是在崭新的时代格局面前,任何国家都勿唯利是图, 而应坚持与时俱进,勇于传承文明和创新发展模式,脚踏实地担当起繁荣 文化、造福民生的历史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 化、思想文化愈加多元化的时代格局中探寻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道, 在“软实力”和国民素养建设方面有所建树,尤其应当重视在实体经济和 国际交往之中,软实力元素的介入程度、深度、水准和质量,将从根本上 决定未来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和平崛起的层次和水平。 中国的形象输在国民素质吗?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境游在中国老百姓中流行起来,在给世界带 去强大的购物、消费的同时,一些缺乏素质的行为,如不排队、大声喧哗、 在风景名胜区乱刻乱画、甚至随地大小便,都令当地人反感。针对这种现 象,日前,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领保中心主任翟雷鸣在一次座谈会上表 示,中国的游客在国外到处乱刻乱画、乱丢垃圾等行为,既给同胞带来了 负面影响,也影响了国家形象。他认为,“离开了中国,任何一个中国人 就是中国的全部。外国人会觉得你就是中国,就代表中国。你的不文明行 为,会对中国形象和国家资源带来损害。” 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方式,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树立中国游客的良 好形象,这些倡议都没有错。不过,把中国人的形象归结于海外游客的行 为,甚至把个人行为拔高到国家形象层面,并不合理。 这种以国家立场为发出点的诉求的重点,不在于这些缺乏素质的行为 本身,而在于这些行为发生在境外。正如中国一句俗话,家丑不可外扬, 在家里可以,但却万万不可被外人看到。当一件事情与外国人联系起来的 时候,就变得特别敏感、重要。于是,当群众有委屈的时候,找外国人; 当官方需要表扬的时候,找外国人;在境外的行为也就关乎全体中国人的 面子。顺着这个思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媒体告诫国人:“这不是一个 人的羞耻。别忘了,出去时,你就是中国。”甚至于上纲上线为:“不但 丢国家的脸,还丢华人文明的脸。” 世界对中国的印象,并非仅仅由几个中国游客而产生,而是源于历史 的、当下的、政治的、经济的综合印象。飞速发展的经济,白宫上的喊冤, 都实实在在地塑造着中国的形象。正如大英博物馆陈放着众多抢来的文化, 也仍不影响英国当下的国家形象,而朝鲜哪怕没有一个出国游客,每个出 国的人员都紧紧绷着国家形象的弦,但朝鲜仍然被称为“流氓国家”。显 然,这并非因为其出国人员素质低下,而是因为其“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 区乃至世界搞乱”,因为其国内糟糕的经济与民生状况。 更何况,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今天的世界,已经小到一个地球村, 中国人在国内与国外的行为,甚至可以说并无影响力上的差别。世界看中 国,并不仅仅在国境线之外看。外滩的睡衣、马路上的痰迹,早已被外媒 反复报道。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游客的行为,之所以能代表中国形象,是 因为这些行为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典型行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 人在国内是怎么样做的,已经塑造起了中国形象的基本面。也正因为这个 原因,一个英国人在长城上撒尿,就不会被归结为英国人的形象,英国人 在世界上公认的形象仍然是英国绅士。所以,不能简单的把国家归咎于个 体,甚至海外游客。具体个人并不能为国家形象负责。 实际上,在这种归因的模式中,不经意间,历史遗留给中国人的个人 与国家关系模式,重新浮现出来。在这种模式中,个人肩负国家责任,为 整个国家的形象负责,不过,当国家绑定个人的时候,个人也反过来绑定 了国家。 随着中国公民走出国门,在境外旅游、生活、投资,可能会遇上战争、 政变、瘟疫等突发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为当地的中国公民提供帮助,当 然属于一国外交的应尽之责。但是,这个责任边界到底在哪里呢?最近的 事情告诉我们,中国公民对国家的期待很高,不但要安全,还要免费与舒 适。 为什么中国人会有如此高的期待呢?这正是因为当国家要求公民甚 多,公民自然也要求国家甚多;当国家抱怨公民的时候,公民自然也会抱 怨国家。归根到底,这是不正常的公民与国家关系在境外的特殊场景下被 凸显了出来:当国家绑定了公民的同时,公民也就反过来绑定了国家。 更糟糕的是,这种不正常的公民与国家相互绑定,不仅体现在对政府 的过度期待,更多时候,它甚至会损害整个国家的利益。 在当时的座谈会上,翟雷鸣还提到了另外一种现象,“一些中国公民 在境外不知道规避风险,违反当地法律”。例如,有的广西同胞到加纳淘 金不守规则,加纳官员指责中国人在祸害当地环境,引起该国打击和国际 舆论炒作;在非洲,有人非法走私象牙和犀牛角;在禁酒的穆斯林国家, 有人在行李里强行带酒;在柬埔寨,西哈努克太皇逝世后,有成衣厂工头 撕毁其画像阻止工人怠工。最终,这些行为在当地遭到强烈反弹,被当地 法律制裁。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人会求助于当地领事馆。领事保护,当然是政府 的应尽之责,也是维护国家利益。但是,根据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领事 保护,要依法行事,保护的是在法律框架内持中国护照的公民的安全和合 法权益,不能代替当地行政和司法部门进行仲裁,不能干预其他国家的司 法独立。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情况下,对于中国人在他国的非法行为, 领事馆也不得不出面加以维护。虽然在国内舆论中,中国赢了,但在国际 形象上,却输得很惨,代价很大。 正如翟雷鸣指出:“任何一次领事保护都会付出有形或无形的资源。 这付出的是国家的外交资源,牺牲的是双边关系,甚至是众多外交官多年 来在该国培育的人脉和关系。这些资源不是这些违法公民的,而是全体国 民的。如果这样纵容这些不法国民,不但不能搞好双边关系,也输了国际 形象。” 所以,国内舆论应该理性看待中国公民在他国的违法行为,不上升到 民族的高度,依据当地法律办事。那些为获取非法利益而违反当地法律的 海外中国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实际上,不得不维护中国公民在他 国的非法行为与指责中国公民的行为损害了国家的面子,是一个硬币的两 面。正因为中国的国家关系某种程度上是国家与人民相互绑定,国家要求 人民为国家形象负责,所以,人民也会要求国家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