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章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
在第13章经济增长理论知识准备的基础上,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确立系统、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
●本章概述
本章从经济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入手,考察二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内容提要
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二元结构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
●学习时数:6课时
●重点和难点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二元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第1节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内涵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发展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具体地说,经济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数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通过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产出。这是构成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各种结构的协调和优化。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
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益水平、社会和个人福利水平、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经济稳定程度、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程度的提高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这是经济发展的最终标志。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经济增长不仅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而且还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物质保障。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虽然在个别条件下有时也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但从长期看,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持续的经济发展。
3、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
经济增长只是指一国经济更多的产出,其增长程度仅仅以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民收入,以及它们的人均值的增长率这一单一指标来表示。
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进展,其发展程度需要用能反映这种变化的综合性指标来衡量。
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则较宽,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在质和量的统一中更注重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虽然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但并不是一切经济增长都必然能带来经济发展。如果只是传统经济在原有结构、类型、体制基础上单纯依赖增加资源消耗去实现数量增长,而没有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就不可能带来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这种情况就是只有经济增长而无经济发展。
二、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没有把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内涵加以明确区分,国际上一般是以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增长率作为划分不同类型国家,以及一个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这实际上是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国外学者纷纷对这一单一指标的不足之处进行校正。此后,人们陆续提出种种新的综合性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采取经济、社会、政治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标准来衡量;另一类是采取生活质量标准来衡量。
在第一类指标体系中,获得较好反映的有两种,即由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设计的综合指标体系和由世界银行设计的世界发展指标体系。这两套指标体系尽管所列项目不尽相同,但都包括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估计寿命、死亡率、识字率、就业率、人均热量、人均居住面积等经济、社会指标。该类指标综合性强,能较好地比较和反映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国际上较为通用。
第二类指标体系,是由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的摩里斯博士提出来的,中文译名为“生活的物质质量指标”,简称为PQLI指标体系。它用人们在1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三项指标组成一套简便的综合指数,每项指数都用百分制表示每个国家的成绩。这一指标体系的特点是简便易算。
近年来,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提出一套“社会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人均GNP、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四个部分组成,分解为16项指标。这套社会指标体系的明显优点是坚持经济建设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相结合、速度与效益相结合、经济总量增长与经济结构优化相结
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因而更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上述衡量经济发展的各种综合指标,都不同程度地克服了传统的单一经济增长指标的局限性,强调从量与质的结合上全面反映福利水平,都把经济发展理解为人的自身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
三、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大因素)
1、自然因素
第一,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第二,自然资源是形成产品实体的物质源泉,其质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效用,其数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规模。
第三,自然资源是制约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第四,自然资源制约着生产力布局。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原则:
第一,基本自给与适当进口相结合。
第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第三,开发与节约相结合。
第四,因地制宜。
第五,综合利用。
第六,开发的超前准备与后续开发相结合。
2、人口数量
既能使各种非劳动资源充分利用又能使人均收入最大化的人口规模是最佳人口规模。
据统计,公元初年,世界人口约为2.5亿,到1750年增长到7.28亿,直到20世纪初的1900年,也只有16亿。1950年上升为25亿,到1980年人口迅速增长到44亿,而1987年又突破50亿大关,37年时间人口增长一倍(据有关机构推测,到204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到100亿)。人口的这种过快增长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不适应是明显的,过大的人口规模已对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人口过剩的压力:
第一,使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如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更加短缺。
第二,削弱了资金的积累能力。
第三,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发展。
第四,给社会吸收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就业效率带来了严重困难。
第五,限制了社会和个人福利的增进以及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六,造成了自然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受人为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