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诱发电位简介及ABR的临床应用-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
17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波形 特征及其临床学应用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或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 :听力正常人在接受短声刺激后,10毫秒内可从颅骨皮 肤表面描记出7个正相波,称之为ABR,依次用罗马数 字来表示即波Ⅰ,Ⅱ,Ⅲ,Ⅳ,Ⅴ,Ⅵ及Ⅶ。
•ABR的临床意义:计算各波之间相差的时间及能 引出波形的最小声音,可以客观地评估听力的状况 和脑干病变。
•临床上是通过量取各波的振幅和潜伏期(即从刺 激开始到达波峰的时间)来判断病变的有无和病变 的部位。 •Ⅰ,Ⅲ和Ⅴ波较稳定,出波率最高,最具有临床 意义。据报道Ⅳ-Ⅴ波复合体的形状有6~8种,
•
10
11
听觉诱发反应分类
12
• 中潜伏期诱发电位(Middle latency evoked potential,MLEP) 是指给予声音刺激后, 在头皮上所记录到潜伏期在10~50ms范 围之内的听觉神经通路电位变化。
• 包括No、Po、Na、Pa及Nb等波,代表丘 脑及听皮质的电活动,其中混杂有声音引 起的反射性耳周围肌肉及中耳肌的电话动。
31
波Ⅲ:来自桥脑的活动,出现率为100%,正常潜伏 期约在3~4ms,振幅一般高于波Ⅰ,最好比较同侧 和对侧记录来辨认波Ⅲ。若双侧听力相差悬殊,则 对侧记录中波Ⅲ振幅较低,潜伏期较短。如果波Ⅰ 正常,波Ⅲ潜伏期延长或消失,Ⅰ-Ⅴ和Ⅲ-Ⅴ间期 延长,则可初步确定病变部位在蜗后。
32
波Ⅴ:来源于下丘脑,出现率为100%,正常 潜伏期约在5~6.5ms。波Ⅴ常是最高的一个 峰,而且后面继以一明显的颅顶负波。改变 给声重复率和降低声强,对波Ⅴ出现率影响 较少,在其他波消失后波Ⅴ还可继续存在。 波Ⅴ潜伏期延长或消失,临床上最多见于听 神经瘤,其它蜗后病变也能导致波Ⅴ的特性 改变。
蜗神经节
蜗神经核(前、后核)
螺旋器 Corti 器
周围突
蜗神经
×大部分纤维经斜方体交叉→外侧丘系
内侧膝状体 听辐射、内囊后肢
颞横回
图片
6
系统解剖学:神经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路
听觉传导路
7
听觉诱发电位概述
听觉神经系统的各级结构对声音刺激都会 发生电反应,这些电反应可以用放置在头 顶和乳突间皮肤上的两个电极记录出来。 在临床上,这种听觉系统声诱发电位可以 用来诊断听觉系统不同部位的功能障碍, 这就是电反应测听技术。
•
24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几个正常值如下:
• ③两耳间波Ⅴ潜伏期比较 一般差别不超过 0.2ms。
• ④波Ⅴ反应阈 成人波Ⅴ反应阈一般高于行 为测听阈10~20(15-25)dB,因此可作 为客观听阈测定;婴幼儿反应阈比成人高 ,但与其行为反应阈相对较低,这对聋耳 的早期发现有较大价值。
25
•
26
要注意辨认。
27
正常人记录中,ABR的波形会有多种表现,以Ⅳ-Ⅴ波融合最 常见(复合体)
28
• ABR在70~80dB出现率最高。随着刺激声 减弱,各波出现率也逐渐降低,至20dB时, 仅保留Ⅴ波,故波Ⅴ最接近听力计测定的 阈值,是ABR中的主波。
• 其次,临床意义较大的波是Ⅰ波和Ⅲ波。 在能清晰辨认Ⅰ,Ⅲ和Ⅴ时,或证实对每 只耳刺激都不能引出时,检查才可结束。
2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来源
• 也有学者认为: • Ⅰ波:蜗神经近蜗端 • Ⅱ波:耳蜗神近脑端 • Ⅲ波:耳蜗核 • Ⅳ波:上橄榄核 • Ⅴ波:斜方体
22
ABR如何做
23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几个正常值如下:
•①各波的潜伏期 Ⅰ波的潜伏期约2ms,其余每波均 相隔1ms。 •②波间潜伏期 即中枢传导时间,各波间时程用不同 刺激强度仍较稳定,因此,可作为中枢性病变诊断 的可靠指标,多采用Ⅰ~Ⅲ波、Ⅲ~Ⅴ波和Ⅰ~Ⅴ 波的测量,以Ⅰ~Ⅴ波最常用,一般为4ms,不超 过7ms。
听觉诱发电位简介及ABR的 临床应用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 高阳
前言 听觉器官(耳)的ຫໍສະໝຸດ Baidu理结构
及听觉传导通路
2
耳的解剖生理
3
声音传导途径
空气传导(主要途径) 颅骨传导(次要途径)
声音一般是通过空气传导进入内耳,这是 我们感知声音的主要途径;
4
5
系统解剖学:神经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通路
8
•
9
• 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EP)是指给予声音刺激,在头皮上所记录 到由听觉神经通路所产生的电位。
• AEP的分类与特征 • 当声音强度在70dB左右时,从头顶与乳突
之间所记录到的AEP大致有15个成分。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不同, 这些成分依次分 为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听觉中潜伏期电位、 听觉长潜伏期电位3大组。
18
• 一般认为:Ⅰ波代表听神经的动作电位, Ⅱ波起源于耳蜗神经核,Ⅲ波起源于下桥 脑的上橄榄核,Ⅳ波起源于外侧上丘系核, V波起源于中脑下丘,Ⅵ波起源于丘脑内侧 膝状体,Ⅶ波代表听辐射的电位活动。
• 这七个波并不是每人每次实验都能出现, 主要为Ⅰ~Ⅴ波。
19
20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典型波形及来源
29
波Ⅰ:是由听神经纤维发生的,出现率为 100%,正常潜伏期约在1~2ms。它是计算其 他各波的基准,因此辨认波Ⅰ尤为重要。Ⅰ 波潜伏期延长或消失通常提示内耳的病变, 当然,刺激声强度减弱也可能导致Ⅰ波潜伏 期延长,但要注意,这种情况从Ⅰ波波峰到 其它各波波峰的时间基本未改变。
30
• 波Ⅰ在老年人的高频听力损失的表现为: 波Ⅰ的振幅低或波Ⅰ缺失。增加刺激的强 度,减慢刺激重复率或从外耳道中记录, 可使波Ⅰ的振幅加大,便于辨认。
13
•
14
• 如用40Hz的声音进行刺激,MLEP反应明 显,并呈正弦曲线形,通常被称为40Hz听 觉事件相关电位。40Hz AERP波形稳定, 重复性好,波幅大,易于辨别,具有较好 的频率特异性,反应阈非常接近实际纯音 听阈水平,在临床上有较大实用价值。
15
长潜伏期电位:包括P1、N1、P2及N2等 波,出现在刺激后50~300ms。 该成分在脑的前额叶电位最大,又称皮质 慢反应(slow-cortex response, SCR)。 它并不只对声音起反应,触觉、痛觉、视 觉等刺激引起的SCR表现形式大致相似。 从时间特性上说,它是多源多极的皮质继 发性诱发电位,反映皮质高级中枢的整合 活动。
•
17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波形 特征及其临床学应用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或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 :听力正常人在接受短声刺激后,10毫秒内可从颅骨皮 肤表面描记出7个正相波,称之为ABR,依次用罗马数 字来表示即波Ⅰ,Ⅱ,Ⅲ,Ⅳ,Ⅴ,Ⅵ及Ⅶ。
•ABR的临床意义:计算各波之间相差的时间及能 引出波形的最小声音,可以客观地评估听力的状况 和脑干病变。
•临床上是通过量取各波的振幅和潜伏期(即从刺 激开始到达波峰的时间)来判断病变的有无和病变 的部位。 •Ⅰ,Ⅲ和Ⅴ波较稳定,出波率最高,最具有临床 意义。据报道Ⅳ-Ⅴ波复合体的形状有6~8种,
•
10
11
听觉诱发反应分类
12
• 中潜伏期诱发电位(Middle latency evoked potential,MLEP) 是指给予声音刺激后, 在头皮上所记录到潜伏期在10~50ms范 围之内的听觉神经通路电位变化。
• 包括No、Po、Na、Pa及Nb等波,代表丘 脑及听皮质的电活动,其中混杂有声音引 起的反射性耳周围肌肉及中耳肌的电话动。
31
波Ⅲ:来自桥脑的活动,出现率为100%,正常潜伏 期约在3~4ms,振幅一般高于波Ⅰ,最好比较同侧 和对侧记录来辨认波Ⅲ。若双侧听力相差悬殊,则 对侧记录中波Ⅲ振幅较低,潜伏期较短。如果波Ⅰ 正常,波Ⅲ潜伏期延长或消失,Ⅰ-Ⅴ和Ⅲ-Ⅴ间期 延长,则可初步确定病变部位在蜗后。
32
波Ⅴ:来源于下丘脑,出现率为100%,正常 潜伏期约在5~6.5ms。波Ⅴ常是最高的一个 峰,而且后面继以一明显的颅顶负波。改变 给声重复率和降低声强,对波Ⅴ出现率影响 较少,在其他波消失后波Ⅴ还可继续存在。 波Ⅴ潜伏期延长或消失,临床上最多见于听 神经瘤,其它蜗后病变也能导致波Ⅴ的特性 改变。
蜗神经节
蜗神经核(前、后核)
螺旋器 Corti 器
周围突
蜗神经
×大部分纤维经斜方体交叉→外侧丘系
内侧膝状体 听辐射、内囊后肢
颞横回
图片
6
系统解剖学:神经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路
听觉传导路
7
听觉诱发电位概述
听觉神经系统的各级结构对声音刺激都会 发生电反应,这些电反应可以用放置在头 顶和乳突间皮肤上的两个电极记录出来。 在临床上,这种听觉系统声诱发电位可以 用来诊断听觉系统不同部位的功能障碍, 这就是电反应测听技术。
•
24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几个正常值如下:
• ③两耳间波Ⅴ潜伏期比较 一般差别不超过 0.2ms。
• ④波Ⅴ反应阈 成人波Ⅴ反应阈一般高于行 为测听阈10~20(15-25)dB,因此可作 为客观听阈测定;婴幼儿反应阈比成人高 ,但与其行为反应阈相对较低,这对聋耳 的早期发现有较大价值。
25
•
26
要注意辨认。
27
正常人记录中,ABR的波形会有多种表现,以Ⅳ-Ⅴ波融合最 常见(复合体)
28
• ABR在70~80dB出现率最高。随着刺激声 减弱,各波出现率也逐渐降低,至20dB时, 仅保留Ⅴ波,故波Ⅴ最接近听力计测定的 阈值,是ABR中的主波。
• 其次,临床意义较大的波是Ⅰ波和Ⅲ波。 在能清晰辨认Ⅰ,Ⅲ和Ⅴ时,或证实对每 只耳刺激都不能引出时,检查才可结束。
2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来源
• 也有学者认为: • Ⅰ波:蜗神经近蜗端 • Ⅱ波:耳蜗神近脑端 • Ⅲ波:耳蜗核 • Ⅳ波:上橄榄核 • Ⅴ波:斜方体
22
ABR如何做
23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几个正常值如下:
•①各波的潜伏期 Ⅰ波的潜伏期约2ms,其余每波均 相隔1ms。 •②波间潜伏期 即中枢传导时间,各波间时程用不同 刺激强度仍较稳定,因此,可作为中枢性病变诊断 的可靠指标,多采用Ⅰ~Ⅲ波、Ⅲ~Ⅴ波和Ⅰ~Ⅴ 波的测量,以Ⅰ~Ⅴ波最常用,一般为4ms,不超 过7ms。
听觉诱发电位简介及ABR的 临床应用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 高阳
前言 听觉器官(耳)的ຫໍສະໝຸດ Baidu理结构
及听觉传导通路
2
耳的解剖生理
3
声音传导途径
空气传导(主要途径) 颅骨传导(次要途径)
声音一般是通过空气传导进入内耳,这是 我们感知声音的主要途径;
4
5
系统解剖学:神经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通路
8
•
9
• 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EP)是指给予声音刺激,在头皮上所记录 到由听觉神经通路所产生的电位。
• AEP的分类与特征 • 当声音强度在70dB左右时,从头顶与乳突
之间所记录到的AEP大致有15个成分。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不同, 这些成分依次分 为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听觉中潜伏期电位、 听觉长潜伏期电位3大组。
18
• 一般认为:Ⅰ波代表听神经的动作电位, Ⅱ波起源于耳蜗神经核,Ⅲ波起源于下桥 脑的上橄榄核,Ⅳ波起源于外侧上丘系核, V波起源于中脑下丘,Ⅵ波起源于丘脑内侧 膝状体,Ⅶ波代表听辐射的电位活动。
• 这七个波并不是每人每次实验都能出现, 主要为Ⅰ~Ⅴ波。
19
20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典型波形及来源
29
波Ⅰ:是由听神经纤维发生的,出现率为 100%,正常潜伏期约在1~2ms。它是计算其 他各波的基准,因此辨认波Ⅰ尤为重要。Ⅰ 波潜伏期延长或消失通常提示内耳的病变, 当然,刺激声强度减弱也可能导致Ⅰ波潜伏 期延长,但要注意,这种情况从Ⅰ波波峰到 其它各波波峰的时间基本未改变。
30
• 波Ⅰ在老年人的高频听力损失的表现为: 波Ⅰ的振幅低或波Ⅰ缺失。增加刺激的强 度,减慢刺激重复率或从外耳道中记录, 可使波Ⅰ的振幅加大,便于辨认。
13
•
14
• 如用40Hz的声音进行刺激,MLEP反应明 显,并呈正弦曲线形,通常被称为40Hz听 觉事件相关电位。40Hz AERP波形稳定, 重复性好,波幅大,易于辨别,具有较好 的频率特异性,反应阈非常接近实际纯音 听阈水平,在临床上有较大实用价值。
15
长潜伏期电位:包括P1、N1、P2及N2等 波,出现在刺激后50~300ms。 该成分在脑的前额叶电位最大,又称皮质 慢反应(slow-cortex response, SCR)。 它并不只对声音起反应,触觉、痛觉、视 觉等刺激引起的SCR表现形式大致相似。 从时间特性上说,它是多源多极的皮质继 发性诱发电位,反映皮质高级中枢的整合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