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级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音译(Arhat)。含有杀贼、无生、 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 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 高的果位。 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 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 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在中国大乘佛教寺院中常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 在 唐代〔法住记〕载,谓 伟大的佛陀 临涅盘时,嘱付十六大 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田,故 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十八罗汉乃世人于十 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二罗汉。而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 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或佛陀涅盘后, 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比丘, 佛教指和尚。梵bhiksu。比丘,梵语bhiksu的音 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和尚”。佛家指年满二十 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的具足戒共有二百 五十条。《大智度论》卷三列举了比丘的五种意译:乞 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其中乞士是最常 见的意译。隋·吉藏《法华义疏》卷一说:“比丘名为乞 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比 丘是佛的弟子,当然要从佛乞法,但为什么要向俗人乞 食呢?原因是:比丘出家学法,一般不作治生产业,乞 食不但可以省事修道,而且可以破除骄慢之心。《金刚 经》载:“(佛)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 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释迦牟尼出家时,净饭王 派憍陈如等五名亲信随侍。释迦成道以后,这五人在鹿 野苑听法出家,是最早的比丘。
佛教级别
佛教级别
众所周知,佛教从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其 思想与我国其他宗教思想产生了碰撞,在 我国的思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个 大教,其也有严格的等级话分,下面我就 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佛教的级别划分。
释迦牟尼(Sakyamuni)。佛教创始人。本名, 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 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 人”。其他称号有觉者、世尊、释尊等。 出家前,佛祖本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属刹帝 利种姓。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厚望,希 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 但是,佛祖却在29岁(另一说19岁)时出家 修行。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 死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 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而当时婆罗 门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获得 解脱之道,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佛祖南渡恒河,到摩揭陀的首都王舍城,国王 频婆沙罗会见了他。尔后,他寻访隐栖于王舍 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 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 在佛祖看来,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 于是他又来到伽山若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 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仍没有获得所期 望的结果。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来到菩提 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经跏趺坐,静思冥索, 最后终于觉悟成佛,时年35岁。
声闻,梵语s/ra^vaka,巴利语sa^vaka。音译舍罗 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 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 释迦牟尼佛祖刚刚悟道时在鹿野苑为阿若、陈如等 五个伺从讲四谛的道理,声闻就是修四谛而觉悟的 人,他们因通过听闻佛祖的音声而悟道,就称他们 为声闻。后来把所有修四谛而觉悟的人都称作声闻。 四谛指的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通过修声闻 四谛可以获得声闻四果,依众生根性的不同,可以 分别获得须陀洹(初果)、斯陀洹(二果)、阿那 含(三果)、阿罗汉(四果),其中三果阿那含跳 出了欲界生死,以后在色界或无色界往生,四果阿 罗汉果位最高,跳出了六道轮回,逃脱了生死。
从字面上看,佛比佛祖低一个级别,指的是有大智慧的的人。但 从意思上看佛是古印度的梵语,它的意思是智、是觉;智是体, 觉是用。在中国文字里面找不到这样的字汇来翻,所以用音译。
这个智有三种,觉也有三种。智,第一个是一切智,第二个 是道种智,第三个叫一切种智,这个是“佛”这个字的体。一切智 是知道宇宙之间一切法的总相,总相是空相。所以一切智是知空, 道种智是知有,一切种智是知道空有是一、空有不二、空有无碍。 佛门里面常讲“万法皆空”,这个是一切智;万法皆有是道种智; 《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是一切种智。所以佛是 智的意思。
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 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 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 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 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 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 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 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 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 为:摩诃萨埵(梵maha^ -sattva ,摩诃,意即大)、 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摩诃菩提质 帝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此外,由于菩萨是佛位的继 承人,因此也称之为“法王子”,这个语词的音译为“究摩 罗浮多”,意译又称为“童真”
帝释天(梵文:Śakro devānām indrah)全名为释提桓因 陀罗,简称因陀罗,意译为能天帝。本为印度教神明,司 职雷电与战斗。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 在梵文中,释迦(Śakra)意为”能够、有能力”;提婆 (deva)意为“天人,神明”;因陀罗(Indra)意为“王者、 征服者、最胜者”。其全名释提桓因陀罗(Śakro devānām indrah)合意即为“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即“能天帝” 或“释天帝”。汉译时为了符合汉语语序就将原语序反转, 译作“帝释天”。 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 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此类记 载系印度自吠陀以来,至佛教时代,将其因陀罗之神格具 象化而成者。佛经上说,释尊下生时,他化现七宝金阶, 让释尊从忉利天一级一级地下来。下来时,帝释天在释尊 的左前方,手执宝盖,和右前方的大梵天,一起侍候着释 尊,为释尊引路。释尊成道后佛教产生,因陀罗成为释尊 之守护神,称为帝释天。佛陀升于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帝 释天手持宝盖,任佛陀之侍从。
总结
除了这些等级外,在比丘之下还有沙弥,居士等,在此 就不一一介绍了,相信大家看过介绍以后对佛教又有了 一个新的认识,谢谢欣赏!!!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