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常用构件解释202010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常用构件解释

1、榫(sǔn)卯:榫指器物两部分利用凹凸相接的凸出部分;卯是凹入的部分。

2、勾滴:即勾头瓦和滴水瓦(滴子)。

3、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是赣派建筑、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

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筑中扮演重要特色。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4、青瓦:一般指粘土青瓦。以粘土(包括页岩、煤矸石等粉料)为主要原料,

经泥料处理、成型、干燥和焙烧而制成,颜色并非是青色,而是暗蓝色,灰蓝色。中国青瓦的生产比砖早,主要用于铺盖屋顶,屋脊,用作瓦当。青瓦给人以素雅,沉稳,古朴,宁静的美感,当代仿古建筑上用的比较多。瓦适用于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砖木混合结构等各种结构新建坡屋面和老建筑平改坡屋面,适用坡度15-90度,适用温度-50℃-70℃。

5、印斗及印斗盖:

6、桁(héng)条:古民宅用来挑起椽子,做成屋顶的横木,是房子的主要构件之一。

7、椽(chuán)条:(1)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2)古代房屋间数的代称。

8、替木:起拉接作用的辅肋构件,常用于对接的檩子、枋子之下,有防止檩、

防拔榫的作用。为支承在栌斗或令栱上的短木以托梁枋,在汉代明器(河北望都出土陶楼)、墓葬(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和北朝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九窟)中都可以看到。到宋代时,有的替木通长连续如撩檐枋。

9、望板,又称屋面板,铺设于椽上的木板,以承托苫背屋瓦之用。亦可直接钉

于檩条之上。在其上一般铺设防水层,保温层,隔热层以及瓦片等。

常用的望板有以下几种:

(1)木望板。一般厚2cm,钉在椽上,也有不设椽,把望板直接钉在檩上。

(2)预制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望板。目前在大城市里坡屋面望板多用现浇混凝土板。尤其住宅进深小,不用屋架,常只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望板。

(3)彩钢瓦棱板望板。此种望板自重轻、易施工,用量逐年上升。

(4)砖望板。黏土砖铺在椽上。为了平整铺砌和增强砖块的承受力,圆形断面的椽改为板条椽。砖铺望板上坐浆卧瓦,大凡采用砖望板的屋面,不设保温层,这是落后的做法,此后将日渐减少。

(5)竹笆、苇笆望板。南方产竹,破竹成篾,编成竹笆铺在椽上作望板,竹笆上坐浆卧瓦。北方产苇地区,常以苇编笆作望板。

(6)木丝板望板。木丝板拼装钉铺在椽上,再铺防水垫层,在其上钉顺水条和挂瓦条。

(7)沥青波形瓦望板。大块沥青波形瓦,宽1m,长可3m以上,固定在檩上,上铺保温层,瓦垅可以通风排汽排热。

望板的修理:

椽子上铺钉望板的式样,分为横铺与顺铺两种。一般多为横铺。此种做法板薄易受潮腐朽。对于年久失修的古建筑物虽然规定旧望板只要不是糟朽的仍应继续使用,但实际施工中更换望板的比例数量相当大的。通常在50%以上,甚至高达90%或百分之百。新换望板,常用厚2~2.5cm的松木板或杉木板,宽15~30cm,长度最短应在1米以上,一面刨光或不刨光(有天花板的情况下),上下接缝用企口缝或斜缝(俗称柳叶缝),如图所示。

顺铺望板,用板较厚,更换时应随原制,不要随意改为横铺,一般每两椽之

间铺一块,它的板宽应与椽子中距一致,一面刨光。按缝式样多用企口缝。

10、铺首,俗称“门环”。准确地讲,铺首只是门环底座,铺首衔环才是一

个完整的门环。如同门簪是用来固定大门,门钉是用来固定门板一样,门环是用来开关大门和叩门的,为一种实用物件。古代统治阶级对民居门环有很明确的等级规定。明史记载:“亲王府四城正门以丹漆金钉铜环;公王府大门绿油铜环;百官第中公侯门用金漆兽面锡环;一二品官门绿油兽面锡环;

三至五品官门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门黑油铁环……”难怪山西众多豪宅老门都是黑漆或无漆的,门环为铁制。

11、合页(Hinge),又名合叶,正式名称为铰链。常组成两折式,是连接物

体两个部分并能使之活动的部件。普通合页用于橱柜门、窗、门等。

12、半榫:在传统的木工加工制作中,连接两个或多个木材构件,其中,木

材构件上的凸出部分,则称为“榫”(或者叫“榫头”)。“榫头”插入“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故榫舌一般为透榫的三分之二

13、平板角接合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称“暗榫”,或叫“闷榫”。但由于榫

头不外露,故板头根据板料的厚薄,均需留出一段45°的夹角做法,大大增加了工艺难度,但考究的硬木家具均采用暗榫而不用明榫。另外半榫也有称做暗榫的。

清中期宫廷家具的制作多使用暗榫,不论是广式风格还是苏式风格,都极少见到明榫,这显然是当时主理造办处的官员做了统一规定。但是暗榫的制作难度要远大于明榫,其要求榫卯的结合必须严丝合缝,因为暗榫加明楔是要不得的。暗榫加暗破头楔是绝活儿,永远拆不下来的,除非将其破坏。随着暗榫结构在家庭家具中的使用,清中期的民间硬木家具也有相当一部分使用了暗榫结构。

明榫与暗榫在家具使用及审美上,各有优点及长处。以暗榫相接,不破坏材料的光润感,而明榫能使家具具有自然天成的乡村田野风格。明榫从眼中穿出来与外边平,在外侧面可明显见到榫头,榫头中间还可见到木销的痕迹,其优点是榫头深而实,可在榫头中间加木销,即使木材收缩,榫也不会脱落。弥补了古代加工技术、加工工具和粘合剂的不足。而暗榫比明榫更加美观,可以尽显宫廷家具的高贵和与众不同。缺点是容易产生虚榫,即眼深而榫短,或眼大而榫小,用胶来填塞,影响结合牢度和耐固性。

14、打牮(jiàn)拨正:传统的“打牮拨正”通常包含两项基本工艺(图1):

其一是“打牮”,是用“牮杆”(杠杆或千斤顶)抬起下沉的构件或支顶倾斜的构件,使其复位;其二是“拨正”,是用“拉索”(手动起重葫芦或花篮螺栓拉索)牵引倾斜、脱榫的构件,使其复位。对变形木构架进行整体纠偏加固时,“打牮”和“拨正”两项工艺可综合运用,按照完整的工艺进行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