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病害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鳅病害防治技术
泥鳅养殖病害预防6要素
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捕捞强度加大等原因,导致泥鳅的天然资源减少,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

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状态,水质容易恶化。

因此,在病害预防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喂与施肥,且放养密度要恰当,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

1.饲养环境。

泥鳅的饲养环境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

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养殖。

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作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2.苗种质量。

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

3.苗种消毒。

苗种放养前,要用20~30克/升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以杀灭体表病原体。

4.放养密度。

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密度低,则造成水资源浪费;放养密度过高,又容易导致泥鳅患病。

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夏花100~150尾/平方米,体长在5厘米以上的苗种可放养50~80尾/平方米,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5.饲料管理。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及其它浮游生物,但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造成泥鳅贪食,消化不良,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亡。

对腐臭变质的饲料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患肠炎等疾病。

6.水质管理。

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养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施用追肥,以保持水质一定的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

如何防治泥鳅水肿病
流行情况:进入9月份,泥鳅也进入养殖的后期,这个时期水肿病比较严重,并且同时伴随着肝胆病也比较严重,特别是青鳅更是如此。

水肿病的症状:病鳅表现为全身浮肿,头、尾部较身体细很多,体表有大量粘液,体色淡黄色,鳞片竖起,鳞囊内有大量组织液,用镊子夹泥鳅组织液会喷射出来;常伴有体表出血症状,体表多为出血斑;解剖发现体腔内有积水,肝胆病变,多有肠炎发生。

肝胆病的症状: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

病变的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1倍以上,颜色多表现为黄色、白色、褐色、绿色或花白色,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病变的肝脏轻触易碎,甚至呈”豆腐渣”状;胆囊明显肿大1~2倍,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

由于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机,因此该病常同时伴有出血、烂鳃、肠炎、水肿等症状。

发病原因: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底质、水质到后期严重恶化,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长期超标;有害藻类过度繁殖,产生大量藻毒素;并且在8月份泥鳅多发生肠炎、出血、烂鳃等疾病,长时间服用抗生素等药物,水体频繁用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肝脏出现病变后,抗病力下降,细菌感染所致。

治疗方法:在治疗水肿病的同时,兼顾到肝胆病,即水肿病、肝胆病同时进行治疗。

内服:杜菌康+保肝灵+VC+免疫多糖拌饵投喂,一天2~3次,连喂3~5天。

外泼:第一天用福碘洁全池泼洒,第二天用健恒菌灭全池泼洒,连用2~4天。

泥鳅胀气病的发生原因与预防
饲料因素泥鳅前段时间刚开始摄食,经过越冬期,泥鳅体质较弱,整个越冬期都处于停食阶段,泥鳅的肠壁比较薄,加上较长时间没有蠕动,目前消化能力还很弱。

所以即使养殖户没有大量投喂,也易出现胀气的现象。

水质因素越冬期后,泥鳅塘内的水质较浓,水体中有机质、杂质偏多,有的池水手感发黏或发涩,这样的水质,水体中的气体含量往往偏高,容易引起泥鳅发生“胀气”,即泥鳅肠道内充满了小气泡,增加了泥鳅的浮力。

所以,较小的泥鳅会出现侧身躺在水体表层的现象。

生活在此水体中的泥鳅,摄食时水中的气体伴随着饲料进入肠道内,这就是为什么饲料投喂量小也容易胀气的原因。

水体条件过差极易发生气泡病。

泥鳅吃食引起胀气,从外表看,泥鳅的肚子滚圆,肚皮朝上躺在水中,可以看到肚皮黑一块白一块,黑的就是饲料;剖开泥鳅肠道,可以看到饲料排在泥鳅肠道内,稍用力,即从肛门溢出。

许多养殖户对此不以为然,但大量胀气现象的发生,又会引起泥鳅肠炎病的暴发,因此要提前预防泥鳅肠炎病的发生。

防治建议(1)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水质发黏或发涩时及时换水;(2)定期改良底质,控制底泥排放气体,减少水体中气体的含量;(3)前期投食量要少,不要多喂,并逐渐增加饲料投喂量,阴雨天减少饲料投喂量。

高温多雨季节泥鳅病害的防治
1.发病原因
第一,高温季节,由于水温很高,泥鳅容易产生应激反应,体质下降,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也随之降低,从而给致病菌以可乘之机。

第二,致病菌大量繁殖,泥鳅体内外的致病菌大量积累,毒力增加,极易感染体质较差的泥鳅。

第三,泥鳅养殖的密度一般都比较大,养殖密度越大,对氧气的需求量就越大,也就是对水质有很高的要求,一旦水质恶化,引发泥鳅病害,如果控制不当,很容易导致整个泥鳅塘的泥鳅都感染,后果十分严重。

第四,天气突变,高温季节伴随着暴雨天气,暴雨产生的应激因子:一方面是藻类大量死亡,水体耗氧物增加,溶氧急剧下降,另外水体溶氧源头被破坏,水质全面恶化;另一方面,暴雨过后的降温导致分层的上下层水对流,下层的耗氧物质被带到上层,大量消耗水体溶氧,特别是傍晚突降暴雨,暴雨过后,太阳光变弱,光合作用不强,水体溶氧得不到补充,使水体的氨氮转化率大大减弱,从而造成亚盐、氨氮偏高,水质恶化更加严重,对泥鳅的刺激也就更大。

第五,多年养殖的老鱼已经过较长时间的配合饲料的投喂,体内各器官负荷增大,养殖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容易发生病变,如:肝胆颜色异常、肿大、大面积出血、与周围体壁粘连等。

2.防范措施
(1)及时加深水体深度以降低水温。

(2)暴雨之前应全池泼洒VC应激灵。

(3)暴雨之后用有机酸解毒剂或用池塘解毒灵+VC解毒。

(4)内服氟苯尼考+VC+保肝护胆类药物,每天两次,连服3~5天。

(5)外泼:戊二醛+暴血停,每天一次,连泼两天。

泥鳅在网边聚集成团的原因及防治
泥鳅养殖市场前景看好,不少朋友都纷纷加入泥鳅的养殖行列,从这些年的情况看,泥鳅养殖风险不大,收益丰厚。

风险大不大其实是相对的概念,我们认为只有掌握了全面的养殖技术,才能在市场价格不错的情况下大笔大笔赚钱,养殖技术不过关,泥鳅经常生病,产量提升不了,市场价格再高也是白搭,所以我们中国水产养殖网除了会在近期陆续介绍一下泥鳅的养殖技术,还会介绍一下泥鳅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技术。

这一次我们主要介绍泥鳅在网边聚集成团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泥鳅养殖户在泥鳅养殖的过程中,会经常看到一些泥鳅聚集成团,有时即使驱逐也不会散去,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认为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可能是细菌感染或寄生虫叮咬引起泥鳅烂鳃。

第二、泥鳅发生了水霉病或鳃霉病,尤其是鳃霉病泥鳅聚团的现象更是明显。

第三、泥鳅塘里的水体过于浓厚,塘内的某种气体达到了饱和状态,从而引起泥鳅肠道内充满了气泡,泥鳅的浮力增大,导致泥鳅会聚集成团。

出现这种问题,养殖户也不用着急,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养殖户要及时对水体进行消毒,预防泥鳅烂鳃病的发生。

第二、要定期检查并及时杀灭寄生虫。

第三、养殖户要经常进行排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新,如泥鳅有聚团驱逐不散的现象,可以考虑尽快大量换水。

泥鳅烂身腐皮病的防治技术
近年来,泥鳅养殖业迅猛发展,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与此同时泥鳅的病害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危害较大的是一种以烂身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该病具有危害对象广、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

主要症状
早期病鱼表现出体表发黑、离群独游、食欲下降、漂浮于水面等症状,有的病鱼体表某些部位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充血或出血病灶,剖检内脏无明显病变。

中期病灶部位皮肤溃烂、肌肉坏死,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溃疡,严重时露出红色肌肉,剖检可见脾脏颜色变浅、肝脏肿大有出血点等。

后期病灶面积逐渐扩大,溃烂的深度也逐渐加大,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解剖时可见肝脏肿大、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等。

病因
此病多发生在亚硝酸盐含量高、塘底有机物多、水质环境较差的鱼塘。

此外养殖鱼体表受伤后,养殖水体中的病原菌可经伤口侵入,导致鱼发病。

引起鱼受伤的原因除了拉网、运输等操作外,寄生虫如车轮虫、斜管虫以及一些固着类纤毛虫的感染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

治疗
(1)调水、解毒,由于发病鱼塘的亚硝酸盐浓度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应先调水、解毒,才能提高后期用药的效果。

临床可用解毒活水素、水质保护解毒剂兑水后全池泼洒消毒。

(2)发病鱼体质较弱,不宜选用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消毒,可选用重碘(复合碘溶液)、菌毒必可(戊二醛溶液)、暴血停(45%苯扎溴铵溶液)等温和型消毒剂进行消毒。

实践表明,在水体中有机质浓度较低时,使用重碘消毒效果较好,而水体有机质浓度较高时,可使用菌毒必可和暴血停等进行治疗。

(3)内服药物,全池消毒后内服消炎药促进伤口早日愈合。

另外也可在饲料中添加硫酸庆大霉素,并配合使用应激宁全池泼洒治疗。

投喂3天后捞鱼检查可发现鱼体的一些小伤口已基本愈合,根据情况再酌情治疗2~4天即可痊愈。

几种泥鳅病害的防治
一、赤皮病
此病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

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溃烂尤为明显,危害较严重。

防治方法发现此病可按 1立方米水体溶解 20克呋喃奈斯水溶液,浸洗病鳅 15分钟~20分钟;也可用占全池鳅鱼体重 0.04%的呋喃奈斯拌饵投喂,连喂3天,疗效比较显著。

二、曲骨病
病鳅背骨弯曲,因孵化时水温异常及缺乏维生素所致。

防治方法孵化时保持适温,防止水温急剧变化,投喂混合饲料。

三、水霉病
由于水温较低或冬季鳅体受伤,开春后易感染水霉病。

病鳅身上长满白色棉絮状的水霉。

防治方法发现此病,用 2%~5%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分钟~10分钟,也可用浓度为1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 15分钟~30分钟,即可治愈水霉病。

四、寄生虫病
泥鳅种苗阶段常见有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虫,被寄生虫侵袭的鳅苗常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

防治方法发病鱼池可按1立方米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 0.2克硫酸亚铁制成的合剂全池泼洒。

五、气泡病鳅苗阶段,由于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易导致气泡病。

病鳅肠中充气,腹部鼓起,浮于水面。

防治方法
发病重池,可用浓度为 1克/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或加入新鲜水体。

平时投饵要注意适量、多样化,并加强水质管理,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

六、敌害生物泥鳅的主要敌害生物有蛙类、水生昆虫、鸟类及凶猛肉食性鱼类。

防治方法
1、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蛙卵要及时捞除;
2、进水口要用筛绢网拦好,防止野杂鱼随进水时进入池中;
3、发现鸟类,及时驱赶。

泥鳅的非生物敌害
对象主要是农药中毒。

尤其在稻田养鳅时,为防治水稻病虫害常使用各种农药,但为兼顾稻田养殖的泥鳅,必须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禁用剧毒农药。

泥鳅的常见病害--生物敌害
敌害种类有水蛇、鸟、凶猛鱼类、青蛙、水鼠、黄鳝、鳖、水蜈蚣、红娘华等。

【防治方法】在放养鳅种前彻底清塘;饲养管理期间,要及时清除生物敌害,特别是鳅苗、种池的管理要加强。

对水蜈蚣、红娘华的清除,每立方米水可用 95 %的晶体敌百虫 0 . 5 一 1 克化水全池泼洒;对水蜈蚣,也可在水蜈蚣聚集的水草、粪渣堆处,按每平方米泼洒 2 一 3 克的用量,进行杀灭,效果较好。

对于水蛇,用硫黄粉来驱赶,效果十分显著。

方法是:池塘用药按每亩用硫黄粉 1 . 5 千克,将其撒在池堤四周;稻田用量为每亩 2 千克硫黄粉,在田埂四周撒 0 . 75 千克,鱼沟、鱼溜边撒 0 . 5 千克,田中撒 0 .
75 千克。

泥鳅的常见病害--气泡病
因水质变化,水中氮气或其他气体过多所引起。

所以,在培育鳅苗时,应避免投饵过多或用肥过量。

【症状】鳅体肠肚膨胀,身体失去平衡。

不由自主地浮在水面,时间长了就死亡。

【防治方法】平时多加注新鲜水。

发此病后,赶紧换水,其换水量在 1 / 3 以上。

泥鳅的常见病害--曲骨病
因孵化时水温异常,以后的饲养中又缺乏维生素而致。

【症状】鳅体脊椎骨弯曲,细小。

【防治方法】保持良好的孵化水温,并在以后的饲料中添加各种维生素。

泥鳅的常见病害--小瓜虫病
为多子小瓜虫寄生。

【症状】肉眼观察,病鳅在皮肤、鳍、鳃上布满白点状孢囊。

【防治方法】体有小瓜虫的病鳅,可每立方米水用高锰酸钾 10 一 20 克,浸泡15
一 20 分钟。

养鳅池发此病,可先每立方米水用高锰酸钾 5 一 7 克化水全池泼洒;第二天每立方米水用甲醛溶液 20 一 30 毫升溶水全池泼洒;第三天换入洁净水 1/2左右,或者每立方米水体用硫代硫酸钠 1 . 5 克化水全池泼洒;第四天每立方米水用聚维酮碘(含有效碘 1 . 0 % ) 1 一 2 克化水全池泼洒。

泥鳅的常见病害--三代虫病
由一种胎生单殖类吸虫引起的鱼病,又称环指虫病。

虫体呈纺锤形,体前端有 4 个黑点,体后端有一固着盘,盘上有一对大钩和数对小钩。

此虫三代同体,在成虫体内可见子代和孙代的胎儿雏形,故名为三代虫。

【症状】病原体寄生在鱼体体表或鳃部,可致鳅种死亡。

【流行时间】每年 5 一 6 月份。

【预防措施】用生石灰清塘杀虫,以及在鳅种放养前用 5 % 食盐溶液浸洗 5 一 10 分钟。

【治疗方法】发病后,每立方米水用 2 一 3 克高锰酸钾;或每立方米水用 0 . 5 一 0 . 7 克晶体敌百虫化水全池泼洒。

泥鳅的常见病害--舌杯虫病
由纤毛虫纲的舌杯虫寄生所致。

虫体伸展时呈高脚酒杯状,体前有一圆盘状口围盘,边缘生有纤毛;虫体中部有一卵形大核;体长 50 微米左右。

【症状】虫体寄生于泥鳅的皮肤或鳃内,平时摄取周围水体的食物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

但若鳅苗被大量虫体寄生,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引起死鱼。

一年四季都会发病,以 5 一 8 月份较为普遍。

【预防措施】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在鳅种放养前每立方米用 8 克硫酸铜溶液浸洗15一 20 分钟。

【治疗方法】鱼发病后,每立方米水可用 0 . 7 克硫酸铜和硫酸亚铁( 5 : 2 )合剂化水全池泼洒。

泥鳅的常见病害--车轮虫病
由纤毛虫纲的车轮虫寄生所致。

俯视车轮虫呈圆形,直径一般为 50 微米;侧视车轮虫像两重叠的碟片,腹面环生纤毛。

虫体活动时,以纤毛做车轮般转动。

多寄生于泥鳅鳃部和体表。

【症状】患病鳅初时摄食量减少,离群游;严重时虫体密布,鱼不游呆滞不动,鳃微动。

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

【流行时间】 5 一 8 月份发病较多。

【预防措施】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在鳅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用 7 一 8 克硫酸铜溶液浸洗15一 20分钟。

【治疗方法】用每立方米水 0 . 7 克硫酸铜和硫酸亚铁( 5 : 2 ) 合剂全池泼洒;或每立方米水用 30 克甲醛溶液全池泼洒;或每立方米水用 0 . 5 一 0 . 7 克晶体敌百虫化水全池泼洒。

泥鳅的常见病害--打印病
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点状亚种感染而致。

【症状】病灶一般椭圆形、圆形,浮肿并有红斑。

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

【流行时间】主要流行于 7 一 8 月份。

【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用 1 克漂白粉或 2 一 4 克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或用漂白粉和苦参交替治疗法;第一天,每立方米水泼洒 1 . 5 克漂白粉,第二天,每立方米水用 5 克苦参熬成的溶液,全池拨洒,连续 3 次交替使用,用药 6 天;对患病成鳅还可用2 %浓度的石炭酸或漂白粉直接涂于患处。

泥鳅常见病害--赤鳍病(腐鳍病、烂鳍病)
由短杆菌感染所致。

【症状】背鳍附近的部分表皮脱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不摄食,衰弱至死亡。

【流行时间】主要流行于夏季,发病率较高。

【防治方法】用 1 %一 5 %的金霉素(或土霉素)溶液,浸洗 10 一 15 分钟;每天浸洗 1 次,连续浸洗 5 天;或用 1 %一 2 %四环素溶液浸洗 12 小时。

泥鳅常见病害--水霉病
由水霉、腐霉等真菌而致。

【症状】病鳅活动迟缓,食欲减退或消失。

初期在病灶四周出现浑浊的小白斑,而后菌丝向外伸展,呈灰白色、柔软的棉絮状,肉眼即可识别。

在低温阴雨天气,鳅卵孵化过程中易感染;在拉网或运输过程,因操作不慎造成鳅体体表受伤也极易感染,严重时可致其死亡。

【防治方法】对鳅卵防治是,用 5‰食盐水浸洗卵 1 小时,连续用 2 一 3 天;或用 0 . 04 %的食盐加 0 . 04 %的小苏打浸洗 20 一 30 分钟。

对病鳅用 2 %一 3 %浓度的食盐水浸洗 5 一 10 分钟;也可用医用碘酒或 1 %浓度的高锰酸钾涂于鳅病灶;还可用 0 . 04 % 的食盐加 0 . 04 %的小苏打全池泼洒。

泥鳅常见病的诊断方法
泥鳅发病以后,直接影响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因此,要及时诊治其病害。

正确诊断鳅病是有效防病治病的关键技术,因此,必须首先对有病的泥鳅进行正确的检查和诊断,才能对症下药,取得应有的治疗效果。

鳅病的诊断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1 .现场调查现场调查可为全面查明发病原因,及时发现和正确诊断鳅病提供依据。

泥鳅患病后,不仅在身体上表现出症状,而且在鳅池中也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的现象。

如有的病泥鳅身体消瘦、柔弱,食欲减退,体色发黑,离群独游,行动迟缓,手抓即着;有的病鳅在池中表现出不安状态,上下窜跃、翻滚,在洞穴内外钻进钻出;有的体表黏液脱落等。

这些情况可能就是泥鳅发病了。

诊断时应细心观察,一般先仔细观察鳅群体症状,再观察个体症状。

同时,注意观察和了解有无有毒废水流入养鳅池,投饵、施肥是否过多而引起水质恶化,并对水温、水质、 pH 、溶氧和以前发病及用药等情况做详细调查。

总之,现场调查是诊断鳅病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可忽视。

2 .鳅体检查一般采用刚死没有腐烂变质或者是快死的病鳅或者是病害症状明显的病鳅,鳅体应保持湿润,方法是按照先体表后体内、先目检后镜检的顺序进行。

( l )体表检查将病鳅置于白搪瓷盘中,按顺序从头部、嘴、眼睛、体表、肛门、尾部等处细致观察。

大型的病原体通常很易见到,如水霉、车轮虫、小瓜虫等。

小型的病原体,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可根据所表现的症状来辨别。

如泥鳅背部表皮出血发炎,严重时溃烂掉鳍条,为赤鳍病;鳅体特别是尾部出现圆形大小不一的红斑,严重时可看到骨骼,则为打印病等。

( 2 )体内检查体内检查以检查鳃为主。

解剖鳅体,取出鳃,从前看到后是否有寄生虫(车轮虫、舌杯虫等),然后根据观察到的虫体及数量,确定可能为何种寄生病。

以上检查,一般以目检(即肉眼检查)为主,镜检常用于细菌性疾病、原生动物等疾病的确诊和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

方法是取少量病变组织或黏液、血液等,以生理盐水稀释后在显微镜、解剖镜或高倍放大镜下检查。

在诊断过程中,应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和鳅体检查的情况综合分析,找出病因,做出正确的诊断,制定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