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风筝的人》: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摘要]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叙述了主人翁阿米尔成长历程中的挫折和新生。
在这部文学作品中,风筝意象发挥了重要的叙事功能,是一个承载多元隐喻的载,也指引了阿米尔的成长历程。
阿米尔成长中的背叛与救赎也促就了读者心灵的成长。
[关键词] 背叛救赎风筝意象隐喻成长小说
成长小说亦称启蒙小说(novel of initiation),此概念最初源于德国,是西方近代文学中颇重要也常见的一个类型。
简单说来,这类小说处理的是主角自幼年或少年至成年、自天真无知至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或许进入社会吃亏吃苦而逐渐明白世途艰难人心险恶,或许经历某个或某些重大事件而使人生有所领悟有所改变;而在这番领悟和改变完成之际,故事亦到达趋于圆满的尾声。
其美学特征可概略如下:(1)叙事主人公通常是13~20岁左右的不成熟的“年轻人”;(2)叙说的事件具有一定的“亲历性”;(3)大致遵循“天真→受挫→迷惘→顿悟→长大成人”的叙述结构;(4)叙事主人公最终长大成人,主体生成。
因此,按照“成长小说”的美学特征框定,《追风筝的人》无疑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出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
他曾就读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毕业后在加州工作。
《追风筝的人》是胡赛尼的处女作。
他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描写了一个关于命运轮回的故事。
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
该书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2006年联合国人道主义奖,法国的Elle大奖等,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在巴西、挪威等国登上排行榜首位,并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一、背叛与救赎
主人公阿米尔从小生活在阿富汗一个富足的家庭里。
他的父亲是名商人,为人正派高尚,非常有威望。
家中的仆人阿里当年是阿米尔做法官的爷爷收养的一个小孤儿,他跟阿米尔的父亲从小一块长大,情同手足。
阿里的儿子哈桑是个先天有缺陷,长着小兔唇的孩子。
哈桑也和阿米尔也从小一起长大,由于两人都自小没有母亲,甚至还由同一个奶妈哺乳,因而他们成为童年最亲密的伙伴。
哈桑对阿米尔忠心耿耿,就像自己的父亲对老爷那样的死心塌地,无论是阿米尔做了什么,他总是一味的信任跟包容。
在阿米尔遭受坏孩子的欺负的时候,他也是挺身而出,为朋友两肋插刀。
可是,在阿米尔的内心深处却清楚的感觉到,自己并没有把这个出身低贱、目不识丁的哈桑当作自己的朋友。
并且由于父亲对哈桑的偏爱,阿米尔甚至把哈桑当成了争夺父爱的假想敌。
这样天平向一端倾斜的友谊也为后来的背叛埋下了伏笔。
在阿富汗,冬天一直都有赛风筝的传统,并且按照惯例,那些被击落的风筝可以被看作是胜利者的奖赏。
12岁那年,为了赢得父亲对自己的信任,阿米尔和哈桑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
阿米尔将对手统统打败,成为最后那只
在天空中翱翔的风筝的主人。
而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追到被他最后割断的风筝。
哈桑承诺阿米尔要追到:“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了保护胜利果实,哈桑宁愿遭受被不良少年阿塞夫和他的哥们儿强暴的厄运。
而阿米尔却选择了逃跑。
当他从哈桑的手中接过那只蓝风筝时,当他终于得到了父亲的赞许之时,罪恶感理所当然包裹了他的心灵。
阿米尔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不敢面对哈桑那绝望而真诚的目光。
他希望洗刷罪恶,他单纯地以为只要哈桑不在他的眼前晃动罪恶感就会减轻。
于是,比“背叛”更为可怕的事发生了,他制造了偷盗假象“诬陷”哈桑。
哈桑出乎意料承认了自己的“盗窃”行为,执意离开以此谢罪。
不言而喻,哈桑的离去不但没有让阿米尔如释重负,却加重了他的罪恶感。
由于战争的爆发,阿米尔和父亲漂泊到了美国。
阿米尔凭借个人的努力,不仅在美国取得了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还靠着独立性赢得了自由的婚姻。
阿米尔在异国他乡逐渐成熟起来,借助理性、冒险精神、男子汉的气概和个人的努力,阿米尔循着自己善良的天性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痛苦的赎罪之路。
在反复的挣扎与矛盾中,阿米尔渐渐有所感悟,其实有着不光彩过去的并不仅只是自己一个,他的未婚妻也有过离经叛道的往事,自己大义高洁的父亲,也会背判朋友。
可不同的是,他们都没有像阿米尔那样,将罪恶感压抑在心底,毫无作为地折磨着自己。
未婚妻把过去坦诚地告诉爱人就已表明其实自己已从过去走出来;而父亲,虽然生前也没有承认弟弟的身份,但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他对哈桑深沉的爱,他们都选择了勇敢去面对那些不堪的往事。
摆在阿米尔面前的选择是:要么继续过着以前那种暗无天日,将沉重的旧日的罪恶感继续背负,要么抬起胸膛,走出往事,勇敢原谅,给自己机会去弥补生命的缺口。
阿米尔决意冒着生命危险,重返被塔利班占领的危机四伏的喀布尔,去寻找哈桑的儿子。
最终,他战胜了怯懦,九死一生,搭救出了已沦为玩物的索拉博。
那囚禁了他长达26年的心魔,随着自闭的索拉博脸上露出笑容而烟消云散。
历经漫长的成长之旅,人届中年的阿米尔终于“长大成人”。
二、“风筝”的意象解读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风筝”作为一个符号自然地贯穿于文本始末,营造了浓郁的诗性氛围。
风筝作为一个核心意象在《追风筝的人》中象征着友情、亲情,正义、善良、诚实,以及勇敢、睿智等。
对“风筝”的追寻,亦即对美好人性的追索。
除此之外,风筝还是阿富汗这个国度的文化表征——一年一度的“风筝节”类似巴赫金式的狂欢节。
从此种意义上说,“追风筝的人”隐喻着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追随。
此外,对于阿富汗这个饱受动乱、战乱之灾的国家来说,国家的命运如同被拽在他人手中的风筝,抑或是断线的风筝随风飘摇。
以上这些是作者对人性的一些揭示,能让我们在合上书之后对自己有所反思。
由此可见,《追风筝的人》能获得2006年联合国人道主义奖乃实至名归了。
《追风筝的人》着力渲染了成长主人公阿米尔两次追风筝的经历,隐喻了阿米尔成长的受挫与新生,抑或是成长的背叛与救赎。
第一次追风筝,是在阿米尔12岁时,为了在风筝大赛中拔得头筹,得到父亲的赞许,阿米尔不惜以牺牲哈桑为代价,拿到了最后那只风筝。
然而,他心里的那只“风筝”却坠落、丢失了。
那次事件之后,阿米尔内心就开始被羞愧与痛苦所折磨,他知道自己很对不起朋
友,自己懦弱、虚伪,愧对朋友的忠诚。
这样的感觉一直把他压不过气来,终于他在父亲面前撒谎说哈桑是小偷,让父亲赶他们走。
而即使是这样莫须有的罪名,哈桑也毫无怨言地承认了,选择黯然地离开。
由于对哈桑的背叛,阿米尔的内心充满了悔恨与痛苦,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也暴露了自身人性的虚伪和脆弱。
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阿米尔经历了挫折和迷惘。
第二次追风筝,是在阿米尔将近不惑之年时。
阿米尔最终找到了拯救自我的方法,他历经万难救出了饱受苦难的索拉博。
而此时的索拉博由于身心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完全自我封闭了。
阿米尔带着哈桑的小儿子一起去放风筝,风筝也同样带给索拉博微笑。
“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的了。
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
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
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
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这一次,他听到自己在对哈桑的孩子说着当年哈桑对自己所说的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累计多年的忧郁和自责终于在那一刻释放。
在那一刻,阿米尔明白与其终日忏悔,郁郁寡欢,还不如去为解脱,为救赎而努力。
在阿米尔的心中,哈桑将永远是忠诚和善良的代名词。
这个人物就像飞得高高的风筝,让他渴望,让他追寻。
阿米尔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就等于是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他也获得了内心多年渴望的救赎。
成长主人公阿米尔最终顿悟人生,长大成人。
三、读者心灵的成长
这部小说写了很多可以让我们读者感受自身心灵成长的东西。
我们当中许多人大概都面临过与阿米尔类似的困境;在生命某个成长的阶段,总会有过那么一次深刻的错误、缺陷、遗憾,甚至难堪,让我们耿耿于怀,痛心疾首。
即使有过千百回的反思、痛悟、自责,也难说出口。
阿米尔在面对自身人性的虚伪和懦弱时选择了逃避,但他也为这一次的错误背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梦魇不时萦绕心头,心理长期倍受折磨。
最终,阿米尔找到了心灵的出口,完成了人生的成长。
读到这里,我们也许会回想,在自己那懵懂无知的童年时代是不是也会因为某种内心的恐惧或懦弱而伤害过我们身边最好的朋友和家人呢?人性并不是一个纯善纯美的世界。
而我们的力量来自于自我的忏悔和自新。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一个人既是书中那个养尊处优、敏感内向、不愿与人分享关爱的童年阿米尔,也是那个始终无法忘记童年友谊、始终保持一颗向善心灵、最终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的成年阿米尔。
我们要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悔恨和内疚,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勇敢原谅!原谅那些过错和伤害,要振作起来,建设性的对待未来的人生。
也许,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吧。
那在半空中飘飞不定的风筝,或许就象征着那迟迟不肯落地,无法让我们安心的责难。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逐,奔跑。
无论多苦多累也在所不惜。
幸运的人或许可以找到风筝的落点,不幸的人或许要劳其终身,怎么追也追不到。
《追风筝的人》给了我们暗示:只要相信它终有落下的那一天,只要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正确的方向,终有一天,风筝会被追到,并且平静安稳的停落在我们的掌心。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并对自己人生成长的认识和看法有
所触动。
《追风筝的人》着力表现了年轻主人公历经各种挫折、磨难,得以顿悟,最终长大成人的心路历程,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参考文献:
[1]张国龙,陈晖.成长的背叛,救赎及其他——《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J].中国图书评论,2007,(5):27-31.
[2]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李玉霞.论《追风筝的人》中的背叛与救赎[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贾伟.走出一步,方能救赎——评小说《追风筝的人》[J].社会观察,200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