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原因分析与对策

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原因分析与对策
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原因分析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2537794.html,

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原因分析与对策

作者:姜华

来源:《新农村》2017年第11期

引言

探讨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造成减产和绝收的成因和防治对策,确保粮食安全。

近年来贵州省瓮安县多个乡镇出现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造成当地水稻不同程度减产,部分田块甚至绝收。其症状为:病株在孕穗前没有明显的差异,在抽穗时,茎叶突然明显变浓变绿、变粗变硬,抽穗速度较健株慢,有卡口和包颈现象;穗粒枝梗多呈“扫帚丝状”,穗上混生少数健粒,多数颖壳畸形,内外颖尖弯曲,呈鹰钩嘴状,不能正常闭合;内外颖不在同一平面呈夹角,比例不协调或有外颖无内颖,或反之;雌、雄蕊退化,不能正常发育,护颖畸形增大,部分颖花退化,结实率低,减产严重;同一品种,同一地块,发生程度也有差异,多表现为地势低洼处发生不抽穗、颖壳扭曲现象多,而大田四周发生较轻。

水稻抽穗后颖壳张开、不灌浆的现象在瓮安当地已经连续3年发生。由于不同年份这种现象均有发生,用药与不用药的田块均有发生,同一品种,不同田块,发生情况迥异,因此与气候、品种和农药药害没有太大关系。据调查,这几年水稻上发生这种现象多局限在某些区域,发生过的田块以后通常会年年发生。为此,笔者借2016年9月在湖南农业大学学习培训期间,带上水稻病株标本和图片,咨询了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张建教授及其团队专家,他们认为水稻出现颖壳张开、不灌浆的现象主要与土壤因素有关,但究竟是缺少某些营养元素还是砷中毒,目前还不得而知,需要进一步研究。他们建议出现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现象的田块,最好改种旱作作物。

1 砷中毒可能致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

1.1 水稻砷中毒成因

砷中毒使水稻开花后出现重颖现象,颖壳畸形,不能完全关闭、弯曲,造成结实很少,

偶有一些很短的青粒米,也不会成熟。据实地查看,由旱地改成的田块发生砷中毒的机率较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旱作的土壤中,砷的含量有可能比较高,并且富集到表层土壤中,特别是用长期种植高产蔬菜的旱地变成稻田种植水稻后,就会产生硫元素不足,硫、砷比例失调,引起水稻砷中毒。以前种植蔬菜、豆类的田块,硫元素消耗多,砷元素富集,改种水稻后更易发生中毒现象。大田四周有沟系,硫元素多,砷元素相对少,水稻中毒较轻。

1.2 预防砷中毒措施

裂缝原因分析和处理报告

xxxxxx工程 裂 缝 评 估 报 告 xxxx检验站二O一二年九月

xxx工程裂缝评估报告 报告编号:xxxx 报告编制: 审核: 主检: 批准: xxxxx检验站 二O一二年九月

第一章概述 1.2检测评定手段及目的 (1)外观检查:检测顶板裂缝宽度,评定顶板外观质量; (2)超声波法:检测裂缝深度。 1.3评估依据 本项目研究所依据的相关规范、规程以及相关文件主要有: (1)《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 21:2000)。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第二章外观检查、裂缝宽度和深度检测 2.1概述 在现场检测期时,对xxxxx箱涵左顶板外观进行了详细的检测,检测内容包括裂缝宽度、桥墩外观质量、裂缝深度检测等。 现场检测发现桥墩墩身出现纵向裂缝。裂缝宽度检测测采用KON-KF(B)裂缝宽度监测仪(见附图)。裂缝深度检测采用KON-FSY裂缝深度测试仪。 xxxxx箱涵共分三块施工,左块于2012年9月16日16点左右施工,右块于9月16日2点左右施工,中块于9月17日施工。只有在顶板左块于浇筑第二天出现了20多起纵向裂缝,少量横向裂缝。裂缝最长1.2m,80%的裂缝长度30-50mm;裂缝间间距80%为20-30mm;裂缝宽度为0.35-2.44mm;裂缝深度为9-51mm,其中85%的裂缝深度为25-30mm,其中2条裂缝深度为51mm。 图1 裂缝分布示意图

2.2原因分析 顶板裂缝:顶板裂缝形成原因多样复杂,一般以下几方面原因较突出。 (1)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造成表面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如爆晒、风吹),易形成干缩裂缝。 (2)模板浇筑混凝土之前洒水不够,过于干燥,则模板吸水量大,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产生裂缝。 (3)混凝土浇捣后在初凝前后没有进行抹平压光和养护不当也易引起裂缝。 (4)顶板浇注后,上人上料过早,上料集中,也易造成裂缝。 (5)混凝土过量使用外加剂,或水灰比、坍落度过大 结合工程调查和检测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可能为①混凝土坍落度过大;②初凝前后没有进行抹平压光,造成表面水分蒸发后,表面砂浆层干缩大于下层混凝土,易形成干缩裂缝;③顶板左板混凝土浇筑后初凝在晚上8点左右,终凝在晚上2点左右,这时内外温差最大,且混凝土在刚失去塑性,强度很低,这也加大了表面收缩开裂。 第三章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xxxxx顶板出现的裂缝进行超声波分析和外观检测,综合分析各类测试结果,结论如下: (1)xxxxx工程k0+628箱涵左顶板的纵向裂缝宽度在0.35-2.44mm之间, 大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规定的裂缝宽度容许值]=0.3mm。此类裂缝属混凝土表面收缩引起的干缩裂缝。 [W lim (2)通过非金属超声波分析仪对检测点检测,结果表明:裂缝深度在85%在25mm-30mm之间,裂缝开展深度值大部分在混凝土保护层内。 综合分析该裂缝对结构无显明影响,但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 3.2建议 (1)加强对顶板的裂缝观测:观察其宽度和长度是否有加深加长的趋势。 (2)对于顶板裂缝进行有效的封闭处理。(详见第四章) 总之,xxxx顶板裂缝按上述建议进行有效处理后,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

加固用的灌浆料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分析

加固用的灌浆料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分析 在进行加固改造工程时,我们很多选择使用灌浆料进行加固补强的方式,因为灌浆料本身具备早强、高强、微膨胀、自流性的特点。工程多数为废旧的梁柱工程,由于长时间的风化,化工原料的锈蚀,碰撞等问题,造成了混凝土梁、柱等部位的表面破坏问题。采用灌浆料进行浇注,是常用的方法,也是造价比较低的方法。但是在使用灌浆料浇注的时候,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塑性裂缝的问题。 塑性裂缝多在新浇注的混凝土构件暴露于空气中的上表面出现,塑性收缩是指灌浆料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高温天气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宽1~5mm。 灌浆料表面出现塑性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为:灌浆料本身具备早强、高强、微膨胀、自流性的特点。灌浆料中的水泥通过水化反应产生强度,体现出高强、早强性能,而灌浆料中的微膨胀剂则需要吸收水分才可以产生膨胀力,体现出它具有的微膨胀性能。在灌浆料凝固过程中,水化反应产生的收缩力应与微膨胀分子吸水后产生的分子膨胀力保持相对平衡。如果强度增长过快,耗去的反应水越多,收缩力势必就增大;而微膨胀的分子吸水减慢,膨胀力减小,此消彼长,裂缝就很快出现。 一般来说,针对这个问题,必须要做好养护措施,及时进行养护,

防止水分蒸发过快,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裂缝。因此,在使用灌浆料或对设备二次灌浆料时,应先把基础用水湿润一下,灌浆料在灌浆完以后要继续保湿,连续7天有水养护,这样就能避免裂纹的出现。

水稻

苗床湿度过大怎么办? 广大农民朋友如果细心的话,从“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标题就不难看出水稻育苗阶段对水分的要求,可多年来农民养成了一种习惯,认为水稻是不怕水的,总习惯大水漫灌,造成苗床湿度过大,再加上前期低温,对水稻培育壮苗极其不利。 解决苗床湿度大的问题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播种前底水如果过多,应敞开大棚两侧通风,促使水分散失,达到播种状态时再行播种;二是本田育苗大棚两侧要挖排水沟,排除棚内苗床多余水分;三是播种到第1片叶展开前,发现苗床土壤过湿,白天要及时选择晴朗天气移开地膜,尽快蒸发水分,晚上再盖上地膜增温。四是如果苗床湿度过大,尽量减少浇水次数和用水量。 水分大的苗床水稻根系普遍发育不好,秧苗长势弱,遇低温容易造成病苗、死苗,一旦发生了是没有特效方法可以治愈,只有在前期控制苗床水分。 水稻秧苗未出苗前,苗床土干了怎么办? 水稻育苗在浇足底水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满足水稻1叶1心前水稻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如果底水不足,一旦发现播种覆土后,苗床湿度没有达到返润状态,在没有施用除草剂的前提下,一定要用喷壶补水接上底墒;如果在出苗的过程中,发现苗床顶盖或床土变白,甚至出现裂纹时,要敲打顶盖或用农用小木辊轻压一下,露种处要适当覆土。切忌大水漫灌,人为造成苗床高湿状态,这对北方寒地水稻育苗将是致命的危害。

控制水稻秧苗高度有哪些手段? 目前,随着水稻插秧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稻育苗理想高度的要求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机械插秧比较适合小苗移栽,株高控制在13-15厘米范围比较理想,人工手插秧苗株高控制在15-17厘米比较适宜,因此通过栽培手段调控水稻秧苗高度至关重要。 在实践中,有很多农友过于依赖壮秧剂产品的化控方法,缺乏人为的科学管理意识,所以达不到真正的壮苗标准。正确的方法是以自然调控为主,化控为辅。当水稻秧苗长势过旺,就要控制生长,主要采取控制苗床水分,同时结合大通风的办法,降低棚内温度和湿度,使苗床达到旱育状态,以防秧苗徒长,插秧前如果秧苗高度适宜,可以昼夜通风炼苗;如果水稻秧苗发育迟缓,要适当提高棚内温度,同时加强养分管理,叶喷营养物质以及刺激水稻生长的激素类物质,比如芸苔素内酯、叶面肥等,可以起到加快水稻生长发育的作用。总之,水稻秧苗高度主要是通过温度、水分、养分、激素等手段进行调控的,掌握“因地制宜、低促高控”的原则,保证育出适合水稻插秧方式的秧苗。 水稻置床究竟需不需要压实? 在标准的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理论中要求置床要压实,但不能过实。但是在生产实际当中,农友往往将置床压得过实,压实的置床每年都会有病害重的现象发生。 如果农户在育苗或苗床水分管理的过程中,苗床浇水适当,压实的置床苗床平整,避免低洼处出现药害,有利于起秧移栽,并且在盐

来安县水稻扬花期颖壳畸变不实成因及预防措施

我县自2004年以来,水稻扬花期3a出现水稻颖壳畸变不实症,表现为颖壳畸形、重颖、不闭合、不结实,有的颖壳弯曲像鸟嘴,一般减产20%~30%,重者减产70%~80%甚至绝收,2006年全县发生260~333hm2,成为我县水稻生产上的疑难杂症。 1类型特点 水稻颖壳畸变、不实症田间性状表现分为3种类型,一是无穗型,因幼穗分化受阻,不能抽穗,二是畸变型,即水稻抽穗后颖壳畸变,有的抽穗前已经畸变,颖壳弯曲、开裂、萎缩、重颖;三是不实型,虽然可见水稻扬花授粉,但不结实颖壳不闭合。 水稻颖壳畸变不实症发生具有5个特点:一是品种多样,我县推广的杂交水稻无论三系稻、两系稻、团粒型、长粒型品种都有发生,比较普遍,相同品种在不同田块上差异很大,有的发生有的就不发生,说明与品种关系不大;二是与耕作制度有关,旱改水田块或连续2~3a麦稻轮作田块发生严重;三是区域分布明显,丘陵区、易旱高岗地、白土田、澄白土田分布较多,发生严重,而圩区、老稻田、沤水田等非旱改水田块很少发生;四是同一块田发生水稻颖壳畸变不实症分布也不同,田间分布有规律,呈线状、片状、块状发生,凡是地势低洼的深水处、腰沟、围沟、墒沟旁的水稻受害重,而进水口、高处 44和墒沟相对轻发;五是年际之间有变化,水稻拔节抽穗期若遇高温干旱则发生重,反之则轻。 2原因分析 2.1土壤养分失衡 我县发生水稻颖壳畸变不实症田块多为白土田、澄白土田中势较高的易旱岗坡地,其保肥、保水能力差,一般种枯旱作物和蔬菜。其施肥习惯是重氮、磷而轻钾、锌,重化肥而轻有机肥,长此以往,这些土壤养分严重失衡,表现为有机质含量低,钾、锌含量不足,微量元素缺乏,而氮素施肥水平高,土壤中速效磷含量高,硫元素含量降,砷元素含量升。当旱改水之后,由于土壤环境发生变化,土壤养分失衡加重,突出表现为酸的活性和砷的活性增强。而磷与锌有拮抗,硫与砷有拮抗,水田中水溶性磷浓度大幅度增加,抑制锌的有效性,锌又与穗发育,结实关系密切,其结果是幼穗分化受阻或不结实。在土壤中砷以砷酸形式存在,早作时不致引起农作物中毒,水田中由于灌深水,在淹水条件下砷酸变成亚砷酸具有很强毒性,当旱改水又长期淹水时,砷的活性变强,可使水稻颖壳畸变重颖发生中毒而不结实。 2.2早改水后灌深水 由于水源紧张,我县农民旱改水种稻习惯抢水,采用灌深水方法栽秧,目的是防旱。灌水时由高处放水,因水流冲涮,田间的磷肥、氮肥、砷化物,还有耙田时带下的除草剂(有的农户图省事,误将活棵时用的除草剂拌肥施下)向低洼处、水深处富集。开始由于水深,加之水稻处于分蘖期,这些物质浓度偏低,不构成对水稻伤害,但随着高温、干旱,蒸发量加剧,田间水层变浅、变少,磷浓度、砷酸变成亚砷酸的浓度以及某些除草剂深度开始升高,高浓度的磷抑制了锌的活性、穗发育受阻。如果这些物质浓度升高正好与水稻幼穗分化,孕穗、抽穗的某个生育期吻合,危害就开始了。高浓度亚砷酸致使水稻中毒,颖壳畸形、重颖;高浓度土壤残留的除草剂等化学物质也可使水稻发育出现畸形。这就是同一块田进水口和高处水稻颖壳畸变不实症轻发,而沟处、深水处发生重,同一块田有的抽穗后变畸形,有的不抽穗,有的结实有的不结实的原 因所在。 万方数据

水稻抛秧技术【谈水稻抛秧技术要点】

水稻抛秧技术【谈水稻抛秧技术要点】 水稻抛秧综合了育苗和直播栽培的优点,具有减轻劳动强度,节约劳力,钵秧不伤根、不缓苗、根部入士浅、分蘖节位低、分蘖多及增产增收等优点。一般每人每天可抛栽0.47-0.67公顷地,比人工插秧提高工效10倍左右,能做到抢农时,争积温,熟期比插秧提前5天以上。 1 施肥技术 1.1育苗田施肥 摆抛秧盘的苗床要在整平后施肥,一般每平方米应施腐熟的猪粪10千克,硫酸铵、磷酸二铵各50克,硫酸钾25克,均匀地撒在床面上,拌入5厘米土层中。秧盘施肥要与调酸相结合。 1.2本田施肥 ①前期追肥:为保证分蘖的数量,提高分蘖素质,返青后应立即追肥决不可拖后追肥时期。追肥量应根据稻田土质和产量水平来确定。沼泽土因中后期肥劲足,前期肥力差,要及时施返青肥,一般施氮肥总量的15%-20%;沙质稻田,因漏水漏肥,氮、钾肥也不用做基肥,只能追施,但必须遵循“少吃多餐”的原则,分期施用,一般

可追2次,返青后每公顷追尿素45千克,6月10日左右再追55千克尿素和30千克硫酸钾;其他土类,均可按施氮肥总量的25%-30%用为蘖肥。追肥后,3-4天不要排水,保持水层,也不能串灌,以提高肥料的有效利用率。 ②中期追肥:长穗期是水稻一生中需肥最多的时期,因为此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这一时期脱肥,影响前期分蘖的有效化,导致单位面积穗数不足,又使株型矮化,叶窄而短,色淡发黄,直接影响幼穗的正常发育,造成穗小粒少。但这一时期氮肥过高,又会大大增加无效分蘖,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致使植株感病,并且容易出现倒伏,导致贪青晚熟。因此,长穗期是否追肥,要根据实际长势而定。一般植株矮小,颜色淡黄不转绿,叶片窄而短,确实缺肥,在抽穗前15天左右补施穗肥,一般以施用氮肥总量的5%-10%为宜,追施钾肥可提早7~8天,即在拨节时施入。 2 灌水技术 2.1抛秧到扎根立苗期 抛秧后到秧苗扎根立苗期,田面应保持湿润或花达水,以促进发根、立苗。如果抛秧后泥浆松软,稻田保水力强,抛秧后不要马上灌水,应让秧苗充分扎根,直立泥面有裂纹时复水,保持花达水。稻

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原因分析,继续教育

A. 3 B. 4 C. 5 D. 6 E. 7 答案 :C 您的答案: C 题目分数: 11 此题得分: 11.0 批注: 第2题 有()个因素能引起结构温差裂缝? A. 1 B. 2 C. 3 D. 4 E. 5 答案 :C 您的答案: C 题目分数: 11 此题得分: 11.0 批注: 第3题 防止碱 -集料反应而引起结构裂缝, A. 3 B. 4 C. 5 D. 6 E. 7 答案 :A 您的答案: A 题目分数: 11 此题得分: 11.0 批注: 第4题 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出现在()天气中? A. 湿热 B. 干热 第1题 造成结构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主要有 ()个方面? ()项措施?

C. 大风 D. 暴风雨 E干燥 答案:B,C 您的答案:B,C 题目分数:11 此题得分:11.0 批注: 第5题 ()构件保护层越厚,其在荷载作用下的横向裂缝就越容易出现? A. 受拉构件 B. 受弯构件 C受压构件 D. 偏心受压构件 E. 偏心受拉构件 答案:A,B,D 您的答案:A,B,D 题目分数:11 此题得分:11.0 批注: 第6题骨料级配不好,易造成结构()。 A. 空洞 B. 麻面 C漏筋 D. 涨模 E. 凝结时间延长 答案:A,B,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2 此题得分:0.0 批注: 第7题断面配筋率满足设计要求,钢筋规格粗细对结构裂缝影响不大。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题目分数:11 此题得分:11.0 批注:第8题水泥越细,水化热越慢。答案:错误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11 此题得分:11.0 批注: 第9题 防止结构养护裂缝,养护水跟水温也有关系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题目分数:11 此题得分:11.0 批注:试卷总得分:88.0 试卷总批注:

两个水稻颖壳颜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两个水稻颖壳颜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水稻色素不仅对其自身生长发育有重要生理作用,而且在育种上及景观园艺应用等均比较广泛。在EMS诱变粳稻长粒粳(CLG)的突变体库内筛选到一个金黄色颖壳与节间突变体gh881。 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颖壳与节间均呈金黄色;除单株有效穗数外,gh881突变体的株高、每穗总粒数及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主要性状均极显著降低。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gh881的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2号染色体短臂,并最终将该基因精细定位于标记FH-13和RH-25之间,物理距离约33.2Kb,该区域中包含四个开放阅读框(ORFs)。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发现其中一个编码肉桂醇脱氢酶(CAD)的基因 OsCAD2(Os02g0187800)的第3563bp处发生了一个单碱基突变(G转换为A),导致该基因编码区的第297位氨基酸由甘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由此认为该突变体表型为OsCAD2基因单碱基突变所致。qRT-PCR结果表明,突变体的节间中OsCAD2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调,而在剑叶叶鞘及穗部则基本极显著增加,其他相关基因也发生显著变化,证实OsCAD2是木质素代谢中的重要基因,且可能与其他相关基因存在反馈调节。 同时在该突变体库筛选出一个颖壳褐色与胚乳垩白突变体clg-642。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颖壳颜色呈褐色,胚乳垩白度明显增大;胚乳扫描电镜图片及直链淀粉含量定量分析表明,突变体胚乳中淀粉颗粒排列疏松且呈圆形,直链淀粉含量较之野生型降低了17.5%;除单株有效穗数和株高与野生型没有显著差异外, 突变体clg-642的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均 极显著降低。

水稻种植中需注意的三个细节

水稻种植中需注意的三个细节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户在种植水稻过程中,采用许多先进的种植技术,但有些细节在生产过程中,常被人忽视,影响水稻的产量,降低了效益,现浅谈几点供农户参考。 (一)秋做育秧床 无论是春做育秧床,还是秋做育秧床,人工都是一样的,只是头年秋做床,较第二年春做床有不少优点。 1)土壤熟化程度高秋做床,土壤可翻20~25厘米深,有条件旋耕更好,经过一秋一冬熟化,第二年春继续熟化,显然比春做床土壤熟化时间长,从而增加了腐殖质含量,再适量播撒农家肥,对于春季育壮秧创造了有利条件。 2)杀死虫卵秋做育秧床,将潜入土壤中的虫卵翻于地表,严冬来临即被冻死或被鸟雀吃掉,以免水稻秧苗受病虫危害。 3)提高膨松度土壤经过秋季翻耕,含着一定量水分冻结,牵连土体膨胀,待到明年开春,体积略有收缩,形成了土壤的自动收位,这一涨一缩的发生,不仅提高了土壤的膨松度,也使虫卵被挤压致死,

已萌发的草籽被冻死等等。 (二)水稻倒伏别捆扎 水稻生长后期,由于多种原因容易出现倒伏,农民朋友见到,便束起一把一把的,其实这种作法有害无益。 一般稻株在倒伏3~5天内,植株叶片和穗轴自行翘起,特别是倒伏不太严重的田地,植株自动调节,而倒伏扎把后,会破坏穗、穗颈、叶片的自然分序,加重机械损伤,造成的减产损失反而更大,水稻倒伏后应该这样做。 1)及时开沟排水这样能减缓纹枯病的蔓延速度,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保证籽粒能继续灌浆,对减轻颈秆腐烂有积极的作用。 2)喷施肥药倒伏较早的水稻,应采取肥和药混喷的措施,可以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50克,加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或用绿风95防病营养调节剂100毫升加10%的蚜虱净20克,或选用多效活力丰100克,加12.5%的必林10克进行喷施补救,在施用上述肥药时均需加水50~75公斤,配制成稀液进行喷雾,如混合液中加入15%的苏滨45克,则还能兼治稻曲病,纹枯病。

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原因分析,继续教育

第1题 造成结构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主要有()个方面? A.3 B.4 C.5 D.6 E.7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1 此题得分:11.0 批注: 第2题 有()个因素能引起结构温差裂缝? A.1 B.2 C.3 D.4 E.5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1 此题得分:11.0 批注: 第3题 防止碱-集料反应而引起结构裂缝,有()项措施? A.3 B.4 C.5 D.6 E.7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1 此题得分:11.0 批注: 第4题 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出现在()天气中?

A.湿热 B.干热 C.大风 D.暴风雨 E.干燥 答案:B,C 您的答案:B,C 题目分数:11 此题得分:11.0 批注: 第5题 ()构件保护层越厚,其在荷载作用下的横向裂缝就越容易出现? A.受拉构件 B.受弯构件 C.受压构件 D.偏心受压构件 E.偏心受拉构件 答案:A,B,D 您的答案:A,B,D 题目分数:11 此题得分:11.0 批注: 第6题 骨料级配不好,易造成结构()。 A.空洞 B.麻面 C.漏筋 D.涨模 E.凝结时间延长 答案:A,B,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2 此题得分:0.0 批注: 第7题 断面配筋率满足设计要求,钢筋规格粗细对结构裂缝影响不大。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11 此题得分:11.0 批注: 第8题 水泥越细,水化热越慢。 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11 此题得分:11.0 批注: 第9题 防止结构养护裂缝,养护水跟水温也有关系。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11 此题得分:11.0 批注: 试卷总得分:88.0 试卷总批注:

灌浆后的裂缝如何避免

灌浆料应用于电厂、造纸厂、设备底板基础的二次灌浆,重要的作用是防止钢筋锈蚀。在设备加固改造修补等施工中,可能会产生灌浆后产生裂缝的现象。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灌浆料造成裂缝的原因 1、灌浆料拌和物的温度高。灌浆料硬化前期,因为长期的裂日暴晒和干热风的危害,使做成灌浆料的原料温度上升(灌浆料拌和物入模温度时的温度过高),混凝土凝固发烫的速度更快,热管散热少,导致灌浆料內部温升降机值提高,因而,更非常容易因为温度差进而灌浆料产生温度裂缝。 2、原料不符合规定,或是混凝土的安全系数欠佳等,使灌浆料內部澎涨,造成裂开,造成氧化作用而导致裂缝。 3、温度高、干燥。夏天平均气温高,灌浆料硬底化前水分挥发迅速,非常容易早凝而丧失流通性,表面易干躁;另外,灌浆料身体一部分水分被干躁的基层所消化吸收,导致灌浆料造成初期干缩裂缝,即塑性变形收缩裂缝。 4、白天黑夜温度差的危害。大白天高溫自然环境下注浆的灌浆料,在晚上周边温度降

低,非常容易造成胀缩不匀称,因而造成的温度差更非常容易使灌浆料产生裂缝。 5、灌浆料泌水性大。以便填补快速蒸发的水分增加混凝土水灰比,导致了灌浆料的泌水性大。灌浆料因为泌水。体积相对降低,泌出的水分挥发后,将再次造成收拢,产生灌浆料在终凝之前造成沉降收拢裂缝。 防范措施 1、严苛检测石料品质,防止石料反应,提升混凝土产品质量检验,提升灌浆料的密实度性。 2、在灌浆料灌溉地区围湿草苫,不在危害路基工程抗压强度的状况下提早撒水潮湿基层,灌浆料注浆完毕后,将灌浆料表面遮盖,喷撒适当的水保养,人为因素造就适合的地区性微气候避免温度上升和干燥。 3、白天浇筑的灌浆料,待表面整修进行后,在其表面遮盖塑料膜。若因原材料等缘故不可以立即遮盖时,可依据状况洒小量的水,避免因阳光及风速造成干躁,减少温度差,而且留意在灌浆料表面硬底化前,不可因为实际操作而造成损害。 4、严格执行生产厂家规定的加水量加水,选用生产厂家规定的拌和器材与工程施工流程开展拌和。

水稻常识

一、水稻种植区划指标 (二)双季稻的种植条件 现有的早、晚稻早熟品种类型,只要≥10℃积温高于4650℃,水稻生长期在205天以上,辅之其他条件,就可以种植双季稻。据此,安徽省双季稻北界可以划到淮河一线。但多年生产实践证明,当≥10℃积温达到5000℃以上的地区,双季稻种植比例才较高、较稳。双季稻种植不仅受温度的限制,而且还受水利灌溉条件,土壤肥力条件和劳蓄力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将≥10℃积温小于4650℃的淮北地区划为单季稻区;将≥10℃积温大于5000℃的沿江地带划为双季稻区;单季稻和双季稻之间地带划为单双季稻过渡区;山区受垂直高度和地形的影响,划为单双季稻混栽区。 二、稻作区域划分 (一)沿淮淮北平原单季稻区(Ⅰ) 本区水田面积16.5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面积的7.1%,占全省水田面积的9.5%,分布特点是“沿河一条线,沿井一小片”。实行麦稻连作,一年两熟。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预计本区水稻生产将进一步发展,成为安徽重要麦稻商品粮生产基地。 (二)淮南丘岗单双季稻过渡区(Ⅱ) 水田面积64.3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面积的68.1%,占全省水田面积的37%。本区划分为六肥、皖东丘陵,霍寿长、定凤嘉和天来滁全5个亚区。干旱、土质较差是主要矛盾。在进一步改善水利条件后,实行冬作的小(大)麦、油菜和绿肥的“三三”轮作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治本措施。本区耕地多,增产潜力大,国家确定的安徽8个商品粮基地县,有7个处在本区。 (三)沿江圩丘双季稻区(Ⅲ) 水田面积69.6万公顷,占本区耕地的78.3%,占全省水田面积的40.1%。东区划分为宿望、桐庐枞贵、巢芜平原和江南丘陵4个亚区。本区西南部双季稻种植比例较东北部高(分别为75.86%和50%)。冬作要实行油菜与绿肥换茬,增加稻田土壤风化机会,同时提高农田建设标准,增强抗洪能力,降低地下水位,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四)大别山地单、双季稻混栽区(Ⅳ) 水田8.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的82.1%,占全省水田面积的4.8%。多数地区山高水田,以单季稻种植为主。 (五)皖南山地双、单季稻混栽区(Ⅴ) 水田14.9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面积的83.9%,占全省水田面积的8.6%。本

主体工程质量案例分析——楼板裂缝

案例二 主体工程质量案例分析——楼板裂缝 一、事故简述 某工程地下室顶板设计为18厘米厚C30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覆盖熟料薄膜和毛毡。项目部春节放假,放假期间安排了值班人员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养护人员责任心较强,每天都对混凝土进行浇水。春节过后复工检查时发现,地下室顶板出现大量不规则裂缝,裂缝间距小,长度短,且有不少贯穿裂缝,后经检测混凝土强度合格,对裂缝进行了灌浆封堵处理,处理费用30余万元。 二、原因分析 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冬期施工混凝土养护知识掌握不全面,未明确混凝土冬期养护的具体措施及方法,存在交底不清的问题。 养护人员每天浇水,打湿了起保温作用的稻草上,使保温作用失效,同时,浇水直接接触到混凝土,水化升温过程中的混凝土急剧降温,导致结构板开裂。

三、预防措施 1.冬期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明确混凝土冬期施工的配合比、养护措施等内容。 2.项目技术负责人应掌握混凝土水化凝结的相关过程原理,确保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并进行详细交底。 四、处理原则和方法 1.发现混凝土裂缝应向公司技术部门报告,配合公司做好事故原因调查,一般有材料和施工两方面原因。 2.对于不影响结构承载力的裂缝,采用灌浆料进行封堵即可。 五、导致楼板裂缝的其他原因 1.楼板过早受荷:处于工期方面的考虑,不少项目在混凝土初凝后便施加施工荷载,此时,混凝土还未达到终凝即被拉裂,在开间较大的板面上此现象尤为明显。 2.使用已经初凝的混凝土浇筑梁板: 1)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堵管现象,待泵管疏通后将泵中已初凝的混凝土加水拌和后,送入布料机。 2)商混站提供至现场的混凝土坍落度太小,无法满足施工要求,退回后,加水搅拌再送进施工现场。 3.支撑体系立杆下沉、刚度不足也是楼板开裂的一个主要原因。

混凝土裂缝分析及处理办法

混凝土裂缝分析及处理办法 西北地区某高层综合办公楼,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地下1层,地上18层,总高度76.8m,总建筑面积36482m2。该建筑基础为灌注群桩,地下室外墙采用300mm厚C30自防水混凝土。标高13.6m以上混凝土标号均为C40,楼板厚度120mm...... 1. 裂缝事故描述 1.1 工程概况 西北地区某高层综合办公楼,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地下1层,地上18层,总高度76.8m,总建筑面积36482m2。该建筑基础为灌注群桩,地下室外墙采用300mm厚C30自防水混凝土。标高13.6m以上混凝土标号均为C40,楼板厚度120mm。 1.2 裂缝的出现 该工程于1998年6月开工,1998年9月中旬施工地下室外墙,1999年1月19日施工到结构6层梁板。该层梁板在施工的同时即发现板面出现少量不规则细微裂缝,到2月24日该层梁板底摸拆除时,发现板底出现裂缝。从渗漏水线和现场钻芯取样分析,裂缝均为贯通性裂缝。之后又对全楼己施工完毕的混凝土工程进行了详察,在地下室外墙外侧上部发现数条长度不等的竖向裂缝(其中有两条为贯通性裂缝)。在5、6两层核心筒的电梯井洞口上部连梁上的同一部位亦发现两条裂缝。而在其他的柱、墙、梁、板上则未发现裂缝。 1.3 裂缝描述 经现场实测,第6层现浇板上的裂缝均为贯通性裂缝,最大裂缝长度约4.5m(直线距离),最大裂缝宽度0.27mm。地下室外墙竖向裂缝的最大长度约1.9m,最大裂缝宽度0.2mm,核心筒连梁上的裂缝最大长度0.3m,裂缝最大宽度约0.18mm。经过近一个月的现场连续监控,未发现以上裂缝的进一步发展和新的裂缝出现。 2. 事故调查 2.1 现场取样和原材料调查 根据业主要求,为确认混凝土强度,现场取24个部位作了回弹实验,并用超声波和钻芯取样进行强度校正,实验结果满足设计强度要求。而从施工单位提供的各项原材料质量证明书、复验报告、混凝土强度实验报告和现场原材料抽样分析的结果来看,可以排除各种原材料不合格的因素。 2.2 施工过程调查 2.2.1 工艺流程。该工程所用混凝土均为现场搅拌。从搅拌机直接泵送至工作面,混凝土采用机械振捣。经现场测试,搅拌站的自动计量装置满足混凝土配比的误差要求,混凝土的坍落度实际控制在18cm左右。从混凝土外观检查,无蜂窝麻面现象,振捣是密实的。 2.2.2 混凝土配合比。地下室施工所用混凝土配合比无任何外加剂,不考虑外加剂的影响。而6层梁板施工时,为满足冬季施工的需要和泵送要求,混凝土中掺加了Q型高效防冻膏和wp_x型高效减水剂,所用水泥为525R普通硅酸盐水泥,用量为480kg/m3。以上三种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早强作用。从混凝土最初出现裂缝的情况分析,以上三种材料的综合应用,可能是导致混凝土出现早期裂缝的原因之一。 2.2.3 施工过程。地下室在1998年9月中旬施工结束后,由于现场缺土,一直未予以回填(裂缝处理过后,才购土回填),而外墙在1999年1月以前是没有裂缝的。地下室外墙周长176m,长期暴露在外,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温度变化的影响。在浇灌6层梁板混凝土的过程中,即发现在核心筒四角的板面上出现裂缝,但由于裂缝细小而未引起施工单位的重视。 2.3 气象条件的调查 该层梁板施工时,正值该地区天气最寒冷的一段时期,最低气温-10℃,最高气温l℃,相对湿度在30~40%之间,当日的最大风速为7m/s。施工中虽然采取了多种冬季施工措施,

二次灌浆表面裂纹事宜

1#锅炉基础二次灌浆局部出现表面裂纹的 原因分析、修补方案及其预防措施 一、施工过程概况 2011年6月8日(6月8日~6月13日,平均气温23°C,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17℃)我项目部接到安装单位递交的《安装交付土建中间交接验收表》之后,便立即组织进行1#锅炉基础的二次灌浆工作(灌浆料采用的是兰州福联建筑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FGM-1普通型高强无收缩灌浆料,使用前我们进行了见证取样送检工作,该灌浆料复检合格)。灌浆前,于灌浆处用清水冲洗干净(并将油污、浮锈等彻底清除冲洗干净)并排尽积水,以保证新浇灌浆料与原混凝土结合牢固。我们根据施工图纸要求在外圈安装好了外模板,同时,灌浆层的上表面略有坡度(坡度向外),以防油、水流入设备底座。并且,灌浆工作一直连续进行未中断过。灌浆料的拌合我们采用的是盘式混凝土砂浆搅拌机进行拌合,掺水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规范要求进行,具体掺水量是灌浆料重量的13%,机械搅拌2-3分钟后,未出现离析现象;具体浇筑过程是将搅拌均匀的灌浆料从一个方向灌入灌浆部位。并借助钢钎导流,且适当轻轻敲打模板使灌浆料流淌和密实。灌浆后,在灌浆层四周及其上表面覆盖保温棉布并洒水养护不少于一周。 二、现场实体实际情况(表面龟裂情况) 在1#锅炉基础二次灌浆工作的施工完成之后的第四天(2011年6月13日)上午,我单位质检人员偕同监理在检查灌浆层的质量情况时发现,表面积比较大的局部有少许横向裂纹(裂纹位置在其长度方向约三分之一处),其裂纹长度约100毫米、宽度约0.2毫米、深度约5毫米。 三、产生表面裂纹的原因分析 由于高强灌浆料的早期强度来得快,其强度增长过程中吸水量大,并且其灌浆厚度较厚(100mm厚),同时,陕北空气很干燥、风

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原因分析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2537794.html, 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原因分析与对策 作者:姜华 来源:《新农村》2017年第11期 引言 探讨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造成减产和绝收的成因和防治对策,确保粮食安全。 近年来贵州省瓮安县多个乡镇出现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造成当地水稻不同程度减产,部分田块甚至绝收。其症状为:病株在孕穗前没有明显的差异,在抽穗时,茎叶突然明显变浓变绿、变粗变硬,抽穗速度较健株慢,有卡口和包颈现象;穗粒枝梗多呈“扫帚丝状”,穗上混生少数健粒,多数颖壳畸形,内外颖尖弯曲,呈鹰钩嘴状,不能正常闭合;内外颖不在同一平面呈夹角,比例不协调或有外颖无内颖,或反之;雌、雄蕊退化,不能正常发育,护颖畸形增大,部分颖花退化,结实率低,减产严重;同一品种,同一地块,发生程度也有差异,多表现为地势低洼处发生不抽穗、颖壳扭曲现象多,而大田四周发生较轻。 水稻抽穗后颖壳张开、不灌浆的现象在瓮安当地已经连续3年发生。由于不同年份这种现象均有发生,用药与不用药的田块均有发生,同一品种,不同田块,发生情况迥异,因此与气候、品种和农药药害没有太大关系。据调查,这几年水稻上发生这种现象多局限在某些区域,发生过的田块以后通常会年年发生。为此,笔者借2016年9月在湖南农业大学学习培训期间,带上水稻病株标本和图片,咨询了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张建教授及其团队专家,他们认为水稻出现颖壳张开、不灌浆的现象主要与土壤因素有关,但究竟是缺少某些营养元素还是砷中毒,目前还不得而知,需要进一步研究。他们建议出现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现象的田块,最好改种旱作作物。 1 砷中毒可能致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 1.1 水稻砷中毒成因 砷中毒使水稻开花后出现重颖现象,颖壳畸形,不能完全关闭、弯曲,造成结实很少, 偶有一些很短的青粒米,也不会成熟。据实地查看,由旱地改成的田块发生砷中毒的机率较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旱作的土壤中,砷的含量有可能比较高,并且富集到表层土壤中,特别是用长期种植高产蔬菜的旱地变成稻田种植水稻后,就会产生硫元素不足,硫、砷比例失调,引起水稻砷中毒。以前种植蔬菜、豆类的田块,硫元素消耗多,砷元素富集,改种水稻后更易发生中毒现象。大田四周有沟系,硫元素多,砷元素相对少,水稻中毒较轻。 1.2 预防砷中毒措施

不同施氮量下水稻灌浆期氮磷钾的积累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_王慧

上海农业学报 2009,25(2):29-35 Acta Agriculturae Shanghai 文章编号:1000-3924(2009)02-29-07 不同施氮量下水稻灌浆期氮磷钾的积累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王 慧1,李茂柏2,李培德3,张建明2,朱春梅4,张志奇1,Jung-Ro Lee5,朴钟泽1,2*(1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合肥230036;2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上海201106; 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武汉430064;4上海海丰农场,江苏224100; 5韩国农村振兴厅农业生命工学研究院,韩国水原,441707) 摘 要:选用10个氮素利用效率不同的粳稻品种,研究在3个氮素处理水平下水稻灌浆期营养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及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鞘叶和茎中氮的含量均以灌浆前期最高,以后逐渐降低,穗部氮素总积累量在整个籽粒灌浆时期均呈增加的趋势,N10、N20处理更有利于促进植株对氮的吸收及含量的提高。 施氮后灌浆前期能够促进籽粒中增加磷、钾的积累,后期能加快磷、钾的转移速度。鞘叶和茎秆的氮素积累量与成熟期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在灌浆后期均呈负相关,鞘叶的N0和N20处理达到极显著水平,N10处理达到显著水平;3种处理水平下氮素在穗中的分配比率与成熟期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氮素在鞘叶和茎秆的分配率与成熟期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在灌浆后期呈负相关,所有处理中鞘叶部分达到极显著的负相关。 关键词:水稻;氮素;氮素积累;灌浆期;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中图分类号:S511.06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N,P and K accumulations at rice grain filling stage and nitrogen efficiency of grain production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fertilizer rates WANG H ui1,LI Mao-bai2,LI Pei-de3,ZH ANG Jian-ming2 ZH U Chun-mei4,ZH ANG Zhi-qi1,Jung-Ro Lee5,PIAO Zhong-ze1,2*(1Department of Agronomy,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 ei230036,China;2Crop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Research I nstitute,S A AS,Shanghai201106,China;3Food Crops Institute,H ubei Academy of A 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430064,China;4H ai feng Farm o f S hanghai,J iangsu224100, China;5National Institute of A 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Rural Development Adm inistration, S uwon441707,Republic of Korea) A bstract:Ten keng rice cultivars different in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were used as test materials and the changes of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accumulations at grain filling stage and their relations to nitrogen efficincy of grain production were studied under3different nitrogen fertilizer rates.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the N contents of sheath leaf and stem reached the highest at the early filling stage and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but the N accumulation of panicle increased in the w hole filling stage.The N10and N20treatments w ere more bene-ficial to the plants'absorbing N and increasing N content.The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 could promote P and K accumulation of grains at early filling stage and accelerate P and K transfer at later filling stage.The a-mount of N accumulation in the sheath leaf and stem at later filling stag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nitro-gen efficiency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w as very significant in the N0and N20treatments and sig-nificant in the N10treatment.The nitrogen efficiency of grain production was very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ratio of N in the ear and very negatively co r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ratios of N in the sheath leaf 收稿日期:2008-10-15初稿;2009-04-15二改稿 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氮肥高效利用水稻新品种的引进及利用研究”(2006DFA32990);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水稻氮高效有关性状Q TLs定位及辅助选择效果分析”(04JC14088)资助 作者简介:王 慧(1983-),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稻种质创新及分子育种研究  *通讯作者

某高层建筑混凝土墙板裂缝事故调查分析及处理办法(最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某高层建筑混凝土墙板裂缝事故调查分析及处理办法(最新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某高层建筑混凝土墙板裂缝事故调查分析 及处理办法(最新版) 1.裂缝事故描述 1.1工程概况 西北地区某高层综合办公楼,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地下1层,地上18层,总高度76.8m,总建筑面积36482m2。该建筑基础为灌注群桩,地下室外墙采用300mm厚C30自防水混凝土。标高13.6m以上混凝土标号均为C40,楼板厚度120mm,其标准层平面结构见图1。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560)this.width=560"border=0> 1.2裂缝的出现 该工程于1998年6月开工,1998年9月中旬施工地下室外墙,

1999年1月19日施工到结构6层梁板。该层梁板在施工的同时即发现板面出现少量不规则细微裂缝,到2月24日该层梁板底摸拆除时,发现板底出现裂缝(图1中不规则实线所示)。从渗漏水线和现场钻芯取样分析,裂缝均为贯通性裂缝。之后又对全楼己施工完毕的混凝土工程进行了详察,在地下室外墙外侧上部发现数条长度不等的竖向裂缝(其中有两条为贯通性裂缝),见图2。在5、6两层核心筒的电梯井洞口上部连梁上的同一部位亦发现两条裂缝,见图3。而在其他的柱、墙、梁、板上则未发现裂缝。 1.3裂缝描述 经现场实测,第6层现浇板上的裂缝均为贯通性裂缝,最大裂缝长度约4.5m(直线距离),最大裂缝宽度0.27mm。地下室外墙竖向裂缝的最大长度约1.9m,最大裂缝宽度0.2mm,核心筒连梁上的裂缝最大长度0.3m,裂缝最大宽度约0.18mm。经过近一个月的现场连续监控,未发现以上裂缝的进一步发展和新的裂缝出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560)this.width=560"border=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