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山西地方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地方戏曲漫谈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一班 201111081018 张凤

【内容摘要】山西的地方戏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是我国戏曲艺术遗产丰

富的地区之一。从剧种上来说,曾流行与山西的民间地方戏大约有三十多种。

梆子戏中有北路、南路(或称蒲州)、中路、东路(或称上党)四大梆子,四

大梆子中以中路梆子为山西省的代表剧种,所以又称“晋剧”。又有流行较广。受人欢迎的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晋南眉户、晋中碗碗腔。由原为道士演唱道

教故事的曲艺发展而成的道情戏中,有洪赵道情、神池道情、临县道情、右玉

道情等几种道情戏。有生活气息浓,泥土味重的秧歌剧:太原秧歌、祁太秧歌、汾孝秧歌、文交八人板、襄垣秧歌、朔县秧歌、沁源秧歌等十多种。更有古老

的龙岩杂剧、腔剧、赛赛戏、耍孩儿、罗罗腔。还有晋北二人台、左权小花戏、对戏等几种民间小戏。此外,还有皮影戏、木偶剧、晋阳一代的弦子腔、永济

的拉胡戏、芮城的线腔等。如果把外来的如京剧、秦腔、豫剧、评剧、曲剧也

加上,则不下四十种。

【关键词】山西地方戏;蒲剧;民俗学

我国古代戏曲起源于原始乐舞,乐舞则起源于民间祭祀。在祭祀风俗盛行

的时代,民俗文化一枝独秀,古代戏曲就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孕育成长。陈多、谢明在《先秦古剧考略》中,认为《诗经》《楚辞》中就有一些民俗生活剧和

男女风情剧。对早期戏曲的具体内容和表演形式不得而知,但从至今尚存的傩

戏的题材内容和表演形式我们可以推知其大略。傩戏是缘故戏剧的“活化石”,是民俗文化的艺术载体。被吴国钦先生誉为我国“最早的剧目”的角抵戏《东

海黄公》是汉代百戏之一种,显然也是民俗文化中民间信仰的产物。正当古代

戏曲发展势头良好的时候,汉武帝时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主张并被采纳,奠定了儒学作为主流文化的强势地位。从汉至唐,虽有曲折和

反复,但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极力推行的主流文化长期把民俗文化排挤

到民间下层,使我国戏曲发展缓慢,迟迟未能成熟,这种情况直至两宋有增无减。直到金元时代,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因其意识形态发展滞后,不重视

礼乐教化和思想控制,使正统的主流文化暂时失去了往日的强势。更兼当时知

识分子地位低下,迫使他们回归民间,于是精英文化和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程度

的合流,从而导致了从金元之交到元代后期杂居的兴盛。这是我国戏曲的第一

次繁荣。

从明初到明中叶,宋明理学盛行,戏曲又一次陷入低潮。到了清代前期,

主流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危机,又赶上明清易代,灾难深重,正统文化又一次处

于弱势地位,导致了明清传奇戏曲的兴盛。清中叶以后,地方戏(花部)兴起。地方戏大多出自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之手,没有堪称一流的名剧出现,众多剧

目互相移植、借鉴。

山西的地方戏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是我国戏曲艺术遗产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剧种上来说,曾流行与山西的民间地方戏大约有三十多种。梆子戏中有北路、南路(或称蒲州)、中路、东路(或称上党)四大梆子,四大梆子中以中路梆

子为山西省的代表剧种,所以又称“晋剧”。又有流行较广。受人欢迎的上党

皮黄、上党落子、晋南眉户、晋中碗碗腔。由原为道士演唱道教故事的曲艺发

展而成的道情戏中,有洪赵道情、神池道情、临县道情、右玉道情等几种道情戏。有生活气息浓,泥土味重的秧歌剧:太原秧歌、祁太秧歌、汾孝秧歌、文

交八人板、襄垣秧歌、朔县秧歌、沁源秧歌等十多种。更有古老的龙岩杂剧、

腔剧、赛赛戏、耍孩儿、罗罗腔。还有晋北二人台、左权小花戏、对戏等几种

民间小戏。此外,还有皮影戏、木偶剧、晋阳一代的弦子腔、永济的拉胡戏、

芮城的线腔等。如果把外来的如京剧、秦腔、豫剧、评剧、曲剧也加上,则不

下四十种。

从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来看,山西远在五代十国、宋、金时期民间戏曲活动

已经流行,到了元代更为普遍,有文献可证,更有不少文物古迹可以作证。戏

曲在太原,有悠久的渊源。《新五代史·伶官传》有记载:后唐庄宗李存助很

爱好戏曲,经常和伶人们在一起表演,自称“李天下”,当时的著名演员敬新

磨便常开他的玩笑。他还懂得音乐,会填词制曲,直到宋朝,太原附近的民间,还流传着他自己编制的“御制曲”。

北宋形成、金朝大盛的诸宫调这种艺术,也是首创于山西,由山西泽州

(今晋城)人孔三传。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熙宁、元祐之间,……泽

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吴自牧《梦梁录》都有类似的记载。诸宫调是一种有曲有白、可说可唱的讲唱

文学。这种曲体,是由几个宫调而组成,每个宫调中均为一套曲牌,每个套曲

或用一、二支或十几支不同的乐曲,先由一个宫调开始,再转入其他宫调,连

转几个而形成一部完整乐曲,故名诸宫调。它对戏曲的影响很大。现存的三部

诸宫调——宋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

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其中有两部都是写平阳地区(临汾一代)的故事。《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平阳管辖的蒲州(今永济),至今永济还保存着

西厢记遗址及莺莺塔。刘知远就是从平阳起家的儿皇帝,他的生平事迹打不扥

发生在山西地区。

中国农村过去不少庙宇前面建有庙台,庙台就是古代演出戏剧的舞台。中

国戏曲的演出最早是在广场上,就是一块空旷的场地上。到了宋金元时期,才

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叫做“棚”和“勾栏”。所谓“棚”即草草搭建的有顶

棚的演出场所,是勾栏的一种;所谓“勾栏”即四面设有一尺多高的栏杆的场地,栏杆外面四周都是观众。勾栏内有戏台(演戏的地方)、乐床(女演员的

坐处)、还有戏房(即后台)等。一九三二年在山西万泉四望乡(今万荣县汉薛公社四望大队)后土庙发现的元代舞台建筑,又进步了许多,这是固定的庙

台式的舞台,已经不是三面对观众或四面对观众的舞台了,而是一种面朝观众,靠里面有一堵墙隔断,分为前后台,两边是上下场门的舞台了。中国传统戏曲

舞台的设定,台面一概是方形,左边门叫上场门,右边门叫下场门。上下场门

叫做“鬼门道”。他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所特有的设置,与中国戏曲分场不分

幕的演出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戏曲的演出,既不分场,也不分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