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缺陷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生缺陷病
班级:2013级口腔
学号:201303015
姓名:李冰雪
出生缺陷是一系列先天性疾病的总称。
有很多人把“出生缺陷”就理解为“先天畸形”,实际上出生缺陷不等于先天畸形。
出生缺陷是指由于胚胎发育紊乱引起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精神、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包括先天畸形、智力障碍、代谢性疾病等。
而先天畸形一般指先天性的形态结构异常,仅是出生缺陷中的一部分疾病。
因此,出生缺陷并不等同于先天畸形。
出生缺陷是小概率事件,发生率约在4-6%,所以如果不是专业医生的提醒,一般不容易引起准父母们的注意和警惕。
尽管医学界开展多年的监测和防治,但目前出生缺陷的总体发生水平并未明显减少,某些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还呈现上升趋势。
出生缺陷的发生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食物获取不足或饮食不合理,保健服务不足、不健康的环境和行为。
出生缺陷干预的关键是预防。
主要措施包括:婚前检查、遗传咨询、选择最佳的生育年龄、孕早期保健、合理营养、预防感染、谨慎用药、戒烟戒酒、避免接触放射线和有害物质、避免接触高温环境和在孕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采取措施等。
下文将列出十种相关出生缺陷病的临床特征,发病原因,预防及其治疗原则:一、家族性结肠息肉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归属于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偶见于无家族史者,全结肠与直肠均可有多发性腺瘤,多数腺瘤有蒂,乳头状较少见,息肉数从100左右到数千个不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其组织结构与一般腺瘤无异。
(一)临床特征
本病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5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PC基因突变),常有家族史,病变广泛者除有一般息肉的出血症状外常可发生,故应及时手术,不能手术者也应定期随访预
防并发症的发生。
(三)预防护理
有阳性家族史者应警惕本病,特别是有粘液脓血便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发现有口唇及周围皮肤,口腔粘膜及手指特殊色素斑或色素沉着应及时做消化道造影或纤维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发现多发性息肉局限于结肠可行手术治疗,如伴发全消化道息肉则应密切随访观察;出现大出血,肠套叠或肠息肉恶变应行病变肠段切除,中药灌肠以及其他中医中药方法可作为辅助治疗。
(四)治疗原则
1、盲肠、升结肠及直肠息肉稀少者,可行次全结肠切除,盲肠与直肠吻合术。
术后定期复查,发现息肉就用高频电摘除。
2、全结肠密集分布型息肉,如息肉无恶变,应行全结肠切除,将回肠做成“J”字或“W”型贮袋与肛管吻合。
如息肉有恶变,可行全结肠切除,回肠造口术,并且根据息肉恶变的不同部位,做相应部位的淋巴结清扫、根治术。
3、手术或术中纤维结肠镜摘除肠道息肉。
二、白化病
(一)临床特征
(白化病图)
(二)发病原因
早期的研究者对于白化症的成因有许多不同的推论,不过都不太正确。
直到二十世纪初叶,科学家才真正的肯定白化症是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导致的,一种黑色素生成过程有缺陷的先天性代谢异常,属于体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疾病(酪氨酸酶能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
白化症患者所缺少的黑色素(melanin) ,是在色素细胞(melanocytes)中制造出来的。
而人类的色素细胞主要存在于皮肤、毛囊及眼睛,其功能的正常与否又和酪氨酸酶(tyrosinase)的活性有密切的关联,这是因为酪胺酸是形成黑色素的原料,需要酪氨酸酶做为催化连串生化反应步骤的火车头;由于黑色素的生成过程颇为复杂,往往会牵连其他器官系统的病变,例如视神经纤维走向的异常、出血倾向、免疫异常及蜡样脂质堆积(某种罕见的脂肪病变)等现象;不过除了视神经病变之外,其他都相当少见。
这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三)预防及治疗原则
目前药物治疗无效,仅能通过物理方法,如遮光等以减轻患者不适症状。
还可以通过使用光敏性药物、激素等治疗后使白斑减弱甚至消失。
基因诊断白化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眼部的症状与体征。
各类亚型的鉴别诊断很关键。
酪氨酸酶活性测定有助于其分类诊断。
基因诊断是目前鉴别诊断和产前诊断中最可靠的方法。
某些白化病亚型可能因为其致病机理未阐明,其基因诊断尚难进行。
白化病除对症治疗外,目前尚无根治办法,因此应以预防为主,即通过遗传咨询禁止近亲结婚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同时产前基因诊断也是预防此病患儿出生的重要保障措施。
预防上应尽量减少紫外辐射对眼睛和皮肤的损害。
三、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或称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 deficiency)。
PKU是氨基酸代谢性疾病最常见的类型,全球发病率约1/1.5万,随民族和地区而不同。
与其他氨基酸尿症不同,该病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一)临床特征
1.典型PKU病例出生时多表现正常,在1~6个月后婴儿逐步出现智商(IQ)降低,并出现易激惹,呕吐,过度活动或焦躁不安,有些婴儿出现湿疹。
身体或衣服可闻到特殊的气味,如霉味或“鼠味”,是该病患儿的特征性表现。
智力低下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约90%以上的患儿可有中至重度智力低下,6个月以后IQ迅速下降,至1岁时降至50;3岁时降到40左右;5~6岁时测定IQ评分通常<20,偶尔为20~50,很少>50。
2.患儿1岁后运动发育也明显落后,语言障碍最突出,可有步态笨拙、双手细震颤、协调障碍、姿势怪异及重复性手指作态等。
行为异常表现为多动、易激惹、激越行为和情绪不稳等,见于约60%以上的患儿。
3.癫痫发作是本病的又一特征,常在1岁左右发病,约25%的严重智力迟钝患儿可有癫痫发作。
临床表现最常见为屈肌痉挛(flexor spasm),其次为失神性发作和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也可见婴儿痉挛症。
随年龄长大,婴儿痉挛发作减少,转变为小发作或大发作。
4.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异常发现不多,1/3患儿正常;1/3有轻微多动、震颤、腱反射亢进、踝阵挛等;锥体束征较常见;不自主运动如扭转痉挛、手足徐动、肌张力障碍等以及明显小脑性共济失调也有过报道,但很少见。
严重者可出现脑性瘫痪。
5.一般体态、生长发育多数正常;90%的患儿有黑色素缺乏,皮肤特别白,但又不是白化病,头发淡黄或棕色,虹膜色素淡呈棕黄色,白种人呈蓝色。
此外,小孩的前牙稀疏、骈指、脊柱裂等亦可常见。
6.脑电图检查80%可见异常。
CT可见脑萎缩。
苯丙酮尿症的症状和体征除智能低下外大部分是可逆的。
当PA浓度控制后症状可以消失,癫痫可以控制,脑电图异常可以恢复,毛发色素可以加深,身体气味可以消失。
(二)发病原因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突变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长臂(12q24.1),该基因的微小变异即可引起发病,并非由于基因缺失。
系由两个杂合子的婚配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以近亲结婚的子代为多见,患儿同胞约40%患病。
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基因突变,导致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是本病基本的生化异常。
如果发生变异的碱基对不同,引起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有很大差异,可表现为典型PKU或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
(三)预防及治疗原则
治疗目的在于减少体液中苯丙氨酸及代谢产物含量,防止或减轻脑损害。
1.典型PKU的治疗关键是控制饮食中苯丙氨酸(PA)的含量,采取低苯丙氨酸饮食,婴儿期可用人工合成低苯丙氨酸奶粉喂养,国内也有出品,既能满足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的最低需要,又不会使血中PA含量过高造成脑损伤。
饮食控制要及早开始,如生后6个月开始疗效差,4~5岁开始因神经系统发育已基本完成而无效(Holtzman etal,1986)。
如控制患儿饮食中PA,血PA含量维持在0.18~0.92mmol/L(5~10mg/dl)疗效可能较理想,可提高智力发育。
然而,断奶后再维持低苯丙氨酸饮食并非容易,因动植物蛋白中PA含量均可达0.18~0.31mmol/L,必须严格限制蛋白质饮食,还要充分满足热卡、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等需求,需要营养医师制定食谱,进行严密随访。
特殊膳食的口味很差,许多患儿难于接受。
文献报告饮食控制愈好,IQ发育愈高。
如儿童期中断饮食治疗,可再次出现精神运动发育迟滞,IQ下降;恢复饮食治疗,仍可望获得一定疗效。
国内许多病例是在婴儿后期或儿童期已发生脑损伤时才确诊,此时采取饮食治疗虽不能改善智商,但对控制痫性发作及改善发育迟滞、皮肤湿疹、皮肤及毛发色素减退、硬皮症、精液减少和生殖功能缺陷等仍有裨益。
目前,饮食治疗的期限仍有争论。
多数患儿6岁后可不必严格限制膳食,但苯丙氨酸摄入仍在限制之列。
有苯丙氨酸血症而无PKU的儿童无必要饮食治疗。
也有学者认为,饮食治疗应持续至青春期后以至终生。
对饮食治疗的副作用,如生长落后、短身材、低体重、低血糖、低蛋白血症及骨龄延迟等必须有充分预料。
因PA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完全缺乏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嗜睡、贫血、厌食、腹泻和皮疹,甚至死亡。
2.少数患儿是PKU变异型,限制PA饮食不能阻止神经系统受累,有些这类患儿早在新生儿早期即有肌张力障碍性锥体外系肌强直,称僵婴综合征(stiff-baby syndrome),用生蝶呤(生物蝶呤)可能有效,因这类患儿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水平正常,该酶缺乏是由于四
(一)临床特征
不能分辨红和绿这两种颜色,为一种先天性的色觉障碍病。
患红绿色盲的人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他们把整个光谱看成两种基本的色调:长波(红、橙、黄、绿)部分为黄色,短波(青、蓝、紫)部分为蓝色。
凯尼格(K.E.Koenig)认为,红绿色盲者视网膜上缺少感受红光或绿光的锥体细胞。
菲克(A.Fick)认为,患者视网膜上同样具有正常人感受红光和绿光的两种锥体细胞,但把来自这两种细胞的信息混合在一起,故大脑分不清是红光,还是绿光。
(二) 发病原因
不能分辨红和绿这两种颜色,为一种先天性的色觉障碍病。
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基因,通常用Xb表示,Y染色体由过于短小,缺少与X染色体相应的同源区段而没有控制色盲的基因。
如果一个色觉正常的女性纯合子和一个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结婚,在他们的后代中,儿子的色觉都正常;女儿虽表现正常,但由于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个红绿色盲基因,因此都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如果女性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和一个色觉正常的男性结婚,在他们的后代中,儿子有1/2正常,1/2为红绿色盲;女儿都不是色盲,但有1/2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在这种情况下,儿子的色盲症是从母亲那里遗传来的。
如果一个女性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和一个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结婚,在他们的后代中,儿子有1/2正常,1/2为红绿色盲;女儿有1/2为红绿色盲,1/2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如果一个女性红绿色盲患者和一个色觉正常的男性结婚,在他们的后代中,儿子都是红绿色盲;女儿虽表现正常,但由于从母亲那里得到了一个红绿色盲基因,因此都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通过对以上四种婚配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个女儿,这种遗传特点,在遗传学上叫做交叉遗传。
(三) 预防和治疗原则
指压位于眼球正中央下2厘米处的“四白穴”,能提高眼睛机能。
指压时,一面吐气一面用食指强压6秒钟。
指压时睁眼指压和闭眼指压均可。
睁眼指压时,能明确判断色彩,闭眼指压时,能治疗视力异常、假性近视。
如果是患有强烈色彩异常的话,应重点的强压眼下。
不断进行这种指压的话,会逐渐祛除色觉异常。
五、抗维生素D佝偻病
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vitaminD-resi-stantRickets)是一种肾小管遗传缺陷性疾病,发病率约1:25,000。
有低血磷性和低血钙性两种。
比较多见的是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又称家族性低磷血症
(一)临床特征
近周岁时下肢开始负重,才发现症状,开始发病常以"O"形腿或"X"型腿为最早症状,其他佝偻病体征很轻,较少出现肋串珠和郝氏沟,缺乏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常见的肌张力低下。
常不被家长注意。
较重病例有进行性骨畸形和多发性骨折,并有骨骼疼痛,尤以下肢明显,甚至不能行走。
严重畸形,身长的增长多受影响。
牙质较差,牙痛,牙易脱落且不易再生。
X线骨片可见轻重不等的佝偻病变化,活动期与恢复期病变同时存在,在股骨、胫骨最易查出。
实验室所见主要以低血磷为主,多在0.65mmol/h(2mg/dl)左右,血钙可在正常范围内或偏低。
尿常规和肾功能正常,尿中无氨基酸。
肾小管回吸收磷率降低。
并发症:有进行性骨畸形和多发性骨折,并有骨骼疼痛,甚至不能行走牙质较差。
身材矮小。
(二) 发病原因
(三)预防
本病表现为X性联显性遗传,男性患者将此病传给女孩,女性患者可传给男孩和女孩;偶见一些病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亦有部分病例为散发性。
预防方法参照先天性疾病的预防方法造成先天性疾病的原因甚为复杂,包括妊娠期间的感染高龄生育、近亲婚配辐射、
化学物质、自体免疫、遗传物质异常等。
预防措施同其他出生缺陷性疾病,为降低和扭转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预防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
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等,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
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
一旦出现异常结果需要明确是否要终止妊娠;胎儿在宫内的安危;出生后是否存在后遗症是否可治疗,预后如何等等。
采取切实可行的诊治措施。
(四)治疗
六、并指症
(一)临床特征
(二)发病原因
(三)预防和治疗
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
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
可以进行畸形矫治整形。
七、迟发型成骨发育不全症
(一)发病原因
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骨骼发育障碍性疾病,又称脆骨病或脆骨-蓝巩膜-耳聋综合征。
其特征为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关节松弛,是一种由于间充质组织发育不全,胶原形成障碍而造成的先天性遗传性疼痛。
其病变不仅限于骨骼,还常常累及其他结缔组织如眼、耳、皮肤、牙齿等。
本病具有遗传性和家族性,但也有少数为单发病例。
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方式,可为散发病例。
严重者在子宫内死亡,或在娩出后1周内死亡。
大多数由于颅内出血所致,或因继发性感染。
如能存活1个月,就有长期存活的可能性。
在婴儿期,多次多处的骨折,为处理上的主要困难。
过了青春期,骨折次数即逐渐减少。
妇女在绝经期后骨折又有增加的趋势。
骨折虽能正常愈合,但因未及时发现或因处理不当而发生假关节者亦不少。
骨盆的畸形可使分娩发生困难。
神经系统的併发症,包括脑积水,颅神经受压而产生相应的功能障碍,脊柱畸形可造成截瘫。
(二) 临床特征
本病以骨骼发育不良,骨质疏松,脆性增加及畸形,蓝色巩膜及听力丧失为特征,但临床差异很大,重者出现胎儿宫内多发骨折及死亡,轻者至学龄期才有症状,并可存活至高龄。
骨脆性增加轻微的损伤即可引起骨折,严重的病人表现为自发性骨折。
蓝巩膜患者的巩膜变为半透明。
耳聋可能因耳道硬化。
关节过度松弛尤其是腕及踝关节。
这是由于肌腱及韧带的胶原组织发育障碍。
头面部畸形严重的颅骨发育不良者,在出生时头颅有皮囊感。
皮肤疤痕宽度增加,这也是由于胶原组织有缺陷的缘故。
(三) 预防与治疗原则
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方式,可为散发病例,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
本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无特殊治疗。
主要是预防骨折,要严格的保护患儿,一直到骨折趋减少为止,但又要防止长期卧床的併发症。
对骨折的治疗同正常人。
但骨折愈合迅速,固定期可短。
在矫正畸形方面,近年来有人将畸形的长骨多处截断,穿以长的髓内针,纠正对线,并留在骨内以防止再骨折。
如皮质太薄,手术有困难时,可用异体骨移植。
对失听患者,可做镫骨切除。
50%~70%的病儿有脊柱侧突畸形,可用支架保护。
若脊柱侧弯超过60°时,应矫正后作脊柱融合术。
对老年妇女可应用雌激素以减少严重的骨质疏松。
生长激素对OI有一定疗效,可加大可交换钙钙池,钙含量增加(男性更明显),有利于骨矿化。
.细胞置换是指用完全正常的细胞通过骨髓移植来转换携带突变基因的细胞。
二膦酸盐Plotkin等使用二膦酸盐(如帕米膦酸二钠,pamidronate)注射可改善3岁以下重症OI患者的预后.
八、无脑儿
1. 发病原因
无脑儿是神经管畸形的一种。
神经管畸形的产生,是由于在胚胎时期,受到遗传和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神经管闭合不全,从而形成无脑畸形、脊柱裂等。
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胚胎,尤其在胚胎期第三、第四周时,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很大,容易造成畸胎。
2. 临床特征
从症状上看,无脑儿没有发育出头盖骨.双眼强烈外突,颈部很短,脑组织发育极其原始,且大量暴露,无法成活. 主要有两类,一是脑根本不发育,二是脑在发育过程中受外因变性坏死突出颅腔外。
3. 预防与治疗原则
(1)怀孕早期感冒、发热。
妇女在怀孕早期,患一般感冒不会造成胎儿脊柱裂或无脑畸形,而发高热时则有这种可能。
因此,在怀孕早期有过发热史的孕妇应做产前B超检查,以便
明确诊断。
(2)怀孕早期接触放射线。
妇女怀孕早期一般因诊病接触过放射线检查,不会造成胎儿神经管畸形。
但大剂量放射线对胚胎发育会有不良影响,可以引起胚胎死亡或发生各种类型的出生缺陷,其中包括无脑畸形。
孕早期更应避免X线照射腹部。
(3)怀孕早期服用某些药品。
在怀孕早期接触过有害毒物能否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主要看接触的有害毒物毒性的大小、接触时间长短及数量的多少。
(5)补充叶酸注意。
不能滥补叶酸①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叶酸制剂。
②不可以长期服用,长期服用会干扰体内锌的代谢,锌摄入不足,也会影响宝宝的发育。
③如果在孕前长期服用避孕药,最好在孕前6个月停止用药,这是因为避孕药有可能会干扰叶酸等维生素的代谢。
治疗:确诊后应行引产术,若合并羊水过多应行高位破膜,促使其自然娩出。
九、脊柱裂
1. 发病原因
脊柱裂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
脊柱裂为另一类神经轴先天畸形,与颅裂的发生情况完全相同,主要是在胚胎期的神经管闭合时,中胚叶发育发生障碍所致椎管闭合不全。
最常见的形式是棘突及椎板缺如,椎管向背侧开放;而椎体裂开,椎管向腹侧开放者,和一侧椎板缺如,椎管向一侧开放者均较罕见。
病变可涉及一个或多个椎骨。
有的同时发生脊柱弯曲和足部畸形。
脊柱裂常与脊髓和(或)脊神经发育异常或其他畸形伴发,少数还与颅裂伴发。
2. 临床特征:
(1)脊膜膨出型:以腰部和腰骶部为多见,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脊膜通过缺损的椎板向外膨出达到皮下,形成背部正中囊肿样肿块,其内容除少数神经根组织外,主要为脑脊液充盈(2)脊膜脊髓膨出型:较前者少见,除脊膜膨出外,脊髓本身亦突至囊内,见于胸腰段以上,椎管后方骨缺损范围较大,膨出囊基底较宽,透光试验多阴性,手压之可出现脊髓症状(应避免加压性检查),多伴有下肢神经障碍症状。
(3)伴有脂肪组织的脊膜(或脊膜脊髓)膨出型:即在前两型的基础上,囊内伴有数量不等的脂肪组织,较少见。
(4)脊膜脊髓囊肿膨出型:即脊髓中央管伴有积水的脊膜脊髓膨出,此型病情严重,且临床症状较多,易因并发症而难
以正常发育,易早逝。
(5)脊髓外翻型:即脊髓中央管完全裂开,呈外翻状暴露于体表,伴有大量脑脊液外溢,表面可形成肉芽面,此为最严重的类型,因多伴有下肢或全身其他畸形,且多有双下肢瘫痪等,症状复杂,死亡率甚高。
6)前型:指脊膜向前膨出达体腔者,临床上甚为罕见,仅从mr检查中发现。
3. 预防与治疗原则
虽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妇女在妊娠前到妊娠3个月期间每天服用400微克叶酸能减少神经管畸形的发生。
(1)对于无症状的隐性脊柱裂不需治疗。
(2)2.手术治疗。
十、唇裂
1. 发病原因:
引起发育和融合障碍的确切原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研究表明,可能分为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并与营养、遗传、感染、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唇裂的患者可发现在其直糸亲属或旁糸亲属中也有类似的畸形发生,因而认为唇裂畸形与遗传
内,当母体的生理状态受到侵袭或干扰时,就可能影响胚胎颌面部的生长发育。
如营养缺乏、感染、药物因素、物理损伤和烟酒等。
2. 临床特征:
唇裂的主要表现为上唇部裂开。
根据裂隙的部位和裂开的程度可分为三度。
1.一度唇裂仅为红唇裂开。
2.二度为裂隙超过红唇但未达鼻底。
3.三度为裂隙由红唇至鼻底全部裂开,前二者又称为不完全唇裂,最后者又称为完全唇裂。
3. 预防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