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作业

1101

王道明

041101020

主题:甲午中日战争研究(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影响为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距今已有近120年,但是对于这场战争的研究却从未停止,无论是战争本身还是战前战后的种种,都有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对于中国而言,甲午战争的惨败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彻彻底底的粉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热热闹闹三十年的洋务运动随着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宣告失败,落日的余晖彻底散去,国人一片唏嘘。但是战败带给中国的绝不仅仅是失落与愤恨,更多的是醒悟与反思,压迫式的思想转变给中国艰难的近代化之路带来了一丝生气,战后的种种变化也在悄然酝酿着近代化之路上的一场巨变。

思想之转变

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此言不虚,甲午战败与之前的战败所给予中国的打击程度是绝不在同一层次的。之前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可以用“英法技术先进,船坚炮利,军队训练有素,作战有计划,有预谋”等一系列理由来安慰自己,但是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已经进行了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口号喊了很多年,清政府也确实看到了“中兴”气象,甚至有了“世界第四海军强国”的称号。但是甲午一战,中国又一次一败涂地,经过几十年努力依旧不堪一击,更为关键的是败给了蕞尔小邦的日本,国人无不以为奇耻大辱,其后的《马关条约》更是刺痛了国人的神经。这一切都促使中国人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而转变中最为明显的,则是日本观的变化。

甲午之前,日本从来就不是中国重点关注的对象,古代士大夫对于“东夷岛国”十分轻视,即使在鸦片战争之后,开明的知识分子主要关注的也是西方列强,对于邻邦日本依旧不重视,黄遵宪有诗云:“只一衣带水,便隔十重雾”,恰是形象写照。甲午之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开始走上了审视日本,效仿日本之路。康有为随后发起了“公车上书”,他还向光绪帝指出:“以日之小,能更化则骤强如彼,岂非明效大验哉?”“夫今日在列大竞争之中,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另无他图。”梁启超也说:“日本幕府专政,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他们的结论很明确:要救中国,只有变法维新,而维新就要学习西方,既然日本学习西方后成功进行了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更是打败了中国,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学习日本,效仿日本变法自强呢?这是一个伟大的突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终于摆脱了天朝大国的思想包袱,突破中华文化优越感的心理障碍,甚至有了“不妨以强敌为师资”这样响亮的口号。

在这一批启蒙者的带领下,社会广泛形成了“以日为师”的风气,即使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20世纪初,又出现了中国人留学日本、考察日本的热潮。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人的日本观经历了从轻视嘲讽到震惊反思以至钦慕效仿的转变轨迹,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并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开始思考“救亡图存”之法,这无疑是近代化之路上中国人思想层面的一大飞跃。

社会经济的变化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廷曾颁发上谕说:“嗣后我君臣上下,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实力研求,亟筹兴革,毋稍懈志,毋务虚名”。从中不难看出,当时最高统治者还是以练兵,筹饷为自强之道,与战前基本无异,但是随后的客观事实却不允许以此为准。

清廷许多官员认为战败原因之一是中国积贫积弱,而这个状况的缘由则是工商业不发达,

所以当下必须大力发展工商实业。张之洞在《吁请修备储材折》中提出“亟造铁路”、“速讲商务”、“讲求工政”等九条措施,总理衙门也呼吁“通商为致富之原,必令上下相维,始终推求利弊”。与此同时,战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多数官员不再强调发展官办或官督商办企业,而是着重呼吁发展民间工商实业,这是相比于洋务时期的一个重大进步。在民间,“设厂自救”,发展工商实业的社会舆论日益高涨。1895年5月初,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应试的举人上书请愿,更是提出了全面发展农工商矿以及交通运输业的“立国自强之策”。清政府一方面财政上左支右绌,一方面朝野上下一致吁请自强御侮,于是不得不改变经济政策,开始重视发展工商实业,对民间私企态度也有了明显变化。随后清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之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尤其商办工业发展令人瞩目。

另一方面,《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速。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资本输出成为了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新特点。《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设立工厂,列强也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先后享有这项新的特权。列强的资本输出在压迫民族工业的同时,也在进一步摧毁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世界市场的经济规律一点一点的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使之成为世界经济链条上的一节。

无论是清政府的新政策,还是列强的经济侵略,它们都在改变中国的社会经济现状,或快或慢,或主动或被动,一切都体现为中国在近代化之路上的艰难前行。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本积累等一切经济因素的改变,也都在一点点的推动着近代化进程。

战后的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但是战争对于两国的影响并未终止于《马关条约》的签订,两国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思考:战争给两国人民,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不可否认,作为战胜国的日本就像是中了彩票,一下子成为了亚洲霸主,2亿两白银令他们举国上下都瞬间觉得非常富有。但是,正是胜利,让日本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给中国、亚洲人民,最终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对于中国,《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惨重的不平等条约,它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也正是这样关乎存亡的环境,激发了蕴藏在中国人民心中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用他们各自的方式寻求救亡图存的方法。

时至今日,甲午一战留给我们太多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紧跟世界潮流,积极把握历史机遇,强大的综合国力才是御侮之道,同时,我们要勿忘国耻,知耻而奋进,强大的民族意识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不竭的动力。

小结

从某种层面上看,甲午战争可以作为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开始,中国进入一个急剧变动的时代,此后二十几年中,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1895年《马关条约》,1898年百日维新,1900年庚子事变与八国联军之役,1901年清末新政运动,1905年预备立宪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袁世凯铁腕建立军事强人政治,1915年帝制运动,1916年袁氏死去与北洋军阀时期开始,1919年划时代的五四运动,这绝对是中国有史以来罕见的“剧变期”。甲午战争作为历史的起点,与过去最根本的区别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政治与知识精英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烈而持续的危机感,正是在这种危机感的驱动下,形成一种强烈而亢奋的变革动力,它引导着中国更为主动的参与进入体制变革,这种由于危机感而引发的自觉的变革意识与政治行动结合起来,使人们能动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运动。从此以后,中国进入一个由人们的的自觉意识参与的群体性的政治变动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