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吻火
梁遇春
作者简介
梁遇春,福建闽侯人。1924年入北京 大学英文系,1928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 学。大学期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其 中《英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尤为 当时青年读者所喜爱。并出版散文集《春 醪集》《泪与笑》等。其作品多致力于人 生探索与内心世界的剖析,既对现实的黑 暗和灵魂的堕落充满愤怒,有热忱地追求 理想的境界与健全的人性。
徐志摩的人生历程
感情: 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法学——历史——政治经济学
学业:
创作:
单纯的自然、完美的梦境——关 照社会现实、关注下层人民
感情:叛逆,追求爱情、自由
学业:率性
创作:创新
积 极 的 生 活 态 度源自 初步感知本文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怀人散文。文 章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描写,表现了 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 “吻着人生之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徐志摩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新月派” 的代表人物,其意外死亡曾引起巨大反映, 在文学界、教育界和新闻界都引发了声势浩 大的悼念活动。梁遇春和徐志摩似乎并无非 常密切的交往。他的散文主要发表在《新月》 刊物上。和徐志摩的交往就是《新月》做的 媒介。梁遇春的这篇悼念文章却另辟新径, 从数量极为可观的“悼徐”文章中脱颖而出, 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以“有一种人生像吻火”为题 写一段文字,用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你对本 文思想内容的深刻认识,150字左右。
惊奇、探索、含有无穷情调。
透过那“惊奇的眼神”,作者揭示了 徐志摩怎样的个性特征?
这惊奇的眼神反映出徐志摩对待生活的 一种心态,对人世的悲欢,对自然的美景, 对未知世界,他都是惊奇着,天天有兴致。 这种生活态度使这位浪漫的诗人时时刻刻对 生活充满热情,探索人生的美好、新鲜。哪 怕是面对悲哀,他也不垂头丧气,以一种积 极的态度来面对。
拓展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 象的标题下,“云——水”,“你—— 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 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 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 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 构。或人世遭际挫折,或情感阴差阳错, 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无奈苦笑, 怅然失……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 “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 “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 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
“吻火”精神具有怎样的社会价值?
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摆脱世俗的束缚, 追求自由生活。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
诗人徐志摩最终死于坠机事故,那惨烈 的情景让人目不忍视。但本文却独出新意, 将那毁灭的一刻化做吻火的壮美,让吻火这 一主题发挥到极致,诗人人生的壮美也发挥 到极致。
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1926年,徐志 摩与陆小曼(同为 第二次婚姻)结婚。 婚礼上得到徐 志摩的老师梁启超 咒骂般的证婚词。
1931年11月19日, 徐志摩乘飞机从南京 前往北京,途中遇大 雾,飞机坠毁,诗人 遇难。作为著名学者、 诗人、新月派代表人 物,徐志摩的意外死 亡引起巨大反响,文 学界、教育界和新闻 界都掀起声势浩大的 悼念活动,人们纷纷 撰文纪念 。
找出文中能体现诗人个性气质的 两个“特写镜头”
1.2段中描写徐志摩的一双银灰色的眸 子,和他那种惊奇的眼神。 3段写了徐志摩点烟时向人借火的细节, 和“吻火”的动作。 这两点传神的勾勒出徐志摩的个性灵魂 和精神风貌,表现了作者对诗人亲吻人生火 焰的人生态度和人格追求的高度赞美。
眼睛的神韵
徐志摩的眼睛不是银灰色的,作 者却说“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 灰色的眸子”,请依据作者的描述, 说说“银灰色”代表的含义。
徐 志 摩
1915年毕业于杭州 第一中学后就读于北洋 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 1919年在克拉克大学获 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后, 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 学政治。1920年9月, 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 女地位》答辩,获得哥 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徽因,被她出众 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1922 年3月(25岁)与发妻张幼仪离婚。 但林徽因经过理智地思索,离开了志摩……
精选了两个典型的侧面——“惊奇” 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来展示诗人 灵魂和风采。
“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有什 么联系?
文章前两节主要写诗人的眼睛,后两节主 要写“吻火”的动作。对诗人徐志摩而言, “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行为是互为表里 的,对人生的“惊奇”是“吻火”的动力, “吻火”的行动是“惊奇”最彻底的表现。没 有“惊奇”的眼睛,就没有“吻火”的惊人之 举。文章前后两部分在“人生态度”的层面上 实现了有机“对接”。
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结构严谨,构思严密
原动力
“惊奇的眼神” 有什么联系? “吻火”的动 作
最彻底的表 现
本文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何特色?
徐志摩的意外死亡对作者的震撼也是很 强烈的。但作者在文章中却仿佛要做“冷血 动物”,并没有放任内心情感自由流淌,只 是以素朴无华的笔墨“不动声色”地刻画了 徐志摩的眼睛和动作,并以此来透视诗人的 个性风采和精神灵魂,实现了与诗人心灵的 共鸣和深层次沟通,表现了一位精神知青对 徐志摩的特殊情感。
说说“吻火”的为深层含义 “吻火”象征徐志摩先生人生的态度, 就是诗人亲“吻”生活之“火”、投身生 活烈焰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无论是对 “人世的悲欢”“自然的美景”还是“日 常的琐事”,诗人都对其充满“惊奇”, 探索人生的真谛。
在徐志摩“吻火”的动作中,我们又 可以窥探到诗人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 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 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 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单纯的信仰。他的 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 的实现的历史。”
——胡适《追悼志摩》
知识链接
恶之花
波德莱尔,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先驱。他 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 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 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 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 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 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又痛恨又赞美。
“火”的形象在文中可以象征生活中明亮、 温暖、热烈的事物,也代表生活中毁灭一切 的力量。通常人面对这“火”,往往敬而远 之,隔岸观火。而徐志摩却肯亲吻这团生龙 活虎的烈火,这个动作不仅表现出徐志摩对 光明、热烈的挚爱,也表现出他对灾难、毁 灭的坦然,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如此 浪漫、壮烈、新奇,它被作者化做“吻火” 这一形象的比喻,表现作者对诗人的由衷赞 美。
梁遇春
作者简介
梁遇春,福建闽侯人。1924年入北京 大学英文系,1928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 学。大学期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其 中《英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尤为 当时青年读者所喜爱。并出版散文集《春 醪集》《泪与笑》等。其作品多致力于人 生探索与内心世界的剖析,既对现实的黑 暗和灵魂的堕落充满愤怒,有热忱地追求 理想的境界与健全的人性。
徐志摩的人生历程
感情: 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法学——历史——政治经济学
学业:
创作:
单纯的自然、完美的梦境——关 照社会现实、关注下层人民
感情:叛逆,追求爱情、自由
学业:率性
创作:创新
积 极 的 生 活 态 度源自 初步感知本文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怀人散文。文 章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描写,表现了 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 “吻着人生之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徐志摩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新月派” 的代表人物,其意外死亡曾引起巨大反映, 在文学界、教育界和新闻界都引发了声势浩 大的悼念活动。梁遇春和徐志摩似乎并无非 常密切的交往。他的散文主要发表在《新月》 刊物上。和徐志摩的交往就是《新月》做的 媒介。梁遇春的这篇悼念文章却另辟新径, 从数量极为可观的“悼徐”文章中脱颖而出, 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以“有一种人生像吻火”为题 写一段文字,用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你对本 文思想内容的深刻认识,150字左右。
惊奇、探索、含有无穷情调。
透过那“惊奇的眼神”,作者揭示了 徐志摩怎样的个性特征?
这惊奇的眼神反映出徐志摩对待生活的 一种心态,对人世的悲欢,对自然的美景, 对未知世界,他都是惊奇着,天天有兴致。 这种生活态度使这位浪漫的诗人时时刻刻对 生活充满热情,探索人生的美好、新鲜。哪 怕是面对悲哀,他也不垂头丧气,以一种积 极的态度来面对。
拓展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 象的标题下,“云——水”,“你—— 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 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 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 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 构。或人世遭际挫折,或情感阴差阳错, 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无奈苦笑, 怅然失……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 “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 “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 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
“吻火”精神具有怎样的社会价值?
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摆脱世俗的束缚, 追求自由生活。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
诗人徐志摩最终死于坠机事故,那惨烈 的情景让人目不忍视。但本文却独出新意, 将那毁灭的一刻化做吻火的壮美,让吻火这 一主题发挥到极致,诗人人生的壮美也发挥 到极致。
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1926年,徐志 摩与陆小曼(同为 第二次婚姻)结婚。 婚礼上得到徐 志摩的老师梁启超 咒骂般的证婚词。
1931年11月19日, 徐志摩乘飞机从南京 前往北京,途中遇大 雾,飞机坠毁,诗人 遇难。作为著名学者、 诗人、新月派代表人 物,徐志摩的意外死 亡引起巨大反响,文 学界、教育界和新闻 界都掀起声势浩大的 悼念活动,人们纷纷 撰文纪念 。
找出文中能体现诗人个性气质的 两个“特写镜头”
1.2段中描写徐志摩的一双银灰色的眸 子,和他那种惊奇的眼神。 3段写了徐志摩点烟时向人借火的细节, 和“吻火”的动作。 这两点传神的勾勒出徐志摩的个性灵魂 和精神风貌,表现了作者对诗人亲吻人生火 焰的人生态度和人格追求的高度赞美。
眼睛的神韵
徐志摩的眼睛不是银灰色的,作 者却说“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 灰色的眸子”,请依据作者的描述, 说说“银灰色”代表的含义。
徐 志 摩
1915年毕业于杭州 第一中学后就读于北洋 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 1919年在克拉克大学获 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后, 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 学政治。1920年9月, 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 女地位》答辩,获得哥 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徽因,被她出众 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1922 年3月(25岁)与发妻张幼仪离婚。 但林徽因经过理智地思索,离开了志摩……
精选了两个典型的侧面——“惊奇” 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来展示诗人 灵魂和风采。
“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有什 么联系?
文章前两节主要写诗人的眼睛,后两节主 要写“吻火”的动作。对诗人徐志摩而言, “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行为是互为表里 的,对人生的“惊奇”是“吻火”的动力, “吻火”的行动是“惊奇”最彻底的表现。没 有“惊奇”的眼睛,就没有“吻火”的惊人之 举。文章前后两部分在“人生态度”的层面上 实现了有机“对接”。
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结构严谨,构思严密
原动力
“惊奇的眼神” 有什么联系? “吻火”的动 作
最彻底的表 现
本文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何特色?
徐志摩的意外死亡对作者的震撼也是很 强烈的。但作者在文章中却仿佛要做“冷血 动物”,并没有放任内心情感自由流淌,只 是以素朴无华的笔墨“不动声色”地刻画了 徐志摩的眼睛和动作,并以此来透视诗人的 个性风采和精神灵魂,实现了与诗人心灵的 共鸣和深层次沟通,表现了一位精神知青对 徐志摩的特殊情感。
说说“吻火”的为深层含义 “吻火”象征徐志摩先生人生的态度, 就是诗人亲“吻”生活之“火”、投身生 活烈焰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无论是对 “人世的悲欢”“自然的美景”还是“日 常的琐事”,诗人都对其充满“惊奇”, 探索人生的真谛。
在徐志摩“吻火”的动作中,我们又 可以窥探到诗人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 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 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 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单纯的信仰。他的 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 的实现的历史。”
——胡适《追悼志摩》
知识链接
恶之花
波德莱尔,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先驱。他 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 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 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 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 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 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又痛恨又赞美。
“火”的形象在文中可以象征生活中明亮、 温暖、热烈的事物,也代表生活中毁灭一切 的力量。通常人面对这“火”,往往敬而远 之,隔岸观火。而徐志摩却肯亲吻这团生龙 活虎的烈火,这个动作不仅表现出徐志摩对 光明、热烈的挚爱,也表现出他对灾难、毁 灭的坦然,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如此 浪漫、壮烈、新奇,它被作者化做“吻火” 这一形象的比喻,表现作者对诗人的由衷赞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