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规划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城、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规划方案设计探讨

摘要: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规划设计中,通过“脉、城、院”的核心理念演绎和各项规划建设措施,引领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塑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氛围,致力于打造具备岭南风格、低碳智慧、山水田园型的生态教育园区。

关键词:延脉, 筑城, 塑院

1.项目概况

广州职业技术院校迁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工程位于增城朱村的广州教育城一期中部

核心地带,净用地面积549379.7平方米(约823 亩)。按照教育城建设要求,作为首批迁入院校之一,项目规划建筑计容面积约42万平方米,新校区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按全日制18000人、非全日制5000人计,合计共23000人,另包括教职工1200人、后勤保障人员180人。

2.规划总体构思

2.1背景分析

1)宏观区位分析

在广州总体规划中,该地区为山水特色的新城片区,未来广州东北部将形成一个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森林公园群落。教育城的开发建设是东部山水新城片区的重要举措,对广州教育事业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需要按照生态型、低密度的理念,根据“岭南特色和山水田园型教育城”的规划定位,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2)中观区位分析

基地位于广州教育城西北部,现状西侧有290 县道向南接入广汕公路,未来周边交通路网便捷,沿广汕公路有规划地铁21号线经过,并设有教育城站点。基地西侧有西福河自南向北流过。周边森林公园众多,山地景观特征突出。

3)基地高程分析

场地高差起伏近50米,地势东北为高起山头,山脊向西南延伸。山脊延续性较好,自东北向西南逐渐下降,形状完整,支脉较少,可以利用其作为一条重要的景观轴线。

三处山顶依次升高,景观序列性较好,可重点加强其景观特征。

4)基地地形分析

山体部分坡度大多在25%以上,平地地块较完整。南坡北坡东部地区缓坡较多,建筑可依势而上;东南山坡形状规整,坡度较大,可通过台地处理丰富景观层次;东北部地高坡陡,宜作为自然景观用途。

5)基地保护要素分析

基地内西南角有一处保护建筑与七棵古树名木,规划可将保护建筑再利用为校史陈列馆,对古树名木实施挂牌保护,同时应适当控制周边新建建筑的屋顶造型与立面材质,使其与老建相呼应。

2.2理念分析

围绕广州教育城建设“岭南风格、低碳智慧、山水田园”型生态教育城的总体目标,本次规划提出“延脉”、“筑城”、“塑院”三大核心理念。

1)延脉

作者简介: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生态生长理念:延广州之脉。——打造多层次的生态和景观系统。

根据广州市总体规划,广州东北部将形成巨大的森林公园群,本次规划提出遵循设计结合自然的基本思想,顺应基地周边山脉走势,建构基地内部两级生态脉络,实现生态景观系统的架构。

一级脉络架构:双轴统领。东北部,规划最大限度保留基地内山体景观,以之打造休闲功能板块,并根据山脊走向打造绿脉轴,实现外围大山脉的延续;西部,结合主入口和山体的对景打造文脉轴,实现文化空间与生态基底的交融;

二级脉络架构:三廊汇水。本次规划利用广州多雨的气候特征,结合山脉走向延续三条主要汇水廊道,并与景观建筑整体布局相结合,通过路径串联教学区、生活区多处空间节点;形成由山、水、林、地向建筑组群层层渗透的绿化脉络。

2)筑城

功能聚合理念:筑美好之城——造以微缩城市为意象,体验美好的生活、体育、教学区功能整合布局。

整体上:提出“一带织城”的概念。通过便捷的道路系统串联校前综合区、高职教学区、中职教学区、高职体育区与高职生活区四大功能区,打造完整的序列性、趣味性的城市空间体验廊带。

校前综合区、高职教学区、中职教学区:提出“以街串城”的概念。通过连续的共享界面组织实训、教学、行政等功能。大量采用骑楼、平台、连廊、架空层的处理方式为师生提供多层次的交往空间。

高职生活区:提出“街绿相荣”的概念,建筑依山就势,围合出街巷等公共空间,设置商业、生活服务设施,通过丰富的街道界面和渗透关系,将多样的街道生活与多层次的绿化融合起来。U形单体逐层跌落,与地形充分结合,创造更多的绿化平台及体育场所。

3)塑院

传统传承理念:塑岭南之院——打造具有岭南文化特征、以交流为主题的公共空间系统。

结合岭南传统文化的建筑特征与重视自由、包容的空间形象特征,本次规划提出通过各具特色的院落空间形式,营造教学区碰撞交流空间、生活区共享娱乐空间,并通过传统的围合方式体现岭南文化特征。建筑将坡屋顶、灰墙等岭南传统符号进行现代演绎,体现文化的延续性与建筑的当代语汇,立面整体素净典雅彰显学府特征。

图1 鸟瞰图

3.规划用地布局

3.1整体结构

两轴:西部文脉轴和东北部绿脉轴。

一带:城市空间体验廊带,贯穿教学生活区域。

四心:学习中心——图书馆;景观中心——殊文塔;体育活动中心——覆土风雨操场;文化活动中心——师生活动中心。

多点:广场、园林形成的多级景观活动节点。

七片区:校前综合区、体育区、高职教学区、高职生活区、中职教学区和生活区、休闲种植区和休闲景观区。

3.2功能分区

校前综合区以图文信息中心为核心,包括校史陈列、会堂、行政等功能,结合主入口广场安排在相对安静的区域。高职教学区与实训区设置在校园西北部,交通便捷且互不干扰,同时保证实训实习区对外连接紧密。中职部分教学区与生活区整合设计,以学生年龄作为设计关注点,兼顾学习与管理的便捷性。高职生活组团则依山就势,空间时收时放,拾级而上,整体成带型布局。

体育区位于校园东南侧地势较平缓处,形成生活区与教学区的过渡,部分场地与屋顶平台相结合,创造活跃的休闲空间。

图2 总平面图

4.竖向规划及交通系统

通过理山塑台的方式进行场地竖向组织,为主要功能空间的出入口提供便捷,同时通过综合控制实现整体土方平衡。将车行、慢行、步行三个系统结合场地标高分层规划,打造多层次便捷的校园内部交通网络。

车行系统方面,方案通过高程28 米,38 米,48 米、68 米为主的三层环路系统组织车行交通,实现生活与教学区的基本水平联系,减少垂直交通量;慢行交通方面,通过48米等高线自行车专用线路的打造,实现生活区与教学区的便捷沟通;步行交通方面,通过多样化的步行路径串联各个功能组团,打造趣味性的生活环境。

静态交通方面,采用分区均衡、地上地下相结合的原则,布置足量的停车。

5.环境与绿化景观设计

景观分区:基地分为六大景观分区,分别为中职景观区、高职教学景观区、综合景观区、体育景观区、高职生活景观区、山体景观区。

景观轴:设置两级景观轴线;一级景观轴两条,为西侧文化景观轴、西侧沿自然山体设置自然景观轴;二级景观轴两条。

景观带:三条景观带,教学景观带贯穿高职教学区和中职区,体育景观带贯穿体育区,生活景观带贯穿高职生活区。

景观节点:设置两级景观节点,在一级景观轴上设置一级景观节点,沿景观带设置二级景观节点。

园林布局设计

山体为用:打造三个主题生态园。

生态休闲园:最大限度保护山体景观,打造自然景观为主的休闲园林,包括问兰谷、步木林;结合景观教学种植,打造多个休闲种植小园林,包括植苗园、研草园和拾馨园。

生活趣味园:结合山体走势,积极利用场地,营造丰富台地园。结合生活区建筑,打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