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羧酸梳型共聚物吸附分散性能及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科技资讯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9 NO.29

高新技术

在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进程中, 超塑化剂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其发明和应用被公认是继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技术之后混凝土技术领域的第三次飞跃。聚羧酸系超塑化剂最早是由日本科学家研制成功的新型混凝土外加剂, 由于其具有典型的梳型特征, 所以习惯上又被称为聚羧酸梳型共聚物。该类减水剂(超塑化剂

到90年代初期已正式工业化生产, 并已成为建筑施工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商品化混凝土外加剂。聚羧酸超塑化剂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 极大地推动了自密实混凝土、超高强混凝土以及各种特种混凝土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1 聚羧酸梳型共聚物的发展现状

聚羧酸盐高性能混凝土减水剂主要是通过不饱和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共聚, 将带活性基团的侧链接枝到聚合物的主链上, 使其同时具有高效减水、控制坍落度损失和抗收缩、不影响水泥的凝结硬化等作用。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是完全不同于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NSF和三聚氰胺磺酸盐甲醛缩合物(MSF减水剂, 即使在低掺量时也能使混凝土具有高流动性, 并且在低水灰比时也具有低粘度和坍落度保持性能。它与不同水泥有相对更好的相容性, 是高强高流动性混凝土所不可缺少的材料。由此可见, 聚羧酸系高性能混凝土减水剂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根据反应单体类型, 其大体分为烯烃/顺丁烯二酸酐聚合物和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脂聚合物等。而日本研制的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最早合成的反应性活性高分子是用作混凝土坍落度损失控制剂, 后来真正意义上做到在分散水泥的作用机理上设计出各种最有效的分子结构, 使外加剂的减水分散效果、流动性保持效果得以大大提高, 从而带动了预拌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1995年后聚羧酸系减水剂在日本的使用量已超过了萘系减水剂, 且其品种、型号及品牌已名目繁多。尤其是近年来大量高强度、

高流动性混凝土的应用带动了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广泛应用与技术发展。目前日本生产的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厂家主要有花王、竹木油脂、NMB 株式会社、藤泽药品等, 每年利用此类减水剂用于各类混凝土生产量约在1000万立方米左右, 并有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

由此同时, 其他国家对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研究与应用也逐渐增多, 虽然日本是研发应用聚羧酸系减水剂最多也是最为成功的国家, 但目前北美和欧洲对高

效减水剂(超塑化剂的研究方向也在发生变化与转移, 其研究中心内容已逐渐转移到对聚羧酸系减水剂(超塑化剂的研究上来。从最近文献调研与资料报道来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代为聚羧酸系减水剂(甲基丙烯酸/烯酸甲酯共聚物, 第二代为聚羧酸系减水剂(丙烯基醚共聚物, 第三代为聚羧酸系减水剂(酰胺/酰亚胺型, 以及第四代聚酰胺-聚乙烯乙二醇支链的新型高效减水剂。我国的聚羧酸系减水剂是在2000年以后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开始进行实验性研究的, 但是由于我国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和减水剂合成与应用技术的进步及政策性扶持, 为制备功能高性能减水剂提供了条件, 因此许多研究者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科研成果。如复旦大学的胡建华等将聚乙二醇、马来酸酚、丙烯酸等合成含有羧基、羟基、磺酸基多官能团的共聚物,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的郑国峰等进行了乙烯基磺酸盐、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系列减水剂的研制, 南京化工大学的赵石林等利用马来酸配分别与甲基丙烯酸、烯基磺酸盐进行了二元及三元共聚物的研制, 该校的钱晓琳还进行了马来酸酰胺类单体二元共聚物的合成, 山东建材学院的王正祥等进行的羟基羧酸盐、丙烯酰胺系列减水剂的研制。到2005年, 由于我国大型基础建设以及高速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聚羧酸系减水剂在我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据估计, 按照我国目前的高速铁路规划, 在今后5~10年内, 我国将年平均消耗聚羧酸系减水剂20~30万吨。虽然我国已成为了聚羧酸系减水剂最主要的消费国并已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但在聚羧酸梳型共聚物的分子设计方法、吸附分散性能、流变学性能以及其对水泥水化反应进程和水化产物形貌的影响方面还较为欠缺。

2 聚羧酸梳型共聚物的吸附分散性能及作用机理

混凝土超塑化剂吸附分散性能及机理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溶液中, 固液界面的吸附过程比较复杂。因为体系中至少有三个组分:固体(吸附剂、溶剂和溶质(吸附质。当溶质为表面活性剂时由于它强烈降低固—液界面张力, 在界面上产生最大的正吸附。作为固体吸附剂, 由于本身的性质和结构的复杂性, 其吸附作用可以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并且吸附作用可以发生在毛细孔、裂缝、气孔的所有表面上, 因此通常它的实际比表

面积比表观比表面积超过好多倍。超塑化剂在水泥上的吸附过程比一般的溶液吸附过程复杂的多。并且在水泥-水分散体系中, 水泥粒子吸附超塑化剂的同时, 伴随水泥的水化过程。针对这种复杂的多向分散体系, 研究等温吸附过程有很多困难。因为水泥水化过程的水化产物是不断变化的, 大量凝胶的产生使比表面积不断增加。在这种动态过程中, 研究等温吸附实际上测定的是表观吸附量, 而不是真实吸附量。

作为水泥分散剂的塑化剂和超塑化剂, 大多都是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如木质素磺酸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三聚氰胺磺酸盐甲醛聚缩物、多环芳烃磺酸盐甲醛缩合物、丁烯二酸苯乙烯共聚物、磺化聚苯乙烯、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等。它们在水泥上吸附时表现出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吸附的特征。

(1它们是水溶性的线形高分子化合物, 有利于固—液界面吸附, 并显著降低其界面张力。

(2由于高分子化合物是多分散体(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 故同多组分体系的吸附相似, 吸附时会发生分级效应。通常分子量较低的发生可逆吸附; 而分子量较高的产生不可逆吸附。

(3达到平衡缓慢, 有时要1h ~2h, 甚至几天。脱附曲线出现滞后现象。固—液界面吸附层的结构复杂, 界面层厚度可达到几微米。

(4分子化合物的吸附量可随温度升高而提高(也有例外。因为吸附必是在熵上有利, 而不是在能量上有利, 所以吸附高分子化合物熵必降。但是相反高分子吸附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