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经济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标解读】

应该把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特点、作用。应该把他们与中国的改革进行比较以搞清楚为什么中国的改革成效显著而苏联的改革失败。

【考试大纲】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知识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弊端日益暴露。2.措施:

①农业方面,允许集体农庄拥有一定数量的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

②工业方面:将部分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等权力;尝试推行“ 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

③思想意识上: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破了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

失败原因:改革在没有实现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基础上进行的。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具有很大的。

4教训:

①改革要有明确、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破除旧的模式的束缚。

②改革不要急于求成,不能忽视客观规律,而应实事求是,稳步前进。

③不要全盘否定领袖和历史,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地评价。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①经济方面: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的限制等政策。

②工业上:推行,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

2.结果:

①前期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

②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

3.原因:

①1975年以后,与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②改革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

4.教训:①改革必须对国情特别是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科学地分析和判断。

②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原因:

①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②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2.措施:

①经济方面:初期主要在经济领域进行,对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

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经济存在。

②政治方面:后期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改革,国内政局逐渐失控。3.结果:

①经济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②政治改革导致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

4.教训:

①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

②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③改革步伐要稳,不能急于求成。

【知识拓展】

1.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等等。

2.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①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

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② 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③ 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

挥了国家职能;

④ 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走进高考】

例1. (2007江苏历史)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解析:此题属逆向思维型选择题,A、B、C三项都是20世纪二三十

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此时正处于斯大林执政时期。1985

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在其政治改革中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公开化”,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故选D。

答案:D

例2. (08年广东单科,30)(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

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过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

材料二 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啊?(5分)

(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3分)

解析:本题以西方与苏、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命题,重点考查经济发展的模式及其理解。第⑴问可以根据材料的信息,即“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 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等方面分析归纳;第⑵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⑶问在第⑵问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市场与政府职能的关系的角度归纳。

答案:(1)变化:①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由加强转变为一定幅度的降低。②减少政府开支,缩小福利规模,紧缩通货,削减税收,以刺激投资。

(2)①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二战后苏联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5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60-70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80年代中期以来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共同的局限性:未从根本上认识苏联的国情,改革未坚持实事求是。

(3)应该把政府的计划性和市场的自由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