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几点思考

摘要:文本研究对准确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日显重要。文本研究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马克思文本的历史背景,坚持客观性、整体性、学术性三原则,综合运用考据学、解释学、语言学和比较学四种方法,以推进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文本研究;科学

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文本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其实质就是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因而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进入21 世纪,重视对马克思文本研究成为了国内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共识,并成为马克思思想研究的重要方向和新的视野。

一、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个主题

文本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但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研究主题。研究主题的确立主要是由时代主题决定的。就世界整体来看,“二战”前,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面临着民族独立的问,当时的时代主题是革命与解放,相应地,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主题自然是革命和解放的理论;“二战”后,许多国家、民族相继摆脱殖民体系走向独立,其主要任务就是发展自己,时代的主题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因而研究的主题也必然从革命的理论转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就我国的情况来看,不仅新中国建立前后研究的主题大为不同,而且新中国建立后的不同发展阶段,研究主题也各不相同。20世纪50—60年代的研究主题绝对不同于80—90年代的研究主题。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主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文本研究不是在摆弄纸张碎片,不是在考订文本细节、梳理文本字句,它是立足于具有实际,指向社会现实问题。社会现实问题并非是指社会上存在的形形色色的现象和事件,而是指重大的社会变革所引发的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以及在精神领域由于对这些社会矛盾的回应而形成的思想潮流和理论趋向,尤其是指社会变革所主导的实践指向、理论回应实践所主导的精神指向以及由二者之间的内在张力所诱发的一系列时代课题。二、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两个背景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新时期要对马克思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离不开对其历史背景的把握。

其一,马克思文本创作的原初历史环境。工业革命在带来技术进步和经济发

展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动荡不安,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工人运动随之兴起。各种自然科学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皆逐渐成型,并影响到社会科学。其中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通过回溯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发展状况,厘清什么是那个时代处于重要地位的社会问题,再将我们所解读的文本所论述的问题与此相对照,以判断作者是否准确地把握住了自己时代的脉搏,是否客观地反映出社会发展状况,是否科学地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等等。

其二,与马克思发生过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思想家及其派别。首先,直接发生关系的有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费尔巴哈、施蒂纳、魏特林、威廉·沃尔弗、格律恩、蒲鲁东、拉萨尔、巴枯宁等人,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青年黑格尔派、真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者同盟、德国社会民主党等思潮或党派;其次,间接发生关系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尔,黑格尔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先驱,他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理论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最后,是与马克思处于同一时代,同一文化氛围和社会现实中,但思想意旨却迥然不同的思想家,比如被奉为“存在主义之父”的克尔凯郭尔。通过比较和分析两者的思想,可以凸现人类哲学和思维探索的多元化,以及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合理定位。

三、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三个原则

原则的确立对研究者的文本研究工作有着规范、制约的作用,正确的原则有助于马克思文本研究工作的开展,错误的原则会使马克思文本研究工作误入歧途。在文本研究中要实现向马克思思想本真形态的回归,就必须确立以下根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文本的完结代表作者思想的定格,所以文本的意义是既定的,不随着研究者的变化而变化,正确解读文本,需要研究者达到“忘我的境界”。研究马克思的思想也应当如此,需要我们把马克思文本当作一个客观的对象来进行解读。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仅要摆脱个人的主观看法,还要融入到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对文本进行详实的梳理、考证、分析和阐发,领会作者的原义。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基本成为公认的理解。可问题是,马克思一生从来没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称谓他所创立的哲学,从未提出或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在《神圣家族》中,相对“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提出的是“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相对“旧

唯物主义”,马克思提出的是“新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相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马克思提出的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其实,从历史上看,“辩证唯物主义”是狄慈根首先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恩格斯首先提出的,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列则是卢卡奇首先提出的。对于现在的研究者而言,不能说这个提法是错误的,但是在对马克思文本进行重新解读的过程中,值得进一步思考。

(二)整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基本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教育、科技、军事等诸多领域。但是现在通常认为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部分组成,但是马克思从来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归为三个基本部分,我国认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部分的划分出自于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这三个组成部分的认可来自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通过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批判杜林对这三个部分的指责。所以,现在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划分最终来源于一位反马克思主义者—杜林。不可否认,三个基本部分的划分有助于粗浅的认识马克思的思想,但是在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中,极易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比如,就研究《资本论》而研究《资本论》,没有看到《资本论》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因此,进行马克思文本研究,须具有整体视野,确立整体性原则,善于通过不同的文本进行比较、推演、组合与梳理,在此基础上实现向马克思思想本真精神的最大复归。

(三)学术性原则

对于马克思文本的解读,很多研究者并不是把它当作一种单纯的学术对象,而主要是将其视为一种诠释时代问题和解决现实矛盾的策略、手段来考虑的。研究者根据现实状况,概括出某种观点,再从既有的政治立场出发,到马克思的文本中去寻找论据或反对,然后又借助这些论据,强化对自己观点和策略的信念。在这种情形下,研究者不仅不可能以文本本身为本位,而且必然会肢解文本的完整性,过分突出那些与现实观点契合或相违的部分和思想,而忽略文本中的其余部分,这时文本已成为研究者论证自己观点的一种工具,这样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必然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和政治性考量。因此,不可能是在对马克思文本做全面而精深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公允而客观的见解。强调马克思文本研究回归到学术性层面,而不会人为地回避、舍弃某一部分,或过分突出、张扬某些方面,这样有利于理解、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然,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学术性原则与一个主题并不矛盾,因为学术性原则仅是要求把马克思文本作为学术对象,通过客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