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贝母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研究

中药贝母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研究
中药贝母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研究

内容摘要:【摘要】论述贝母的功效如清热润肺、化痰止咳、解毒散结等,从《本草纲目》、现代医学和新方应用三方面对贝母的临床应用加以总结。最后讲述了贝母的多种药理作用,包括镇咳、祛痰、平喘、抗菌及抗溃疡作用。

【摘要】论述贝母的功效如清热润肺、化痰止咳、解毒散结等,从《本草纲目》、现代医学和新方应用三方面对贝母的临床应用加以总结。最后讲述了贝母的多种药理作用,包括镇咳、祛痰、平喘、抗菌及抗溃疡作用。

【关键词】贝母;临床应用;药理作用

1 贝母的功效

《本草纲目》中贝母释名: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气味(根)辛,平,无毒。《本草纲目拾遗》中把贝母分为川贝母、浙贝母。

1.1 川贝母又可称为贝母、空草、贝父等。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咳,咳痰带血,肺痿,肺痈,瘿瘤,瘰疬,喉痹,乳痈等症状。服用时3~9 g,研粉冲服一次1~2 g,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

1.2 浙贝母又名土贝母、象贝、浙贝、象贝母,大贝母。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浙贝母性寒,味大苦,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厥阴经。浙贝母具有清热化痰,散结解毒的功效,用于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等症状,内服煎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外敷。

2 贝母的临床应用

2.1 《本草纲目》中贝母可以用于以下症状(1)胸膈郁积。用贝母(去心),加姜汁炒后研细,再和姜汁、面糊做成丸子。每服七十丸。(2)化痰降气,止咳解郁。用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3)小儿百日咳。用贝母五钱、甘草(半生半炙)二钱,共研为末,加砂糖调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以米汤化服一丸。(4)乳汁不下。用贝母、知母、牡蛎粉等分,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猪蹄汤调服,此方名为“二母散”。(5)目昏,流冷泪。用贝母一枚,胡椒七料,共研为细末,点眼。(6)目生胬肉。用贝母、丁香,等分为末,加乳汁调匀点眼。(7)吐血、鼻血不止。用贝母(炮过),研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浆水送下。(8)小儿鹅口,满口白烂。用贝母(去心,研细)半钱,加水五分、蜜少许,煎三沸取抹患处。(9)乳痈。用酒送服贝母二钱,另找人吮乳,使之通畅。(10)紫白瘢。用贝母、南星,等分为末。生姜带汁调药搽瘢上。

2.2 现代医学表明贝母有以下几种功效应用(1)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及外感风热咳嗽,郁火痰结咳嗽、咯痰黄稠等症。川贝与浙贝皆属性寒而有苦味,都能清肺化痰而止咳,可用于痰热咳嗽等症。然川贝性凉而有甘味,兼有润肺之功,无论痰多痰少均可选用,因其药性缓和,气味不浓,小儿或老年体弱多病者,久服亦不伤胃,而清火散结之力则不及浙贝母,故宜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症,可与沙参、麦冬、天冬等品配伍;浙贝母苦寒之性较重,开泄力胜,大多用于外感风邪、痰热郁肺所引起的咳嗽,常与桑叶、杏仁、牛蒡子、前胡等品配伍同用。也常用于痈毒肿痛、瘰疬未溃之症。(2)用于瘰疬、疮痈肿毒及肺痈、乳痈等症。二贝都有清热散结的功效,可用于瘰疬、疮痈、乳痈及肺痈等症。然浙贝母偏于苦寒,长于清火散结,故一般认为用浙贝较佳。在临床应用方面,治瘰疬可与玄参、牡蛎配伍;治疮痈可与连翘、蒲公英、天花粉等配伍;治肺痈可与鲜芦根、生薏苡仁、冬瓜子、鱼腥草等

同用。

3 贝母的临床应用新方

3.1 治疗前列腺肥大贝母、苦参、党参各25 g。水煎服。一般连服3~5剂后即见功效。

3.2 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川贝粉碎,过80~100目筛后,分装备用。每日按每千克体重0.1 g,分3次服用。

3.3 治疗肝硬化腹水川贝、制甘遂(醋炒至连珠)各15 g,共为细末。清晨空腹时用大枣20枚煎汤送服或装胶囊内服,每周2~3次。另将白茅根煎水代茶饮。腹水消失后续服补中益气丸。有严重心脏病、溃疡病者禁服。

3.4 用于艾滋病患者的相关综合征(1)阴虚外感发热者,宜养阴清热,宣肺解表,方中可用川贝母。(2)气虚外感发热者,治宜益气固表,清热解毒,方中可用川贝母。(3)气虚阳明热盛者,治宜益气生津,清热解毒,方中可用川贝母。(4)肺气阴两虚者,治宜益气养阴,清肺润燥,方中可用川贝母。(5)痰热壅肺者,治宜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方中可用贝母。

3.5 用于慢性扁桃体炎和腺样体肥大治宜宣肺化痰,益气软坚,方中可用浙贝母。

3.6 用于乳腺癌治宜疏肝健脾,解郁活血,软坚散结,方中可用浙贝母。

4 贝母的药理作用

4.1 镇咳作用贝母为常用的止咳化痰药。中医传统认为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肿;川贝母润肺止咳。李萍等[1]对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暗紫贝母、浙贝母等11种商品贝母进行了镇咳药理作用筛选,发现11种贝母的总生物碱部分对小鼠氨水引咳均有显著的镇咳作用。除梭砂贝母和伊贝母外,其余9种贝母的乙醇提取物亦有显著的镇咳作用。钱伯初等[2]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豚鼠机械刺激引咳法及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咳法观察了浙贝母碱和去氢浙贝母碱的镇咳作用,结果证实了这两种生物碱是浙贝母镇咳的有效成分。李萍等对几种生物总碱作了进一步的分离提取,从鄂北贝母总碱中分离出鄂贝定碱,从蒲贝总碱中得到蒲贝酮碱和9207 n,经小鼠氨水引咳和豚鼠枸橼酸引咳实验证实这3种生物碱及单体成分均具有显著的镇咳作用,且有用量小、毒性低的优点,是很有开发前途的天然高效止咳药[3]。汪丽燕等[4]对贝母的镇咳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皖贝对电刺激神经干无影响,也不对抗尼可刹米的呼吸兴奋作用,因此认为贝母抑制咳嗽中枢而不抑制呼吸中枢,这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咳嗽者更为有利。

中药药理学――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docx

中药药理学――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就合成药而言,其剂量、剂型与制剂等药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条件等 生理因素,肝、肾功能障碍等病理因素,以及营养状况、生活环境等,对药物的 作用,都会产生显著影响。中药亦如此。 (1)药物因素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药季节、贮藏条件及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等,均对 中药作用的发挥有着显著的影响 1)中药基原(原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影响 中药材绝大多数是中国自产的,少数为移植或进口的。在品种上,历代本草 著作中屡有增加。不少本草书指出了历中药品种的混乱情况。故现在对其进行认 真的考证、分析、鉴定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目前全国用的贯众、独活、厚朴等中药,就来源于 20 多种不同种属植物;同一中药大青叶,各地用的药材又有 不同,有蓼科蓼兰、十字花科松兰、爵床科马兰、马鞭草科大青等,药用部 分也有用叶及带叶茎枝的不同。而且,同名异物的现象也很普遍。由于品种不清,其化学成分的含量和药理作用均有差异。 2)中药产地及采集季节的影响 A. 中药产地:药材产地对药物质量和疗效有着直接关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自古即有“道地药材”的讲法。中药之中大部分为植物药,自然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各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雨量等自然条件都能影响药用植物生 长、开花、结果等一系列生态过程,特别是土壤成分更能影响中药内在成分的质和量。《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记载的“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和《新修本草》说的:“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 而实非”。都很强调产地。产地不同,同一植物所含有效成分不完全相同,从 而使药理作用有别,临床疗效不稳定。如长白山的野山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日 本的园参,不但含人参总皂甙的量不同,而不同皂甙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又如人参茎叶中皂甙含量在吉林省七个产地所得样品,含量差别相当悬殊。不同产地及不同加工方法,以人参提取物的得量也不同。 B.采收季节: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 熟期,故采药时间的采收方式则随着中药的品种和入药部位而有不同。中国幅员辽阔,从寒带至亚热带,气候差异很大,故采药时间按照当地习惯因地制宜, 但要选择药用植物有交效万分含量时采收。有效成分的含量随不同生长季节及不同 入药部位而异,如人参中皂甙以八月后含量,麻黄中生物碱秋季含量,槐花在花 蕾时芦丁含量,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以七月中至八月中花蕾出现前为高峰,应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中成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 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

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二、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2.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3.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4.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中药药理学》 作业答案

《中药药理学》第1次作业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许多温热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 [1分]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 2. 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D.无机盐 3. 下列哪项为大多数寒凉药的药理作用 [1分]E.具有抗感染作用 4. 相畏配伍的目的是 [1分]A.减少毒性 5.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温热药长期给药后引起动物的机体变化 [1分]B.体温降低 6. 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B.有机酸 7. 中药材储藏条件不适宜的是 [1分]D.日照 8. 黄连与连翘同用抗感染为下列哪项配伍方法 [1分]B.相须 9. 下列药物,除哪项外,均有镇静、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 [1分]C.麻黄 10. 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是 [1分]A.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11. 下列哪种配伍为复方配伍禁忌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1分]A.相反 12.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1分]E.机体病理状况 13. 昆布、海藻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1分]D.无机盐 14. 甘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D.蛋白质 15. 知母可兴奋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的能量不足的药物是 [1分]E.附子

16.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长期给寒凉药后,对动物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 [1分]D.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多 17. 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理作用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 [1分]E.枳实 18. 辛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A.挥发油 B型题: 下列每组题有多个备选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使用一次或重复使用,也可以不选,请选择正确答案 1. 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是 [1分] D.麝香、麻黄 2. 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是 [1分] A.黄芩、栀子 3. 炮制后,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出率增加的是 [1分] D.延胡索 4. 炮制后,药物的毒性消除或降低的是 [1分] B.乌头 5. 由温热药造成的热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 [1分] D.痛阈值降低,惊厥阈值降低 6. 由寒凉药造成的寒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 [1分] C.中枢抑制性递质5-HT含量增加 7. 附子经炮制后 [1分] B.毒性降低 8. 黄芩炒制的主要目的是 [1分] C.便于贮存 9. 具有增效协同作用的配伍方法为 [1分] B.相须、相使 10. 减低或消除毒性的配伍方法为 [1分] C.相畏、相杀 11. 温热药对寒证大鼠的影响是 [1分] C.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 12. 寒凉药对热证大鼠的影响是 [1分] B.基础体温降低,痛阈升高 13. 抑制机体基础代谢的药物是 [1分] B.大黄、黄连

中药药理学各类药药理作用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 1.解表药的药理作用:发汗,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 1.1麻黄 主要药理作用: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病原微生物, 抗过敏,平喘,利尿,镇咳祛痰 其他药理作用: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强心、升高血压,对平滑肌的影响 1.2柴胡 主要药理作用:解热,抗炎,镇静、镇痛,促进免疫功能,抗病原微生物, 抗内毒素,镇咳,保肝利胆,降血脂,抗抑郁,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其他药理作用:抗惊厥、抗癫痫,抗肿瘤,对胰酶的影响,保护胃黏膜 1. 主要药理作用:解热,影响免疫功能,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降血糖、降血脂, 影响心脑血管系统(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降压, 改善脑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 其他药理作用:抗氧化,抗骨质疏松和雌激素样作用,增强记忆,抗肿瘤,保护胃黏膜 2.清热药的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细菌内毒素,解热,影响免疫功能,抗肿瘤2.1黄芩 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毒素,解热,影响免疫功能,保肝利胆,降脂其他药理作用:抗氧自由基损伤,减轻糖尿病并发症, 影响心血管系统(降压、抗心肌缺血) 2.2黄连 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细菌毒素,抗炎,解热,增强免疫 影响心血管系统(抗心律失常、降压) 影响消化系统(利胆、促进消化、抗胃溃疡) 其他药理作用:降血糖,改善糖尿病并发症,抑制血小板聚集,正性肌力作用 2.3金银花 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解热,抗炎,提高免疫功能 其他药理作用:保肝、利胆,止血,抗早孕 2.4穿心莲 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细菌内毒素,抗炎,解热,影响免疫功能 其他药理作用:抗肿瘤,保肝利胆 2.5牡丹皮 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镇静、催眠、抗惊厥,镇痛) 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抗心肌缺血, 抗脑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其他药理作用:抗过敏,免疫调节作用,保肝,降血糖 2.6知母 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降血糖,减轻激素的副作用 其他药理作用:抗癌,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中药乳膏剂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中药乳膏剂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首席医学网2005年10月30日13:08:57 Sunday 【关键词】中药 中药提取液或粉末直接加入乳剂型基质中制成软膏,克服了传统中药硬膏剂的制备工艺复杂、质量难以控制、药物使用率低、使用不方便及局部刺激等缺点[1],提高了药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增加了药物成分的协同作用,同时也为中草药的利用提供了新剂型[2]。经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证实,黄腐酸钠软膏(乳剂基质)中药物透皮吸收属零级动力学过程,可提供比口服液剂型稳定的血药浓度[3]。 1中药加工提取方法 根据中药所含成分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及不同的溶媒进行提取;含有冰片等易挥发性成分的药物,不易煎煮,需用醇溶解后,加入水相液中[4]。 1.1水提田应彪等[5]采用水煎煮法提取冬虫夏草、昆明山海棠的有效成分,经除杂、浓缩等工艺与乳膏基质、透皮促进剂制成的O/W型乳膏,质量稳定,保湿性良好,能显著延长猪同种植皮存活期。等量加入氮酮和丙二醇各2%,有促渗透作用。陈瑞云等[6]取补骨脂、花椒、白芷、细辛、地骨皮、旱莲草、薄荷、防风加水煎煮,生石膏、替硝唑分别过五号筛,制备得到的口炎康软膏可制成牙膏型,且疗效高、见效快,其中十二烷基硫酸钠为发泡剂,碳酸钙为磨擦剂。饶凡等[7]研制的六合软膏,对由“热毒”引起痈的肿疮疡初起等皮肤诸症有满意的疗效,其处方为:大黄、黄柏、乌梅、薄荷脑等六味药。除薄菏脑外,其余药物煎煮、过滤、合并滤液后用浓氯水调pH 6,浓缩成相对密度1.32的浓浸膏,薄荷脑以3%的环糊精采用研磨法制成薄菏脑β环糊精包合物。药物浸膏与乳化基质的比例为1∶4。 1.2醇提或渗漉提取王纯梅等[8]筛选出桃仁、玉竹、补骨脂(药材中加入70%的乙醇室温提取)等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激活作用的天然药物,研制出白癜消乳膏,经过2年多的留样观察,该乳膏质量稳定,对白癜风的治疗作用显著。王晋红等[9]经剂型改革,制成了蛇葡萄根软膏。蛇葡萄根去皮、心之干根,切片,用乙醇提取有效成分浓缩后,与常用的乳剂基质硬脂酸、单甘脂等及透皮吸收剂、防腐剂等制成软膏剂,每克软膏含干药材1 g。 1.3水提醇沉支家萃[4]将金黄散成分中的中药饮片水煎、醇沉、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后,配成W/O 型金黄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他认为W/O型乳膏剂可使软膏保持一定的含水量;应用水提工艺时,用醇沉可除取蛋白质等杂质,使成品在贮存过程中质量稳定;在乳膏基质中,要适当加大保湿剂的用量,以防软膏表面失水变硬。饶双超等[10]制成的流腮软膏,疗效显著,见效快,能明显缩短病程,其中大黄、黄柏、车前草水煎煮、醇沉后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5的稠膏,青黛过120目筛,药物稠膏与乳化基质的比例为1∶4。周越等[1]研制的肤康软膏中黄芩、大黄、苦参、甘草加水煎煮后醇沉,大黄、蒲黄、蝉蜕、冰片共研成细粉,过7号筛。徐红等[11]制备的复方雄黄乳膏用于尖锐湿疣,获得较好疗效,其处方为:雄黄粉15 g、白藓皮60 g、苦参60 g、黄柏60 g、绵马贯众60 g、大青叶60 g、蛇床子60 g、白矾30 g、五倍子30 g、白凡士林250 g、硬脂酸70 g、十八醇40 g、十六醇30 g、单硬脂酸甘油酯20 g、甘油50 g、氮酮20 ml、羟苯乙酯1 g,蒸馏水适量,共制成1 000 g。蛇床子单独加水煎煮,其余中药材(除雄黄粉外)用水煎煮、浓缩后醇沉,雄黄粉过6号筛,用适量甘油调成糊状,每1 g乳膏(O/W型)相当于生药0.435 g。 1.4提取挥发油康肤乳膏经40例临床应用,无不良反应,疗效肯定,其中蛇床子、川椒、当归、细辛应用双提法制得挥发油,药液待用,药渣与苦参、威灵仙、地肤子、黄柏、胡麻仁、牛蒡子、黄连、知母水煎,浓缩,醇沉。赵莹等[12]认为蛇床子、当归、川椒、细辛所含挥发油为主要药用成分。为了便于使用,提高疗效,黄晓瑾[13]将愈疡Ⅱ号经剂型改革制成乳膏,其中当归、白芷、甘草提取挥发油,药渣再加水煎煮,浓缩成浸膏。黄连、紫草加水煎煮,浓缩成浸膏。将挥发油溶于二甲亚砜中,待基质冷却近室温时加入。陈登丰等[14]将如意金黄散研制为透皮软膏,提高了疗效,扩大了用药范围,其中姜黄、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0年6月

目录 前言 (2)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 一、中成药的剂型 (3) 二、中成药分类 (7) 三、中成药安全性 (9)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11)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1) 二、联合用药原则 (12)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3)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4) 第三部分各论 (16) 一、解表剂 (16) 二、泻下剂 (17) 三、和解剂 (18) 四、清热剂 (19) 五、祛暑剂 (20) 六、温里剂 (21) 七、表里双解剂 (22) 八、补益剂 (23) 九、安神剂 (24) 十、开窍剂 (25) 十一、固涩剂 (25) 十二、理气剂 (26) 十三、理血剂 (27) 十四、治风剂 (28) 十五、治燥剂 (29) 十六、祛湿剂 (30) 十七、祛痰剂 (31) 十八、止咳平喘剂 (32) 十九、消导化积剂 (33) 二十、杀虫剂 (34) 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36)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37)

前言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中药药理学》答案

《中药药理学》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 1.枳实有效成分中具有α-受体兴奋作用的是 A.柚皮甙 B.忍冬甙 C.新橙皮甙D.对羟福林 E.右旋柠檬烯 2.解表药解热作用主要通过哪些作用产生? A.发汗或促进发汗 B.抗菌抗病毒 C.抗炎D.以上均是 E.与上述作用均无关3.目前认为黄芩抗过敏作用机理为 A.抗组胺和乙酰胆碱 B.直接松弛肠平滑肌 C.抑制过敏递质的释放 D.A和C E.A、B和C 4.天麻中枢抑制作用不包括 A.镇痛 B.镇静 C.解热 D.抗惊厥 E.以上均不是 5.大多数收涩药含有以下成分 A.生物碱 B.挥发油 C.无机盐D.皂甙 E.鞣质、有机酸 6.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效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 A.人参 B.当归 C.附子 D.枳壳 E.白术 7.茵陈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是 A.茵陈炔酮 B.β-蒎烯 C.6、7-二甲氧基香豆素 D.茵陈黄酮 E.绿原酸 8.川芎扩张冠脉的有效成分是 A. 蒿本内酯 B.川芎哚 C.川芎挥发油 D. 阿魏酸E.川芎嗪 9.温里药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表现在 A.改善房室传导 B.恢复窦性心律 C.加快心率 D.降低异博定中毒死亡率 E.以上均有 10.使血管收缩而产生止血作用的止血药是。 A.白芨 B.艾叶 C.三七 D.仙鹤草 E.茜草 11.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是 A.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B.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 C.以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作为分类依据 D.A和B E.A、B和C 12.妊娠忌服药大多是 A.有致畸作用 B.毒性较强 C.药性峻烈 D.A和B E.A、B和C13.秦艽碱甲对糖代谢的影响表现在 A.血糖 B.血脂 C.肝糖元 D.A和C E.B和C 14.温里药不具备下列哪种作用? A.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环 B.抗胃溃疡 C.刺激消化液分泌 D.镇吐 E.增加胃肠蠕动,排出胃肠胀气 15.泽泻的利尿作用与采收季节的关系是 A.春季采收作用强 B.夏季采收作用强 C.秋季采收作用强 D.冬季采收作用强 E.一年四季采收作用相同 16.能增加血液中凝血酶活性而止血的止血药是 A.三七 B.白芨 C.紫珠草 D.地榆 E.仙鹤草 17.酸枣仁的药理作用不包括

中药干漆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中药干漆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本品为漆树科植物漆树的树脂经加工后的干燥品。干漆味辛、苦、性温。入肝胃经。主要功能为祛瘀、破积、通经、止痛、杀虫。临床用于妇女闭经、瘀血症\痂虫积腹痛。本品药性峻猛气味厚浊,故临床应尽量少用单方,宜配自使用或入丸、散剂。 1 药理研究 1.1 解痉作用:干漆的醇提取物对离体平滑肌具有拮抗组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的作用,与抗组胺药、麦角酸二乙胺及阿托品的相似,但强度较弱[1]。 1.2 心血管作用:小剂量时,使蛙、兔心脏的收缩增强,搏动增快,舒张充分,因而搏动量增加,还能使动物的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瞳孔散大。而大剂量时,对心脏有抑制作用,血压下降,瞳孔缩小,麻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3 其它:抗凝血酶作用的实验结果表明,干漆提取液(0.2 g生药/ml)与对照组相比,凝血时间显著延长[2]。 2 临床应用研究 2.1 治疗臌胀:干漆、漆粉各200 g,鸡骨草200 g,丹参、谷芽1000 g,莪术、三、山药粉各500 g,干漆炒至无烟,放冷研细过筛合条药制成丸剂,每丸重10 g,每服1~2丸,日3次。治疗10例,肝脾肿大3例,肝硬化5例,肝硬化腹水2例,均明显好转。 2.2 治疗肝硬化:干漆20 g(炒至烟尽)、生三七25 g、研筛成细粉,分21包,日3次,每次一包,连服5天,鸡屎白100 g,瓦上焙干炒黄,加水500 ml,煮1沸,加入米酒100 ml,白糖30 g,再煮2沸,去渣滤过,澄清,取汁1天分3次服(兼蚕服药粉),连服7天。治疗肝硬化,获得显效。 2.3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干漆、马钱子、玄明粉各2 g,郁金4 g,炒枳壳、白芨各12 g,酒大黄3 g,青黛6 g。共为细末。每次5 g,加生理盐水100 ml,保留灌肠,治疗以腹胀便秘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3]。

中医:中药川贝母的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

中药川贝母的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 川贝母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著,驰名中外。由于川贝母不仅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功效,而且能养肺阴、宣肺、润肺而清肺热,是一味治疗久咳痰喘的良药。随着我国中医药的不断发展,药用量的不断增加,川贝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就中药川贝母的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希望能帮助基层医生正确认识和应用川贝母。 一、川贝母的历史沿革 (一)川贝母的本草记载历代主要本草对“贝母”皆有记载,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气味辛、平,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症,喉痹,乳难。”陶宏景谓之“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 历代本草至《本草纲目》收载贝母来源多种,但应用不分功效差异,产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江苏、浙江等省,以峡州(湖北宜昌)、越州(浙江绍兴)为道地,未见川蜀产的明确记载。 自明代《本草汇言》提出“必以川者为妙”之后,至18世纪末,古代医家对川贝母及其他品种有了进一步认识和区分,分辨形、性、味、功效、临床适应证。认为川贝与其他贝母共具润肺清热、止咳化痰、开郁散结功能,用来治疗痰嗽、心胸郁结、肺痈、肺痿、瘿瘤、痈肿、疮疡,但认定为川贝母为其上品。 《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必以川者为妙。若解痈毒,破瘾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土者为佳。然川者味淡性优,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别用。”浙江产贝母称“土者”,四川产的称“川者”。 吴仪洛《本草从新》:“川产开瓣,圆正底平者良;浙江产形大,亦能化痰,散结,解毒。”“川产最佳,圆正底平,开瓣味甘;像山贝母,体坚味苦,去时感风痰;土贝形大味苦,治外科证痰毒。” 张璐《本经逢原》:“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像山者微苦又次之。”此处“西者”据考证极有可能为新疆产贝母(伊贝母),像山贝母为浙江产之浙贝。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引百草镜云:“出川者曰川贝”,“川产味甘,间有微苦,总不似他产之一味、苦而不甘者也,补气利痰而不寒”。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载:“今川中图者,一叶一茎,叶颇似养麦叶。” 《本草求真》概括“小者川贝母,甘苦微寒,滋润大于清别,后世一直沿用”。 《中国药典》自1963版开始收载川贝母,1977年版药典起指定四种专属品种一直延续到2010版药典前。2010版药典中又收录的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作为药材来源。2010版《中国药典》“川贝母”项下规定: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二)川贝母的命名沿革川贝母的别名:虻(《诗经》),黄虻(《管子》),苘(《尔稚》),贝母、空草(《本经》),贝父、药实(《广雅》),苦花、苦菜、勤母(《别录》)。现代又有根据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蒜贝等。 二、川贝母的临床应用 (一)川贝母的经典方应用《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下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故配知母,可以清气滋阴;配芩、连可以清痰降火;配芪、参可以行补不聚;配归、芍可以调气和营;又配连翘可解郁毒,治项下瘿核;配二陈代半夏用,可以补肺消痰、和中降火也。以上使用必以川者为妙。” 川贝母具有苦寒之性,有清热化痰之功。用治肺热咳嗽之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二母散;兼有甘味微寒,尚能清润肺燥,长于润肺化痰止咳,多用于治阴虚燥咳,常与杏仁、麦门冬、紫苑等药同用,如贝母丸;还可用治老嗽咳血,常与天冬、沙参、百部等药同用,如月华丸。 2010版《中国药典》:川贝母的性味与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其功能与主治是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用法与用量:3~10g;研粉冲服,一次1~2g。使用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二)川贝母的现代组方应用随着人们对川贝母的应用,在许多治疗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病症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制剂中都有川贝: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蒌散等。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现代临床不断地涌出新的应用:王晓杰临床以川贝母为主治疗1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服药2周腹水全消,食欲增进。陈晋宇在1年多内,治疗小便不利,淋沥涩痛为主症的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共29例。另外,川贝母与当归等组成配方可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由川贝母、枇杷叶、桔梗、薄荷脑组成的咳安含片用来治疗支原体肺炎,有确切疗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 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 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 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有多种类型 ●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 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 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 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 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 ●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 适宜的中成药。 ●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 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2) ● 3.剂型的选择 ●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 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3) ●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 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中药药理学模拟题二(答案)

中药药理学模拟题(二) 一、名词解释 1.中药的升降浮沉:是用以概括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药物性能,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2.清热药 :以清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3.长期毒性 : 4.中药配伍: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5.祛风湿药: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并能解除疼痛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二、填空题 1.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___糖类______、_蛋白质________、氨基酸_________、苷类_________等营养成分为主。 2.解表药的发汗作用机制包括和 。 3.黄芩抑菌的主要成分是____黄芩素_______________和__黄芩苷________。4.秦艽、雷公藤及其有效成分的抗炎作用与__兴奋_____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关。 5.化湿药具有驱风健胃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是__芳香性挥发油__________。6.与猪苓利水渗湿相关的药理作用为__________利尿______、________保肝______、______抗肿瘤_______等。 7.附子、肉桂、干姜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____兴奋______作用,能_促进肾上腺_______皮质激素合成。 8.大多数理气药的解痉作用与阻断____M胆碱受体_____及__直接抑制 _______肠肌有关,有些药物与兴奋___a受体______有关。 9.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与_镇痛镇静催眠_______、_____抗心肌缺血___、_抑制胃酸分泌________和_抗溃疡________等相关。 10.远志镇咳成分是____ TMCA_____,祛痰成分是__皂苷_______。

中药药理学试题与答案(1~3)

中药药理学模拟试卷一(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活性较强的二醇类人参皂苷是( B ) A.Ra1 B.Rbl C.Rc D.Rg3 E.Rg1 2、能导致肾小管坏死的中药是( D ) A.马钱子 B.乌头 C.木通 D.雷公藤 E.大黄 3、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效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 D ) A.人参B.当归C.附子D.枳壳E.白术 4、清热药抗细菌内毒素作用的主要环节是( C ) A.中和内毒素 B.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C.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能力 D.抑制内毒素的释放 E.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5、下述除哪项外,均是大黄止血的作用机理( D ) A.促进血小板聚集 B.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C.使受损伤的局部血管收缩 D.补充维生素K E、降低凝血酶Ⅲ活性 6、与黄连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不包括( C ) A.抗炎 B.解热 C.中枢兴奋 D.降低血压 E.抗溃疡 7、苦参对下列病原体有抑制作用( B ) A.疟原虫 B.滴虫 C.血吸虫 D.肠道阿米巴原虫 E.鞭虫 8、丹参扩张冠状动脉机理是(A) A.阻滞钙内流和钙调蛋白作用 B.促进钙内流 C.开放钙通道 D.开放钠通道 E.促NO生成 9、许多寒凉药具有哪项药理作用( E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B.兴奋交感神经系统 C.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 D.加强基础代谢 E.抗感染 10、延胡索总碱/左旋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的不正确描述是( C ) A.延胡索总碱具有镇痛作用 B.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 C.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弱于复方阿司匹林 D.对钝痛的作用优于锐痛,没有成瘾性 E.镇痛机制与阻断脑内多巴胺D1受体有关 11、不具有利胆保肝作用的中药是(A) A.苍耳子 B.柴胡 C.茵陈 D.大黄 E.栀子 12、三七的扩张血管的作用机理与以下哪项有关( D ) A.兴奋β2受体 B.阻断α受体 C.直接作用 D.阻Ca++内流 E.促NO释放 13、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是( D ) A.甘草甜素 B.秦艽 C.大黄 D.人参 E.芒硝 14、银杏内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是( B ) A.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升高血小板cAMP B.对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C.抑制环氧酶活性,减少TXA2合成 D.对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E.促进PGI2生成 15、大多数补虚药增强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正确的描述是( C ) A.增加动物免疫器官重量 B.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C.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 D.升高血白细胞 E.诱生干扰素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除抗病原体外,清热药的_抗细菌毒素_、_解热__和影响免疫功能作用等也参与了抗感染。 2、五味子能明显诱导鼠肝微粒体_____ P450酶系____活性,增加______解毒___能力。 3、益母草中的有效成分益母草碱已被证明具有兴奋______子宫___的作用。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交卷时间:2019-12-03 15:45:59 一、单选题 1. (2分)同名异物的中药,影响其药理作用差异的因素是:()? A. 所含成分 ? B. 产地 ? C. 采收季节 ? D. 剂量 ? E. 炮制工艺 得分:0 知识点:中药药理学 展开解析 2. (2分)与山楂消肉积无关的作用是() ? A. 含脂肪酸,促进脂肪的消化 ? B. 增加胃消化酶的分泌有助消化 ? C. 提高胃肠功能有利于消化你

? D. 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蛋白的分解消化 ? E. 含有淀粉酶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消化 得分:0 知识点:中药药理学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3. (2分)汤剂煎煮方法不同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与下列哪项无关:()? A. 煎液中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改变 ? B. 煎液中各单味药相互作用的不同 ? C. 煎液中出现新的成分 ? D. 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同 ? E. 药物中所含成分破坏的不同 得分:0 知识点:中药药理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4.

(2分)芒硝泻下的机制为:() ? A. 刺激肠粘膜 ? B. 肠道润滑 ? C. 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R ? D. 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 E. 使肠内渗透压升高 得分:0 知识点:中药药理学 展开解析 答案E 解析 5. (2分)人参益智的作用机制不包含() ? A. 促进脑内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 B. 抑制脑内神经递质Ach合成和释放? C. 促进脑细胞发育 ? D. 增加脑供血 ? E. 保护神经细胞 得分:0 知识点:中药药理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6. (2分)下列泻下药有利尿作用的是()? A. 芒硝 ? B. 番泻叶 ? C. 火麻仁 ? D. 大黄 ? E. 郁李仁 得分:0 知识点:中药药理学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7. (2分)细辛毒性成分主要是:()? A. 去甲乌药碱 ? B. 甲基丁香酚 ? C. 细辛醚

中药药剂学复习-软膏剂

软膏剂 1.凡士林在软膏剂中是___,常加入一点羊毛脂主要是为了____。 [答案] 基本基质, 改善其吸水性 2.DMSO是指____,软膏剂中起_____的作用。 [答案] 二甲基亚砜, 透皮吸收促进剂 3.透皮吸收的第一吸收途径是经过_____加以吸收,而后是通过完整皮肤。[答案] 毛囊皮脂腺 4.滴水成珠可用于黑膏药制备中____程度的判断,亦可用于____程度的判断。 [答案] 炼油; 老蜜炼制 5.软膏中含有少量的水溶性药物,可以采取___、____及____ 3种方法加入。 [答案] 用羊毛脂吸收; 溶于乳剂水相中; 与水溶性基质共溶于水 6.为防止黄芩素在软膏中氧化而加入亚硫酸氢钠抗氧化,则应采用____做乳化剂。[答案]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非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A皮肤的湿度 B皮肤的温度 C涂药面积 D涂药剂量 2.基质配方中含有凡士林、硬脂酸、羊毛脂、液状石蜡四种物质,制备软膏时应采取()方法。 A研合法 B乳化法C熔合法D均可 3.实验制备小剂量乳剂型软膏时,除了乳化剂的HLB值外,其类型尚与()有关。 A制备温度 B混合秩序C搅拌时间D均无关系 4.普通W/O型乳剂软膏剂中应加入() A甘油 B苯甲酸 C A+B D 均不用 三、多项选择题 1.对软膏剂基质的论述中,正确的是()。是助悬剂是

赋形剂是载体 应具有适宜的粘度和涂展性应不妨碍皮肤的正常功 能 [答案]BCDE 2.可促进透皮吸收的物质有()。DMSO Azon 吐温丙二醇PEG [答案] ABC 3.下列()是属于吸收性基质,可做为凡士林的辅助基质。 液状石蜡无水羊毛脂蜂蜡鲸蜡甲 基硅酮 [答案]bcd 4.单硬脂酸甘油酯在软膏剂中的作用有()等。乳化作用增稠作 用湿润作用稳定作用抗氧化作用 [答案]bd 5.中药传统制剂黑膏药的优点可以有()等几个作用。内病外治 多价皂可以促进皮肤通透性裱背材料增加水合作用 作用持久制备工艺科学 [答案] abcd 6.黑膏药制备过程中,炼油程度的判断指标有()。挂旗油 烟颜色油花状态清膏状滴水成珠 [答案]bce 7.橡胶硬膏基质中,下列()是其组成填加料。羊毛脂凡士林 液状石蜡氧化锌松香 [答案] abcde 8.制备没食子酸软膏选用()做基质为最佳。PEG甘油明胶 吐温做乳化剂 凡士林加适量羊毛脂凡士林加适量鲸蜡醇

【推荐】《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川贝母和浙贝母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川贝母和浙贝母 川贝母 《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D .Don,暗紫贝母 F .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 ,甘肃贝母F.przewalskiiMaxim .或棱砂贝母F.delavayiFraneh .的鳞茎。生用。川贝母生长于温带高山、高原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 高山灌丛中。土壤为山地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用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或痰热咳嗽。 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 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用于肺虚劳嗽,阴虚久咳有痰者,常配 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 肺润燥化痰止咳,如二母丸。治痰热较甚,可与蛇胆汁配伍,如成药 蛇胆川贝末。 2.清热散结,用于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本品能清热解郁, 化痰散结。治痰火郁结之瘰疬,配玄参、牡蛎等以化痰软坚,如消瘰 丸;治热毒壅结之疮痈、肺痈,常配蒲公英,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处方用名】川贝母、川贝、京川贝(均为川贝母)、象贝母、

浙贝(均为象贝母) 贝母与半夏,都能止咳化痰。但贝母苦寒清热,功专治肺,适用 于热痰、燥痰;半夏辛温散寒,治在肺脾,适用于寒痰、湿痰。故一 润一燥,各有所长。 【方剂举例】 二母散《和剂局方》:贝母、知母。治阴虚发热咳嗽。 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 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 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贝母散.1~3 方出自《圣济总录》) 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去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贝母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l ~2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善化热痰燥痰,如属寒痰湿痰则不 宜用。不宜与乌头配伍。 【现代研究】本品含多种生物碱,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此外,还有降压,兴奋离体子宫及抗菌作用。 浙贝母 《本草正》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Miq .的鳞茎。切厚片或打成碎块用。别名象贝母。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目录 前言 (2)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 一、中成药的剂型 (3) 二、中成药分类 (4) 三、中成药安全性 (5)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6)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6) 二、联合用药原则 (6)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7)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7) 第三部分各论 (8) 一、解表剂 (8) 二、泻下剂 (8) 三、和解剂 (8) 四、清热剂 (9) 五、祛暑剂 (9) 六、温里剂 (9) 七、表里双解剂 (10) 八、补益剂 (10) 九、安神剂 (10) 十、开窍剂 (11) 十一、固涩剂 (11) 十二、理气剂 (11) 十三、理血剂 (12) 十四、治风剂 (12) 十五、治燥剂 (12) 十六、祛湿剂 (13) 十七、祛痰剂 (13) 十八、止咳平喘剂 (13) 十九、消导化积剂 (14) 二十、杀虫剂 (14) 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5)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5)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15)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15)

前言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中药药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中药药理学课后思考题 答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二章 1、何谓中药的四气(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归经? (1)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势。 (2)五味:是指中药的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3)升降浮沉:是指中药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趋势。(一般向上向外为升浮;向下向内为沉降) (4)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作用。 2、对中药四气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去探讨?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寒凉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天麻有镇静 作用;地龙有镇静抗惊厥作用;部分温热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 功能,例麻黄兴奋中枢;人参增加中枢兴奋性递质去甲肾上腺 素、多巴胺等;②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寒凉药提高副交 感神经的功能;例知母,增加M受体合成;降低交感神经的功 能:使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使机体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 降低。部分温热药提高交感神经的功能;提高细胞内cAMP含 量,例麻黄兴奋α受体,升高血压;黄芪增加β受体等。③对内 分泌系统的影响;部分温热药提高内分泌系统的功能,1)增强肾 上腺皮质的功能(例人参.等)2)增强甲状腺功能.(例附子 等);3)增强性腺功能,(例冬虫夏草、淫羊藿等)。部分寒凉 药抑制内分泌功能。例:龟板等。④对基础代谢的影响;部分寒 凉药降低机体的代谢, 使产热、耗氧量等↓例知母抑制机体代 谢,使机体产热减少,解除低热部分温热药提高机体的代谢, 使产 热↑,耗氧量等↑;例附子提高机体的代谢,使机体产热增加,解 决怕冷。⑤部分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金银花、黄芩、黄 连、柴胡等均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白花蛇舌草、冬凌草等有一 定的抗肿瘤作用。 3、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类型有哪些?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或去除起毒性作用?对中药毒性的研究目前有哪些方法? (1)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剂量产生的不良反应,一般停药后会消失,例大黄治疗便秘,可引起食欲下降(因大黄抑制消化酶) (2)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的损害。 又分慢性和急性毒性:分别表现在人体的不同系统 A 中枢毒性:主要表现为口唇麻木、嗜睡、抽搐、眩晕、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等。 例细辛,引起口唇、舌尖发麻。马钱子所含士的宁能兴 奋脊髓,中毒可产生惊厥。 B 心血管系统毒性:主要表现心律失常、心悸等,例附子用量过大,可能引起心 率失常;蟾毒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室 停搏等心律失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