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鲁彦小说的国民性批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鲁彦小说的国民性批判
------以《岔路》为例
摘要:本文以《岔路》为例,分析了王鲁彦小说的国民性批判。

作者由《岔路》中所暴露的乡民个体的自私、残酷、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状态,上升到整个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劣根性,并提出批判,对国民性改造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国民性批判自私窝里斗
王鲁彦是五四新文学的前驱,是乡土小说家的代表,其作品多描写浙东民风民俗,著有短篇《柚子》、《黄金》、《也许不至于罢》,中篇小说《乡下》和长篇《野火》。

他以《秋夜》为开端,进行小说的创作,其小说受鲁迅的影响,对于国民性批判及风土人情的描写都直接师承鲁迅。

接下来,以《岔路》,谈谈王鲁彦小说的国民性批判。

小说开篇,鼠疫横行,吴家村与袁家村处于无比恐怖的灾难中,无数人丧生,当所有办法都用尽时,人们将希望寄托在请关公上。

鲁彦十分生动地描写了请关公的盛大场面:“为头的是大旗,号角,鞭炮,香亭,彩担,锣鼓,旗帜,花篮,乐队。

随后又是各色的旗帜,彩担……二三十个打扮着各色人物骑马的男童,百余个新旧古装骑骡马的童女…...队伍在山谷和大道上蜿蜒着,呼号着。

”这般精心的准备、关乎村人性命的活动,居然引发了可怕的械斗。

场面极为血腥:喊叫声代替了炮声和鼓声,恐怖遍彻了各处。

扁担、木杆、旗子、石头全变成了武器,两村人都擦亮了储藏的刀和枪,子弹在空中呼啸。

有的人打破了头,有的踏伤了脚,有的撕破了衣服,有的挤到在地上……鲜血到处在喷洒。

结果这起人为灾祸导致村民加倍地死亡,仇恨毁灭了生的希望。

两村相斗的后果比盛行的瘟疫更加可怕,村人的自私、残酷暴露无遗,两村人都说:“宁可死得一个也不剩。

”这是多么恶毒的话语,心中强烈的仇恨蒙蔽了他们的双眼,祛除瘟疫的初衷早被抛到九霄云外,两村人都想将对方置于死地。

淳朴的人性堕落了,人性的恶横行乡间。

除去自私与残酷,他们愚昧无知,精神麻木,深受封建思想的荼毒。

瘟疫蔓延,他们将生存的希望寄托于关爷,“没有谁有这样的权威,能够驱散可恶的恶魔,把吴家村和袁家村救出来。

”于是人们开始准备关爷游行,“虽然村中人不停地倒下,不息地死亡,但整个空气已经弥漫了生的希望,在他们忙碌准备时,便已经受到关爷的保护了。

”这一行为可见乡民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他们愚昧无知,管爷游行只是心灵的安慰,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毫无意义,但他们宁愿选择相信。

村人具有狭隘的乡民观念,根深蒂固的仇恨思想,精神世界狭小而不自知。

最初的争端始于总管职位的争夺,年轻的将年老的挤下位,这是大不敬。

吴大毕主动让位,使吴家村的空气立刻改变,它变得这样快,电一般,胜过鼠疫传播的千万倍。

他的儿子是第一个反对者:“你这样老实,我们以后怎么做人呢?吴家村的人从此抬不起头了!”这是矛盾的开始,当队伍进行到岔路,面临着先抬关帝到哪个村时,矛盾一触即发,斗争流血在所难免。

在村人的眼中,宗族规矩和面子非常重要,职位的争夺关乎面子,岔路选择关乎宗族规矩,他们无法在此问题上妥协。

于是,激发了深藏脑海里的仇恨观念,自相残杀,仇恨泯灭了人性,也泯灭了希望。

这场血腥的械斗,实际上是两村之间的内耗,窝里斗,一种扭曲的心理引发
同胞间的互相践踏和自相残杀,更是村人人格不健康的典型表现,它严重消耗了人性中善的部分。

再看吴大毕的儿子吴阿霸,他遇事不怕死,会打拳,会开枪,村里村外都有点怕他,自他出世后,吴村人更加蛮横无理了。

袁村长的儿子也是如此,几语不合,便要“打死你这恶霸”。

可见两人平日在村里,绝非“省油的灯”,大都凭借父亲的地位,横行霸道。

这种人与人间的病态的竞争“窝里斗”,在鲁彦笔下十分普遍,甚至是邻里,同一屋檐下。

《鼠牙》中,阿生嫂和阿德嫂本是和睦相处的邻居,但发现仓里的谷子少了以后,就立刻指责是对方所为,即便证明是老鼠偷粮,却丝毫没有减轻对对方的怨恨,变本加厉,互相指责,互相报复。

这样,由误会升级为仇恨,利益的损害她们迷失了自我,她们迫切希望老鼠跑到对方家中破坏。

人与生俱来的自私、猜忌暴露无遗,她们互相算计、互相打压,勾心斗角,互相残杀,见不得他人好,从某种程度来说,都患上了“红眼病”;《屋顶下》婆媳关系恶化,互相挤兑,伤害,恨不得逼死逼疯对方;《黄金》中,史伯伯遭到相邻的偷窃,猜忌,鄙视与捉弄,小说中充斥着乡村原始式的冷酷,令人不寒而栗。

这些都是扭曲、变形的心理,人性恶的充分体现,为排除异己,不惜伤害对方的利益,甚至是生命,一群乡村原生态的暴民。

《岔路》也不另外,其中塑造了自私、冷酷、愚昧无知、精神麻木、勤于窝里斗的乡民,作者在看似冷静的叙述中,饱含着对这些无知民众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表现了作者对国民深层文化心理的批判。

广大处于落后、闭塞的状态,乡民保有原始式的冷酷,彼此相安时,暂时隐藏劣行,有事触发时,立刻暴露种种恶,自私自利。

王鲁彦乡土小说国民性批判师承鲁迅,将批判的视角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强有力地表现了农民沉淀了几千年的性格痼疾,“无灵魂”的状态。

封建传统思想和落后的意识是农民精神的枷锁,他们在这一枷锁的绑缚下,做出一系列不合理行为,都是其病态思想的直接反映。

从乡民个体追溯到民族文化的根性,对生存文化的反思,对国民性的考察与批判,成为鲁彦小说的主要特点。

但我们要意识到,其小说虽然对国民性进行了批判,但并未给出精神医治良方,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要改造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任重而道远。

就算今日,我们仍能在生活中看到封建思想的影子。

参考文献:《鲁彦代表作》
《鲁彦小说乡民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