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审美性与娱乐性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文学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关系
——以《西游记》为例
任何文艺作品除了表达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显示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态度和倾向之外,它还要确立一定的审美理想,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功能。具体的说,就是“以审美情感为核心而使审美要求达到系统化、体系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这种审美理想往往能够对于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产生有力的感召和塑造作用。
文学的娱乐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学使人们获得赏心悦目的快感和愉悦的享受。换言之就是人们通过文艺欣赏从而暂时摆脱实际生活的束缚,在超现实的环境中获得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享受,此所谓文学的娱乐功能。
关于文学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关系,我在这里不做过多解释。一者,因为前人已经有过详尽的论述。二者,这两个功能冠以“文学”为主语,若要进行论述必然要有广博的学识,而我辈之学识之适合进行一些细枝末节的话题的论述。所以今天我就“断章取义”,单拾《西游记》这本书进行文学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关系的论述。这样,在具体作品的分析中,或许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文学的这两个功能的关系。
一、关于《西游记》作品本身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吴承恩所写的关于唐三藏去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一路上,唐三藏和他的三个徒弟历经千辛万苦,斩妖除魔,终于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功德圆满,立地成佛。由于书中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描写,使此书成为中国古今第一奇幻小说,名列四大名著之一。
关于西游记本身其实没什么可说的,因为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几本书之一,上到耄耋老者,下至咿呀幼童,基本上是人尽皆知。《西游记》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绝非任何一本书可比。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影视业的发展,86版《西游记》横空出世。在电视剧的影响下,《西游记》的受欢迎程度更是空前绝活。每年暑假,寒假各大电视台都会重播四大名著的影视经典,这其中自然少不了《西游记》,而从82年《西游记》第一集试播到现今,已经不知重播了多少遍了。从电视剧《西游记》的热播现象,我们可以想象到《西游记》这本书的影响有多大。而这恐怕也是冰山一角罢了!
《西游记》作品本身相信大家都是十分了解的,而我以上的语言也只是为了说明此书的受欢迎程度而已。
二、《西游记》的审美功能
上面已经说过,什么事文学的审美功能。而审美功能是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的吗?这不言而喻。不管这部作品如何好,如何烂,它的审美功能是客观存在的,这不容置疑。因为通过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可以展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和倾向,确立作者的审美理想。关于《西游记》的审美功能,不同的读者和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如果从作品出发,从作者的本意出发,那么这部作品的审美功能将是确定的,一元的,绝不会产生二元论,多元论。下面我们就从作品本身探究一下《西游记》的审美功能。
1、《西游记》讲的是什么
要弄清楚《西游记》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首先要知道《西游记》讲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唐僧取经的故事,有人说是弘扬佛法的故事,有人说是揭露封建统治的故事。总之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从古至今,关于名著经典的解读从未间断。所以,对于作品的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相信作者当初作书时的目的是单一的,作书的动力是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吴承恩《西游记》第一章开宗明义诗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西游释厄传》即《西游记》。功:指功能,功用,力量,变化,作用等等。会元: 指时间。一元分为12会,一会有一万八百年,一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就像一天有12个时辰,一年有12个月一样。造化: 一指自然界的发展繁衍,创造演化,一指命运、运气,造化弄人。
由开篇的诗,我们可以看出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奔着“造化”去的。不然怎么会有这样一句诗呢?所以说,《西游记》虽有多家评注,但是其写作目的是单一的,就是去表现造化弄人的。
很多时候,我们是不得不相信造化的。
我这里说《西游记》写的是“造化”,是造化弄人。必然有人是不相信的,更有断章取义之嫌。不过,我们还可以从吴承恩的身世经历来看这个“造化”之说准确与否。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自幼喜欢读稗官野史,熟悉古代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嘉靖八年(1529年),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但没有被选上,六年后,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活了大约82岁,晚景凄凉。
从吴承恩的个人成长环境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当年也是个积极上进的人,但是因为仕途不顺,家境衰落才寄情山水,寄趣诗酒,最后“拂袖而归”。因此它的命运是不顺的,而早年的奋进也没能实现其理想。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相信造化的。并且,大凡隐士都是相信造化,并且“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所以我说:《西游记》讲的是“造化”论,而非其他。
2、《西游记》所透露的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和倾向
上面已经说过,《西游记》写的是“造化”的故事,那么通过“造化”的故事我们是可以看出作者的社会生活态度和倾向的。既然如此,不如让我们从故事出发推出“造化”,通过“造化”在得出生活态度的结论。
小时候看《西游记》一直有个疑问: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如此厉害,怎么到了后来,连个妖怪都打不过呢?后来才明白,有些是真的打不过,有些是打得过也不能打。
想当年,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都拿他不住。而到了取经路上,随便一个什么妖怪就可以让大圣大费脑筋。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是取经路上的妖怪,有背景的都被救走了,没背景的都被打死了。但是,这是真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是当年大闹天宫的孙大圣的话,对于妖怪应该是悉数打死才对啊!为什么要留情面,因为它是有背景的妖怪,所以要还给主人。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嘛!比如白骨精就是被孙悟空打死的,虽然师傅一再以紧箍咒相逼,但是大圣还是坚持自己的主见,将白骨精变化的人打死,最后终于打死了白骨精的真身。而后果就是孙悟空被师傅逐出师门。而对于另一些妖怪就不一样了,比如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经过“坑蒙拐骗”的伎俩,大圣将他们的宝贝弄到了手。按理说,大圣完全有能力将其消灭,但为什么最后给放了。因为他们是太上老君的人,是老君的烧火的两个童子,他们是有背景的人。这回并没有师傅的紧箍咒,但是大圣还是把人放了,只为了给老君一个面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孙大圣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齐天大圣了。而这一转变也是因为它跳不出“造化”的原因。五百年前它怎么也不会想到它会与人为徒,会留人情面。
想这样的转变,《西游记》中数不胜数。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孙大圣越来越聪明了,越来越圆滑了。而圆滑的原因“不是因为你改变了环境,而是环境改变了你。”
既然是环境改变了你,那么你就不得不相信造化,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乐夫天命复奚疑”。而作者不也是这样对待生活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