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争前的舆论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伊拉克战争来看美国战争前的舆论准备
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一国要向另外一国发动战争,必须在站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认为一国在战争前的准备主要有一下几点:一、要为出兵制造舆论,取得其他利益相关国家的支持或默许,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在政治和外交上陷于被动。
二、要在国内取得共识,压制反对派声音,加强国内安保和维稳工作,以防后院起火。
三、要在战前做沙盘推演,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并明确作战目的,以控制战争成本和风险。
四、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物资当然要准备充分了。
不要到时候仗打到一半,发现导弹打光了,飞机也没油了,大兵也只有窝头好啃的了,那就大大的不妙了。
“为出兵制造舆论”也可称为“舆论战”,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前的舆论准备对战争的胜负走向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舆论战,是指由政府和军队宣传机构控制、操纵、策划,利用各种舆论工具,以网、视、声、文、图等为武器,进行的旨在压制对手、赢得公众的较量。
伊拉克战争,伴随高度发达的数字信息技术、攻势猛烈的军事火力打击,美英联军与伊拉克之间打起了空前激烈的宣传舆论战,媒体成了直接的战争工具,新闻成了锐利的作战武器。
美国为发动战争并达成战争企图,全面启动国家舆论机器,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对伊实施了强劲舆论攻势,达到了一般军事打击达不到的效果。
在战争前,美国先期造势,形成有利的舆论势态。
美利用一切外交机会,大肆宣称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生物化学武器,美国总统布什亲自到联合国宣传美国对伊政策;国务卿鲍威尔列举了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决议的证据,为推翻萨达姆政权大造舆论。
战争前夕,美国防部已经为舆论战做好了准备,邀请世界各地新闻记者赴海湾采访,让他们成为美军的"义务宣传员"。
另外,美国军队有专门的条例规定,美军的野战条令《信息作战》把海湾战争中的舆论战当作范例。
美军在修改的《作战纲要》中,认为媒体报道的力量能对战略方向及军事行动的范围造成戏剧性的影响,专门设立了"战略影响办公室"(后改为全球宣传办公室),其目的就在于左右国际舆论。
美军还专门制定了宣传心理作战条令,在
这次战争中,就是依照条令有条不紊地进行舆论战工作。
在人力物资发面,美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形成雄厚的舆论战物质基础。
美国就舆论战进行了精心谋划,每年的国防年度财政专用于舆论战的经费年年剧增。
美国的特种部队达4万人,其中包括一个现役心理战大队和3个后备心理战大队。
美媒体不惜成本争报"战事",美国有线电视网拨款3000万美元,专门用于这次战争的报道。
美军重金请来好莱坞专家搭建每日战况简报节目现场布景,以便达到最好的电视播出效果。
美国这次发动对伊战争的显性目标是更换伊政权,解除伊武装,在伊建立"民主"政权。
隐性的目标是控制伊石油,增大美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发言权,进一步巩固美在中东取得的主导地位。
美的舆论工具围绕战争目的,配合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展开了一系列先声夺人的舆论宣传工作。
战前列数萨达姆的种种罪行,为发动伊拉克战争大造舆论。
美把伊拉克列为"邪恶轴心"之首,认为萨达姆是恐怖主义的支持者、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制造者、自由世界民主和平的威胁者。
对本国民众声称,美要尽到他们的职责,在"世界正义要求的广泛联盟"下,有决心和毅力反抗伊对和平的威胁。
对伊群众宣传"我们必须发动一场军事运动,反对的将是统治你们国家的无法无天的人,而不是你们","当我们的联军剥夺萨达姆的权力之后,我们将向你们提供你们所需要的药品和食品",等等。
利用自己拥有领先技术的优势,在传统宣传手段的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如网络攻击、电视插播、遥控广播、信号模拟、声像合成等,构成了对伊舆论战技术手段上的绝对优势。
美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大打网络舆论战,伊拉克被迫封锁全国邮件系统。
早在开战之前,一场无声的战争早已通过因特网"打"到了伊拉克的后方,迫使伊拉克用其有限的网络技术,封锁了电子邮件系统,被动地阻止美国发出的信息;采用智能化、拟人化和超感官的技术手段,干扰和破坏伊的舆论宣传渠道;对伊拉克新闻媒体随时进行电子干扰和插播,以其先进的技术手段阻止伊卫视的正常宣传活动。
在遭受重创的巴格达,能够通过家庭或者社区的小型发电机接受电视节目的伊拉克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只能借助收音机收听英国BBC广播公司、美国萨瓦电台或者蒙特卡罗电台的阿拉伯语节目来了解发生在他们国家的事情。
另外,美还积极使用"物理攻击"摧毁伊拉克的舆论工具。
美国开始以"文明战争"、"媒体
自由"、"不伤害平民"的姿态出现,没有对电台、电视台进行轰炸。
但当舆论战遇到挫折(俘虏事件和阿帕奇事件)时,美军视伊和伊境外的媒体为"眼中钉"、"肉中刺",立即用武力"拔除"。
4月8日,"伊拉克战争新闻中心"---各国记者聚集的巴格达巴勒斯坦饭店遭到美军坦克炮击。
及时向全世界直播巴格达真实状况的半岛电视台和阿布扎比电视台驻巴格达办事处遭到了"精确误炸"。
伊拉克国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也因大楼遇袭中断了节目的正常播出。
对新闻媒体的舆论进行严格的控制,布什曾表示,在这场战争中,"即使是成功的秘密行动,也要守口如瓶"。
媒体称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封锁消息的行家"。
在卡塔尔美军中央司令部采访的所有记者必须遵守美军定下的"三不准"规定:即不准问美军和英军的伤亡情况;不准问与目前的军事行动有关的问题;不准问与今后军事行动计划有关的问题。
美还为战地记者订立了4条规则:①获准随军采访的记者可以与部队一起行动,但在作战部队里没有记者的"固定位置",不得自由活动。
②由于"现场转播"作战情况可能让美军伤亡人员的家属在媒体上看到亲人的死伤,违反国防部通知家属后再公布姓名、身份的老规矩,因此是否可以现场播报伤亡情况,必须由国防部决定。
③战斗开始的时间、地点以及战斗结果,不能详报。
战斗正在进行的时候,不得报道有关军队的作战行动、调动和部署的具体消息。
④在作战环境中使用电子设备,必须请示部队指挥官。
指挥官可以出于作战安全的需要,限制电子通信设备的使用。
对于不听从美国政府劝告,敢于说真话的新闻记者,他们立即给予惩罚。
仅3月31日一天,就有两名战地记者遭到美军的"封杀":报道越南战争而出名的,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资深记者彼得·阿内特,因接受伊拉克国家电视台采访,发表了美国第一阶段计划已经"失败"的意见而被解雇。
另一家电视台的战地记者热拉尔多·瑞弗拉,只因将地图摊在地上看,就被扣上泄露美军所处位置的罪名而遭驱逐。
伊拉克战争可以说是既打了一场军事、政治仗,也打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舆论战。
伊拉克战争中,双方唇枪舌剑展开激烈的舆论对攻,标志着舆论战已经走上了战争的前台,昭示着现代战争对舆论权的争夺已经成为贯穿战争全程的对抗焦点。
战时政治工作夺取和控制舆论权,构建己优敌劣的舆论态势将是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