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
22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提出的时间和背景:1980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社
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改革开放初期姓“社” 姓“资”的激烈争论。
23
形成的过程: “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
要使得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 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经济 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 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整风转变到反右及反右扩大化;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兴起——
“左”倾错误的泛滥等。
12
(续) 国外: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波匈事件的发生及对中国的影响; 中苏关系的破裂; 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升级; 苏联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偏袒印度等。
13
14
15
(二)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党的中央领 导人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问题上,作出的积极贡献。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朱 德等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提出过许多正确的认识。
9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 成果
鉴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的经济结构畸形 化的教训,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 讲话;
党的八大召开前后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认 识发展;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讲话等。
10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党对社会主义认识历经曲折的原因 第一,理论方面,国内大规模社会主义建
24
1986年9月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 题时,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概括: 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是社会 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25
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 质这一重大问题做了完 整性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主讲:闫鹏
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
1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 根本任务
2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
是解放生产力,发
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级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
教学目的
总体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 同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的主客观条件 及其成就。
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理论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实践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开始步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 理论方面:毛泽东向全党提出:探索马克思主义
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实践方面: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8
• (二)问题提出的国内外背景 第一,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 验教训; 第二,国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义
5
教学重点
1. 新中国成立初期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的原因(思考的线索: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实践 和理论水平;革命与建设的质的不同性);
2.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 主义本质理论的艰巨探索历程及其成就;
3.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巨大意义。
6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 索
26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
质。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从时代特征出发。 指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
力的关系。
27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 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 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 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6
反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大的盲目性;
其中理论认识上的局限: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认为理论上已经
解决,因此实践中注重的是“如何建设社会主 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上强调的是通过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即实现社会生产资料的 公有制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基本把握: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面临的 各项社会任务,包括对于三大改造成果的消化 和巩固,及其他多重社会任务,如社会民主建 设、现代民主意识的培养等。
准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4
逻辑结构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三节,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
19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 识
20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21
第一,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 第二,根据社会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
调节,消灭商品货币。 第三,在共产主Hale Waihona Puke Baidu的第一阶段对个人消费品实
行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第四,过渡时期的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之后,
设初期,党自身在相关理论认识上的不成 熟。 认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利的 国内环境,可以很快地实现人民群众迫切 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要求。
11
第二,实践方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 60年代初期,国内外复杂的社会矛盾关 系给党带来的不利影响。
国内: 人民内部矛盾日益突出和显现; 党的整风运动中出现的复杂情况——从
——《共产党宣言》
28
“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 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 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须要 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 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 产率”。
17
(续) 以为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越高越
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自觉地忽 视了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依据社会生产 力的具体状况和实际要求来动态地调整 生产关系的个别环节和方面,以适应和 促进具体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8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 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 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 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 了基础。
22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提出的时间和背景:1980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社
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改革开放初期姓“社” 姓“资”的激烈争论。
23
形成的过程: “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
要使得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 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经济 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 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整风转变到反右及反右扩大化;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兴起——
“左”倾错误的泛滥等。
12
(续) 国外: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波匈事件的发生及对中国的影响; 中苏关系的破裂; 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升级; 苏联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偏袒印度等。
13
14
15
(二)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党的中央领 导人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问题上,作出的积极贡献。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朱 德等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提出过许多正确的认识。
9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 成果
鉴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的经济结构畸形 化的教训,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 讲话;
党的八大召开前后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认 识发展;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讲话等。
10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党对社会主义认识历经曲折的原因 第一,理论方面,国内大规模社会主义建
24
1986年9月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 题时,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概括: 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是社会 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25
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 质这一重大问题做了完 整性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主讲:闫鹏
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
1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 根本任务
2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
是解放生产力,发
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级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
教学目的
总体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 同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的主客观条件 及其成就。
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理论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实践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开始步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 理论方面:毛泽东向全党提出:探索马克思主义
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实践方面: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8
• (二)问题提出的国内外背景 第一,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 验教训; 第二,国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义
5
教学重点
1. 新中国成立初期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的原因(思考的线索: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实践 和理论水平;革命与建设的质的不同性);
2.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 主义本质理论的艰巨探索历程及其成就;
3.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巨大意义。
6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 索
26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
质。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从时代特征出发。 指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
力的关系。
27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 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 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 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6
反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大的盲目性;
其中理论认识上的局限: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认为理论上已经
解决,因此实践中注重的是“如何建设社会主 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上强调的是通过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即实现社会生产资料的 公有制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基本把握: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面临的 各项社会任务,包括对于三大改造成果的消化 和巩固,及其他多重社会任务,如社会民主建 设、现代民主意识的培养等。
准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4
逻辑结构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三节,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
19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 识
20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21
第一,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 第二,根据社会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
调节,消灭商品货币。 第三,在共产主Hale Waihona Puke Baidu的第一阶段对个人消费品实
行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第四,过渡时期的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之后,
设初期,党自身在相关理论认识上的不成 熟。 认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利的 国内环境,可以很快地实现人民群众迫切 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要求。
11
第二,实践方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 60年代初期,国内外复杂的社会矛盾关 系给党带来的不利影响。
国内: 人民内部矛盾日益突出和显现; 党的整风运动中出现的复杂情况——从
——《共产党宣言》
28
“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 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 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须要 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 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 产率”。
17
(续) 以为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越高越
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自觉地忽 视了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依据社会生产 力的具体状况和实际要求来动态地调整 生产关系的个别环节和方面,以适应和 促进具体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8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 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 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 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 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