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理论微观非均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恩斯理论微观非均衡分析
非均衡学派认为,凯恩斯理论的思想精髓在于把非瓦尔拉斯均衡作为现实经济的一种常态,而把瓦尔拉斯均衡看作是一种特例。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者试图把凯恩斯理论强行纳入一般市场均衡结构,其结果是使凯恩斯理论更加远离现实世界和缺乏微观理论基础。
因此,他们试图在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和价格缺乏完全弹性的前提假设基础上,在一个明确的非均衡的关系中重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及其微观基础。
非均衡学派对凯恩斯理论的重新解释和拓展、是从微观非均衡分析入手的。
在瓦尔拉斯消费函数中,代表性家庭的需求表现为:—定的预算可能性和市场价格约束的、使其效用函数最大化的需求。
如果给定预算约束,则需求是价格的函数。
由于假定价格具有充分弹性,价格信号调整可以保证市场全部出现;家庭实现的需求等于意愿需求。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并不一定具有充分弹性,并使市场出清。
在这种情形下,家庭消费行为不仅受价格信号调节,而且也受非价格的数量信号调节。
克洛沃在家庭消费行为的双重决策和自愿交换前提假定下,分析了劳动过度供给条件下的家庭消费行为。
1他认为,家庭消费计划不仅取决于实际工资W/P(其中W为名义工资、P 为价格水平),而且还受劳动供给量(N~)的约束,即家庭有效需求函数为C=f(w/pN~)。
当不存在劳动供给约束时,家庭消费受价格信号调节;当存在劳动供给约束时,家庭将根据能够实现的劳动供给量决定消费品的购买量,即家庭消费计划取决于实际收入水平(W/P·N~)。
克洛沃还认为,劳动市场的数量限制导致家庭就业不足,从而导致家庭收入减少;这又将进一步导致商品市场上的有效需求不足。
这就是宏观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微观原因。
巴罗和格罗斯曼分析了商品过度需求条件下的家庭消费行为。
2他们认为,在这一情形下,由于实现的消费需求小于其意愿需求,家庭对不能实现的商品需求可能会作出两种不同的反应,一是把不能消费掉的收入储蓄起来;二是通过减少劳动供给来增加闲暇。
如果长期存在过度需求,储蓄和闲暇对不能消费掉的收入都具有替代性。
一般来说,两种反应的某种组合将是最理想的。
在商品过度需求条件下,家庭的第二种反应会导致劳动供给量减少,从而引起产量下降。
克洛沃、巴罗、格罗斯曼等人还通过引入预期和存货两个因素,假定价格和工资率具有刚性,分析了非均衡条件下的企业行为。
他们认为,在非均衡条件下,企业可能受到市场销售量和就业量两种数量约束。
在图3.1中,F点表示企业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上都不受数
1参见克洛沃:“凯恩斯的反革命”,载汉恩等编写的《利息理论》;伦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1960版。
2参见巴罗和格罗斯曼:“收入和就业的一般非均衡模型”,载《美国经济评论》第61期。
量约束,商品市场中的需求量等于企业的意愿供给量(图中的X0);劳动市场中家庭的劳动供给量等于企业对劳动的意愿需求量(图中为I0)。
FA线代表企业受到劳动供给的数量限制时的商品供给曲线。
由于家庭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愿意提供的劳动小于企业的意愿需求.企业的有效供给小于意愿供给,即x<x0。
FB线代表企业受市场销售量的数量约束时的劳动需求曲线。
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将减少劳动雇用量,从而降低产量。
企业对劳动的需求量取决于预期市场销售量。
图中的C点表示存在劳动供给量和市场销售量的双重数量约束,企业有可能把C点对应的就业量所能生产的商品用于增加存货。
如果说巴罗、格罗斯曼等人的上述微观非均衡分析的目的在于建立宏观非均衡模型的话,那么.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的微观非均衡理论则试图给非均衡的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非均衡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贝纳西在《市场非均衡经济学》一书中系统地分析了货币经济条件下的单个市场和多个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并进而用这—理论框架解释宏观上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现象。
贝纳西首先考察了固定价格条件下的单个市场非均衡状态。
他提出了两组不同的需求和供给概念,用d ip*表示第i个经济当事人对第P种产品所实现的购买量,用s ip*表示第i个经济当事人对第P种产品的销售量,用d~ip*表示第i个经济当事人想要消费的需求量,用s~ip*表示第i个经济当事人想要出售的供给量。
实现的购买量和实现的销售量必相等,因为是事后的。
所以就有:
∑n i=1 d ip*=∑n i=1 s ip* (3.1)
但是,想要消费的需求量和想要出售的供给量就不一定相等,因为他们是事前的。
所以就有:
D~=∑n i=1 d~ip*≠∑n i=1 s~ip*=S~ (3.2)
显然,只要D~≠S~,那么,在交换过程中就总有一些需求或供给是不能实现的,市场处于未出清状态。
在这种情形下,行为人将通过数量调整(即配额计划)来实现短边均衡。
例如,在按比例配额方案下,当社会想要实现的总供给量S~大于社会想要实现的总需求量D~时、按短边规则,能实现的需求量等于想要实现的需求量;想要实现的供给量只能按D~/S~比例实现。
当S~<D~时,企业实现的供给量等于想要实现的供给量;而能实现的需求量则按S~/D~比例实现。
在按排队方式进行配额的情况下,则情况不同。
假定存在n—1个需求者和一个供给者,当时D~>S~时.需求者根据排队次序配额,其规则是:
d i*≤S~-∑i-1j=1 d j* (3.3)
上式表明,当第i个需求者去购买时,所能实现的购买量最多只能是他前面的需求者购买后所剩下的量。
贝纳西在单个市场的非均衡分析基础上,通过引入“溢出效应”概念,对多个市场进行了非均衡分析。
所谓“溢出效应”,是指行为人由于在别的市场上的需求或供给受到了配额限制,从而在某一个市场上想要发生的交易受制于其他市场的配额约束,结果实际发生的交易额低于想要发生的交易额。
贝纳西通过对单个市场和多个市场的非均衡分析,进一步分析了企业行为和家庭行为,并得出了与克洛沃等人基本一致的结论。
贝纳西的微观非均衡分析,为宏观非均衡分析创造了新的微观经济分析基础。
3
3贝纳西的微观非均衡理论详见:贝纳西的《市场非均衡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平新乔等:“西方学者论社会主义非均衡”。
《管理世界》1989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