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体育产业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体育产业研究
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唯一的新兴直辖市,体育产业产值仅占全市GDP0.1%,人均年体育消费12元,人均体育场地占有量(2004年普查)0.51平方米,比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平方米低0.52平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49.51%,还不及1996年全国人均0.65平方米的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无论是整体数量还是整体规模上都存在着较大差距,甚至还不如西部某些地区。重庆是西南和长江上游的加工工业重镇,对于体育器材、体育用品的开发和生产具有较强的能力。然而,现在全市从事体育器材及用品生产的厂家,却仅有两、三家。基于此,我们依据重庆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重庆体育产业发展策略与方法,为重庆体育产业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报告。
本课题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重庆地域体育产业进行了分类调查研究,把体育产业划分为14个大类,从三大经济圈(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和城市化进程中重庆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三个部分展开研究。
一、重庆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重庆体育产业的现状:体育彩票销售独领风骚;消遣性和参与性体育业发展迅猛;体育用品业、体育信息传播、中介业等稳步发展;体育赛事、冠名权潜力巨大。面临的问题:体育产业量小质弱;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供不应求;体育产业人才短缺乏;与发达省市相比,重庆体育产业化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建议:提高认识,加强政策引导,努力实现体育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加快改革,鼓励制度创新,充分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法制化建设;加大对体育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重视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二、“两江四岸”健身长廊管理模式研究
“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是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实施意见》精神,开创群众体育工作新局面,依托三峡工程蓄水,沿长江、嘉陵江兴建心系百姓、贴近大众的全民健身工程。该工程是国家体育总局2003年评选的“中国全民健身二十大著名景观工程”之一,也是重庆市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配套工程。
“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的建设为重庆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通过产业化运作,能够带动重庆体育产业的快速、高效的发展。对此工程产业化运作模式的研究就成为重庆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课题在实地调研了“两江四岸”全民健身工程后发现:该工程体育产业具有公益性、带动性、潜在性和反哺性的特点。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资金缺口大、建设进度不一致、区县政府重视程度有差异、日常维护工作主体不明确、规划的建设场地被占为它用和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基于此,通过对“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管理运作模式进行了论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体育产品的特性、体育产业的有效需求、体育产业各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政府主导的缺失和体育产业管理的特点,建议采用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其主要原因是:政府主导工程建设;政府主导能够促使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政府主导能够更好的拓展市场要素;政府主导能够协调体育资源的使用合理高效。该工程在运作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产业链的建设和发展,实行更优惠的财税政策,吸引多渠道投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该工程公益性管理的特征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以无偿服务为主,有偿服
务为辅;服务对象的全面性与多元化。“两江四岸”健身长廊产业化管理模式的社会效益评价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统筹安排,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化的收益,以满足群众体育锻炼需求。
“两江四岸”工程是配套以全民健身为主要内容,集健身、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开敞式、服务大众的体育健身工程;它是心系百姓、贴近大众的民心工程。重庆市群众体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群众体育活动指导组织不断完善,农村体育活动指导组织基础还比较薄弱;群众体育组织构建网络还不健全,有关方面协调、配合不够;群众体育活动日趋丰富,但政府仍是活动的主导,社会自发性不强。重庆市体育产业的经营主要是集体企业、私营个体企业,外商投资体育产业的数量有所增加,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较好,集聚效应趋于显现;体育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经营项目不断增加;体育产业经营主体多元化,但体育产业专营化水平不高;重庆市各区县体育产业差异明显;产业化水平总体不高。“两江四岸”工程的综合开发管理应以政府主导为主,以政府投入为主;实行更优惠的财税政策,吸引多渠道投资;注重产业链的建设和发展。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以无偿服务为主;坚持服务对象的全面性与服务对象的多元化。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服务,建立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通过论证研究提出了如下的发展对策和建议:在“两江四岸”工程建设中,市级政府应用调节功能对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区县加大资金支持,使这些区县能够在预计的时间内完成“两江四岸”工程并使工程投入使用。政府出面协调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使整个工程能全方位发挥作用。政府在主导“两江四岸”工程中,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尽量避免政府的主导缺失。最大限度发挥“两江四岸”工程的公益性,为广大人群众健身服务;努力拓展“两江四岸”工程的潜在体育产业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三、城市化进程中重庆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标志,重庆体育产业在重庆城市化的过程中越来越体现出它所代表的经济水平、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等等相关的因素。目前,重庆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体育产业的发展城市化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其主要体现在:体育产业发展对城市化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体育赛事提高城市经济实力;体育产业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体育产业能够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
反之,城市化发展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城市化进程加速重庆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城市化进程中城镇人口增多,体育消费水平扩大;城市内人口的不断流动对体育产业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为体育产业创造了“内环境”;城市化启动了广大农民对体育消费的需求;城市化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为体育在市场经济中运行创造较好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城市化拉动重庆市体育产业领域的投资需求;城市化水平影响社会体育产品和服务市场的供求状况因此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体育产业的规划,结合重庆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得到如下结论: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重庆实际情况来看,体育产业能否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的历史机遇,能否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摆正体育产业在重庆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找准适合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的依据、目标和对策,培养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我们当前应当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新课题;重庆城市化进程,对于制定符合重庆市自身的体育整体发展相适应的规划,从战略的角度系统地把握和调控重庆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协调三大经济区的发展,提高三大经济区体育产业化水平;体育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城市化发展同样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快速特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产业结构日益高级化,固定资产投入加大,集聚效应、集约化和边际效益的递增趋势较明显,对外开放的加速期,边贸的地域优势增强。建议:确定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在重庆城市化大背景下,从重庆市的现实情况出发,充分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重庆体育产业发展,坚持体育事业与经济、文化、教育、旅游、新闻等行业的协调发展,有步骤地推进重庆三大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