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种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歌种类
(4)城镇“小调
小调(或称小曲)是广泛流传在各城镇、集市的一种民歌体裁。
长期以来,经过城镇职业、半职业民间艺人的加工、磨练,形成了结构较均匀、节奏规整、曲调细腻、主题内容多样等一系列题材特征。
近代小调的曲目,大致可分以为三类。
一类是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
明代俗曲如《寄生草》、《山坡羊》、《闹五更》、《耍孩儿》;清代俗曲如:《剪靛花》、《玉娥郎》。
另一类是地方性小调。
即一些流传范围不广而仅限于一定地区的小调民歌。
这类民歌的音调与特定地区的方言结合得很紧,如各地的“对花”、“儿歌”、“摇儿歌”、“揽工调”等。
第三类是歌舞性小调。
即南北方民间节日歌舞活动中传唱的小调歌曲,北方如各省的“秧歌调”、“花鼓调”;南方如“灯调”、“茶歌”等。
(5)云岭“双声”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中国的民歌一律是单声形态的。
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音乐学家才开始在中国西南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陆续观察到了一组歌手同时唱两个声部的现象。
从而,改变了以往中国无“复音”民歌的陈见。
已知道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即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省区的壮、侗、苗、瑶、布依、毛南、僳僳、纳西、景颇、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中。
这些“双声”民歌所采用的声部,大多是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
这些和声的出现和运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经过长期歌唱实践的自觉选择。
它所具有的独特色彩,已成为中国双声部民歌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
特点句式
如汉族民歌,除七言体外,还有三、四、五、六、八言或多达十几字一句的。
纳西族民歌和苗族古歌,几乎都是五言句,水族的歌多为前三言、后四言的特殊复式句。
作用:教育与传承,人生礼仪,祭祀与驱邪
在一些民族中,民歌常用于祭祖活动,以及由巫师、神婆主持的祭神驱邪、除病免灾的仪式。
例如傣族的“祭神调”、“师娘调”、“卜卦调”,侗族的“踩堂歌”(侗语叫“多耶”或“耶”)等等。
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