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育实验法

合集下载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影响,也不能精确的测量因变量的变化;一般 的教育观察没有干预或再造教育环境,是在自 然状态下进行的,而教育实验是在控制了条件 的特殊状态下的观察,它可以使我们观察到自 然条件下观察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发现 纯粹的观察所不能发现的新事实。 3.教育实验与溯因研究 由于受到道德上和法律上的制约,有些教育 现象是不能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的,如,中学 生早恋研究,学生成绩下降研究,学生身体素
பைடு நூலகம்
⑵客观性原则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 研究,对研究对象不报有偏见,实验的结论是 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 ⑶道德性原则 是指不能对人的健康、尊严和发展有任何影响。 六、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①准备阶段 选定研究问题,形成实验假设 决定实验目的,构建实验理论框架 选择被试,形成被试组 实验设计,确定实验处理及适当的测量方 法
教育实验方法
教育实验法
一、定义:研究者在科学假设的基础上,通 过人为控制无关变量,有计划操纵自变量, 并观测相应的应变量的变化,进而探讨自 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一种教育研究 方法。
二、基本特征:以科学的假设为前提,有目 的控制变量,因果关系的推论。
三、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种类
分类方法 按控制程度 实验类型 前实验、准实验和 真实验 探索实验、验证试 验、推广实验 现场实验和实验室 实验 定量研究实验和定 性研究实验
判定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控制方法 确定实验设计的类型,并形成实验法案 ②实施阶段 实验程序的执行 ③总结阶段 分析资料数据,形成结论,并撰写实验 报告 七、教育实验与教育试验和教育过程 教育实验与教育试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两个概念,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有目的、
有计划地探索“未来发生情况”的教育实践活 动,因此,有人把教育试验也看成教育实验。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两者也有区别。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先有试验,后有实验。 教育试验是教育实验的基础,教育实验则是教 育研究方法走向相对成熟的标志。 其次,从目的上看,教育试验作为科学研究的 一种探索活动,总是和教育教学革新联系在一 起的,其目的是总结某些新的教育教学措施在 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检验实际应用的效果。

6教育实验法

6教育实验法

作业
一、名词解释 教育实验研究法;准实验;真实验;教育实 验的效度;教育实验的设计 二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法?具有哪些特点? 2.比较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的不同特点。 3.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外部效 度?影响内、外部效度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及实施。
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 历史(偶然事件);成熟;测验;测量手段; 统计回归分析;被试的选择差异;被试的流 失;取样与成熟程度交互作用
(二)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可推广度。具体说来, 就是指一项实验的发现能应用于被研究对象 以外的个人和环境的程度。
结果能被推广到的人、情境和条件。 外在效度反映研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三、实验法的基本类型
(一)按实验场地的不同,可把实验分为实验 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在人为创造的高度控制的环境中 进行试验。实验室实验能有效地控制无关变 量,获得精确的结果,但其结果的推广却受 到限制。 自然试验:在实际自然的情景中进行,只能尽 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但能较长时间地持续 进行。实验时间较长,但其结果便于推广。
第二节 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
教育实验设计是指在确定研究课题的基础 上,研究者对教育实验进行过程的一系列活 动及其内容和方法所进行的科学的确定和描 述。
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考虑如何在一个 实验中安排自变量及呈现方式、因变量的指 标及测定方法、控制无关变量的具体措施、 确定取样大小及方法、 安排实验的具体步骤 及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 教育实验设计的价值在于使研究更经济,以消 耗最小的人力、物力获得最大和最有效的信 息资料。
【本章小结】
本章在阐述了教育实验研究法的意义、逻辑 框架,分析了教育实验研究法的特点及不同 类型,探讨了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及其影响 因素,介绍了教育实验研究设计的基本步骤 及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前测一后测控制组 设计、所罗门四组设计、前测一后测非对等 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等基本实验设计 模式,结合实验研究案例,说明了教育实验 研究的实施过程。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评价
1教育实验方案的评价:变量分解和控制是实验方案评价的主要内容
2教育实验过程与结果的评价:
(1)实验内在效度
内在效度:指实验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明确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程度
(2)实验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指实验和研究的结果的概括程度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概念
由研究者操纵对被试产生影响的条件或变量,是研究者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
2教育实验研究对象不是静态的自然事物,而是动态的渗透着复杂的人的因素的教育活动
3教育实验在具体方法上不是以完全的定量描述去追求教育变量的精确度,而是通过定量描述和定性描述相结合来描述教育变量之间的某种确定性的关系,注重对教育变量的变化过程进行纵向的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
质的规定性:1教育实验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建设
2必须改变某些教育要素的状况或教育条件3必须控制某些条件
4一般都要从对被试的身心发展水平或教育活动的效率等方面检验实验的假设
作用
分类
1实验场地: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2实验对变量的操纵和控制的程度和水平不同: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3实验研究目的: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4实验的自变量的多少:单因子实验和多因子实验
优缺点
优点:1教育实验法通过变量控制而进行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有利于教育理论的发展
2教育实验法通过探索有效的教育活动策略,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
缺点:1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与真实的教育活动相差甚远,高度控制的教育环境失真2由验人员和实验过程带来一些负效应
3实验不可避免地存在样本补足和被试选样误差等局限性
方法
教育实验法
概念
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其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控制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所谓教育实验法,就是根据教育研究课题所规定的任务,按照特定设计的条件和过程,对于研究的对象进行控制,变革研究对象以便在有利的条件下,对其进行观察研究,取得实验事实材料,从而得到客观可靠的结论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特征教育实验法的特征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控制情境实验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工作。

实验的因素有所选择;实验的步骤事先确定;实验的情况比较单纯才好,这样可以得到出更为精确的结论。

(二)排除无关的因素每次进行实验时要排除或改变一个因素,同时使其他的因素完全相同,才能逐渐地考察出实验的结果。

例如,实验两个小学的学生“学习进步的快慢”与两个小学的学生的智力和环境的关系时,必须在不同的环境里,实施同样的教学于智力相等的两个小学的学生,才能实验出环境的好坏同两个小学的学生的学习进步的关系;若在相同的环境里,实施同样的教学于智力不等的两个小学的学生,才能显示出小学生智力的高低与他们的学习进步的关系。

(三)数量记载精确实验的结果可以有精确的数量记载,其所表示的准确性,是其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所不容易做到的。

(四)反复实验的结果,总体上是一致的所谓科学的实验,可贵的就是它的客观性,可以反复地实验其结果都应是一致的。

从事教育实验的人稍受训练,就可以按规则进行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结果都是大体相同的。

这是教育实验法的一大特点。

二、种类一般地说,教育实验法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实验法,也叫对照实验法;一种实验室实验法,也叫模拟实验法。

(一)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被试验者并不知道是在做实验,因而他们的活动也是自然的。

只有在正常的情况下,实验出来的结果,才能应用和推广。

教育实验法多是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实验的。

俄国心理学家朱尔斯基把这种实验法叫作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也是一种观察,但比观察法更有组织,时间更经济,因为它不是等待现象出现,而是引起或创造现象,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出结论,并且是更精确的。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特点教育实验法是一种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方式进行教育研究的方法。

它以实践为基础,以实验的形式来验证教育理论,以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教育问题。

教育实验法具有以下特点:1.实践性:教育实验法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通过实验来验证教育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它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通过实践,教师和研究人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教育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科学性:教育实验法依据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它要求实验设计符合科学原理和规律,实验方法科学严谨,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科学可靠。

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实验,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3.可控性:教育实验法注重对实验过程的控制。

实验需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明确的操作步骤和实验标准,以及清晰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控制,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操作和观察实验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4.系统性:教育实验法要求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它强调研究问题的综合性和全面性,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相互关系。

实验设计需要兼顾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控制变量和比较分析来研究不同因素对教育结果的影响。

5.可比较性:教育实验法注重比较分析。

它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来研究教育问题,以此来验证教育理论和假设的正确性。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因素。

6.创造性:教育实验法鼓励创新和探索。

它要求教育研究人员在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创新思维和想法,通过实验来验证新的教育理论和假设。

通过实验的创造性研究,可以推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教育实验法是一种基于实践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研究方法,它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可控性、系统性、可比较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通过教育实验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举 例



福禄贝尔创办幼儿园 拉伊和梅伊曼创办了实验教育学 1930年美国“八年研究”[1933-1941]:30所中学 与300所学院 新课程改革 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 ……
赫尔劳克(Hurlock,K.B.) 实验

他把加法计算的单一作业交给三个组的学生,对 三组学生的处理是,第一组教师给学生以表扬, 第二组教师给学生以批评,第三组教师对学生放 任自流。结果受表扬的一组学生成绩最好,受批 评的一组学生成绩次之,被放任的一组学生成绩 最差。这一结果表明,评价者的态度影响学生的 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学生成绩的差异。

可能性最大的一个影响因素是前测的影响,即人们第一次 对因变量Y进行测量的行为本身对因变量就已经产生了影 响。它使得在人们引入实验刺激(即引入自变量X)和在 对因变量进行第二次测量(即后测)之前,因变量就已经发 生了变化,因而人们带着前测情况的影响进行后测,从而 使后测结果产生变化(或有所不同)。正是为了排除这种 因素造成结果变化的可能性,需要有一个控制组。对这个 控制组来说,它也接受前后两次对因变量Y的测量,但却 不对其实施实验刺激,即不引入自变量X。这样,在“实 验组和控制组这两组对象是相同的”的前提下,人们就可 以从实验组前后两次测量之差中,减去控制组前后两次测 量之差,从而得到仅由自变量X所产生的影响。这就是为 什么实验研究的分析逻辑中必须有“实验组”、“控制组” 这一对基本要素的原因。

⑤必须具有高度的控制条件和能力。对实验对 象(包括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严格控制,以及对实 验环境的高度把握,共同决定着实验研究的结 论的准确程度。可以说,控制是实验研究的本 质特征,没有控制就没有实验。因为根据实验 的基本逻辑,如果研究者在实验中缺乏适当的、 准确的控制,他就无法确定实验所得到的结果 究竟是由于他所假设的因素(自变量)所导致,还 是由于一些其他未能加以控制的因素所导致。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一、引言教育实验法是指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控制变量的原则,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究的方法。

教育实验法在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中,是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系统阐述教育实验法的具体应用。

二、实验类型教育实验类型主要分为四种:控制实验、自然实验、事后对比实验和事前事后实验。

其中,控制实验和自然实验在教育领域被应用的较为广泛。

1. 控制实验控制实验是一种对比实验,在两个群体中择一作为实验组,另一作为对照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实验前要经过严格的随机分组,保证两组人员分布、性质的相似性。

在教育实验中,控制实验常用于测试某种教学方法、技术或教材的有效性。

例如,在测试新教材比旧教材的优越性方面,可以在一组实验班使用旧教材,另一组实验班使用新教材,然后通过实验分析两组学生的表现,来确定新教材的优越性。

2. 自然实验自然实验是指无法进行严格随机分组的实验,例如对某个特定的群体进行教学改革实验。

这种实验常常与控制实验相结合,进行对比研究。

例如,在教学改革时,可以将某个学校或某个班级作为实验组,无需进行随机分组,然后与其他相同类型的学校或班级进行对比分析。

三、实验设计教育实验设计是指在确定问题、选择实验类型后,设计实验具体过程和实验方案的过程。

设计实验过程中需要考虑实验流程、实验对象、实验现场和实验结果评估等方面,确保实验本身符合科学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1. 实验流程实验流程需要明确实验的步骤和执行顺序,确定实验流程,确保实验能够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例如,在测试某种教学方法时,需要先确定实验设计,然后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给出教学指导计划,进行教学,最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成绩比较。

2.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是指需要进行实验的人或物体。

在教育实验中,实验对象常常指学生群体或单个学生,也包括教师、教学材料、教育设施等。

在具体实验中,需要明确实验对象的数量、性质和具体条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控制要有一定的保证。

第六章实验法和追因法

第六章实验法和追因法
• 第四,严格按照实验程序进行。克服个人主见对实验结果 的影响。
• 3. 避免由于迁移影响而产生的实验误差 • • • • • 迁移影响有三种情况: 第一,前一个实验因子对后一个实验因子的影响。 第二,实验开始前的学习对实验因子发生的影响。 第三,先后测验的影响。 克服办法:等组法。
• 4. 消除因时间因素产生的实验误差。 • 在以学期或学年为时间单位的实验中,时间相同,但要考 虑实验对象在人数、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 2. 等组实验法
• 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施加不同的实验因子,测量和 比较所发生变化的一种方法。 • 实施条件:各组要均等。除了实验因子外,其他影响实验 的因素都要相同。 • 为使各组相等,通常采取三种方法进行分组: • 第一,随机取样法:按自然呈现的机会进行分组。如抽签 法和排列法(按学生姓氏笔划或汉语拼音字母进行排序抽 取)。这种方法只能做到机会均等,而不能做到各组相等。 • 第二,测量选择法:先对实验对象进行一次测量,然后根 据测量的结果进行分组。如按分数分组(第一名1组;第 二名2组;第三名2组;第四名1组。) • 第三,逐个分配法:先对实验对象逐个进行考查,然后将 两个或两个以上情况相同的对象,分别分到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组中。
• • • • • • • •
步骤三,设置组别进行比较 两种途径: 一种是设置结果相同的若干组,通过研究去寻找其原因。 一种是设置结果相反的若干组,找出相反的因素证明其真 正原因。 两类组别: 追因组:明显具有某项结果的对象。 对比组:明显具有相反结果的对象。 进行对比研究。
• 第六章 • • •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实验法和追因法 教育实验法的意义和条件 教育实验的基本方法 实验情况的控制 实验结果准确性的检验 教育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 教育实验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追因法的应用

第六章 教育实验法

第六章 教育实验法

确定和分解实验变量( 自变量)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判定需要控制的无关变 量,控制方法、控制过 程和控制程度
选择实验方法、实验主 试和被试
确定实验时间、范围
二、教育实验设计
教育实验的效度
❖ 效 度——反映试验结果真实性和有效性的程度 ❖ 内在效度——因变量与自变量相互关系的真实程度。 ❖ 外在效度——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六章 教育实验法
主要内容
•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 二、教育实验设计 • 三、教育实验的实施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1、实验法的含义和特点
实验法的定义: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创设一定的情境,控制一些 无关因素,主动地操纵某些实验因素,从而验证假设、确定实验因素 与实验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对客 观对象加以研究。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2、实验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构成要素
实验法的基本构成要素: (1)自变量与因变量。 (2)前测与后测。 (3)实验组与控制组。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3、教育实验法的种类
实验法的分类: (1) 根据随机化和控制程度是否充分划分: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2)根据某种实验是否有人做过划分:开创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改 造性实验。 (3)根据实验课题覆盖区域的大小划分:单科单项实验、多科实验和 整体实验。 (4)根据实验的方法划分: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轮组实验。 (5)根据施加实验因素的多少划分:单因素实验、双因素实验和多因 素实验。
1. 单组仅后测实验(one-shot case study): 此种研究设计又称为事后研究(after only design),其表示方式为: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六章 _教育实验法讲解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六章  _教育实验法讲解
探索性实验是指探索人们还没有认识的教育规律和 新的教育方法的实验,它以创新为研究目的,是一 种富于开拓性的实验研究。
验证性实验是指以验证已取得的认识成果和实践活 动方式为目的的实验。
(四)根据同一个实验中自变量的多少来分,分为 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单因素实验是指同一个实验中研究者只操作一个自 变量的实验。
2)随机分配等组前后测
用符号表示为: E实验组 O1 前测 X自变量 O2后测

R C控制组 O1·1前测 O2·1后测

E1实验组 O1 前测 X1自变量 O2 后测
R E2实验组 O1·1前测 X2自变量 O2·1 后测

E1实验组 O1 前测 X1自变量 O2 后测
R E2实验组 O1·1前测 X2自变量 O2·1 后测
多因素实验是指同一个实验中需要操操纵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自变量的实验。
三 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教育实验的准备 1)确立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2)查阅研究文献,确立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 3)实验设计 (二)教育实验的实施 1)操纵自变量 2)控制无关变量 3)观察和测量因变量 (三)教育实验的总结和评价 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P206
一 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 实验设计的含义P208 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P208 二 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的问题,提出研究假设 (2)分析和确定实验变量 (3)设计各种变量的处理方法 (4)选择实验模式 (5)形成实验计划
常见实验设计符号 X——实验处理或实验条件,即自变量的操纵 O——因变量的观测(常为分数) O1——实验的前测 O2——实验的后测 E ——实验组 C——实验控制组(班) R——随机抽取被试并随机分组 ——等组处理 … …不等组处理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任何一项课题研究都要依据一定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方法一般包括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此外还有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等。

这些方法最常用的是实验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实验研究法:(一)实验研究法概论1、实验研究法的定义:实验研究法就是在可控的教育情景中,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设,有目的地改变一些教育因素(自变量)。

控制无关因素,观察记录另一些教育因素的变化,到了一定时间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两类教育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验证理论假设的方法。

自变量也叫实验变量,它是指实验者操作的假定的原因变量;因变量也叫反应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予实验对象后出现的教育结果。

无关变量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

2、教育实验的操作步骤(1)定题就是提出实验课题定题要遵循有价值、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等原则。

(2)建立实验假说所谓假说就是实验者对自变量(实验变量)与因变量(反变量)之间关系的推测与判断。

它是自己的教育经验,科学理论,他人经验综合加工的结果。

(好比实现理想先有的幻想)假如:北京市宏庙小学的研究者看到的小学生没有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于是确定了“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验”课题建立了“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假说,开展了小学生教育整体优化实验。

实验假说具有三个特征:假说应当没想出实验变量与反变量之间的关系。

假说要用表述或条件句的形式明确地毫不含糊地展述出来。

假说应当是可以检验的.(3)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在实际着手验证假说之前制定的实验计划.它的目的在与更科学更经济地验证假说.实验设计的问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验变量的操作与控制.确保实验者依据实验要求操作不走样(自变量)②反应变量的观测方法.(因变量)测量手段:通过制表、绘图等进行比较分析。

③无关变量的控制措施(消除法、恒定法)④实验对象的选择。

(被式的选择)⑤实验的组织形式。

(单组或等组)⑥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确定。

6教育实验法

6教育实验法

(三)按施加实验因素的多少来 划分
单因素实验和多因子实验 单因素实验是在实验中只施加一种实验因素的 实验。 多因素实验是在实验中施加两种或两种以上实 验因素的实验。
(四)按实验进行的目的和功能 来划分
1.探索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是指为了探索一个前人从未探索 过的新的教育理论问题或教育实践中的新问 题,从事的一种具有开创性的实验研究。 2.验证性实验 是以验证已取得的实验成果为目标,是对已取 得的认识成果用再实践的经验来检验、修订 和完善的一种实验。
第二节 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
教育实验设计是指在确定研究课题的基础 上,研究者对教育实验进行过程的一系列活 动及其内容和方法所进行的科学的确定和描 述。
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考虑如何在一个 实验中安排自变量及呈现方式、因变量的指 标及测定方法、控制无关变量的具体措施、 确定取样大小及方法、 安排实验的具体步骤 及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 教育实验设计的价值在于使研究更经济,以消 耗最小的人力、物力获得最大和最有效的信 息资料。
检验教育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方法有: (1)从实验程序上检验,包括审核设计、抽样,分组、控 制等工作。全面地考察整个实验的全过程,检查实施 过程的各个环节。 (2)用实验系数进行检验。 (3)与其他有关的已确立的有关定理、定论对照进行验证。 (4)用重复实验来检验。重复实验的结果若与原实验结果 相符合或差别不大,就证明实验可靠。
作业
一、名词解释 教育实验研究法;准实验;真实验;教育实 验的效度;教育实验的设计 二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法?具有哪些特点? 2.比较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的不同特点。 3.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外部效 度?影响内、外部效度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名词解释教育实验法

名词解释教育实验法

名词解释教育实验法
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教育实验法!教育实验法啊,就好比是一个
神奇的魔法盒子!你看啊,比如说你想知道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不是
真的有效,那咋整?这时候教育实验法就派上用场啦!就好像你有一
堆不同口味的糖果,你想知道哪种最好吃,那你就一个个去尝呗。

咱把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有的用老方法教,有的就用新方法教,然后看看最后哪个小组学得更好。

这就像一场比赛,不同的队伍用不
同的战术,看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有一次啊,我们学校的老师就搞了个这样的实验。

他们把一个班分
成两半,一半按照传统方式上课,另一半尝试新的互动式教学。

结果呢,你猜怎么着?那用新方法教学的一半学生,课堂上可活跃啦,积
极性超高,成绩也提高得特别明显!这就充分说明了教育实验法的厉
害呀!
教育实验法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的哦!得精心设计,就跟盖房子
一样,得先有个好图纸。

要考虑好多因素呢,比如实验组和对照组得
选得合适吧,实验的条件得控制好呀,不能有其他乱七八糟的因素来
捣乱。

而且啊,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得像个细心的园丁,时刻关注着这些“小花朵”们的变化。

观察他们的反应,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这可不是
一件轻松的事儿,但为了找到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都值得呀!
教育实验法真的是教育领域里的一把利器呀!它能帮我们找到更好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学得更开心、更有效。

咱可不能小瞧了它!这就是我对教育实验法的理解,你觉得咋样呢?。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教育实验法是一种获取教育教学方案、教育技术和教育目标的有效方法。

其基本步骤如下:
1. 确定实验目的:确定实验目的是教育实验法的开端。

实验目的应明确、具体,不能含糊不清。

2. 制定实验方案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取:依据实验目的及研究问题,制定实验方案并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选取必须具有代表性。

3. 实验过程的开展:实验的开展中需严格控制方式、时间、条件等各项因素,保证实验的公正、准确和客观。

4. 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记录并整理实验过程中的重要数据和实验结果。

进行数据的计算与处理,得出实验结果和结论。

5. 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评价实验的成功或否,找出实验中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实验提供依据和参考。

同时,根据实验结果及后续的实验要求,进行进一步的实验设计和改进。

总之,教育实验法需要合理、科学、系统的规划、操作和监控,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实验结果和重要的教育教学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熟: 受试者在实验期间,不论生理或心理的都会产生变 化。例如,变得更成熟、健壮、疲劳、饥饿、分心 或没有兴趣等,这些改变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前面提到的新阅读教学方法实验的例子中,受试者 也会因为年龄增长而在认识能力方面的自然发展和 成熟,或词汇的自然增长,形成干扰实验处理的效 果,使阅读能力的提高,难以单纯归因于新的阅读 教学方法。 返回

在教育领域,自从1768 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创办“新庄”实验学校,许多教育家相继创办各种 实验学校。1840年,法国教育家福禄倍尔创办的幼 稚园,罗素的皮肯希尔学校,蒙台梭利的幼儿之家 等。教育家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和理论,长期从事教 育实验活动。时至今日,实验研究方法成为教育科 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拉伊和梅伊曼把实 验科学的实验模式引入到教育研究中来,推动了在 教育教学各个方面进行实验研究的开展。1901年梅 伊曼首次提出了“实验教育学”的名称,并进行了 关于感觉、语言发展、智慧与意志、记忆和艺术欣 赏的实验。

这四种条件是: 第一组为受表扬组。每天练习后老师予以表 扬和鼓励,当众宣布受表扬同学的姓名。 第二组为受训斥组。每次练习后,老师总是 点名批评和训斥这一组被试,而不管实际做 得如何。 第三组为静听组。静听组既不受表扬也不受 训斥,而是静听他人受表扬或受训斥。 以上三个组都在一个屋子里进行练习。 第四组被试是单独练习,既不受表扬也不受 批评,也听不到别人受表扬和批评。
二、教育实验法的含义、特点及要素




1.含义: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 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 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 方法。它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活动。 这种特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上,教育实验以人和人所从事的教育活 动为研究对象; 在实验物质手段上,教育实验主要在教育和教学的 自然环境状态中进行; 在研究方法上,教育实验更强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 究相结合。

3.确认因果关系必须满足的条件: 假设A、B两个变量中,A 是B 的原因(B是 由A 引起的),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共变关系。即A变B也在变。如果A变 B未变,则不能肯定A是B的原因。 第二,时间顺序。即A在B前变,或与B同时 变化。如果B先于A变化,则也不能肯定A是 B的原因。 第三,控制原则。必须在排除A之外的一切 可能对B发生影响的情况下,才能确定A是B 的原因。


为什么要采用双盲实验呢?先来看一个例子。心理 学家罗森塔尔为了研究教师的期待对学生表现的影 响,在一所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学生中进行了一项实 验。他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语言能力和思维推理能 力的测验,以了解学生的基础。然后,他随机地从 每个年级的学生中抽出20%的学生作为教师期待的 对象。他告诉教师说,这20%的学生有可能比其他 学生学得更好(即更有发展潜力)。其实,这20%的 学生与其他80%的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潜力相当。当 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八个月的教学之后,研究者 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测验。结果发现,被教师 期待的这20%的学生,其成绩全都显著地提高了, 教师对他们的评语也比其他学生好。这一实验表明 了教师的期待对学生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效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验结果:受表扬组成绩最好,受训斥组次之,静听 组又差一些,而控制组最差。这就验证了一个假设, 有批评比无批评效果要好,表扬比批评效果要好。 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一项教育实验研究一般包 括这样几个方面: 实验假设——表扬比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被 试——106名四、五年级的学生,包括实验组 和对照组 自变量——不同的评价方式 因变量——学生加法练习的成绩 无关变量——教师、教学环境等都可看作无关变量

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 验剌激的那一组对象。即使是在最简单的实验设计 中,也至少会有一个实验组。控制组(control group)也称为对照组,它是各方面与实验组都相同, 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控 制组的作用是向人们展示,如果不接受实验刺激那 样的处理,那么将会怎样,与实验组形成比较。在 实验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观察接受刺激的实验 组,同时他们也观察没有接受实验剌激的控制组, 并通过比较对这两组对象的观察结果,来分析和说 明实验刺激的作用和影响。
实验效度及其影响因素 所谓效度,就是指实验设计能够回答要研究 的问题的程度。 1.内在效度及其影响因素 (1)定义:实验的内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被 明确解释的程度。实验内在效度的高低,取 决于对无关变量控制的程度。内在效度的高 低也就是实验控制水平的高低、内在质量的 高低,是外在效度的前提。
三、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类型





1.按实验假设命题“若A 则B”的构成分为音速型实验、反应 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 2.按实验研究对象的质或量分为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对照 试验、模拟实验。 3.按实验研究的目的分为:试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 性实验。 4.按实验研究的范围分为:单科单项教改实验、多科性教材 或教法改革实验、综合实验、整体改革实验、常态与超常实 验。 5.按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6.按实验的组织形式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轮组实验。 7.按实验进行的场所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8.按实验的控制程度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2)影响因素 ①偶然事件(历史) ②成熟 ③测验 ④工具(测量手段) ⑤统计回归 ⑥被试选择 ⑦被试的流失 ⑧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



偶然事件(同时事件、历史):
假定研究者所用研究实验设计为: O1 X O2 即在给予实验处理(X)之前进行测验(O1), 实验处理(X)之后再进行测验(O2),自O1 至O2这段期间内,影响因变量O2的因素,除了 X之外,可能还有某些特殊事件。

5.实验中的三对要素:
第一,自变量与因变量。 第二,前测与后测。 第三,实验组与控制组(对照组)。


在一项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对因变量(或结 果变量)进行前后两次相同的测量。第一次在 给予实验剌激之前,称为前测(pretest)。第 二次则在给予实验剌激之后,称为后测 (posttest)。研究者通过比较前测和后测的结 果,来衡量因变量在给予实验刺激前后所发 生的变化,反映实验刺激(自变量)对因变量 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测量既可以是一次问卷 调查,也可以是一项测验。

双盲实验 所谓双盲实验(double-blind experiments),指实验剌激对于实验对 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 实验。即究竟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被给予 了实验刺激,参与实验的双方(指实验对 象和实验人员)都不知道,实验剌激是由 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以外的第三者任意分 派和给定的。





4.教育实验中的三种变量: 第一,自变量。自变量使实验者操纵的假定原因变量。我们常说 自变量有几种水平或几种取值。例如,有几种不同的教材,考察 它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有没有显著差异。在这里,教材就是实验的 自变量。自变量可以处在不同的变化状态中,如教材便有甲、乙、 丙、丁等等不同种类。它是对自变量变化程度的规定。我们要解 决的问题不是用不用教材,而是采取哪种教材才能更有效地促进 教学。所以,一个实验因子至少要有两种水平才能进行比较,否 则其本身就不能构成实验因子。 第二,因变量。因变量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它是实验变量作 用于实验对象之后所出现的效果变量。实验因变量必须具有一定 的可测性。 第三,无关变量。也叫控制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 变量。那些不是某实验所需要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 切变量统称为该实验研究的无关变量,也称非实验因子或无关因 子。如进行几种不同教材的比较实验,教材之外的教师水平、学 生原有基础、家庭辅导、学习时间等等一切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 因素都是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例:研究者想试验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法的效果,先 对一组受试实施阅读测验,经过一个学期的新的阅读 方法教学后,再使用同样的阅读测验测量他们的阅读 能力。结果发现后一种测验的分数显著高于前一测验 的分数,因此,研究者就下了这样的结论:新的阅读 教学方法是较好的方法。 这个结论可能不正确,因为在实验进行期间,一些影 响因变量的事件可能和实验处理同时发生作用,从而 混淆了实验结果。如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能是由 于学校图书馆在实验期间购进了大量趣味性强的读物, 从而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或学校正巧在该期间开 展了阅读竞赛活动,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热情;甚至, 学校平时的正规教学也可能介入影响。所以,学生阅 读能力的增加,不能认定为单纯由实验处理所导致。 一般来说,实验时间越长,实验处理以外的其他事件 的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 返回
2.教育实验的基本特点: 第一,主动性。研究者主动操纵实验条件, 使研究对象接受不同程度的实验处理,即对 自变量进行操作。 第二,控制性。教育实验应有必要的控制, 即采取一定措施对那些可能影响实验因变量 的重要因素(无关变量)进行适当的控制, 以防止变量作用的相互混淆,提高实验结果 的有效性。 第三,因果性。教育实验以解释事物之间的 因果联系为直接宗旨和首要任务。
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 前实验是指缺乏控制无关因子的措施,内外效 度较差的实验。 准实验指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没有随机 分派被试、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真实验指能严格地随机分派被试、能系统操纵 自变量并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这种实验 具有很高的内部效度,但由于其人为性较强, 设计复杂,因而外部效度不一定就高,很难在 实际的教育情境中推广。
四、教育实验的条件
进行一项实验必须满足几个基本条件: ①必须建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 ②自变量必须能够很好地被“孤立”。 ③自变量(实验刺激)必须是可以改变的,同时 也是容易操纵的。 ④实验程序和操作必须能够重复进行。 ⑤必须具有高度的控制条件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