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生命哲学之柏格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生命哲学之柏格森
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
前言生命哲学概述
一、生命哲学的精神
1.生命的本体论意义。

哲学思考只有服务于生命(生活)才是有价值的。

2.从存在到生成。

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是存在和本质,生命哲学的核心则是生成和创造。

二、生命哲学的准备
1.叔本华的生命意志
2.尼采的权力意志
三、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
1.柏格森:对机械论世界图景的反叛。

2.狄尔泰:对精神科学独特性的辩护。

3.齐美尔:从社会学角度丰富生命哲学。

四、生命哲学的影响
舍勒、海德格尔和胡塞尔
一、生命及其进化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特点
1.传统哲学的错误:把意识与物质混为一谈。

古代科学和哲学:把意识赋予物质,即“万物有灵论”。

近代科学和哲学:把思想同化为物体,把时间“客
观化”为空间。

在柏格森看来,“把不占空间的东西非法地变为占空间的东
西,把质量非法地变为数量”,“以抽象的时间代替具体的绵延”,构成了哲
学上大多数错误的根源。

2.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使命:破除近代科学和哲学对人的生命、人的意识的“宰割”,维护人、人的意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维护人的自由。

(二)创造的进化
1.生命和物质一样源始。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具有明显的进化论特征。

但他不满于达尔文“机械的”进化论,不认为生命出现之前宇宙中只存在所谓的原始物质,而生命
是后来额外添加上去的东西。

相反,他认为“物质与生命是共存并互为依
存的。


2.生命冲动。

与物质共存的生命首先表现为一种“冲动”即“生命冲动”(vital impetus),它充溢于整个宇宙,并支配着进化过程。

进化的核心概念不是达尔文所说
的自然选择,而是生命冲动。

3.生命与意识。

生命是意识的同义词。

“我们称之为一般的意识,它应当与一般的生命是同外延的。

”所谓无生命物质就是“无意识的”。

“没有什么东西妨碍我将
无意识的领域弄得特别宽广:我认为它不仅存在于心理生活中,而且还存
在于一般的宇宙万物之中”。

无机物质由不变的部分构成,其特征是可重复性、非时间性。

在无机物质领域,“没有东西能被创造出来,既没有形式的创造,也没有物质的创
造。

”而生命和意识则是进化和创造。

“对于一个有意识的生命来说,存在
在于变化,变化在于成熟,成熟在于不断地自我创造。


4.生命的进化。

生命的进化不像炮弹的轨迹那样具有确定的方向,而是像炮弹的碎片散落
到不同的方向。

(1)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自然哲学的一个根本错误在于:把植物、本能和
理智看作同一个发展倾向的三个连续阶段,实际上,它们代表着三
种不同的发展方向。

(2)就有机界而言,进化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进行,一条通往植物,一
条通往动物。

生命冲动在植物中追求一种“安全的、宁静的”存在,
在动物界则朝着运动和行动的方向前进。

(3)就动物界而言,进化也是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进行的:一条是节肢
动物的道路,也是通往本能的道路;另一条是脊椎动物的道路,也
是通往理智的道路。

前者的最高点是昆虫,后者的最高点则是人类。

(4)本能和理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

前者随时能够使用相应的工具,
但这种工具保留着几乎不变的结构;后者则需付出努力才能使用自
己制造的工具,而且这种工具可以采取任何形式,用于任何目的。

理智不包含对于对象的先天认识,而本能则天生就认识特定的对象,
当然,这种先天认识的范围是极为有限的。

(三)机械论、目的论批判
1.机械论解释的本质是把将来和过去看作是可以根据现在计算出来的,因而认为一切都是给定的。

机械论虽然也讨论时间,“但没有想到时间,因为时
间在这种理论中是没有用处的,时间不能构成任何东西,时间什么也不是。


2.目的论解释的本质在于认为事物和生物只是实现一个预定的计划,而这实际上意味着宇宙中没有任何发明和创造。

所以,机械论和目的论在生命进
化问题上所犯的是同一钟错误即都把时间排除在外。

二、意识与绵延(duration)
(一)意识只具有质的性质,而不具有量的性质
1.意识的强弱是质的变化
(1)优美感:知觉到运动中的轻松-因把握时间之流而产生的快乐-动作
上的同情。

审美情感由小到大的强度不是同一种情感在数量上的增
加,而是不同性质的情感的依次出现。

(2)道德感:从不具怜悯之心到善心大发,是一系列新的情感因素不断
涌现的过程。

“怜悯在强度上的增长是一种在性质上的进展,从厌
恶进入恐惧,从恐惧进入同情,从同情再进入谦卑。


2.意识的多样性是质的多样性
(1)两种不同的多样性:一种属于物质的东西,即数量的多样性。

数量
的多样性是同质的、空间性的。

数目即一堆单位(units)的集合(sum),
而且,这些单位是彼此同一的,比如,我们说一个羊群由50只羊
组成。

一种属于意识状态,即质的多样性。

(2)人们实际上正是在数量多样性的意义上亦即在空间的意义上讨论
意识状态的。

当人们谈论时间的时候,他们想到的往往是一个纯一
的或同质的媒介,意识状态被并排置于这样的媒介中得到辨别和计
算,从而构成无连续性的多样性。

这里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先与
后”,陆续出现已经变为同时发生。

(3)这样的时间并不是真正的时间,不过是变相的空间而已。

“由于空
间观念越过界限而擅自冲进纯意识的范围内,时间,作为一种纯一
媒介来看,乃是一个冒牌的概念。

”由于时间被空间化,彼此内在
而连续的意识状态变成了彼此外在的、不连续的东西,一句话,变
成了空间中的“物”。

(二)意识的本质是“绵延”
1.真实的意识状态绝不表现为上述空间化的时间,而是一种纯粹的、没有杂物在内的时间即纯绵延。

在绵延中,陆续出现的各个要素互相渗透、互相
联系,每个要素也和整体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2.绵延是属于自我的,离开了自我,根本不会有绵延。

真正的时间即绵延是在自我之内发生的一个对意识状态加以组织并使之互相渗透的过程。

3.对于我们的意识而言,外界对象确乎是陆续出现的,但就这些对象自身而言,却只有同时发生,而没有真正的绵延。

就是说,陆续出现并不是这些
对象自身的属性,而是见证这一变化过程的意识的属性。

4.真正的运动和空间无关。

运动包含着两个因素:一个是运动物体所经过的空间,一个是经过空间的动作。

前者是“客观的”、可分的,后者则是不可
分的、对于意识才存在的。

如果没有意识与绵延,我们至多可以把握物体所占据的空间,而“物体由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位置的过程是空间所捉摸不住的,它是一种在绵延
中开展的过程,并且除非是对于有意识的观察者而言,它是不存在的,这
里所涉及的不是一件物体,而是一种进展;从其为自一点移至另一点的过
渡而言,运动是一种在心理上的综合,是一种心理的、因而不占空间的过
程。


5.埃利亚学派之所以在运动问题上陷入困境,就是因为他们把运动和所经过的空间混为一谈。

柏格森:科学(无论是经典物理学还是相对论物理学)不能公正地处理时间和运动,因为如果不从时间里去掉绵延,从运动中去掉可动性,换
句话说,如果不把时间转化为空间,科学就不能处理它们。

三、绵延和自由
(一)表层自我与深层自我
1.表层自我:把时间空间化。

表层的自我比较接近于外界,保留了在空间中
彼此外在的物体的种种印象,于是把意识生活看作数目的多样性,并把它
们并排置列在一起,即排列在所谓空间化的时间中。

2.深层自我:把握绵延之流。

深层自我把意识生活体验为一个互相渗透、互相溶化的有机整体,一个绵绵不绝的流,其中,每一状态都被所有其他状
态的色调所渲染。

3.为了合乎社会生活特别是语言表达的要求,也可以说为了实用的目的,人们一般倾向于满足于表层自我,而把深层自我忘得干干净净。

柏格森无意
于否认表层自我的作用,他要强调的是,表层自我并不是自我的全部,更
不是自我的原始状态,只是被投入空间的自我之阴影。

(二)深层自我的存在保证了人的自由
1.决定论批判
(1)决定论哲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表层自我与深层自我、并排置列
的多样性与互相溶合的多样性、抽象时间与具体时间(绵延)、空
间与时间。

(2)按照决定论,不但外物而且人的意识都遵循严格的必然性,遵循能
量守恒定律,因而人无自由可言。

能量守恒定律假定事物可以恢复
到原先的状态,但就生物特别是意识状态而言这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因为意识状态从来不曾有过哪怕一次这样的复原。

(3)按照决定论,如果我们知道了已经和将要发生的一切前件,我们就
可以预知未来的动作,就是说,我们往往把自我描述为可被因果关
系联系起来的相互分离的心理状态的演替,在这个意义上,也无自
由可言。

2.只有生活在基本自我中,才有自由可言。

囿于表层自我,则灵魂仍为彼此外在的同情、厌恶或怨恨等情感所决定,因而谈不上自由。

透过表层自我
的外壳,我们会发现:那些情感非但彼此融合,而且和整个的灵魂溶合在
一起,以至于灵魂反映在每一个情感中,因而每一个情绪都构成整个的灵
魂。

在这种情况下,“说灵魂在其中任何一个情感的影响下被决定了即等于
承认灵魂是自己被自己决定的。

”灵魂自己决定自己,这就是自由。

3.深层自我和自由均不可言说。

我们的语言所表达的是割裂的、凝固的、客观的和公共的方面,而内在意识则是融合的、流动的、主观的和私人的。

人们习惯于“使用一种语言以表达自由观念,而这观念却显然无法译成这
种语言。


4.对康德时空观和自由观的批判
(1)康德把时间当作一种同质的媒介,从而混淆了空间与时间、自我的
象征与自我自身。

(2)把在空间之外的、真正的自我及其自由放到了绵延之外,因而成了
不可知的东西。

在柏格森看来,自我及其自由不在彼岸世界,“任何时候我们通过很大的反省努力,不去注意那追随我们的阴影而反诸自身,那时候我们就可以知觉到这个
自我。


四、理智和直觉
(一)理智的方法
1.理智(分析)停留于对象的外围,因而受制于我们所处的位置和我们用以表达自身的符号。

所以,理智只能达到相对的领域。

2.理智(分析)把对象归结为已知要素,也就是归结为该对象和其他对象所共同的要素,因而舍弃了专属于该对象的东西。

所以,分析的结果只是获
得了事物的一个肖像,而且是不完全的肖像。

3.理智(分析)是一种概念的运用,而用抽象概念是根本无法表达具体的实在的。

4.理智总是以不连续性代替连续,以稳定或静止代替运动。

柏格森把人类理智的这种工作习惯比作“电影放映机制”,即首先把运动的实在凝固为静态
的影像,然后又通过人为的方式“复原”实在。

这种努力是一种徒劳,因
为它基于这样的错误前提:运动是由静止构成的。

5.理智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关于实在的内在的知识,而纯粹是为了使用实在。

理智是一种生存工具,为了简化从而支配外部事物,它必然把质归结为量,
把新现象归结为旧模式,把创造归结为重复,把个体归结为概念,把运动
归结为静止,把时间归结为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都是天生的柏拉图
主义者和几何学家。

(二)直觉的方法
1.真正的实在是在时间中流动的我们自己的人格,即绵延的自我,要把握这种动态的结构,只能靠直觉。

只有直觉才能进入到实在的内部,因而独立
于我们所处的位置和我们的符号,才能达至绝对的领域。

2.直觉的方法就是形而上学的方法。

“它不用任何表达、复制或者符号肖像来把握实在。

因此,形而上学就是一门不用符号的科学。

”如果说通常的概念
是可以适合于任何人的统一制式的服装,那么,真正的形而上学则要量体
裁衣。

“它为对象所得出的概念只能适用于那个对象。

既然概念只能用之于
这一个事物,因此它很难称得上是概念。


3.直觉是有意识的、无利害的本能。

直觉和本能关系密切,二者都是“从内部”对于生命之流的“感受”或“体验”。

本能是生物体与生俱来的一种感
应,所以,这种感应是无意识的,其范围也是有限的。

如果把感应的范围
扩大,并且能反省自身,我们就从本能进入了直觉。

所以,直觉就是有意
识的本能。

(三)理智与直觉的互补
直觉和理智是意识工作的两个相反方向,直觉沿生命的方向前进,理智则沿相反的方向前进。

就我们所属的人类来说,直觉几乎完全为理智做出了牺牲。

对于一种深陷“理智机制”的文明来说,当务之急是看到“理智”的局限,拯
救“奄奄一息”的直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