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合集下载

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

狄尔泰的释义学以经历-表达式-理解的三角关系
整体为基本理论构架,以人的历史存在(生命) 为真正对象,要象人所生活的那样去理解生命 释义学循环:要理解部分就要理解整体,要理 解整体就必须理解部分(狄尔泰的观点:是生产 性过程)
三、柏格森及其哲学
1.生平简介
亨利〃柏格森 (Henri Bergson,1859-1941) 最具原创性、现代最重要的法国 哲学家之一 《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 《物质和记忆:身心关系论》(1896) 《创造进化论》(1928) 《笑》(1900) 《形而上学导论》(1903) 《道德和宗教的两种起源》(1932)
表现
知觉
思想 情感 表现
语言 道德
宗教 国家
哲学
法律 艺术
社会制度
历史
一切社会生活现象都是“生命”的客观
3.精神科学 生命既是精神科学的基础,也是精神科学的对 象;精神科学是认识和把握生命的途径 “社会-历史实在的科学”“道德-政治科学” “人-社会和国家的科学” “实践世界的科 学”“行动的人的科学”
生平
1833年11月19日出生于莱茵河畔小城,父及祖父是
宫廷牧师,母亲是名指挥家之女。 中学即读康德的《逻辑学》 1852年在海德堡大学学神学 1860年对施莱尔马赫释义学的历史与批判的研究被施 莱尔马赫学会授予双倍奖金 1864年以《施莱尔马赫的伦理学原理》获博士学位, 同年以《道德意识试析》获教授资格,先后在柏林、巴 塞尔、基尔、布雷斯劳等地大学教书 1883年回柏林任教授 1886年成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07年退休
我们做什么取决于我们是什么 ,但必须附加一句,我们是自己的 创造者,我们在不断地创造自己。
作业:
如何理解柏格森哲学中的“绵延”?

柏格森的创化论

柏格森的创化论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解说【10哲学冯锦亮201031040104】创造进化论是柏格森对进化论的解释和批判,他从研究生命进化的关键——内在生命开始,指出“生命之流”或“生命冲动”是生物总体进化的推动原则和基础,同时又是产生生命的繁多种类和多样性显现方式的源泉。

进化论理论发展的关键人物是达尔文。

他在《五种起源中》提出,既存的所有生物样式都是依照生物进化的法则,从较早期、较原始的样式演变而来的。

生物的进化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生物是从低级到高级、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分阶段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而在柏格森那里,生命进化并不总是体现为一种分阶段的、不断向前发展的进化,而是向不同方向发展,它能战胜僵死物质。

柏格森的这些观点是对机械的和决定论的批判。

柏格森将生命冲动解释为一种创造性力量,它不仅使新的生命形式成为可能,还构成进化过程的源泉,具有直觉的植物和具有智力的动物只不过是生命冲动的不同印记而已。

虽然以工具性行为目标的直觉和智力为解决生命问题提供了两种可能性,但直觉离生命更近,因为智力以分析为基本结构,致使生命停留在僵死、不变和物质的立场上,他不能把握生命的真正本质。

体现生命基本特征的绵延、连续性和变化等以及生命的动力和创造性只有通过直觉才能把握。

直觉虽然以智力为基础,但他超出了概念的范围和限制,能直接地洞察到生命的冲动和绵延。

关于我们自由的意识,关于我们创造性的意识将成为理解宇宙本性的关键。

宇宙不是封闭的,他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物质是它的堕落,生命则是它创造性向前运动的表现。

柏格森还批评了传统形而上学以及达尔文和斯宾塞的进化论,认为他们误将真正的时间理解为绵延,还误解了生命的创造原则,他指出,只有无限的冲撞、纯粹自由和上帝才是生命的真正原则。

进化基本上不是用适应环境就可以说明的【在达尔文那里,适应就是进化的结果】;适应只能说明进化的迂回曲折,那就好比是一条经过丘陵地通往城镇的道路的迂曲。

但是这个比喻并不十分恰当;在进化所走的道路的尽头没有城镇,没有明确的目标。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柏格森(Henri Bergson)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探讨了生命和时间的概念,被广泛认为是一位生命美学的奠基人。

在他的著作《创造进化中的生命》(Creative Evolution)和《事与时间》(Matter and Memory)中,柏格森提出了生命的“创造”概念,并强调了直观体验和持续变化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柏格森的生命美学进行深入探析,并讨论其在现代世界中的价值和意义。

柏格森认为,生命是一种创造性的进化过程,是远离机械性和惯性的不断变化和成长的力量。

他将生命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物质组织。

对柏格森而言,生命不仅是能量和物质的结合,更是一种自由、创造和意义的表达。

他将生命的本质描述为“elan vital”,即“生命力”,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力量,推动着生命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柏格森的美学观点强调了直观体验和持续变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直观体验,人们才能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直观体验是一种直接的感知和理解,超越了理性思考和分析。

通过直观体验,人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和生命力的存在,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创造性和变化性。

时间在柏格森的生命美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认为,时间是一种基本的生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线性的测量工具。

柏格森主张“持续时间”的概念,这是一种非线性的时间观念,将时间看作是不断变化和流动的过程。

他认为,只有通过直观体验时间的持续性和不断变化,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在柏格森看来,艺术是直观体验的最高形式,能够打开我们对生命的直观认识。

艺术家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他们对生命的直观感知,并将这种直觉传达给观众。

艺术作品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观众带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境地,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生命的力量和美感。

在现代社会中,柏格森的生命美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往往陷入工作和快节奏生活的窠臼中,失去了与生命本质的直接联系。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滑稽诉诸于纯粹的智力活动
其实也有“含泪的笑”:阿Q、卓别林;黑色幽默(海勒)
笑是一种社会行为
孤立者体会不到滑稽,笑需要回声:
剧场气氛(情景喜剧中的配笑);火车上一群人的笑;牧师讲道,大家落泪 (一个人不落泪,因为“我不是这个教区的”)
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有时无法翻译:法国式幽默;英国式幽默;中国传统相声;《我爱我家》; 歇后语的不可译性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本部分的主要参 考书
柏格森:《笑》
柏格森生平
Henri Bergson(1859.10.15-1941.1.4) 生于巴黎,卒于巴黎 犹太家庭:
其父波兰犹太人后裔;其母爱尔兰犹太人后裔 七个孩子的第二个
求学:
1868-1878:在芳汀中学(现名孔多塞中学)
1914年,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928年,获得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 “为了表彰其丰 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的卓越技巧”
柏格森的基本哲学思想
生命哲学 直觉主义
生命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 所受影响:
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 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
核心观点:
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来解释宇宙人生 反对严酷的理性和因果决定论,认为这是对个性、人格、
是复合的、相对的 “概念提供给我们的不过是实在的一些影子而已”
只有直觉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绵延”
一些例子:
小说人物:与人物打成一片 城市照片:无法穷尽它;瞎子摸象;百闻不如一见 一首诗的意蕴:任何解释和翻译都是不完满的
艺术与直觉
艺术乃绵延的方式之一
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直觉
我们所感到的任何一种情感都会具有审美的性质,只要这情感是 通过暗示引起的,而不是通过因果关系产生的。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是指瑞典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柏格森是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的存在意义:柏格森认为,人类的存在意义在于不断地创造
自己的生命。

人类的生命不是被动地存在,而是要自己创造自己的意义。

2 人类的自由:柏格森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主体,可以自己决定自
己的人生。

人类有责任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承担后果。

3 人类的责任: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责任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
承担后果。

人类要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4 人类的自我意识: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是一种自我反
思的能力。

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够反思自己的生命意义。

5 人类的生命价值:柏格森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的自我
创造。

人类的生命价值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外部的任何因素。

总之,柏格森生命哲学是一种著名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的自由、责任和自我意识,并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

一、生命哲学概述1、生命哲学的基本特征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时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

它把揭示人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的存在以及全部的认识和实践。

换言之,就是说由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

第一,生命被生命哲学家赋予了本体论意义。

生命在这里不再是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性存在,生命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可以自由释放的能量,世界就是一个具有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生命存在;生命就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领悟,也就是心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第二,生命哲学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哲学的世界观。

传统哲学的关注点是世界的本质和本体,在那样的观点之下,世界是孤寂的、静止的和分裂的,哲学所探索的是世界的精神或者物质本原;生命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整体,世界是生命的自由创造,是一个人化的和有价值的世界。

第三,生命哲学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理性和经验的超越作用。

生命哲学所反对的理性是以机械论为基础的理性,反对对生命和世界做机械的分割,而认为生命和世界都是连续不可分的整体,都是有激情的蓬勃发展的绵延的存在。

2、生命哲学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生命哲学的研究思潮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当时的西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开始出现一系列重要变更,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就成了当时人们关注的一个核心话题。

科学方面的变更主要表现在近代生物科学的产生,它促使人们对生命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着新的探索。

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德国为中心的浪漫主义运动,它发扬和突出了西方思想中强调生命和激情的传统,超越了近代以来的在形而上学阴影之下的理性的界限。

3、生命哲学的发展生命哲学的流传主要是在德法两国。

德国的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哲学家狄尔泰、齐美尔等。

他们主要是从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出发,来探讨精神生活、文化——历史和价值问题,并且把这种探讨作为全部哲学的核心。

与德国生命哲学思考同时,法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思潮。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滑稽诉诸于纯粹的智力活动
其实也有“含泪的笑”:阿Q、卓别林;黑色幽默(海勒)
笑是一种社会行为
孤立者体会不到滑稽,笑需要回声:
剧场气氛(情景喜剧中的配笑);火车上一群人的笑;牧师讲道,大家落泪 (一个人不落泪,因为“我不是这个教区的”)
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有时无法翻译:法国式幽默;英国式幽默;中国传统相声;《我爱我家》; 歇后语的不可译性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柏格森主要著作
《时间与自由意志》 1889 《物质与记忆》 1896 《创造进化论》 1907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源泉》 1932
《笑》1900
柏格森的基本哲学思想
生命哲学 直觉主义
生命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 所受影响:
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 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
可以说悲剧的相通性大于喜剧;让人笑有时比让人哭更难
滑稽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机械动作和僵硬性
外在(不由自主性,笨拙,机械的僵硬)
偶然:摔倒坐下(笑)——故意坐下(不笑) 设计陷阱(捉弄:习惯无从实现):把钢笔插进墨水瓶,满笔尖污泥
内在
心不在焉,感官和智力迟钝,看到的是已经不再存在的东西,听到的 是不再响的声音,说出的不合时宜的话。(堂·吉诃德:生活对梦想的 纠正;《儒林外史》迂腐子;孔乙己;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井)
艺术创作的不可预测性:绘画 听诗人朗诵:同情、同化 艺术欣赏的被动性
麻醉我们的能动力和反抗力;催眠;自我遗忘;见诗人之所见
审美感的强度
引起的直觉越丰富,美感越强
影响:
意识流文学:普鲁斯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笑
主题:
笑的作用:
纠正人们“不合社会”的行为,温柔的惩罚

柏格森生命哲学之时间与绵延

柏格森生命哲学之时间与绵延

再看时间和绵延
现在的记忆行为和所记忆的过去事件的混淆﹐似乎 是伯格森的时间论的底蕴﹐这是 一个更普遍的混淆的一 例﹔假如我所见不差﹐这个普遍的混淆败坏了他的许多 思想﹐实 际上败坏了大部分近代哲学家的许多思想––我 指的是认识行为与认识到的事物的混淆。 在记忆中﹐认 识行为是在现在﹐而认识到的事物是在过去﹔因而﹐如 果把两者混淆起来﹐ 过去与现在的区别就模糊了。
02
03
生命冲动,包括向上:是顺转,是精 神,产生有机体和向下:逆转,产生 无机物,即情性的物质
绕不开的概念--时间
对 于生命万分重要的时间 是他所谓的绵延。这个绵延 概念在他的哲学里是个基本 概念

真正的时间 科学的时间

数学时间实在是空间的一个 形式,是相互外在的诸瞬间 的均匀集合体
科学时间
时间和绵延
柏格森的“绵延”理论强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生 成。他对于世界的这种理解是与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唯 意志主义一脉相承。生成观念是对西方传统哲学“预成 ”观念的一种超越。 柏格森以其独具特色的绵延理论重新理解了世界。 世界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出于永恒流变与生成之中的世 界,世界的本质特征是“生成”。
箭的故事
芝诺属于爱利亚学派﹐这个学派的目标是要证明所 谓变化这种事情是不会有的。对 世界应采取的自然看法 是﹕存在着发生变化的对象﹔例如﹐存在着一支时而在 此﹑时而 在彼的箭。哲学家们把这个看法对分﹐发展出 来两种悐论。爱利亚派的人讲﹐有对象而 没有变化﹔赫 拉克利特和伯格森讲﹐有变化而没有对象。爱利亚派的 人说有箭﹐但是没 有飞行﹔赫拉克利特和伯格森说有飞 行﹐但是没有箭。双方各反驳对方﹐来进行辩论。 “静 ”派的人讲﹐说没有箭是多么可笑﹗“动”派的人讲﹐ 说没有飞行是多么可笑﹗那 位站在中间主张也有箭也有 飞行的不幸者﹐被参与辩论的人认成是否定二者﹔他于 是就 像圣西巴斯蒂安一样﹐一侧被箭刺穿﹐另一侧被箭 的飞行刺穿。

柏格森思想总结

柏格森思想总结

柏格森思想总结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主张直接针对了当时盛行的形而上学观点,并提出了直观和直接经验的价值,强调人类意识的流动性和创造性。

本文将对柏格森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首先,柏格森的思想提出了“持续的创造”这一概念。

他认为时间不是像牛顿主张的那样是一个流动的线性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演化的过程。

他将时间比喻为一条流动的河流,它不断地创造新的经验和存在。

柏格森认为,真正的现实只存在于持续的创造中,而不是静止不动的物质之中。

其次,柏格森强调了直观和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感知和直觉,人们能够获得比思考更为真实和全面的认识。

他将思考看作是一种抽象化和理性化的过程,而直觉则是直接和直观地体验现实的方式。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对于现代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直觉往往能够提供更准确和有效的解决方法。

第三,柏格森的思想强调了人类意识的流动性和不可分割性。

他认为,人们的意识不是离散的个别经验的集合,而是一个连续的流动过程。

他提出了“纯粹的持续性”(pure duration)这一概念,指的是人类意识中的连续和连贯的经验。

这个概念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情感的连贯性十分重要,同时也对于理解人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后,柏格森的思想对于心理学和进化论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强调了直觉和直观经验的重要性,对于心理学家的研究方法和实践产生了启示。

他的观点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理论相契合,强调了生命的不断演化和变化。

柏格森的进化观念对于理解自然界和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柏格森的思想主张了持续的创造、直觉和直观经验的重要性、意识的流动性和不可分割性,对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浅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摘要]柏格森是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梳理和思考。

他的哲学思想包括生命的冲动、绵延、直觉等,而这些思想对现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命哲学,现代教育,意义亨利·柏格森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关注自我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受渗透着生命本质的绵延。

所以,认识和了解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对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时代背景在柏格森生活的时代中,科学技术迅速开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精神生活的空虚。

因此,柏格森呼吁哲学家们应该承当起拯救生命于困境和危机的责任。

他认为哲学是非常真实而普遍的人类冲动的一种反映,哲学应该满足个人的需要并效劳于社会。

〔二〕思想根底〔1〕早期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

希勒开展了康德的"美是感性与理性钱桥梁〞的思想,并以"形式冲动〞来统率"感性冲动〞,认为审美者仅仅通过形式化的游戏冲动,就能够获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性认识,将感性直观引入哲学中,开辟了以感性生命为对象的哲学。

叔本华和尼采是最早以现实与感性的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以"生命〞为核心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他们都把"生命意志〞看作世界的根源,试图从感性的现实生命而不是从理性地抽象生命出发,去解释整个世界。

狄尔泰认为要把握生命现象,不能依靠传统的理性主意方式,而是通过感性体验生命。

〔2〕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影响很大,柏格森也受到进化论额影响。

柏格森从不同的角度对达尔文的理论做出了自己的独特反响。

他首认为,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科学研究中,我们分析心灵主要是一种生命的实用器官,其兴趣不在于真实存在的实在,而是在于它潜在的效用,它不是依据世界本身的自然构造,而是依据人的生物学需要来切割和重建世界。

论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

论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
它们不 是陆续 出现 , 而彼此 有别 。 空 问的事物 没有互 ”
绵延 的第 一个特 征是 连续不断 的意识 之流 “ 意 识流 ”tes e m o o gt 词 , 由美 国心 理学 家 ( t a f hu h) h r t 是 威廉- 詹姆 士首先 创用 的 。柏格 森在 《 间与 自由意 时
志》一 书 中论 到意 识 的时候 多 次 引述 了詹 姆 士 的论
述, 他将 “ 意识流 ” 概念活 用在他 的 “ 绵延 ” 念里 概 “ 识 流 ” 个 概念 对 2 意 这பைடு நூலகம்O世纪 的心 理学 、 学 以 哲
相 渗 透性 , 们是 独立 个别 的存 在 , 它 而意识 中 的事 物 则 是有互 相渗透 性 , 它们是不 可分别 的存在 。所 以柏 格 森认 为 内在 的意识之 流具有 绵延 的特征 间及 外 空 在 的世 界没有绵 延性 , 绵延是 源源不 断 向前 发展 的意
论柏格森生命哲学 的核心思想
陈 勇
摘 要 : 的 生命 是 绵 延 的 , 人 这是 柏 格 森 生 命 哲 学 的核 心 思 想 。论 述 了柏 格 森 的 所谓 绵延 的 特 征 , 为 柏格 森 的 绵 延 是连 认 续 不 断 的意 识 流 . 不 可 测量 、 是 陆续 出现 的 真正 时 间 , 真 正 的 自我 意 识 状 态 , 生命 的 绵 延 中有 着绝 对 的 自由。 是 在
想 陆续 出现 的意识 状态 之间可 以彼此 区分 . 因为 区分
“ 绵延 ” 。柏 格森 的“ 绵延 ” 指连续不 断 的意识状 态 、 真 正 的时间 、 生命 的本 质 、 深层 的 自我 . 等等 。柏格 森反
对西 方哲 学重 视永 恒 、 视变 化 的传 统 , 轻 他认 为 绵延

意形结合,在直觉中把握生命——谈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莱辛的《金色笔记》

意形结合,在直觉中把握生命——谈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莱辛的《金色笔记》
Ap .2 0 r 0 9
意 形 结 合 , 直 觉 中把 握 生命 在
谈 柏 格 森 的生 命 哲 学与 莱辛 的《 色笔记 》 金 左 贵凤
( 南 科 技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南 湘 潭 湖 湖 4 10 ) 12 1
多 丽 斯 ・ 辛 ,当 代 英 国著 名 女 作 家 ,0 7年诺 贝 尔 文 莱 20 学 奖 得 主 。莱 辛 是 一 位 多 产 的 作 家 , 数 十 部 长 篇 小 说 ,0 有 7 多 部 短 篇 小 说 , 部 剧 本 , 本 诗 集 , 本 论 文 集 和 回 忆 两 一 多
写作 风格 把 小 说 中体 现 的 多 样 主 题 连 同 她 自己 对 生 命 的 理 解 巧 妙 地糅 合 在 一起 , 分 展 示 她 对 生 命 的 感 悟 力 。 充 《 色 笔 记 》 多丽 丝 ・ 辛 的 代 表 作 ,也 是 当 代 世 界 金 是 莱
文学 宝库 中 的经 典 作 品之 一 。 自 16 9 2年 问 世 以பைடு நூலகம் , 一 直 它
受 到文 学 评 论 界 的普 遍 关 注 , 莱 辛 获 取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后 在
更 是 被 广 泛 地 阅读 与 研 究 。作 品 复 杂 的 叙 述 结 构 、 跃 的 跳
时空 转 换 、 化 重 合 的 人 物 角 色 、 叠 交 错 的 部 分 内 容 等 变 重 都 为 作 品 的阅 读 增 加 了一 定 的 难 度 , 相 应 增 加 了 审 美 的 也
为 , 们 对 对 象 的 认 识 方 法 有 两 种 , 种 是 外 部 的 , 智 我 一 理
的 ; 种 是 直达 事物 内部 的 , 觉 的 。 一 直 柏 格 森认 为 所 有 的 艺 术 都 是 一 种 直 觉 活 动 , 通 过 不 即 可预测的形式去创造 。“ 说 家 可 以堆砌 种种 性 格特 点 , 小 可 以尽 量 让 他 的 主 人 公 说 话 和 行 动 。 但 是 这 一 切 根 本 不 能与 我在 一 刹 那 间 与 这 个 人 物 打 成 一 片 时 所 得 到 的那 种 直截 了 当 、 可 分 割 的 感 受 相 提 并 论 。 l 因 此 , 觉 一 方 不 ”2 直 面 意 味着 艺术 家对 外 界 的 体 验 , 一 方 面 意 味 着 艺 术 家 向 另 内心 的 自我观 照 , 分 体 验 自我 精 神 的 流 动 变 化 。 充

柏格森生命哲学之初探

柏格森生命哲学之初探

柏格森生命哲学之初探一、生命哲学生命哲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如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社会处于濒临瓦解的状态,人类对生命现象认识的绝对性与普遍性是生命哲学产生的基础。

19世纪前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占据主导,物质被看作是僵死的,运动则被认为是简单位移。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德国狄尔泰和齐尔美生命哲学,他们认为个人心理体验与客观实际没有相关性。

狄尔泰理论的特征是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对立起来,他作为生命哲学的开创者,为柏格森的绵延说提供了可能,为柏批判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联盟二、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基本思想1.柏格森哲学的核心。

绵延在柏格森的哲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他看来世界、宇宙、人类的本质在于绵延,它是一种运动变化、无限连续的意识之流。

绵延就是世界的本源,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交织其中。

柏格森的绵延说从宇宙论来看,绵延处于不断创造中的实体;从意识来看,绵延是连续不可分割的意识状态。

柏格森反对西方哲学重永恒轻变化的传统,认为绵延是变化的唯一实在。

2.绵延的主要特征。

绵延最大的特征就是连续不断的意识流。

意识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首先使用的。

柏格森在书中多次引用他的的论述,并将这一概念活用在自己的绵延学说里。

詹姆士认为在人的意识中,思想是不断变化的。

意识并不是固定不动的,它是流动的,形容意识最贴切的比喻是河或是流。

因此后世学者在说到意识时,把它叫做意识流。

意识本身是一个过程,任何意识都是动态的。

詹姆士基于心理研究而总结出的意识流观念经过柏格森的继承与发展,演化成绵延说。

柏格森认为绵延作为意识状态的连续不断出现,意味着彼此之间相互渗透,并形成动态变化的意识流。

绵延渗透性决定了如同感觉一样,发生作用不是数目的累积,而是性质的变化。

因此,绵延不能用数量来测量,它与空间无关。

空间的事物是独立的个体,无法互相渗透。

而意识中的事物却能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柏格森生命哲学 考研

柏格森生命哲学 考研

柏格森生命哲学考研(中英文实用版)Title: Bergson"s Philosophy of Life for Postgraduate StudyThe exploration of Bergson"s philosophy of life is instrumental for postgraduate study.对于研究生的学习来说,深入探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至关重要。

Bergson, a prominent philosopher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ntroduced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life that challenges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20世纪初,柏格森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他关于生命的新颖观点对传统哲学提出了挑战。

His theory of "Creative Evolution" emphasizes the role of the subconsciou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fe.他的“创造性进化”理论强调了潜意识在生命发展中的作用。

This concept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who are seeking to explore the depths of their own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ity.这一概念特别适用于研究生学生,他们在探索自己的意识和创造力之深。

Furthermore, Bergson"s philosophy of time and duration presents a distinct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ime.此外,柏格森关于时间和持续性的哲学观点对时间的本质提供了一种独特理解。

柏格森生命伦理思想探析

柏格森生命伦理思想探析

柏格森生命伦理思想探析柏格森的生命伦理思想是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伯格森对自由意志、时间、生命等问题的哲学思考,他强调生命与时间的不可分割,提出了精神生命对于世界和存在的根本性质的理解和阐述。

以下将探析柏格森生命伦理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并举出5个例子加以论证。

一、生命是自由的体现柏格森认为,生命是自由的体现,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由本身。

自由不是一个外在实体,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创造的一种状态。

生命是在时空涌动中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

柏格森强调生命是自由的,是因为生命是不定的,是自我超越的过程,生活总是产生新的行动选择,而这些选择都是具有真正意义的选项。

柏格森生命伦理思想的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和哲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在个人自由方面,如果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由本身,那么我们应该充分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外部环境和舆论的限制。

现代社会中充满了种种束缚,不少人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自由权利,尤其是在政治环境紧张的国家,不少人更是面临不同程度的限制,柏格森的思想有助于提醒人们反思自己生活的真正意义,不断探索自由的基础,保障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二、时间是沉重的负担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中,时间被看作是沉重的负担,在时间这个绝对的幕布之上,生命的糅合和流动,呈现了一个涌动、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势流。

只有在时空中自由运动的生命才是可以被认为是真正的生命。

生命与时间的这种关系是指时间中的存在是一种动态的状态,是一种流动的非静态的现象。

所以,时间是一种永恒的流动和变化的存在,从而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

柏格森的这一观点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生活是否已被时间所淹没?如果我们不断地沉迷于过去或者未来,那么我们就会在时间镜头下消失,失去了真正的生命。

通过时空的涌动和变化,我们需要舞蹈在时间的调节之中,发现自己真正的目的,向前发展,探索世界的不同角度和壮丽景象。

三、生命中的精神柏格森的生命伦理思想中强调了生命中的精神。

这里的精神不是指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而是指超越时空局限的本质属性。

生命哲学家——柏格森

生命哲学家——柏格森

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生命哲学家——柏格森“一切皆绵延。

”昂利·路易·柏格森(HenriLouisBergson),1859年10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

父亲米切尔·柏格森是一位波兰音乐家,母亲凯特·刘易逊是苏格兰人,双亲都是犹太人。

柏格森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往伦敦,1868年,当柏格森9岁时,全家又迁回巴黎,柏氏进孔多塞国立中学念书。

在国立中学从学十年间,数学成绩名列前茅,18岁时,在数学班应征作一数学论文获奖,由于解题有特殊创见,《数学年报》破例将其全文刊登。

19岁从国立中学毕业进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文学和哲学,学业十分优秀。

3年后毕业获文科硕士和“哲学合格教师”证书。

从1881年开始,他在国立中学教哲学,职位逐年上升。

1889年,将《论意识的直接材料》(英译和中译《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提交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

1896年发表《物质与记忆》。

1898年受聘回母校巴黎高师任正讲师,1900年,被任命为法兰西学院教授,主持希腊哲学讲座,后主讲现代哲学讲座凡20年,此间的著作和讲座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声名。

1907年《创造进化论》出版,1914年柏氏当选为法兰西院士,192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2年发表《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1941年元月4日病逝于纳粹占领下的巴黎,终年82岁。

一个哲学家,一个以其著作和学说而传世的人,不要指望他的一生中会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情发生。

哲学家生命的展开也就是他学说的展开,比起其锐利的穿透千古的思想,其个人生活微不足道。

柏格森虽然不完全像康德那样,没有生活、没有历史,只有其内心振憾人心的思想,但情形差不多是一样的。

不过我们还是从一个特殊的事件开始。

这个事件也许是柏格森展开其哲学思想的历史中唯一一个重大的事件。

1881年,柏格森在巴黎高师毕业后即到安琪任国立中学教师,1883年转往帕斯卡的故乡克勒蒙菲朗任国立中学教师,同时还兼克勒蒙菲朗国立大学的临时讲师。

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文学活动的启示

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文学活动的启示

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文学活动的启示朱全国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Y 53)。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0以生命作为其基本概念,改变了近代哲学对/生命0的认识,把生命从笛卡尔以来的/我思0转向/生活0,对生命的本质不再从思维而是从生活上加以确定,认为生命是一个精神和身体的和谐整体。

从此,/自然也不再被看做是一种静止的事实,没有转变和生成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自然;而没有时间的延续,也就没有转变和生成。

这一观点成了-生命哲学.的核心逻辑。

0[1]223/生命哲学0以生命整体突破了启蒙主义的二元对立,改变了浪漫主义的主观任意性,使生命在他那里获得了本体的地位。

就柏格森而言,生命是一条永不停止的河流。

作为具体人的存在就是生命之河流的具体体现,生命冲动存在于自身,也存在于他人,人们对生命冲动的体验/绵延0不止,不论是对自身还是其他体验,本身就是直观或直觉的存在。

柏格森在论述时间、空间、绵延、生命及直觉的同时很自然地展示出了他的艺术理论,如/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直接面对实在本身0[2],艺术的超功利性、直觉性、真诚性、独特性以及对于悲剧、喜剧和笑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但柏格森的思想对于美学和艺术的启示远不止于此,其思想对于艺术作品本身的构成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

一、作为形式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就形式本身而言,从古至今的哲学家、美学家做了相当深入的探讨,但是意见仍未能得到最终的统一,文学作品的形式问题也同样如此。

有一种观点得到人们较为广泛的认同,即/艺术形式这个概念,从质的规定性上说,它必然且只能是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

0[3]这个定义展示出如下的意义: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和形态;语言材料是作品的形式之一;各种艺术手段及有机结合而成的作品内在结构也是构成作品的形式。

这就说明,形式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存在,单纯地分析作品内部形式的构成是不完整的,也无法真正地揭示形式的构成。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的生命之流柏格森继承并发展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并把它进一步生物学化,认为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

他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

这种冲动变化是在时间上永不间歇地自发地流转,故称为“绵延”或“生命之流”;它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识长河,故又称为“意识流”。

柏格森的“绵延”是个颇为神秘的范畴,他说,人们能直觉到自己的绵延,但用概念来表达绵延却是不可能的。

根据柏格森的看法,绵延的真正本质在于它总在川流不息。

其大致有如下一些特征:(1)绵延是绝对连续性,是没有间断的连续性。

在绵延之流的每一点上它都既是现在、又包含着过去,同时又预示着未来。

拿人的意识来说,任何一种意识状态都包含着过去的记忆,而当下的感受又总是前一时刻的感受的连续,这就构成了绵延。

(2)纯绵延是完全性质式的。

它不是一种数量,因而是不可测量的。

作为内在绵延的心理状态,例如美的感受,有时表现为强弱的不同,但强度是性质,而不是数量。

当人们用数量来计算它时,那只是一种象征的表示。

(3)绵延没发生在空间中,而只在时间上进展。

绵延没有广延性,与空间无关。

柏格森以物体的运动为例来论证其无空间。

他说,物体运动有两个因素:一是物体运动所经过的空间,这是可分的;二是经过空间的动作,这是不可分的。

人们常错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其实,物体由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运动,是不占空间的过程,是一种在绵延中开展的过程。

绵延只是在时间中流动的。

然而,柏格森所谓的时间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完全不同。

他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时间是把计量物体的广度的方法应用于计量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这与绵延的本性是不相容的。

“真正的时间”是绵延不绝的、不可分割的,因而是不可测量的。

(4)绵延是自由的。

它不像工匠制造器皿,严格地依从概念、图纸,或千篇一律地用同一个模子去翻制固定的产品。

绵延犹如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它随机、自然、无所拘束,无法捉摸。

生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生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生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2011-06-18生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生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beautiful life!~~相信自己是优秀的,相信自己可以做的更好!~一、柏格森的生平及哲学概况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哲学界影响最大的人物,对现代哲学、科学、文学与宗教都有广泛的影响。

柏格森出身于一个音乐家的家庭,早年曾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毕业后一度在外省中学任教。

1889年出版第一部哲学著:作《意识的直接材料》(英译本名为《时间与自由意志》)使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896年《物质与记忆》一书使他一举成名。

1900年至1924年任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最著:名的《创造进化论》(1907),提出生命冲动的学说,途写了《笑的研究》(1900)和《形而上学导言》等著作。

柏格森对数学、心理学、文学和一般科学理论如达尔文进论、细胞学说等都比较熟悉,也研究过贝克莱、休谟以及英、法实证主义者的学说。

在任法兰西学院教授期间,他的讲课非常常成功,吸引了许多人包括巴黎的一些上流社会人物前去听讲,这使他声名大振,一度在法国出现"柏格森狂"。

1914年柏格森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2年他发表了《道德和宗教的两种起源》,至此他的哲学兴趣逐渐转向道德和宗教方面,他晚年接近天主教会,但并未正式成为天主教徒。

1941年:月4日他在巴黎去世,时年82岁。

柏格森哲学公开举起非理性的旗帜,围绕时间-生命问题,提出一系列与当时思想界的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相左的新见解。

这些见解既吸收、利用了现代自然科学成果,又试图超越科学和理性,达到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它以生命冲动为基石,以时间为本质,以直觉为方法,包罗与人有关的一切理论领域。

处在世纪之交,柏格森哲学同时具有两个思想时代的特征:一方面,他承诺了19世纪哲学家们研究的中心问题,仍致力于寻求绝对、实在和唯一不可辩驳的真理,而这个真理在他看来就是纯粹绵延的理论;他的《物质与记忆》一书专门讨论身心二元论,也表明他仍在寻求解决传统哲学问题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解生命“所谓的生命,就在于记忆和延续。

”——柏格森19和20世纪之交是新旧哲学的交替时期,西方主要国家(英、法、德等)涌现出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家。

他们对传统哲学都持不同程度的批判态度,但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留着传统哲学的痕迹。

本讲主要讲生命哲学,说明新旧哲学交替时期的过度特征。

生命哲学是广泛传播于西方各国、并贯穿于20世纪的哲学流派。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德国有狄尔泰、奥伊肯、在英国有怀特海,在法国有柏格森。

生命哲学这些倡导者的理论没有明显的因袭相承关系,但他们的理论有一些相似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教材31——32页)1、生命哲学家赋予生命的本质以本体论的意义,生命的本原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物质,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神,而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活力,一种可以自由释放的能量,可称为“活力”或“生物能”。

2、生命哲学提供了一种与传统哲学不同的世界观。

传统哲学的中心是“存在”,它的意义是本原、本质;生命哲学的中心点是:“生成”,它的意义是过程,是创造。

生命本质是活动,活动本质是自由创造。

更重要的是,世界不是冷漠、孤寂的,它是有价值的、“人化”的世界。

3、生命哲学又是一种新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几乎所有的生命哲学家都涉足伦理和美学领域。

他们普遍认为,人的道德生活应当是创造,而不是服从;应该是实践,而不是沉思;应该是进取而不是保守。

生命哲学家中有两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奥伊肯和柏格森,足见这一哲学思潮的影响和贡献之大。

柏格森的哲学是一种非理性哲学,就这个特征而言,他的哲学与叔本华、尼采一脉相承。

在柏格森看来。

当时盛行的崇拜理智以及以理智为工具的科学都是有缺陷的,都不能了解生命与自我、运动与世界等等的真相,而他的哲学就是要改正这些缺陷,建立一门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让人们真正地认识自我、生命、时间、运动与世界。

一、柏格森其人及主要著作柏格森是最具原创性的现代法国哲学家之一,他在世时,俨然是现代法国哲学的代表,名声如日中天,甚至远播西方以外的世界,20世纪一二十年代我们中国人就曾经被他的哲学所吸引,西方世界的柏格森热也在中国发生过。

然而,与黑格尔的命运相仿佛,柏格森死后,曾一度几乎被人遗忘,不仅是热衷时尚的法国人,其他各国的哲学研究者,包括我们中国人,都将他只作为一个文化遗迹来看待。

柏格森的名字可能有些陌生,这不是他的责任,而是他的学派的责任,因为柏格森所代表的学派——生命哲学——已经像一件古董一样,被淹没在历史的陈堆里了,于是他也一样。

然而,有两个理由我们现在不能不提柏格森,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最显赫的哲学流派乃是生命哲学,而柏格森是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二是柏格森不但是伟大的哲学家,还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整个现代哲学史,也只有柏格森、萨特、罗素、奥伊肯四位有这样的荣幸。

一个这样的人物,自然应当介绍一番了。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

生于巴黎。

父亲是波兰犹太人后裔,音乐家,母亲是爱尔兰籍犹太人。

柏格森自小便接受典型的法国式教育,对哲学、数学、心理学、生物学有深厚兴趣,尤其酷爱文学。

在中学学习期间,柏格森表现非常出众。

数学和人文学科成绩尤为突出。

数学论文被权威的《数学年报》全文发表,参加全国竞赛获得拉丁文演说、英语、法语、作文第一名。

柏格森并没有因自己的成绩出众而傲慢自大,据说,毕业时老师给她的评语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彬彬有礼的中学生”。

中学毕业时,柏格森站在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这时候他可以选择文科,也可以选择理科,如果学理科,他也许可以成为法国的高斯或欧拉;学习文科的话,他也可以成为一个卢梭或者伏尔泰。

经过再三权衡,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所爱,柏格森最终选择了文科,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志向所在乃是哲学。

于是,187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法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881年获哲学学士学位。

毕业后一直在外省和巴黎的许多中学任教。

他每次讲课都吸引了大量旁听生,有一个人听完柏格森的讲座后,发表了这样的感慨:“柏格森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治理世界的箴言。

”1889年,柏格森抓紧时间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论意识的直接材料》,并交给巴黎大学,申请博士学位,并顺利通过,获哲学博士学位。

后来被译成英文,书名改成《时间与自由意志》,成为他的第一本著作。

1896年,柏格森出版了他的新作《物质与记忆》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1897年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讲师,1900年任法兰西学院教授,主持希腊哲学讲座。

他在那里讲座吸引了众多的听众,他的演讲本身成了巴黎的一种时尚。

当时有人形容这种盛况是:“除了参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之外,没有什么比得上的。

”1903年发表了《形而上学导言》,这是柏格森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认为是了解柏格森思想的必读作品;1907年发表了更有影响的著作《生命进化论》。

这本书使柏格森树起了生命哲学的大旗,也使生命哲学思想迅速成为传播最广的哲学思潮。

柏格森则更上一层楼,成为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哲学家之一。

1901年他当选为伦理政治科学院的研究员,1914年当选为该科学院主席,并被膺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学者身份步入政界,历任驻西班牙和美国大使。

1919年任法国政府文教最高会议委员,1922年担任国际联盟文化合作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赢得了“外交家”的美誉。

1925年,他突然患病,全身瘫痪。

这无疑是命运之神对柏格森的致命一击,不过命运之神并没有彻底地抛弃柏格森,在另一方面眷顾了他,这就是192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1927年,“为了表彰其丰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卓越的技巧”,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学院高度评价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批判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机械论和决定论,解放人类思想方面的巨大意义,认为《创造进化论》是“一篇震憾人心的雄伟诗篇,一个含蕴不竭之力与驰骋天际之灵感的宇宙论”,“他亲身穿过理性主义的华盖,开辟了一条通路。

由此通路,柏格森打开了大门,解放了具有无比效力的创造推进力……向理想主义敞开了广阔无边的空间领域。

”(《颁奖辞》)晚年的柏格森目睹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幕:纳粹迫害犹太人。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立即大肆迫害犹太人,1939年9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5月进攻法国,紧紧六个星期后,贝当政府就签署了投降协定。

贝当傀儡政府上台后,随即搞起了反犹运动。

1940年12月贝当政府通过了反犹法令,要求所有的犹太人进行特别登记,但鉴于柏格森的崇高声誉,特许他免予登记。

柏格森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早就下决心与他苦难的同胞同受苦难。

1941年1月3日,82岁高龄病在病床上躺了十余年的柏格森,在家人的搀扶下,勉强地站在了巴黎犹太人登记的长长队伍里。

这时候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柏格森在寒风中一连站了好几个小时,他可怜的体质如何承受得了,他一下子染上了肺炎,第二天就离开了人世。

巴黎人民在巴黎圣母院为他举办了弥撒,既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意,也表达了他们对纳粹的抗议。

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学导论》(1903)、《创造进化论》(1907)、《生命与意识》(1911)、《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1932)等。

二、柏格森的主要思想1、柏格森哲学的出发点柏格森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动力是要改造形而上学,或者说建立新的形而上学。

虽然形而上学一词产生于希腊时代,但早在中世纪,它就已经像哲学一词那样,成了最高科学的名称。

到了近代,它被正式引进哲学之后,几乎成了哲学的代名词。

形而上学的危机,就是哲学的危机;而改造形而上学,就是要改造哲学;要建立新的形而上学,就是要建立新的哲学。

生活在世纪之交的柏格森,虽然不像德国哲学家那样对西方文明持严重的悲观态度,但这个文明的内在问题他还是深切地感到了。

他指出,过去一个世纪西方的物质文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精神方面并没有同时跟上,我们今天面临的许多问题,大部分产生于这种灵肉比例失调。

按照他的看法,科学处理的是物的问题,而精神的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管辖范围。

精神不能跟上物质的发展,证明形而上学出了问题。

在柏格森看来,旧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是它不能正确地把握生命,这是因为旧形而上学往往纯粹用理智的手段来处理生命的问题,这就使它无法把握生命的本质。

为了说明这一点,柏格森从生命的本质现象——时间入手。

2、生成的存在柏格森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中心概念“存在”做了新的诠释。

在他看来,存在不是实体,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质的实体;存在只是流动和变化。

柏格森认为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永动不息的生命冲动。

存在只是流动和变化。

他说,在现实中,运动变化比事物更恒久、更根本。

(教材34页)3、绵延(连续不断)绵延是柏格森哲学最独特的概念。

绵延或者纯粹绵延乃是柏格森哲学之焦点和最有名的概念。

时间、运动等其本质都可以归结为绵延。

了解了绵延也就了解了柏格森哲学。

绵延与柏格森哲学的重要概念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例如,时间、运动、自我、直觉等,这些柏格森哲学的概念如果考究其核心则只有一样——绵延。

例如,时间是一种绵延,而运动无疑也是绵延。

在柏格森这里,绵延几乎就是一切,从时间到运动,到直觉,到自我与实在,等等,都是绵延。

第一,时间性。

绵延指的就是科学上的时间,使时间的可以空间化的延续,是许多不同的刹那汇在一起,互相贯通,互相渗透,即在它们那里,现在、过去与将来的一切互相渗透、互相贯通,融为一体。

第二,运动性。

绵延之为绵延,意味着它是永恒变动的,永远不会有静止的一刻静止在任何时间都不是绵延的特性,静止只是由我们的心灵摄取的绵延的一张照片,而绵延自己是永远不会停止运动的。

这绵延就像一条河,一条无底无岸的河,它没有任何可以确定的方向,它的属性就是“流动”。

第三,它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质的变化之流。

在柏格森看来,可分割性只是空间的特性,作为时间、运动与绵延等都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永远是一个整体,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如此。

绵延的这种不可分割性使它不能以任何方式被分割开来,包括现在、过去与未来,它没有现在、过去与未来的分割,而是现在、过去与未来三位一体的连续过程。

在这里,过去包容在现在里,同时它们持续于未来。

第四,由于绵延只是质的变动之流,是不可分割的,永不静止的,因此,它也是无形无影的。

人的肉眼或者任何感官都无法知觉。

就像真正的时间一样,请问:我们都知道时间在流逝,但又有哪个人看得见它在流呢?4、两种时间和认识为了解释生命之流与有形事物之间的关系,柏格森由分析时间入手,时间问题也是他的思想的核心问题。

时间我们都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时间的持续不断保证了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本质就是时间之流,时间常流,生命常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